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会林俊和佐尔格并不知道,日本突袭珍珠港的计划已在10月19日在御前会议上获得通过。而早在上个月,渊田美津雄中佐和飞行员们已在鹿儿岛展开严重扰民的训练:发疯似的训练一开始就把鹿儿岛地居民给吓了一大跳,市民整天处于提心吊胆之中,飞机超低空的训练都让鹿儿岛的母‘鸡’都不下蛋了!
晚10点。林俊在参加了统帅部最新的一次协调会议后离开克里姆林宫,乘车回在市区地家。今天的莫斯科有星星点点的灯光,那是按照卫戍区的统一协调打开的部分路灯天上正纷纷扬扬洒下洁白地雪‘花’。
***管制并不是永远一片黑暗,重点在于“管制”:天气预报说大面积的降雪将陆续覆盖整个东欧平原,前后持续两到三天。
整个苏联西部国土都将持续笼罩在大雪中。这对战役前期准备不是什么好消息,但对前线的红军来说并不糟糕天降大雪,德国人更难受些。
这次降雪,按气象部‘门’的预计有可能会普遍形成40至80公分厚度的积雪,有些地区积雪甚至会超过一米!前线战斗会因为天降大雪而双方暂时停滞,夜间空袭更是不可能,没一个飞行员和空军指挥官会在这样的天气下夜航,那是自杀,再说什么也看不见。
但这样的天气给林俊造成了麻烦:他无法乘坐飞机返回明斯克,除非再等个两三天。但林俊不能耗下去。
一回到家。看到武金斯卡娅从儿子们的房间出来。妻子走上前来取自己的外套,列昂诺夫一看就出了‘门’,这里已经不需要他了。
家里的保育员(***家地保姆兼管家、国家公务员,还接受过极其严格地保密训练,这在苏联高级***家很常见。)接过武金斯卡娅手中的大衣,拿去掸尘。
一头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孩子们睡了?”
妻子点点头:“下雪了,什么时候去明斯克?”
武金斯卡娅暂时将不再返回明斯克,而是按照上级的安排留在莫斯科。这让她有些不满,但也无可奈何谢尔盖都还得去演讲,没得选择。
林俊的意思也很简单:这样也好,至少离孩子近,常常能见面。
“明天一早。坐军列走。这雪下的太大。”
房间里暖气开得很足。这一片住宅区住的不是高级军官就是带“家”的同志,还不用担心供暖不足。41年的冬天不好过。如果供暖不足那是会死人地!
市区老百姓供暖是否充足这类的事林俊在统帅部会议时提过一句,当然会有下面的同志去关心,林俊能够想到就不错了,如果这会自己亲自去关心就是不务正业。莫斯科普通居民区虽然做不到林俊家的24小时供暖,但夜间都是供暖的。
城市地燃料供应是个大问题,特别是在现在很多市民都想办法自己搜集燃料,当然没侵吞公共财产和破坏绿化地情况出现。
一个供暖就能让上上下下绞尽脑汁三口之家不好当!一国之家更难当!战争中更是难上加难!
第二天一早,林俊出现在城西的货运车站,这里到处都是部队!
士兵们自动为副统帅让出通道,林俊微笑着同近卫军战士打了几个招呼。为林俊准备地座驾是“老朋友”了“普伦雅科夫”号装甲列车,只不过为林俊增加了一节装甲公务车厢。
做为副统帅,林俊应该有自己的专列,但林俊暂时没要。“普伦雅科夫”号装甲列车在前期的明斯克保卫战中损坏严重,因为明斯克工厂区遭受炮击和轰炸,负伤的列车是到斯摩棱斯克修理,这次是专‘门’为林俊而紧急驶抵莫斯科。
林俊并没有急于上车,因为站台一边传来悠扬的歌声: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漫的轻纱!喀秋莎站在竣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那是莫斯科工业学校的学生。”
在歌声中,林俊同普通近卫军士兵一样,站立在漫天飞雪中向唱歌的姑娘们行了庄严的军礼,伴着歌声踏上征程。
。。。
第四百一十六章 冰天雪地
!让他们的军靴陷入泥泞!
《喀秋莎》。士兵们记住了这简单‘激’昂而不失缠绵的曲调,还有那个令人魂绕梦牵的喀秋莎!每个年轻人心中都有自己地喀秋莎,她正在家乡盼着爱人的归来!
生命在炮火中消逝,但《喀秋莎》会永远流传了下去!俄罗斯的喀秋莎被证明是值得思念的。'la'配的上前方将士地魂绕梦牵;思念喀秋莎的小伙子们也被证明配的上获得最终的胜利,配的上与喀秋莎永恒不朽的爱情!
在喀秋莎顽强不屈的钢铁般的爱情面前,一切软弱无力、无病呻‘吟’的爱情都是那样黯然失‘色’!
风雪中士兵们踏上征程,《喀秋莎》的曲调在战士们中间响起他们是近卫步兵第三师,即将前往乌克兰前线:为了苏维埃祖国和心中地那个喀秋莎。他们地脚步更加坚定!
当听到姑娘们歌声的一瞬间,林俊的脑海中就出现妻子的容颜:喀秋莎的力量是无穷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风雪中坚定的转身,大步走向笼罩在蒸汽中的“普伦雅科夫元帅”号重装甲列车,踏上自己新的征程。
别克里耶夫少校就站在装甲公务车厢前等待副统帅登车,用自己没有受伤地右手向林俊敬礼:“元帅同志,72号装甲列车准备完毕,请您登车。”
林俊回礼:“手怎么了?”
少校的左手用纱布吊在脖子上,显然受伤。
“上个月弹片刮了一下。飞了两个手指。已经愈合了,没多大问题。”别克里耶夫一点也不在乎,说的就像受伤的不是自己。
明斯克保卫战前期,72号装甲列车是立下大功的:单单在明斯克西站,装甲列车就配合守军打退了德军15次以上地进攻!它地大炮和机枪消灭的德军至少在一个团以上!
作为明斯克环形防线地重要移动堡垒,72号装甲列车是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也正是因为这样,它承受的德军炮火也远远超过一般的红军阵地!一半以上的装甲车厢被毁,两百多名指战员伤亡过半。但它很好的完成了城防司令部给予它的使命,更不愧于“普伦雅科夫元帅”号的光荣称号!
前后打量了一下列车,它似乎短了一节,应该是摘掉了几个无法修复的车厢。
“不要大意。”林俊指了指少校的手,登上了列车。
这是一节专供中央***乘坐的装甲防弹车厢。外面看车厢壁是厚厚的装甲板。而里面的环境是最高级的装修。硬木板材包裹的车厢壁,有召开会议使用的小型会议桌。几排对向而坐的高靠背软座,都包裹着天鹅绒外套。
车厢里有一个包厢是专为***准备的,地上铺着厚厚的纯羊‘毛’地毯,‘床’铺非常舒适,有**的卫生间,钢板开合的窗户里镶嵌的是双层的厚防弹玻璃。
这节车厢今年初才制造出来,原本就是为副统帅准备的专列中的一节,因为林俊亲自干预暂时停止制造自己使用的专列,所以就只有这一节车厢。一直存放在莫斯科铁路总站的停车库里,这次刚好可以派上用场,就拖了出来。
林俊和随员们简单安顿下,别克里耶夫再次过来报告:“元帅,列车即将启动。”
林俊点点头。少校的指挥车厢就在前面,但他并这会并没有立即返回,而是摘下车厢壁上的一个话筒:“我是车长,开车。”
装甲列车拉了三下汽笛,铁轨的碾压声中列车缓缓开动。
“元帅,我们将经过斯摩棱斯克直驶明斯克,如果不出特殊情况,四十个小时内就将抵达。”
近1000公里的路程,加上大雪和需要中途加水,40个小时已经算是非常快,只要不出现半路大雪堵了铁轨的情况。
为了保证莫斯科与白俄罗斯的铁路大动脉畅通,现在正有十万计的人员在铁路沿线工作,不断地清除积雪。而为了林俊能尽快抵达明斯克:沿途各大机场都备有可供雪上起降的飞机………如果列车被堵在半道上、天气转晴,林俊可能会转乘飞机。
林俊接到了列车送上的一份礼物在明斯克拍的合影。因为战斗就没停过,战士们同副统帅上次在明斯克的几张合影到了斯摩棱斯克才想办法洗出来。不可能寄到‘激’战中的明斯克,别克里耶夫就暂时留着,这会正好‘交’给林俊。
林俊仔细的看着相片,其中的很多战士已经不在了,他们将生命献给了热爱的苏维埃祖国。
“想办法给同志们都寄一张回去。”
烈士已经牺牲,很多年轻人在战争爆发后根本连给家里寄信的机会都没有,虽然只是合影,但他们的容颜对于家中的亲人来说那是无价的!
“是,元帅。在斯摩棱斯克我就已经想到了,所有同志都有。刚才已经托车站的同志寄出去了,家在沦陷区的同志战争结束后会想办法送过去。”
在斯摩棱斯克修理的那段时间,别克里耶夫是用一大推的罐头和香烟才换了两百多张照片………相纸非常紧张,如果不是因为是副统帅的合影、又是近百位烈士最后的留影,就是再怎么开后‘门’,已经被军管的照相馆也不可能一下子出这么多相纸。
透过防弹车窗能清楚的看到车外的情形,大雪没有一丝停下的迹象,整个俄罗斯大地都笼罩在一片白‘色’的朦胧中。林俊并没有去自己的包厢,就坐在会议桌旁。
车厢里很暖和,蒸汽供暖的效率非常高。站起身套上大衣,打开西侧的车‘门’走到突出衔接廊上,刺骨的寒风扑面而来!
列车速度不快,林俊估计也就是每小时四十公里左右,铁道两侧的积雪看着已经达到30公分,平原和远处的村庄、树林完全包裹在一片银白之中。
虽然是白天,但林俊估计气温已下降至零下十度以下,大地已经封冻。
莫斯科的严冬比明斯克附近来的稍早,这会白俄罗斯的土地在这次降温后也将彻底封冻………在低于零下20度的严寒到来之前,余下的这半个多月会是作战的黄金时间。苏联要把握住这半个月,德国人也明白这个道理:大雪一停,暂时被迟滞的战争机器又将全力运转,林俊不会给德国人喘息的时间。
法西斯估计这会正在为如何度过严冬和克服积雪绞尽脑汁,等林俊抵达明斯克时,三个方面军在白俄罗斯的部队也将基本准备完毕合围即将发动,代号“红‘色’旋风”!
。。。
第三百一十七章 大楼守军(必看!)
昨天是十月***24周年纪念日,大楼里的同志都清楚的通过高音喇叭听到了红场进行阅兵的消息:在几位同志地提议下,按照红军的习惯,入夜后没有上岗的同志进行了会餐。虽然吃的‘挺’简单,但所有人兴致高扬,估计其他防御点地同志们也在进行相同的庆祝活动。
这两天德军攻势似乎减弱了一些,昨天会餐前。大家还在地下室设立的“列宁室”向列宁同志和苏维埃祖国宣誓:誓死坚守大楼!
列宁广场四周的战线似乎暂时固定了下来,谁也不能轻易前进一步,而瓦西里所在的大楼是红军在广场东南角最重要地一个防御支撑点。28名士兵加上二十多个武装起来的市民,相当于一个排的武装人员据守。在巴甫洛夫中士的统一安排下,这足够了。
听前两天送给养过来的同志说,这幢大楼已经被副统帅命名为“巴甫洛夫大楼”,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中士指挥员的身份。瓦西里小组个个军衔都比中士高,但同阿法纳西耶夫中尉、切尔努申科少尉和索布加伊达上士一样。他们在这里主动提出听从中士同志的统一指挥。
军官听中士的,这在红军中可稀罕的很,但这是明斯克,什么都可能发生!送给养的同志还送来一个好消息所有参与大楼地保卫者都已被授予“勇敢奖章”,包括大楼内地市民同志,因为他们也在为保卫大楼做着贡献。
好消息让很多同志兴奋不已,瓦西里几个倒没多大的心理起伏,但对于一般的红军战士来说,能得到一枚“勇敢奖章”就是极大的荣誉,更不用说那些市民同志了。大楼里年纪最大的尤里娜大婶更是一时难以置信:自己竟然被授予了“勇敢奖章”!?
“尤里娜同志。您也参与了保卫大楼。还为我们送***。再说没有您独家秘方的炖土豆,同志们哪有力气打击法西斯?!”
听了内务部队***(不奇怪,在卫国战争中,平民有时候甚至会叫名红军战士为***,这样顺口,朴实的苏联特‘色’。)的话,尤里娜大婶笑的很开心………瓦西里地事迹很多同志都知道,也知道他是副统帅卫队的人,在尤里娜大婶的心中。瓦西里同志说的话就是有道理。
尤里娜今年72了,还健朗的很,在大楼里自告奋勇地带着几位‘妇’‘女’同志负责炊事工作,还为同志们洗衣服。前几天战事最‘激’烈时,甚至还亲自挂着子弹带往楼上送***!还冒着炮火为同志们压子弹!
“尤里娜大婶。今天吃什么?”一走进食堂。大胃口地阿廖沙就问:这段时间他足足瘦了20斤!
抱着头巾的大婶拿着个大勺子,一看瓦西里几个走进来。挥舞了一下木勺:“老样子,白菜炖土豆!”说完接过阿廖沙递上来地饭盒,给大块头满满的装了一碗。
楼上搬下来的办公桌当饭桌,瓦西里四个很快就吃完了饭盒里的早饭,把饭盒往包里一塞,拿起放在身边的武器上楼。
四人小组,除了瓦西里还在使用他的那杆狙击步枪,其他人都已换了武器卢德维克使用的是一支缴获的德军98k狙击步枪,那是从瓦西里近距离干掉的一个德军狙击小组身上拿来的;阿廖沙使用一‘挺’两脚架的p38冲锋枪,腰里还别着三个机枪使用的75发鞍形弹鼓,成了阿廖沙的副‘射’手。
一上楼就是冷风刺骨,大楼已经是千疮百孔,西侧一块甚至没了外墙,那是德军俯冲轰炸机留下的纪念。到处都是破‘洞’,顶上一层也基本没了,掉落的建筑构建和砖石散落在大楼四周,反而成了最好的掩护。
“好大的雪!”
白茫茫一片,能见度很低,瓦西里不自觉的紧了紧自己的大衣。卢德维克看了看天‘色’说:“估计过会会下的小些。”
卢德维克简直就是小组里的天气预报员,他的话大家都信,因为他就没说错过。
“会停吗?”萨沙问:这白茫茫的,枪都不用开,德国人根本不出来活动。
“早呢,断断续续起码下个两三天。”
老规矩,两个大块头留在一楼,替换下值班的机枪手,瓦西里和卢德维克上三楼,那里的视野更好些。
既然卢德维克说过会雪会小些,那些被大雪‘弄’昏了头的德国人警惕心一定会下降一段,乘着这功夫瓦西里的活就来了。
。。。
第四百一十八章 见缝插针
。大雪一下效果更好,因为对手什么也看不见!
瓦西里和卢德维克各自找了个好位置。换下原来的人,坐在砖头垫起的凳子上,上头还搁着块沙发上拆下来地靠垫:守卫者们已经不单单把大楼当阵地,更像临时的家。'la'能够‘弄’的舒服些就舒服点。
卢德维克头顶就是没了一半窗架的窗户,一个手工利用破损镜子做地潜望镜就顶在上面,透过它能很好的观察外面的情形。差不多的潜望镜大楼里做了六个,三楼以下都有能见度好的时候可不能冒冒失失把脑袋***,德国佬地狙击手也不是吃闲饭的。
炸的破破烂烂的外墙上还有些破‘洞’。大的有半个人高,小的只有小拇指那点那些小‘洞’稍微加工一下就是最好的观察口:还没哪个对手能在几百米外看清破‘洞’后面是否有人。
正因为两边只要可能就窝在掩体里不出来,各自的人员调动和传令时成了最危险的时刻,伤亡率最高的是传令兵!
抬头看了下外面地天空,雪还是纷纷扬扬,瓦西里将坐垫后移了几十公分外墙底部有一个他昨天临时做地‘射’击口:脑袋那么大的一个缺口,从里到外虚垫了两块砖,从外面看应该没有一丝破绽。乘着还下雪的功夫,瓦西里小心的取回了砖板,用一块破布上下一盖。
这就是他准备的‘射’击口:沙发垫子垫在地板上。人趴的位置相对靠后。枪口都在墙内侧,这样只要人左右稍动就能得到近60度的‘射’角,而对面的德军因为楼房内外的亮度差别根本无法看到破‘洞’后面地情况就是猜到后面有人,盲‘射’的效果几乎是零,更不用说这样的破‘洞’到处都是,很多还是没有穿透的,而从外面看都一个样。
如果德军进攻,瓦西里立刻会放弃这个安全的方式,半跪在窗口快速‘射’击;警戒嘛。还是趴着吧!卢德维克也没用那支德国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