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风暴-第3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蜒廊说纳庾龅煤芎谩K俏幢赜幸飧谋洹!�

    “卜弥格神甫,正是因为困难,所以我才会来找你,我知道神甫们都是交游广阔的,枢机主教派我来之前曾经专门搜寻过神甫们在东方活动的记录,你们和他们的统治者都有往来,听说汤若望神甫还与明国的宰相有联系。为他们施了洗礼?”

    “这是过去的事情了,前些天,我们才见过现在实际上控制着这个国家的领主俞统帅。他对我们的态度非常不友好,提出了许多条件,汤神甫已经回转欧洲。就是去进行交涉的。”

    卜弥格并不想揽这一摊事,虽然神甫们同时是欧洲各国殖民者的急先锋,并且在殖民过程中获得大量的财富,可是卜弥格并不是法国人,为法王效力总得有个名头。

    “你就愿意看到这些中国人成为世界的主宰,把他们的异端邪说带到欧洲去吗?”那位秘使想起了马扎然派他来时说的话:“这是黄祸,要对抗黄祸,我们就必须获得他们的力量,哪怕那力量来自于魔鬼!”

    卜弥格瞪着秘使好一会儿没有说话。

    有关黄祸的传闻,在俞国振从南海赶走荷兰人和西班牙人起。便在欧洲传播,当时甚至有欧洲诸国中断三十年战争,联合起来发起远征的畅议,但是欧洲诸国内部矛盾重重,彼此分出胜负之前不可能有什么联合。直到现在,法国虽然想要纠集一群盟友来东亚分一杯羹,仍然面临着重重的阻挠:荷兰人建议与东方全面开战,好让他们重新夺回南海的殖民地,西班牙人则要求葡萄牙人断绝与东方的贸易,这样他们的走私商人可以从美洲垄断与中国的贸易利润。而英国人则忙着玩吊人的把戏,暂时还没有加入进来。

    “我愿意帮你们这个忙,但是我是神职人员,不可能去做违背当地法律的事情,让会让教会蒙羞,同时给予这些本地人迫害教职人员的借口。”思考了好一会儿,卜弥格抬起头来:“据我所知,那位伟大的四海之王,在五天后将要履行加冕仪式,中国人都喜好奢华和他们所说的……面子,你可以借着这个机会,直接面见他,但是,你必须要作为法兰西王国的特使……”

    卜弥格的主意让秘使达达尼盎歪着头想了好一会儿:“听说使者要给这些蛮人的皇帝下跪?”

    “不,他们不是蛮人,事实上,你应该看到,这里的任何一座城市,都比我们的巴黎和罗马都要文明、繁荣,上帝啊,是不是太过于厚爱这个国度了,他们有如此聪明和勤劳的民众,与他们相比,我们那边只有一群肮脏愚蠢的猪猡!”提起这个,卜弥格忍不住要为华夏辩护了:“我在罗马的时候,看过一本叫作《马可?波罗》游记的书,以前以为这只是一个疯子的吹牛,到了这里才知道,我们……”

    “神甫,请说重点,我可不想给他们的皇帝下跪,无论他们是文明人还是野蛮人,他们都是异教徒。如果说我能向谁下跪的话,这世上唯有法兰西国王和传大的枢机主教,才值得我屈一下膝。”

    “好吧,达达尼盎先生,四海之王他非常开明,他不需要我们下跪,他只需要我们内心臣服。坦率地讲,如果不是我早已将自己的灵魂献与了至高全能之主,我都愿意臣服于这位伟大的君王剑下。”

    “您的说法也太亏张了,哈哈……”

    秘使是不相信卜弥格的话,卜弥格比他早一些动身罢了,来到华夏才有几天,怎么可能就如此崇拜那位四海之王!

    “等你亲眼见到他就是了,五天后他的登基大典,想必是很欢迎来自欧洲的致贺使者,如果您还携带有一些来自欧洲的小玩意儿充当礼物,那更会让他高兴的。”

    “我们能拿什么充当礼物,我们有的,他们都有,而且他们的更好!”达达尼盎说到这个就有些沮丧。

    “咱们欧洲的工艺品,至少另外的文化,会让那位阁下感受到异国风情,你就住在这里吧,我去想办法让那位阁下见你,这几天,你别离开这里!”

    “是的,神甫,我对五天后的典礼也充满着期待!”达达尼盎一边说一边深沉地笑了起来。(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六七九、钟山风雨起苍黄(三)

    黄宗羲在丽春馆并没有呆太久,这里只是他与某些人接头的地方,而不是他的藏身之所。这些天来,他明面上在国子监与那些太学生慷慨激昂地发表一些怀念大明的评论,实际上却另有计划。

    或许就是因为把俞国振当成自己的“斗争”对手,让黄宗羲变得有些神经质,每看到一人,都怀疑那是来监视自己的。有的时候,他甚至觉得自己周围全是俞国振派来的秘探,自己已经被监视居住,被禁止发言出声,被软禁起来。

    因此出了丽春馆之后,他又想方设法转了几条街道,穿过几家店铺,这才到了金陵城东门。

    他并没有住在城内,而是住在城外钟山之畔,在他想来,谁都不会猜到他竟然呆在山中。

    不过出东门时,他却看到一队人牵着马过来,这队人一个个光着脑袋,看上去象是僧人,但仔细看的话能够分辨出,这是新刮的头。他们的模样很怪异,望着金陵城门的神情也异样,黄宗羲上下打量了他们几眼,心中觉得有些不对。

    这些人……似乎是鞑子!

    黄宗羲猛然想明白为什么觉得不对了,这群人在马上的姿态,还有那眉眼,都象极了建虏!

    俞国振的华夏军中便有建虏——不过现在他们已经改名为归化女真了,其实有几位还当上了华夏军的中级将领,在历次战争中立下了不少功劳。黄宗羲早年游历各地,也曾经见过建虏。这才能分辨出不对之处!

    建虏怎么跑到这里来了,俞国振不是遍地都安插了秘谍么?

    还有,建虏在这个时候到金陵来……他们打的是什么主意?

    黄宗羲的呼吸一刹那间停滞了一下,这些建虏出现在这里,显然不是为了向即将登基的俞国振表示庆贺的,他们的人并不多,就这么几十个。而且都剃光了头发,免得被人从发髻中看出他们与汉人的不同,只不过建虏蠢了些。几十个光头骑着大马在路上跑,怎么可能不引人注意?

    最让黄宗羲想不通的是,建虏在当初的京师大战中元气大伤。此后华夏军虽然没有立刻挥师北进,而是先掉头收拾掉了牛金星,但是被打破了胆子的建虏自己放弃了辽东,已经远遁至黑水以北的苦寒之地去了,怎么这个时候他们还能派人潜入中原甚至到这江南来?

    黄宗羲心中不免有些纠结,在他看来,建虏来肯定是为了不利于俞国振的,若是如此,他是该提醒俞国振,还是该帮建虏一把?

    他这一犹豫。那群光头便已经进了城门。

    此时金陵城的城防已经被俞国振的华夏军接管,城门口也有卫兵,两个雨篷之下,各有一个卫兵手握上了刺刀的钢枪立着。但他们对这群光头却是孰视无睹,这让黄宗羲不禁讶然。

    就连他都能看出异常来。他不相信这些华夏军士兵就看不出来!

    难道说……

    黄宗羲的心怦怦跳了起来,这群建虏能够这般大明大放地进入金陵城,华夏军士兵却不阻拦,那么只有一个原因!

    华夏军高层当中,有他们的保护伞!

    若真是如此,倒容易解释这一切了。华夏军内部有些军官对于俞国振不满,因此勾结了建虏,将建虏引入金陵城中。这些人都是建虏的死士,他们的目的就是刺杀俞国振,为满清复仇!

    至于华夏军高层不满的原因,黄宗羲一时间还想不明白,或许是因为受了他这样东林清流的忠义之气感召,当然,更有可能还是利益——按理说,俞国振打下天下坐了江山,下一步就应该分封群臣,什么王侯伯子男的爵位应该毫不吝啬才对,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听说俞国振要封赏爵位之事。

    而且按着大明太祖过去的行事风格,飞鸟尽良弓藏,或许看到天下已经没有什么敌人,俞国振有意诛戮功臣,结果功臣猜出了他的心思,提前下手?

    黄宗羲目送这几十人沉默着进了城,然后消失在街道之中,他皱着眉想了许久。

    此事透着诡异,黄宗羲极度不喜欢俞国振,但并不意味着他愿意看到俞国振被建虏和军头勾结杀死,可想而知,若是俞国振的部下军头真的刺杀了俞国振,那么下一步就是军阀混战,以如今华夏同西夷交往的情形看,一片混乱之中,少不得技术外流,欧罗巴的西夷或许也会来插上一脚!

    “这是一个……唔,机会!”

    黄宗羲想来想去,突然间觉得,或许能变坏事为好事。

    俞国振如果死了,唯一能阻止军阀混战的人,就只有一个。

    俞襄,俞国振的长子,他理所当然的继承人!

    而俞襄如今才是十七岁,虽然已经加入了华夏军,在华夏军中服役,可是毕竟还不算是心智完全成熟,如果自己能对他施加影响,那么,很有可能到时会受他影响!

    而且军头们之所以会图谋不轨,就是未曾接受儒家正统所熏陶,想必有这个教训,俞襄平定叛乱之后应该会再度重视儒家正统,特别是重视一向秉持忠义的东林遗风!

    黄宗羲想到这,觉得自己方才在丽春馆里与人商议出来的计划必须有变,也不需要大亦,只要有一个应变之策即可。而这一计策的关键,就在于能够在即将到来的混乱中保护好俞襄。

    “看来还得去拜访一次方植夫先生,俞襄乃是他侄外孙,若是可能,将他邀出来……”

    黄宗羲心中盘算着,做出了决定。

    方孔炤在两年之前就已经辞去了两广总督之职,当时俞国振按照五年统一计划。将两广分成了广东、广西两省,各任命了省抚,其中与陈子龙相当熟悉的万时华自海南调任广西省抚,而广东省抚则是当初替叶武崖主管澜江新杭民政的一个助手。从那以后,方孔炤就基本上脱离了政务的第一线,与他相同的是张秉文。

    两人究竟是明臣,在俞国振正式建立起新政权之前助他一臂之力是人情。而在大势已定后辞去职务,则既是合乎自己一贯遵循的价值观,同时也是自保——身为外戚。若是权柄过重,必然遗患无穷。

    不过,这次俞国振入金陵。他们却是跟了来的。

    黄宗羲转头又进入城中,这次因为事情比较急,他终于叫了辆车,让车送他去方府。

    方家在金陵城中原本就有宅邸,后来方孔炤被诬入狱,方以智变卖家产以赎,这宅邸便归了别人。再后来俞国振势起,托人将这宅子买了回来,因此方孔炤还是居住在老地方,而张秉文则与他比邻。不过当黄宗羲到了方府时。门前的仆人却说,方孔炤不在这里,而是去了码头。

    黄宗羲心中焦急,还在琢磨着如何说服方孔炤,到时将俞襄从俞国振身边拐过来——这种重大的场合。俞襄肯定是要在俞国振身边的。当他在码头下了车时,却看到一艘白色的蒸汽轮船正在进港,而码头周围早有几百名华夏军士兵在维持着秩序,将众多通道中的一条专门封闭起来。

    “这是怎么回事?”黄宗羲拉着一名华夏军士兵问道。

    “抱歉,先生,这是军事秘密。还请你让开,切勿进入警戒线内。”那华夏军士兵的回答虽然有礼,但态度却是极为冷漠。

    黄宗羲有些恼怒,不过他倒不是那种嘴上说着要法治实际上却去为难一个遵守规则的小保安的人,这点气度他还是有的。因此他又问道:“请问方孔炤老先生可在,我是他的晚辈,来此寻他。”

    “方先生在,你若是找方先生,还请在外边稍候,如今他暂时抽不开身来。”

    方孔炤的行踪倒不是什么秘密,听得这样说,黄宗羲只能退后了些,远远望着那艘减速靠岸的白色蒸汽轮船,心中暗暗奇怪,究竟是什么事情,让华夏军动用了这般阵仗。

    这一看,他就意识到不对了,这艘白色的蒸汽轮是此前他从未见过的。

    长有近七十米,而且看外壳并不是木材,竟然完全是包了铁皮再刷了防水漆,舷号是游零五,舰名为“中华公主号”。

    黄宗羲知道俞国振已经有新的枕霞号和横波号,都是大的游轮,其主要作用是跑东海航路,也就是新襄、广州、基隆、上海、青岛口、金州、羿城、长崎、那霸、吕宋、昌化,然后又回到新襄,如此循环,大约一趟需要两个月的时间。这也是华夏治下百姓跨海走亲访友的主要方式之一。现在这艘中华公主号却未曾听过,而且它的体积,也比另外几艘游轮明显要大,竟然有三层甲板!

    就在黄宗羲观察着这艘船时,码头外又传来一阵哨声,紧接着,原本就密布的华夏军士兵更多了,然后,黄宗羲就看到俞国振从一辆车上下来,又回头牵下了方子仪,紧接着俞襄从车上跳了下来,站在了俞国振的另一端。

    他们一家三人……这个时候不是应该准备登基大典么,熟悉仪式,斋戒祭天,怎么却出现在这里?

    俞国振笑着对方子仪说了什么,方子仪戴着一个有沿的帽子,帽缘的纱遮住了她的容貌,只是看到风微微吹动时,露出她小半张脸,似乎在笑,然后又说了句什么,俞国振露出了尴尬的神情,而旁边的俞襄则歪过脸去,有意离父亲远了些,仿佛是和他划清界限一般。

    这一家人倒是其乐融融。

    黄宗羲心中满是狐疑,看情形,俞国振与方子仪来此的目的,应该是和方孔炤一般,也都与正在缓缓靠港的“中华公主号”游轮有关。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未完待续)

六八零、钟山风雨起苍黄(四)

    中华公主号终于靠岸了。

    俞国振抬眼望去,这艘集新襄最先进技术的蒸汽轮船,不仅吨位大,而且上面设施极为集全,乘这艘轮船的舒适度,已经不逊于一般的旅店了。

    这艘轮船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它是在上海造的第一艘蒸汽轮船——这几年俞国振在上海的建设可谓不遗余力,他知道上海今后在华夏的经济版图中会有什么位置,因此将新襄造船厂一分为二,在这里建设了江南造船厂,为了替江南造船厂配套,同时又建了宝山铁厂与江南机器制造局,为了便于这些,同时还要建一座大的港口。

    一共是四个大项一百五十六个小项,这些工程安排在上海之后,上海顿时从一座单纯的中转商镇,变成了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俞国振的计划,是以上海为龙头,带动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商贸繁荣起来,而这需要彻底扫荡农村中的士绅和宗族势力,让普通百姓在这次扫荡中获利,从而增加他们的消费能力。

    俞国振很清醒地认识到,凭借如今全球的购买力,是不可能将产能释放出来的华夏所有产品消耗掉的,他想避免经济危机,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可能控制主要工业品特别是钢铁、水泥这类重工业产业的同时,尽可能增加华夏内部的购买力。这可不是什么做大蛋糕或者分蛋糕的敷衍说法,而是需要以他手中的军队力量来保障的制度!

    所以前段时间的那场风浪,别人以为随着主犯们纷纷落网便已经告一段落。唯有俞国振自己明白,这还不够,更大的风浪还在后头,他如今已经在为此做准备了。

    “等不急要见中华公主了?”这个时候,旁边的方子仪见儿子有意走得远些了,又小声调侃道。

    俞国振回头来,略有些尴尬地笑了笑。伸手握住她的手。

    他觉得自己这辈子眼光最好的一次,便是挑了方子仪为自己的正妻。方家的家教确实是没得说,三从四德之类的自不必说了。方子仪最敬佩的大姑,因为自己没有子嗣,便为张秉文挑了才色兼备的两个小妾。并待两个小妾的儿子视若己出。

    方子仪虽然做不到方孟式这个程度,但是这么多年来,对于俞国振风流好色的一面,她基本上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她并不是不知情,相反,当柳如是与俞莲吃醋心酸的时候,她还得安抚好这俩人。

    或许这是这个时代女子的特点,俞国振心中有些惭愧,同时也有些窃喜:随着女子经济权力的增加,渐渐的其政治权力必然也要增加。只怕到自己儿子这一代时,就不会再有这等好事了。

    “唯有我们的女儿才能称为中华公主。”俞国振握着方子仪的手,轻轻地摇了一下。

    方子仪嗔怪地看了他一眼,却没有松开手。

    一来两人老夫老妻,都成婚十几年近二十年了。二来她觉得自己也有必要宣示一下主权。无论俞国振如何风流成性,但他的正妻,未来华夏帝国的皇后,却唯有她一个。

    就如当初朱元璋的皇后只有马大脚一个一样。

    不一会儿,一个人出现在船舷之上,这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6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