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谋天下-第4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理寺乃是大唐最高的审判机关,肩负着对刑狱司法的重担,刑部审定司法、审理案件,对于大唐的任何官员都有资格展开调查,特别是如今还有了大理寺卿给予了大开方便之门,使得刑部在审理地方案件时,完全可以不顾及大理寺是否会在最终的审判中,出现阻挠、干扰等事情发生,完全可以放开手脚的利用大唐的律法,给予这五百人定制一些莫须有的罪名,或者是把原本官场之上习以为常的官场规则加以严苛,如此一来,几人相信,哪怕是再两袖清风的官员,恐怕都能够被查出个问题来。

    如此双管齐下之下,想必任何官员碰上大理寺跟刑部成心找上门的麻烦,都会捂着脑袋大呼头痛了。

    而且即便是官员们觉得有冤屈有不实,即便感觉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陷害,自己上书奏表想要通过御史台对大理寺、刑部,以及自身的监察来还以清白,如今这条路却已经是完全走不通了,毕竟御史台大夫历经两任皇帝。

    李治在位时,李峤便是当仁不让、毫无争议的御史台大夫,如今新皇登基五年多六年了,李峤依然是稳坐钓鱼台,从中便可以知道,李峤不单在御史台的政务上得朝堂上下的满意,同样也是得陛下的看重。

    如此能够让朝堂上下以及陛下都为满意之人,现在加上自己愿意为陛下分忧解难,主动与五姓七望的豪门勋贵对抗,试问这个时候,一旦被大理寺、刑部,再加上御史台被三司盯住的人,哪里还有翻身的希望?

    何况风言奏是的弹劾原本就是御史台的职责所在,如今不过是在敏感的时刻,谈论起官员们不愿意谈论的话题,加上大理寺、刑部的介入,想必任何一位官员都不可能能够从三司的联合之下全身而退了。

    即便是能够全身而退,即便是三司无法对他形成有效的威胁或者控诉,最后他还要过吏部尚书这一关,吏部尚书执掌各地方官员政绩,想必没有哪一个官员在自己的任上,从来没有做过得罪人的事情吧。

    所以狄仁杰四人一旦坐在一起,想要密谋、设计哪位官员,那么这位官员的命运跟前途,基本上就已经是一点希望也没有了,更何况还是在四人齐心协力的以有心算无心的情况下,如此一来,恐怕在整个大唐,没有哪一个官员在被四人一同默契的盯住后,还能够不被扒下一层皮的全身而退了。

    四人从原本沉重的氛围中,随着脸上的轻松跟默契笑意越来越多的显现,整个房间的氛围也开始变得渐渐轻松了起来,就是连军武出身后被李弘任命为刑部尚书的急性子王孝杰,此时此刻最起码脸上也没有着急之色了。

    四人默契的坐在一起商议着接下来的各种方式手段,包括在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意外状况,以及如何弥补,四部门又该如何默契配合的事情。

    说到了最后,依然还是由不紧不慢的姚崇再次说道:“如果在下能够与三位大人配合默契,能够为陛下分忧解难,在下心中自然是非常乐意,但……在下现在不得不给三位大人泼一盆冷水了。”说道最后,姚崇看着三人不解、疑惑的目光便不由自主的摇头苦笑了起来。

    狄仁杰听着姚崇的话语微微愣了一下,但还是率先开口问道:“姚大人,如果我们四人能够齐心协力,想必按照我们刚才商议的办法,不敢说十拿九稳吧,但最起码七成的把握可是足足有了吧?所以还请姚大人赐教,不知我等哪里出现了遗漏,让姚大人如今又是愁上了眉头?”

    “倒不是我们的计策出了问题,就是在下自掌管吏部以来,常年与各地方官员打交道,也实在想不出有谁能够在咱们四人有心算计下,能够安然无恙的全身而退。只是……王大人听我把话说完。”姚崇看着王孝杰张了张嘴要说话,急忙以左手拍了拍旁边王孝杰的肩膀,示意他稍等片刻。

    于是接下来姚崇继续说道:“我们在替陛下排忧解难的同时,却忘了两件事情,当然其中一件事情是在下吏部的事情,倒是与三位大人没有多大关系。”姚崇看着三人的眼光,也不再卖关子,紧忙继续说道:“这与我们四人相关联的一件事情便是,我们是不是该由一人进宫,先探探陛下的口风跟想法儿呢?万一陛下另有他策,我们如今讨论了半天,岂不是枉费力气?所以我们想要为陛下分忧解难,此事儿即便是暂时不让陛下知晓,但我们也要知晓陛下之心意才行,此事儿恐怕到时候就得麻烦狄大人亲自进宫,探一探陛下的口风了吧?”

    狄仁杰、李峤以及王孝杰听到姚崇的话,莫不是认同的点了点头,而后几人便把视线放在了狄仁杰的身上,毕竟四人当中,狄仁杰如今跟陛下之间的关系才算是最为融洽的,虽然姚崇或者是王孝杰,或者是李峤进宫都可以直接见到李弘,但论资排辈起来,即便是李峤不不认为自己在陛下心中的分量,会比狄仁杰重多少。

    所以三人的目光望向狄仁杰时,狄仁杰便知道,这个探访陛下口风的事情,只能是由他来做了。

    于是当下也不推辞的点了点头,算是答应了明日一早便进宫探李弘的口风,而后狄仁杰看着姚崇问道:“那么第二件事儿呢?虽然刚才姚大人说第二件事情只是事关吏部,但想必也是因为我等的计策所以才出现,不知道姚大人可否能够透露一二,让我等替姚大人……。”

    “倒是没有什么可隐瞒的,只是在下担忧的是,如今随着这五百多同僚参与了今日的冒死直谏,加上我们的策略从中斡旋,如此一来,地方官员的缺……对在下就是一个极为头疼的事情了,毕竟此事儿也同样事关重大,陛下与五姓七望为首的豪门勋贵摊牌、决战,但地方政务同样不可废,不然的话,这对陛下也是一种变向的压力吧?而且以我们的策略来看,此事儿想要完全解决最起码也得两到三个月左右,如此长时间里,地方官员的缺位一直空置着,可不是一件对陛下,对我大唐社稷或者是百姓有利的事情了。”

    狄仁杰听完姚崇的话,而后看了看王孝杰跟李峤,再次点了点头说道:“看来狄某这一趟皇宫行是势在必行了,不过姚大人也大可不必过于担心,就像你所言帝一件事情一样,既然你能够感觉到陛下可能会有其他策略,那么说不准,陛下早就已经想到了,这五百多个空缺该如何补了,所以狄某明日进宫,一同探听下陛下的口风,而后我们还在这里相聚如何?”

    “如此那就多谢狄大人了。”姚崇听到狄仁杰如此说好,便缓缓站起来向狄仁杰行礼说道。

    姚崇这人向来谨慎,或许也跟任六部之首的吏部尚书有关,向来说话做事都是滴水不漏,从来不给他人留有任何把柄,也从来不会欠任何人人情。

    而今能够在四人密谈到最后,姚崇愿意承狄仁杰这样一个看似不大的人情,其实已经是在向三人递交投名状了,显然是让三人放心,在接下来的事情中,他姚崇决计不会因为自己的事情,而影响了四人达成的默契协议。

    就在四人缓缓从画舫的房间走出来,争执着谁来给今日的花费掏钱时,身兼国子监祭酒的李旦,则是在皇宫灯火的阴影,在宫女的引领下向李弘的宫殿走去。

    刚刚从贞观殿出来,在从母后那里得知自己的父皇这一次眩晕症发作,并没有多大的隐忧后,便顺道拐了个弯儿,向李弘这边行了过来。

    结合今日在洛阳城内被近三千人冒死直谏的事情,李旦觉得自己身为大唐皇帝的弟弟,这个时候应该前往皇兄那里,问问是不是有什么自己可以效劳的。

913 封地

    李旦赶到李弘的宫殿时,还未进门就听见了李哲在跟李弘寒暄的话语,从两人的话语上来看,显然李哲也不过是刚刚过来一会儿,两人之间的谈话,随着他踏入门槛的那一霎那,并没有说一些实质的东西。

    所以当他抬头看到两位皇兄脸上挂着了然的神色时,便明白自己的到来,其实已经是在两位皇兄的意料之中了。

    “果不其然,你输了,过几日请我在洛阳城最好的酒家吃饭。”李弘向刚进门的李旦指了指另外一边的椅子,示意他坐下,而后对另外一边的李哲说道。

    “其实我早就料到他也会来了,今日我跟老八送父皇跟母后回宫,一路上听到的纷纷议论可是不比你少多少。”李哲神色之间有些不服气,刚才与李弘打赌李旦会不会来的问题上,自己一不小心就被皇兄摆了一道。

    毕竟谁都知道不论是自己还是老八李旦,这些年来都是在诚心诚意的辅佐皇兄李弘,而皇兄对他们两位也是向来信任有加,虽然看似并没有掌握什么至高权力,但细细琢磨一番便会发现,其实他们两人手中的权利,可是不亚于任何一位朝廷重臣的。

    而皇兄能够毫无顾忌、极为放心的把这些事情交给他们,这也使得他们两人在今日洛阳出了这件事情后,能够不必过多的思考自身的处境,从而以极快的速度坦然进宫,与皇兄商议对策。

    “你也是为今日洛阳城一事儿而来吗?”李弘看着和气、敦厚的李旦,微笑着问道。

    “是,皇兄。今日之事儿如今我就是想要装作不知道都不行了,这洛阳城内恐怕早已经传遍了,恐怕这个时候,上至尚书仆射,下至黎民百姓,都在悄悄的议论这件事情了。”李旦说话之间,敦厚、质朴的神色之间渐渐显现出一抹替李弘担心的忧色。

    “你这个脑子啊,也就做做学问行,权谋之略看来你这辈子是学不会了。你也别笑,你也不怎么样儿,一进门就是要杀要剐的,要是按照你的意见处死这三千人,你皇兄我昏君的名头可就坐实了,还不得让文人士子骂个千百年来?”李弘指了指李旦,刚说了两句就听见李哲噗嗤笑出了声,接下来便没想到李弘话锋一转,又把他捎带着说了几句。

    李哲不服气的撇撇嘴,听着李弘的训斥反驳道:“我是这些年在军务后勤用心过多了,腾不出来精力学这驭下之术,何况在我看来,这件事情本就是世家豪门、五姓七望做的太过分了,如果此时你不施以严惩,怎么能够震慑住他们?总不能因为法不责众这个破烂理由,就不去责罚他们吧。如果你一这样做,他们岂不是更会变本加厉,还以为我们皇家怕了他们不成!”

    “你的意思呢?”李弘懒得理会二百五的李哲如此建议,毕竟从小到大,李哲一直是不用脑子思考问题的人。

    即便是他心里心知肚明,即便是他能够敏锐的察觉出事件的重要性,即便是他知道自己的办法是最为下等的,但也只会条件反射的,第一时间便把本能的反应说出来。

    看破不说破,当初李哲跟在李贤屁股后面屁颠屁颠的混时,就一直是这样,只是到了最后时刻,看着李贤在不归路上越走越远,这才不得不把心中的话语说出来加以提示,从而也避免了自己踏上跟李贤一样的道路,也从而划清楚了自己跟李贤之间的界线。

    李哲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并没有任何的不妥,毕竟身为皇家的王爷,本身就身份敏感,何况如今是他的皇兄当政,没有猜疑、忌惮、防备他李哲,依然毫不怀疑的把他留在都城,还给予了他最喜欢的事情做。

    所以在李哲的为臣之道上,想要一直保持与李弘如此和谐,而彼此并没有提防、猜忌的关系,李哲就必须在任何事情上都不动脑子,只要把贴合自己性格的本能反应说出来即可。

    最为重要的,也是李哲最为倚仗,或者是能够让他如此毫无忌惮的在李弘跟前高谈阔论、议论朝政的原因,自然还是从一开始他就对李弘敞开了自己的所有,做到了让李弘看见自己的全部内心深处,没有任何一处私藏着叫做野心的东西。

    “我的意思啊?”李旦料不到自己坐下来还没有怎么说话,老五就直截了当的问道。

    或许是因为跟老五李弘岁数相差悬殊的缘故,所以多年以来,李旦对于李弘一直有种莫名的敬畏跟崇拜。

    两人之间整整相差了十岁,他还未出生李弘就已经是太子了,加上自他懂事儿以来,李弘要么就是率领军队在东征西讨,要么就是坐镇长安监国、处置朝政,这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从一开始就被种下了敬畏跟崇拜的种子。

    从小就认为李弘是一个无所不能,有通天彻地之能的太子,也是下一任皇位的不二人选,所以心理上打小就接受了一切应该被李弘管束的事实,就像是伦理道德中的父子关系一样,从来都不用,也无从怀疑的铁律一般。

    特别是老五一直也对他照顾有加,不论是学业上、生活上,还是自己搬出皇宫到王府一事儿上,老五都给了他莫大的照顾,有时候就像是一个父亲一样,一直对他呵护备至,尽到了一个真正的长兄如父的职责。

    所以如此这么多年来下来,李旦对李弘一直都是又敬又怕,甚至很多时候,哪怕是李弘还未登基为帝的时候,他对李弘的敬畏都要多过于对李治的敬畏。

    如今李弘当了皇帝,就像是成了一个豪门世家,或者是普通家庭的一家之主,所有的事情自然而然的由他说了算,家里出了什么事情,他这个当弟弟的,只能是本能的听从兄长的安排跟决策。

    “我还没有想好,我过来……就是想看看皇兄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听从皇兄差遣来的。”李旦来的一路上,压根儿没有想过对策,他过来,真的只是单纯的想听从李弘的派遣,看看自己是不是能够帮上老五什么忙。

    看着李旦茫然以及有些惭愧的脸色,李弘只能是摇头苦笑起来,这些年李旦的心思全部放在了太乙城上,对于朝堂之事儿自然是避之不及,加上太乙城的事情都是他真正想要做,而且极为喜欢的,所以朝堂上的事儿,在李旦的心中,就应该是李弘操心,然后有什么吩咐告诉自己就是了。

    “看看这个。”李弘拿起桌面上的几份奏章,给李哲跟李旦一人递了几份说道。

    “这……不合适吧?”李哲看着皇帝亲启的奏章,想接又不敢接,仿佛那奏章像是一块儿烧的红彤彤的炭火般,接过来便会立刻烫伤他们的手。

    另外一边的李旦则是把脑袋摇的跟拨浪鼓似的说道:“你还是说吧,有什么我能做到的,能帮你在五姓七望身上出口气的法子,你就直接告诉我,皇弟我虽然不惹事儿,但也不怕事儿。”

    “这是李上金跟李素节给我的奏章,你们看看倒也是无妨的,我还能害了你们不成!”见李哲战战兢兢的接过了奏章,而李旦依然是摇头不接时,李弘瞪着眼睛对李旦说道。

    最终两人还是在李弘的逼迫下,各自接过了几份奏章,在奏章的纸页发出轻微的响声,以及颤抖下很快的扫了一遍。

    看两个人的神情,猜测着两个人差不多知晓奏章的内容后,李弘便缓缓的说道:“李素节跟李上金在咱们从长安陪父皇、母后启程不到半月后,就开始陆陆续续的上了这几份奏章,不过是把一些他们封地上的官员动向,及时的禀奏给了我,想必今日冒死直谏的官员中,就有他们封地的官员。如今你俩俱不在自己的封地,这么长时间以来,你们就跟忘了自己的封地似的,也没有接到你们封地官员的奏章或者是密报,不得不说,你俩这王爷当的一点儿也不称职啊。”

    “我都说了那封地于我可有可无,只要长安的府邸给我就行了,其他的我还真不在乎。”李哲把手里看完的奏章放在了李弘的近前,无所谓的说道。

    “我都忘了自己还有封地了,自荒灾那年开始,我跟老七拨了府里大部分的银子赈灾后,记得灾情过后,我上奏章给皇兄了啊,说那些封地还请朝廷收回或者是代管啊。”李旦也放下了手里的奏章,推到了李弘的跟前,而后看着李弘小声的说道。

    那时候各地都在受灾,李旦是把府里的银子拨给封地后,就开始与其他学子研究如何继续加快推广新作物了。

    毕竟新作物的耐储藏性,以及产量都是比原有的作物高很多,而且还并不影响原有的作物种植,所以当时为了使大唐以后不再遭受荒灾时,百姓闹饥荒,他在尽了封地的本份后,就开始琢磨这件事情了,一来二去,荒灾过后,这件事情他也就抛在脑后了,还以为朝廷或者是皇兄已经代管他的封地了。

914 友情岁月

    荒灾的那年,李旦拉着国子监的一些学子,以长安、洛阳等一些重要州府之地为中心,连同当地的官府,大力的向当地的百姓推广着那些可以帮他们以后度过荒灾的新作物。

    但即便是当初百姓已经饿的面黄肌瘦、双眼呆滞、两腿发软,宁可吃食树叶、草根,哪怕是观音土的情况下,依然是有一部分当地的世家豪门,或者是当地官员明里暗里的阻挠着李旦的卖力推广。

    在他们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