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风暴-第39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这让他们对于即将抵达的华夏都城上垩海,更有一种期待。

    华夏八年六垩月,在离开七年多之后,黄宗羲终于回到了上垩海。他原本以为自己对于流放在外的生涯早就习惯了,踏上新襄时他也控垩制住了自己的激动,但当他踏上上垩海的码头时,一股情绪让他双足发软,简直无法站立,不得不拜倒在地上,开始痛垩哭流涕。

    人一生并没有多少七年,象黄宗羲,到了现在,已经步入人生最后的一二垩十年,流放的生涯,让他思考了许多东西。

    原本他还以为自己能够继续坚持,可是真正踏上故土,他就发现自己的坚持是非常可笑的了。

    和他一样痛哭的,还有马士英。

    虽然一个是东林一个是阉党,一个是被流放一个是主动要求出使,但是这个时候,两人心情却是相通。

    “这是怎么回事?”码头上有人见他们跪在地上痛垩哭流涕便问道。

    “自欧罗巴回来,故此情难自禁,这两位一个是马瑶草,前朝的首辅,一个是黄太冲,东林的砥柱!”

    “前朝的首辅,那不是废物中的废物?东林的砥柱,那不就是混帐中的混帐?”

    这样的窃窃私垩语,并不会传到马士英与黄宗羲的耳朵里。八年时间,华夏朝鼎成已经八年了,这么长的时间,足以让俞国振将自己的工作组派到华夏的每一个角落,甚至包括蜀省的深山老林与土蕃省的高原雪山,都已经出现了华夏工作组的身影。

    这些工作组的一个重要作用,就在于让百垩姓忘了赋税繁重屡战屡败不停内讧的前朝,包括前朝的那些风云人物。莫说马士英与黄宗羲,就是李自成,现在若是去河南问人还记得么,别人都会回答:“那个被圣上剿灭的流寇?好象还记得,不过谁在意他啊,倒是今天田里的化肥还没有点,我还得去点些化肥……”

    华夏目前列于甲等的发明当中,化肥恐怕是最不起眼之一,却也是俞国振最重视者之一,农学研究所从新襄时代就开始进行研究,到现在已经花了二垩十年的时间,一些简单的化肥,比如说磷肥,已经可以从南海诸岛的鸟粪中大量制取。这些肥料极大促进了华夏农业的发展,而农业发展也就意味着粮价下跌,单纯的农业已经无利可图。

    从华夏四年开始,俞国振推行“富民计划”,引导乡间的中小地主,以土地为资本入股,使其大力发展经济作物与小型工业,这个过程之中,锅驼机作为动力起了极大的作用。一些佃农转变成为工垩人,而零散的自耕农无力凭借自己抵垩抗商品化的大潮须俞国振派出的工作组鼓动下,按照户籍所在地编成组,纷纷进入一座座崛起的工业城镇。

    可以说,农业的丰收,为俞国振的大工业提供了足够多的农产品资源和廉价劳动力,从而让华夏在短短的八年内进入大工业时代的通道,这种政垩策只要再坚持八年,那便是一代人,形成了惯性再无可逆了。

    就在黄宗羲嚎淘到极至之时,在他身边,出现了一双脚。

    因为此时上垩海正热,牛皮凉靴便穿在这双脚上,黄宗羲觉得一双手搭在自己肩上,将自己撑起。他泪眼朦胧地一看,却是一张熟悉的脸。

    与八年垩前比,俞国振几乎没有变化。

    仍然是显得年轻,就象才二十多岁一般,双眼里目光仍然锐利,眼神灵活,气度沉稳,笑容和熙。

    “太冲贤兄万里归来,正当喜庆,为何要哭?”俞国振掺起他后,拍了拍他的肩,在另一边,则是马士英。

    “臣拜见陛下!”马士英原是想下跪,但想到俞国振第一日登基,便废了跪拜礼,他弯腰下去长揖,却被俞国振伸手挽了起来。

    “休要多礼,二位都休要多礼,二位一去七载,万里风垩波,为华夏效力,当是俞某向二位行礼才对。”

    马士英听得这番话,心中一动,暗挑大拇指。

    这番热心暖肺的话说出来,当真让人动容,就算是他这样在官垩场沉浮了多年的老狐狸,也不禁心生感动。

    “为国效力,乃读书人之本份,弘道于海外,更是我儒门之大功德,太冲得此职任,实是平生大幸。”马士英还在琢磨着的时候,黄宗羲向后退了一步,深揖而下:“当年太冲愚驽,不识陛下圣心,做出悖乱之事,今日太冲知错矣!”

    他前半句话表明自己并没有将八年流放生涯视作自己人生中的污点与惩罚,后半句却是向俞国振正式认错,这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让马士英愕然,然后马士英暗叹了声:这黄太冲终于也被磨圆垩滑了啊。

    俞国振也有些发愣。

    他每日里要处置的公垩务极多,并没有过多地关注黄宗羲,但从派驻在欧罗巴的武官传来的消息里判断,黄宗羲虽然有所改变,可对于东林的固执却是坚持始终。没有想到,他回到上垩海之后,竟然认错了。

    “当年之事,就此休提,我常对臣僚说,我们在大多时候,都要站正身躯向前看,不可总是回顾当年往事。好汉不提当年勇,君子不言旧时功,过亦如此,改之则可。”

    俞国振又将黄宗羲扶了起来,心中有些怀疑,却没有仔细去问。

    黄宗羲抬头看了俞国振一眼,见俞国振神情赤诚,便也不藏着:“臣去过君子港,见过陈卧子,终知百无一用是书生,君子不党,结党必非真君子矣!臣此次回来,若是蒙陛下赦免臣旧日之罪,愿求一闲散之职,专心撰写《明夷待访录》,以明述因果!”

    俞国振听他求一闲职,呵呵笑起来:“以太冲贤兄的本领,一史馆馆正,或者一博苑苑长之职,当是清闲,有余暇供贤兄笔耕——不过此事先放在后头,贤兄与马老回来,先好生休息,今日我在畅春苑宴请二位,请二位随我一起入宫吧!”

    马士英是求之不得,黄宗羲也却之不恭。与俞国振随行之人一一见礼后,黄宗羲虽然认错,但说话仍然很直,有些讶然地道:“陛下此时到码头来是为了何事?”

    “自然是为了迎你二人了。”旁边跟着的方以智笑了起来。

    “迎我二人?”黄宗羲讶然:“陛下如何知道我二人今日到?”

    “你们二人到新襄的当日,陛下就知道你们回国了,昨夜你们在宁波泊船,陛下又得到电报,算时间今日大早,你们当抵达,故此唤了我们来迎。”

    “电报?”黄宗羲讶然。

    他突然间意识到,自己在欧罗巴的七年多时间里,华夏又发生了众多的变化,这些变化太大,大得让他都有些跟不上华夏的步伐了。(未完待续)

    !

七一零、再回首处天地新(二)

    “此次乃是我等最后之机会,你们要小心,若此次再不能成事,也就意味着我等前功尽弃了!”

    上海是座不夜城,到处都是灯光。自从电被带到这里之后,这座城市就几乎进入了永昼状态之中。

    望着眼前如明珠般的路灯,郑森略显薄的唇紧紧抿住。

    海边上的巨大阳伞下,一张圆桌,他们十余个人便围着这圆桌坐着,这些人当中,大多数都是郑森这些年来聚拢的手下,也有些是长期试探之后与他联络的前明遗老。

    在他们周围,零散的几桌上有人远远地呆着,他们的作用是监视四周,不令有人靠的。郑森担心隔墙有耳,因此把密会的地方选在上海靠着申江的沙滩之上。这几年上海发展得极快,夜生活变得丰富起来,这条沙滩,也被开辟出来,夜里拉上灯,搭起凉棚,供人欣赏上海的夜景。

    “十三年…………

    郑森离开华夏足有十三年,他当初与俞国振一起救出了崇祯之后,便到了倭国,以倭国为据点,招集郑氏旧部和倭国失意的武士,扯出了一支队伍。然后他开始了新的冒险,借着俞国振与荷兰、西班牙人交战,东西方贸易断绝的机会,开始向美洲武装走私,甚至还在中美地狭处夺占了一座港口,建起了延平城。

    只要他不回国,俞国振对他在美洲的发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为了换取华夏所需要的一些资源,当时俞国振对于他的走私行为还在一定程度上纵容。

    当时郑森也以为,自己会忘记与俞国振的杀父之仇,远走他乡,做一个类似于虬髯客一样的人物。

    但是俞国振代明称帝的消息传到延平城,这个时候,郑森的心中突然间烧起了一团火。

    俞国振怎么就敢做出这种事情!

    那个时候,郑森就暗自发誓,终究有一日他要挥师西去,复兴大明。他甚至学习倭国山中鹿介,发下七苦八难的誓言。

    为此,他在延平港忍耐至今。

    “我想知道,我们的自标究竟是谁,为何不是俞国振本人?”一个声音响了起来。

    “原本此次来,是针对俞国振本人的,我们想着……俞国振谋朝篡位,这些年又独揽大权,失士子之心,只要除了他,那么天下百姓自然就会归心大明。但是这些日子在四处转了,我们发觉,这不大可能,百姓人心已附,俞国振的手段果然了得,短短八年间,便已经安定天下之心……”

    身边的一人叹了声说道,此人为冯澄世,乃朱由崧时的举人,此后便一直不得意,最后选择投靠了老乡郑森。他性子机警,这几年来是郑森主要的谋士之一。

    郑森微微点了点头,八年后第一次回到华夏,他发觉这个华夏已经不是当初的了,天地一新,而且俞国振的宣传工作做得极为彻底,百姓就算还过着苦日子,也未曾怨怪新朝——也无法怨怪,毕竟除了修路、修堤这样的对所有人都有利的徭役之外,华夏朝完全免除了百姓的田赋,仅这一点,就让天下农夫归心了。

    华夏的百姓要求真不高,朝廷不再纳税,便是服徭役也是在本乡本土,官府还要管饭钱,这种情形下哪个还会起事造反?前朝?那个赋税征到几十年后的大明?早就该完蛋了!

    华夏毕竟是个农业国,即使俞国振大力推动工业化,这十来年的时间,也只不过让华夏人口中的百分十五左右变成了纯工业人口。俞国振的规划是每年新增百分之一的工业人口,这样到三十年后,华夏就彻底完成工业化。但至少在现在,只要农民还稳着,那天下就会太平,俞国振就有充足的兵源。

    冯澄世说到这,有些感慨地叹了口气,然后接着道:“而且俞国振此人最重制度,华夏朝的朝政运转,国家管理,都已经形成了制度,便是俞国振死了,在短时间内也无人敢挑战这一制度,甚至换了不是姓俞的坐天下,仍然不会改变。若说这世上有谁能令华夏朝制度崩溃,毫无疑问,便是俞国振本人!”

    此语说出后,有人哂笑了声:“俞国振一手建起这套制度,如何会自己将之崩溃?”

    “正是,正是!”

    “安静!”冯澄世哼了一声,众人静了下来,他又继续道:“正常情形下,俞国振自然不会如此,可是非正常情形下呢?前日的报纸,你们看了没有?”

    “什么?”

    “马士英、黄宗羲自欧罗巴归国,华夏在欧罗巴组织反英吉利同盟,已经达成了协议,肢解英吉利。”冯澄世说到这里,冷笑了一声:“托俞国振的福,如今咱们对欧罗巴诸国都很熟悉了!”

    报纸上报道的除了一般消息外,还有华夏与法兰西、西班牙、葡萄牙、瑞典达成的条件。在肢解英吉利之后,华夏以爱尔兰换取葡萄牙人的休达港,并在这座非洲最北扼地中海出口的港口建造一座军港,这样华夏西海舰队就不须借泊在里斯本。同时,未来护国主治下的英格兰,将伦敦之西的牛津割与华夏,作为破坏孔子书院、杀害华夏学者的赔偿,同时,华夏军舰有泰吾士河的自由通行权,伦敦不设炮台,其海上安全由华夏西海舰队与英格兰王家舰队共司保护。

    “这个消息又怎么样,涨了俞国振声势罢了。”有人叹息道:“俞国振开疆拓土,声望更盛,想要动摇其统治,更不可能.….…..”

    “当初曾有人意图寄望于下一代,俞国振如今已经确认其子俞襄为太子,过两日便是俞襄大婚之时,待俞襄再有子嗣,三代传承之势便成了.………”

    众人又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冯澄世双眉微微挑起,轻轻拍了一下桌子:“诸位,听我说完!”

    众人这才想到,他们不是在这里来夸赞俞国振的,而是来窗量如何对付俞国振。

    “俞国振对俞襄寄予厚望也一直是按着继承人来培养俞襄的,大伙都知道,俞襄在军中呆了足足四年,因与罗刹人的战功,升至团长之职,然后退役进入金州造船厂,担任了三年管事助理之职,又转入青岛口市政署,任市政署规划…司司事一职在任了三年司事后,如今调至浙江省,任省总督府工程局咨事……”

    俞襄的经历,应该算是丰富的,事实上不只是俞襄,俞国振的子女,多数都有比较丰富的就职经验而且只要身体健康的男子,就必须入军中服役。这一点,让郑森甚是佩服,他如今也是子女俱全,换作他却不愿意让自己孩子去吃这种苦。

    “若是俞襄出了什么意外,那么俞国振必然怒发冲冠激怒他,让他倒行逆施,乃是我们的唯一机会。”

    “那只能让俞国振百倍报复我们!”有人惊怒道:“那样做,对我等没有任何好处,还不如继续等待!””

    “刺客不是我们,是欧罗巴人,确切地说,是法兰西与英吉利人。英吉利人是为了报复法兰西人么,则是想阻止俞国振向欧罗巴伸手。”冯澄世冷静地说道:“诸位放心,出面的人,都不是我们的人。””

    此语一出,众人都是讶然。

    郑森没有理睬众人的惊讶他只是将目光投向江面,对面的灯光真亮让这个夜晚变得非常不真实。

    郑森不知道自己的努力能不能有效,但是国仇家恨,他都必须在自己死亡之前,实现自己的念想。

    俞国振因为俞襄之死而迁怒于英吉利、欧罗巴,必定要劳师远征,加上正在与罗刹人的拉锯战、与波斯人的对峙,就如同万历三大征一般,将消耗掉华夏朝的国力,那个时候,俞国振不可能还有这么多物资、金钱来讨好百姓,他只能取消现在对百姓的优待,甚至加重对百姓的录削。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过惯了好日子的百姓,现在对俞国振有多少爱戴,那个时候便会对俞国振有多少憎恨!

    这样的密谋,在任何时代都是少不了的,但这与牛钝、来部臣二人没有什么关系,他们并不知道这座光辉夺目的城市里潜伏着这样的阴谋,只是象每一个初到上海的欧罗巴人一样,惊奇地奔走于上海的每一个地点,观看着这里的一切。

    不仅是他们,就是黄宗羲,因为太久没有回到华夏,也是满上海的乱转。

    如今的上海已经是一座拥有八十万人口的大城,人口数量直逼金陵,不逊于扬洲。因为规划得当,整座城并没有拥挤在一处,而是以黄浦江两岸为中心区,向外延伸至五个附城。中心区主要是居住与商业区,所有的工业都被安排在五座附城当中,使得中心区的环境还算好。两条慢速窄轨铁路,将中心区与附城联在一起,从中心区到任何一座附城,所花费的时间都不会超过一小、时。

    在奔走了两日之后,黄宗羲乘轮船去金陵祭拜已经去世了的钱谦益等旧友,而牛钝则被留在了上海。他被安排进了上海专门对外国来求学者开放的东方书院,这里巨大的图书馆和其中海量的华夏典籍,让牛钝甚至忘记了去逛街,他每日里便是在宿舍与图书馆之间来回转悠。

    直到伊莎贝拉出现在他的面前。

    郑森在美州建延平港城,投靠他的可不只有倭国的流浪武士,也有大量的欧罗巴人,在他的强力手段下屈服,愿意为他效力,伊莎贝拉就是其中之一。她出现在此的目的,就是接近牛钝与来部臣。

    因为以冯澄世对俞襄的了解,俞襄极有可能会见这两个万里迢迢来此的欧罗巴人。

    在冯澄世看来,伊莎贝拉去诱惑血气方刚的牛钝,绝对不会有什么问题,只要能借着牛钝的关系,接近到俞襄,那么不仅可以实现他们的计划,还能顺便嫁祸给那些所谓的新儒家。

    郑森觉得,自己的这个布局,应该会万无一失。(未完待续)

    !

七一一、再回首处天地新(三)

    “小姐,请您离我远一些,我非常讨厌您这样的花瓶,你虽然有美丽的外表,但在我眼里看到的,只是你那空得象炎黄广场一样的脑子。”

    东方馆前,抱着三本书的牛钝转过身,一脸不悦地看着跟在自己身后的伊莎贝拉。

    这几天以来,这个美丽的西班牙裔女子,就一直跟在他的身边。

    她自称是一位西班牙商人的女儿,她的父亲将她送来学习华夏礼仪,为的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6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