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俊也不像在前两个地方,一到就投入工作,而是“听从”别尔巴夫的安排,先到车里雅宾斯克宾馆休息。他实在是累了。
下午林俊才在当地官员的陪同下视察了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在苏联,所有的大型拖拉机厂都是有成为坦克制造厂的潜力的,因为在刚建厂的那一刻就会有这样的准备。虽然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现在的产品就是农用拖拉机,但一旦需要,它可以在一个月内就改产坦克。
车里雅宾斯克州的工业基础十分雄厚,在乌拉尔地区仅次于斯韦尔德洛夫斯克州。它的黑‘色’及有‘色’金属冶金业、机器制造、金属加工业、化工工业、采矿业、轻工业、食品工业、建材生产和电力工业都有不错的基础,机‘床’、拖拉机、汽车、无轨电车车厢、铁路设备及农业机器的生产早就有一定规模。
林俊对于这的“视察”不过是想来“看看”,就他的这点水平,想要对这里庞大的产业发展有什么“建设‘性’的建议”是不可能的,而且一个不好还可能会“画蛇添足”,给这里的生产添‘乱’,这点林俊自己非常清楚。
因为自己为什么来、来这到底是干嘛的非常清楚,所以林俊只是“多问少说”,这给当地的官员留下了不错的映像。
“我们需要做好的就是在必要的时候将重要工厂转产军工产品的准备,其它的我也没什么意见,呵呵,车里雅宾斯克方面的同志的工作是出‘色’的,我会向斯大林同志和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同志们做详细的汇报。”
林俊已经习惯说这些地方官员最想听、也是最喜欢听到的话。林俊还说了另外一个问题:我们需要做好技术骨干、特别是那些研究人员和熟练工人的培养,要留得住人才,对于管理人员也是一样。这样才能在苏维埃需要的时候,做好快速生产的准备。要是优秀的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都跑了、都没了,那生产就无从谈起。
林俊说这个话的原因,也就是希望能给苏维埃保留些人才,要不大家都被“肃反“了,到时候谁来生产坦克大炮?但这些车里雅宾斯克的领导同志能不能听进去,那就只有天知道。
为了不让这个“天知道“出现,林俊在到这的第二天行使了自己视察的第二项权利,“视察”了州“肃反”委员会的工作,还用2天时间查阅了大量的“肃反”人员名单和资料。
林俊的到来,对于车里雅宾斯克州“肃反”委员会而言就如同“一场龙卷风”,因为在他的意见里,那些有破坏嫌疑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有一大半可以释放。林俊的这次行动是有斯大林的明确指令的,但他也不会像在哈尔科夫那样“鲁莽行事”,只是将哈尔科夫方面的工作经验向车里雅宾斯克的同志做了些介绍。当然对于“先进而正确”的经验,这边的同志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消化才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但至少是有一个“最新的指导思想”了。
“视察那些特别监狱时,林俊也还是那句话:认为用严刑拷打就能抓住敌人的真正罪行就错了,这种错误的、野蛮的方式只有蠢人才会用!
车里雅宾斯克的同志们是“蠢人“吗?他们当然不是,监狱里的那些“特别”犯人的日子应该会好过些。
1937年2月16号下午,别尔巴夫和下面的官员们把林俊送上了前往斯韦尔德洛夫斯克的列车。因为原有的客运列车需要转车,林俊坐的是给往斯韦尔德洛夫斯克运送机械配件的火车,只不过为这位重要的视察员增挂了一节客车车厢。
列车先要一路往东抵达300公里外的库尔干,而斯韦尔德洛夫斯克就在库尔干西北方300多公里的位置,估计到17号上午就能到。
。。。
第六十七章 沙皇的断头地
。城市在保护苏联的文化遗产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列宁格勒)修道院博物馆的丰富藏品、苏军中央歌剧院、莫斯科艺术学院歌剧院都曾转移到斯韦尔德洛夫斯克,就连苏联国家科学院总部也搬迁到了这里。可以说斯韦尔德洛夫斯克在苏联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乌拉尔地区的中心,而在1937年的人口已经达到了40万。
一个40万人口的城市在世界其它地方可能没什么特别的含义,但在乌拉尔地区就非常突出了,当时已经是乌拉尔地区人口最多的城市。
林俊到斯韦尔德洛夫斯克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视察”这里的乌拉尔重型机器厂,该厂出产的重型机械在苏联占有相当的比重,可以说它的产品才是苏军装备的“父亲”。一个国家单有生产武器的军工厂还不行,你必须要有生产武器的设备的生产企业,而乌拉尔重型机器厂就是这么一家工厂。当然它生产的还有其它方面的重型设备,比如大型起重机上用的电动机,甚至还有中小型船舶上使用的发动机。
2月17号一大早,列车到达了斯韦尔德洛夫斯克货运车站站台,已经有一群人在等着林俊的到来。
林俊在斯韦尔德洛夫斯克呆了4天,参观视察了多家工厂,还和当地市委的同志进行了几次座谈,包括工作和政治斗争方面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以前一样,林俊用自己的方式在缓解“肃反“的影响,只不过用的是“温和”的方式,这的领导可都是老资格,还轮不到林俊这个年轻人来指手画脚,当然他的意见在某些地方,代表的就是斯大林同志的意思,还是需要引起重视la'
在斯韦尔德洛夫斯克的第三天,林俊参观了伊巴特叶夫宫、这个枪毙了沙皇一家7口的地方。
“砸碎旧世界的枷锁,我们才能更好的建设新世界!”整个参观过程中林俊只说了这么一句。
、、、、、、
2月22日中午,林俊已经在前往下塔吉尔的路上。
今天他起了个大早,坐上了斯韦尔德洛夫斯克方面特意为他派出的专车,因为他们认为还是坐汽车比较的安全。这倒不是说他们不肯派飞机,而是认为从天上走不如地上来的安全,要是“视察员”同志在斯韦尔德洛夫斯克出点意外可就麻烦了。
刚才林俊和驾驶员是在小城乌拉尔斯克吃的中餐,随行的还有一个名叫扬克罗夫的同志,是斯韦尔德洛夫斯克州委员会的汽车班长,当过兵,而且对这一地区非常熟系。
扬克罗夫非常的健谈,这让林俊这**个小时的旅行不怎么无聊了,而且还了解了很多乌拉尔山有意思的事。
从斯韦尔德洛夫斯克到乌拉尔斯克都是平坦的公路,而出了小城路况就开始复杂起来,需要经过上百公里的山道。还好这里的山区公路不像林俊想象的那样险峻,只不过两边都是原始针叶林。
“安德烈同志,这条公路行使的车不是很多,因为两边生产的产品都由铁路运往各地,常常开个半天也见不到什么其它车。”扬克罗夫向林俊介绍这里的情况。
“还好,要是在楚科齐,半天能见个人就不错了。”林俊也是见过“市面”的,苏联的西伯利亚什么奇怪的事都有,而且现在苏联只有1000万左右的人口生活在乌拉尔山以东,地广人稀、什么事都会发生。
“呵呵,忘了安德烈同志在极北地区生活过。对了,安德烈同志老家在哪?”
“老家?我的老家在哪?”这个问题还没有人问过自己,但自己该如何回答?因为林俊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家乡在哪?他以前的履历里只不过在“籍贯”这一栏里笼统的写了“切尔内”,但没写到底是切尔内哪里。而林俊对于“家乡”的概念只有“纳别烈日内耶切尔内——鞑靼自治共和国东北部城市”这个模糊的概念。他连安德烈是怎么会到楚科齐工作的问题还是伊万大叔告诉他的,好像是“父母”带着自己到了雅库茨克,时间是在1922年建立雅库特自治共和国时。而“自己”在“父母”牺牲后就没回过“家乡”,后来自愿到楚科齐工作。
扬克罗夫的这个问题还真把他难住了。
“应该算是在纳别烈日内耶切尔内,因为我5岁就和父母离开了家乡,所以没有什么映像。我父母都是红军军官。后来在22年到了雅库特,父母也在那牺牲了,我是在雅库茨克的寄宿学校里长大的。所以可以说雅库茨克也是我的家乡。”林俊在那里“瞎编”。
可瞎编归瞎编,这个理由还是非常感人的,而且军队和“契卡”所掌握的资料里也是这么写的。
“我的三个兄弟都是一九年在古比雪夫和高尔察克白匪军的战斗中牺牲的,那年我17岁,刚参军,没赶上古比雪夫的大战”
“家里还有什么人吗?”
“只有老婆和3个孩子,其他亲人都没了。”
“战争就是这样,我也是除了妻子和一个儿子就没其他亲人。”
山路弯弯,绕的林俊“晕乎乎”,还好开车的驾驶员皮列加的技术不错,“吉斯”四轮驱动越野车还算平稳。而这一路上除了每隔20公里的道班,根本就没什么人。山路下方是个缓坡,有条山间小溪在下面不到十米的地方。
“停车!”坐在后座右侧的林俊一声大吼,害得开车的皮列加猛一个刹车。
车还没停稳他就已经跳下了车,掏出腰间枪套里的手枪快速上膛,对着小溪的方向连开数枪,直到打完了子弹。
林俊的举动把另外两人吓了一跳,“安德烈同志,快隐蔽!”
听到后面的叫声,林俊转头看到扬克罗夫和皮列加也都掏出了随身的手枪,正隐蔽在路边的石头后面。
“哈哈,没有敌人,我在打野猪。”原来林俊冷不丁看到下方的小河边有一群野猪要踏冰过河,还真是赶巧了:以前倒听说过开夜车撞死野猪的事,没想到这次让自己撞上。当时林俊想都没想就喊停车,这把其他两位同志给吓了一跳,还以为有“敌人”。
“安德烈同志,您把我们吓了一跳。”扬克罗夫收枪后和林俊说。
“呵呵,不好意思,突然间看到的,想都没想就喊了,对不住了同志们。”林俊也有些不好意思。
“打中了吗,安德烈同志?”年轻些的皮列加问,他刚从公路另一边跑过来。
“下面不是躺着嘛。”
三个人下了坡,一头百来斤的野猪就躺在结冰的小溪里。
“这里的野兽多,在这条路上过常能看到,可像安德烈同志这样能用手枪打死野猪的可从没听说过。”扬克罗夫指着脑袋开‘花’的野猪说。
“别夸了,呵呵。刚才有十多只,我开了8枪,你看,要不是运气好加上这冰面够滑,这颗子弹又刚好把这家伙的脑壳敲了,我是连猪‘毛’都‘射’不中。”
用手枪打猎,那纯粹靠运气,和技术没什么关系。这托卡列夫手枪的子弹如果不是打中它的要害,就是击中几发它也能跑得没影。
“同志们,出力的时候到了。”
三个人‘花’了老大力气才把这家伙拖上公路。皮列加把后备箱里的行李箱放到副驾驶座的位置,三个人合力把它塞了进去。
“没想到看着不大却这么重,起码有个百多斤。”皮列加说。
“这野猪就是这样,特别紧实,看着不大‘肉’可不少。等你们回斯韦尔德洛夫斯克后一人一半,家里能个把月不用买‘肉’,呵呵。”
“安德烈同志,这可是您的猎物。”说话的是皮列加。
“难道我把他带回莫斯科去?哈哈”
三个人都笑了,林俊说的没错,他不可能把这家伙带回莫斯科,只能“便宜”扬克罗夫和皮列加。
林俊问过扬克罗夫和皮列加,枪是哪里配发的。
“市里配的,我和皮列加都能有,只不过平时都所在办公室的枪库里,出重要任务时才带上。这次是州里的领导要我们带的。”
“呵呵,看来我还比较重要了。”林俊开了个玩笑。
、、、、、、
继续上路,可这乌拉尔山一定是想留林俊一段时间:前面的路给倒下的大树给堵了。
“看来是流年不利!”林俊只能这样想。
他们只能往回开通知道班,只有他们才有办法处理这棵直径快有一米粗的大树,幸好刚才经过最近的一个道班距这里才两三公里。
。。。
第六十八章 抵达下塔吉尔
上级同志的“慷慨”让道班的同志们干劲十足,原本要到第二天天亮才能干完的活,在几十斤野猪‘肉’的“刺‘激’”下,硬是提前了几个小时完工。
半夜里,干完活的人回到营房,围聚在一起吃刚炖好的野猪‘肉’,人虽然疲惫,却个个面带笑容。
全世界任何地方都一样,道班的生活可以排在所有工种的艰苦程度前十位。他们的工作环境常常远离居民点,没有过多的娱乐,每天都是单调的重复,而伙食也不可能有多好。这次经过这里的同志的“慷慨”让这里的同志们打了次难得的牙祭。
“送后勤的车多久才会来一趟?”林俊问边上一位“大胡子”。
大胡子40来岁,看上去非常的苍老,这都是生活环境造成的。现在他正在大块吃‘肉’,“一般半个月来一趟,但要是有点特殊情况就不好不说了,上校同志。”他嘟嘟囔囔的说,“您怎么不吃呀,味道不错。”
“呵呵,刚才已经吃饱了。”
林俊只能这么说,他是实在吃不下。()这野猪‘肉’有股子‘骚’味,需要用大量佐料烧成重口味的才好吃,在这里当然没这个条件,不过是用盐巴和固体酱油(苏联也有酱油,这可不是中国特产,而固体酱油就是储存方便,很多朋友应该没见过,现在已经淘汰了,呵呵)炖熟了了事,味道实在不这么样。
林俊都感觉这段时间自己都变得“娇贵”了,每天都是好吃好喝,要是在马德里围城那会,估计自己一顿就能吃掉这锅里的一条猪‘腿’。
“上校同志,能不能和我们说说您在西班牙的事?”问的还是大胡子。
他们怎么会认出林俊的?其实原因很简单:一张有林俊大幅照片的报纸就被当作墙纸糊在道班办公室的墙上,所以这的同志在看到林俊的第一眼就认出他是谁。
反正也睡不着,一群人就围在一起听林俊的战斗故事。听到林俊的部队那场8比76的辉煌战斗时,所有人都不经叫好,也为牺牲的同志惋惜,而当林俊说到自己被击落的时候,还有几个连说“好险”、好险!。最后林俊说了“大学城”的白刃战,同志们听得感觉自己都如同在那惨烈的厮杀中,甚至有几个年轻些的都不自觉的攥紧了拳头。
就像在斯大林格勒机械化与摩托化军事学院一样,屋子里的所有人都被林俊的“故事”折服了。
“安德烈同志,您砍了几个敌人的脑袋?”一个小伙子问。
“砍翻了九个,没数砍了几个脑袋,呵呵。”
“呵呵,您真厉害!”
“也不是厉害,战场上就是这样,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要是你在那,可能消灭的敌人会比我还多。有个叫做刚…王的中国同志,那次砍翻了13个敌人,而自己一点伤都没留下,那才叫厉害!”林俊说。
“不知道***和老谢怎么样了?”他想。
、、、、、、
第二天一早,林俊三个就告别了道班的同志们,继续赶路。
“扬克罗夫,回州里后要向委员会反应一下,尽可能让这些艰苦岗位上的同志们生活的好些,就说是我说的。”
“是,安德烈同志,我会去反应的,这里的同志们实在是太艰苦了。”
“其实也只能是有限度的改善一下,现在苏维埃还在建设阶段,这样的艰苦岗位又很多,完全改变是不可能的。为了我们这些在城市里的人生活的舒服些,总有些好同志在偏远的艰苦地区服务,难呀!”林俊只能这样感叹。
他非常清楚,苏联这么大,就是在过个几十年,艰苦的岗位还是需要有人做,而这个现状没有任何国土广大的国家能够圆满的解决,因为这根本就是无法彻底解决的事。而苏联比这里更加艰苦的地区多的是,像在雅库特自治共和国,常常驱车半天也不见一个居民点。
2月23日中午,林俊终于抵达了下塔吉尔、这座未来的世界第一坦克制造中心。在1937年,它已经是苏联的铁路枢纽,便捷的铁道‘交’通、城市北面106公里外的卡奇卡纳尔山丰富的铁、铜、金、铂族金属矿和来自东边秋明州的天然气直通管道,让这里不成为重工业中心都难。
扬克罗夫和皮列加一直把林俊送到了下塔吉尔人民委员会,把他“‘交’”到了下塔吉尔方面的同志的手里才算基本完成任务。扬克罗夫、皮列加和林俊还不会立刻告别,因为他们是斯韦尔德洛夫斯克州州里来的同志,而下塔吉尔也属于斯韦尔德洛夫斯克州管辖,所以他们要一直陪同林俊,直到他返回莫斯科时才会离开下塔吉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