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淘宝大唐-第8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他刚刚收了这个徒弟,不知道她是不是在出难题,就盯着武的眼睛看,想看看她的真实想法。一般的学生,被他的牛眼一瞪,立刻就会原形毕露了。

    武瞪着无辜的大眼睛,用无比崇敬的眼神望着孔颖达。孔颖达看不出任何的问题。他感觉压力很大,觉得自己刚刚当上武的老师,不能让这孩子失望,于是说道:“这是个哲学问题,你让为师想想。”

    武说道:“那好,师父,徒儿就不打搅您了,您一个人慢慢想,徒儿下去走走。”

    孔颖达觉得她在跟前,被那双大眼睛盯着,压力很大。就说到:“也好,你就下去走走吧。”

    武下了马车,来到麻含古的马前,说道:“小辫子叔叔,儿想骑马。”

    武来到云州时间不短了,和麻含古很熟悉了。麻含古很喜欢这个嘴甜又聪明的女孩,自然是处处都让着她,他笑道:“好,你骑吧。”说着,下了马,把缰绳递给了她。

    马车里,孔颖达反复在想,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呢?说先有鸡不对,说先有蛋也不对,他现在有点糊涂了。

    外面不时传来武快活的咯咯笑声,令老爷子压力更大了。

    今天的课算是上不成了。

    老爷子暂时也没有想出解决的办法来。武就当没有这回事一样,依旧对老爷子殷勤,绝口不提此事。

    考察了半天,他们就在沿途的村庄住下了。

    夜间,老爷子继续考虑这个问题。

    第二天,继续考察。路上又要开始上课了。孔颖达说道:“你昨天提出的问题,的确很有深度,不过,这难不住师父我的。”

    武满脸期待地说道:“哎呀,师父,您真是太厉害了,快跟徒儿说说。”

    孔颖达说道:“这个问题其实不难解答,是这样的,这个母鸡生了这个鸡蛋,肯定是先有了鸡,然后才有了蛋。

    那么你会问,这个母鸡也是鸡蛋浮出来的,那么就是先有蛋了。

    事情不是这样的。我打个比方来说,你刚生出来的时候没有名字,然后你父母给你取了名字。然后,你才叫武对吧。

    你还有个小名叫儿,人们听到儿,都知道是你武的小名。没人会说这是那个婴儿的小名。所以说,是先有了武,然后才有了儿。

    鸡的名字是人给起的,第一只鸡在人们没有给它取名为‘鸡’的时候,它不叫‘鸡’,只有它叫‘鸡’了以后,人们才管它生的蛋,叫‘鸡’蛋。所以,是先有鸡,后有蛋的。”

    孔颖达不愧是唐代大儒,辩证法运用得很有创造性。他的解释虽然不能够完美地解释生物进化理论,可是从哲学的角度来解释,是很符合辩证法的。

    武美丽的大眼睛,睁得更圆了,里面满是崇敬之情,她说道:“哇,师父,您真是太有学问了。徒儿为有您这样的师傅,骄傲极了!”

    面对着如此真诚的赞美,孔老爷子的心中满是喜悦。

    老爷子一高兴,原来的授课的计划给忘了,就开始给武讲开了,他以前的那些他认为精彩的经历。

    下午,总算是给武讲了一节课。

    第三天,该上第二堂课了。

    武说道:“师傅,您这么有学问,徒儿刚刚又遇到了一个难题,在您讲课之前,先给徒儿解决了吧?”

    孔颖达一听,怎么又有问题了,他有心不理会她了,可是,看到她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里的期待的目光,老爷子觉得还是给她解决了为好。于是,他问道:“什么问题,你说吧?”

    武说道:“昨天,小辫子叔叔问我,一棵树上有十只鸟,他用弓箭射中了一只,问我树上还剩几只鸟,我就答不上来。您能够告诉我答案吗?”

    孔颖达笑道:“这个问题很好解答啊。”

    武说道:“那您告诉我答案吧。”

    孔颖达说道:“一棵树上有十只鸟,一只被打死了,其它的鸟儿受到惊吓,自然飞走了,答案就是一只不剩了。”

    “不对啊,师父,我就是这么跟他说的,可是小辫子叔叔说我答错了。”

    孔颖达问道:“没错啊,他说你错在哪儿?”

    “小辫子叔叔说道:“那棵树很大,有三只鸟儿在很远的一头,没有看见有鸟儿被射中了,它们就没跑,因此树上还剩下了三只。

    还有,他说那只被射中的鸟儿挂在树上了,没有掉下来,树上就还有四只鸟,还有……”

    “行了,别说了。”孔颖达打断了她,说道:“他还会说树上的鸟儿中还有几个傻子,不知道害怕,因此也没有飞走,是吧?”

    武睁大眼睛惊讶地说道:“哎呀,师父,您太厉害了,他就是这么说的。”

    孔颖达说道:“你别听他瞎说,他这就是狡辩。不过,这里面也有个辩证法的问题。首先……”

    孔颖达给她讲了半天,结果课就没有上成。

    第四天,第二堂课,被武事先收买麻含古,以找孔颖达请教事情为由也给搅黄了。

    就这样,第二堂课总是上不成。孔颖达习惯了,也就不再上第二堂课了。

    孔颖达就被武的殷勤和自己对她的一点点纵容,给打败了。

    武则天的厉害就在于,她总是能够取得别人的好感,然后利用别人对她的好感,得寸进尺。她利用别人对她习惯性的忍让,一点点地占上风。

    大唐的江山,就是这么被唐高宗李治一点点地给让没了!

    考察结束了,孔颖达最终选定了长清县,作为教育示范县。

第二百三十章 皇上要干什么

    长孙无忌最近很郁闷。这么多年来,他是李世民最信任的人之一,而且是排在最前面的,李世民对他从来都是知无不言的,甚至他后宫里的私事,也是可以和他谈论的。

    可是,将近半年的时间了,皇上好像在和梁王李密谋着什么,知情的人不多,就连他这个从小玩大的密友,也不告诉。

    根据他对李世民的了解,李世民要做的事情,一定是针对什么人的,也就是说,他要隐瞒的事情一定是不想让某些人知道,那些人就是要倒霉的人了。

    立政殿。

    “妹妹,你说皇上在干什么?他不会是不信任我了吧?”长孙无忌说道。

    “哥哥,你想多了。皇上我了解,他要做的事情,一定是你插不上手、或者暂时插不上手的事情,和对你的信任无关。”长孙皇后说道。

    长孙皇后深得李世民的信任,就是她从来不干政。有时候李世民高兴了跟她说朝廷上的事情,她总是阻止他,不让他说。

    长孙无忌点头说道:“我也是这么想的。皇上除了这件事情,平时仍然对我十分信任,谈论其他事情时都征求我的意见。”

    “哥哥,你就别想了。既然这样,他不愿意你知道,你就千万别打听,反正他要做的事情,也不会是针对咱们的。”长孙皇后说道。

    长孙无忌说道:“妹妹说的是。那我就提醒太子一下,让他也别打听此事。”

    “哥哥,我已经提过醒了。让他干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长孙皇后说道。

    东宫。

    太子李成乾说道:“张师傅,你说六弟经常去父皇那里,他们在干什么呀?程处默悄悄离开了长安,最近悄悄回来了,然后和六弟一起去了父皇那里。

    他也没有跟我打招呼,又悄悄地离开长安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太子太傅张玄素听到这里,吓了一跳,他说道:“殿下,这些事情,你是如何知道的?你在皇上身边有内线?这可是犯忌的事情啊!

    如果被皇上知道了,可不得了的。臣劝你赶紧停止做这样的事情。”

    李成乾不以为然地说道:“我又不是有意这样做的,是有人看到了,主动来告诉我的。再说了,我又对父皇没有恶意。只是想着提前知道父皇在做什么,好帮助他做事啊。”

    张玄素实在是无语了。心道:“

    这个太子爷总想着做一些漂亮的事情,在皇上面前证实自己的才能。可是他的心思没有放在好好做事上,总是把劲儿使在了这些污七八糟的地方,总想着投机取巧。这样怎么能够把事情做好呢?

    梁王殿下做事扎扎实实的,事情做得一件比一件漂亮。太子殿下要是有梁王殿下的一半才智,我这个老师就好当了。”

    李成乾终于忍不住好奇心,就派人去请梁王到东宫来。

    不料,梁王李却没来,他对太子派去的人说了一句话,让他转述给太子殿下。

    这是李第一次拒绝李成乾。李成乾毕竟是太子,他召唤梁王,按照礼制梁王应该去见太子的。因此。李成乾十分不满地说道:“他自己为什么不来?他让你说什么?”

    太子的亲随说道:“梁王殿下说,‘得罪人的事情,请太子殿下不要搀和’。”

    李成乾不满地说道:“到底是什么事情?”

    太子的亲随说道:“梁王殿下没有说。”

    李成乾生气地说道:“这个六弟在干什么?什么事情告诉我,该不该搀和是我的事情,他为什么就不让我知道呢?”

    张玄素对那个亲随说道:“你先下去吧。”

    亲随走后,张玄素说道:“殿下,梁王殿下的意思不是很明白了吗?他和皇上要做的事情,一定是要针对什么人的,他不让你搀和,是在保护你。而且,既然是秘密,皇上一定不会让梁王殿下向别人透露的。所以,你还是不知道的为好。”

    张玄素嘴里说道,心里却在想:“就是梁王殿下告诉了你,你也未必能够把事情办好。”突然,他对于自己竟然有这样的想法,感到十分惊讶,原来,自己的心中已经对太子殿下失望到了这种程度了。

    长安城地方官府辖制万年县和长安县。

    这天,万年县的一家酒肆里,当地的几家富户的子弟,正在喝酒聊天,另外一伙富家子弟进来了。这两伙人平时就不大对付,此时见面就互相看着不顺眼。

    先前在酒馆里的一个富家子弟喝得有点多了,说话没把门的,于是两伙人就开始对骂,不久,就演出了全武行。

    没想到事情越闹越大,他们回去各自叫人,结果来了大批的家奴和佃户,双方械斗。在当地武警部队的弹压下,制止了这次械斗,但是仍然造成了25人的死伤。

    早朝,太极殿。

    刑部汇报了这起案件,并且汇报了各地汇总上来的关于械斗的情况。仅仅今年的上半年,各地已经汇报上来的械斗的恶性案件,就多达2265起,死伤人数多达6378人。

    民间持有武器,已经成为了社会安定的巨大隐患。

    大唐建国不久,战乱刚刚平息,民间散落着大批的武器。尤其是那些氏族大户,商贾巨富,以及朝廷勋贵手中,武器的数量更加庞大,初步估计,比起大唐军方掌握的武器的数量要多得多。

    李世民早有意进行收缴,但是民间历来有尚武之风,就连那些学子们,也都是一手拿书,一手持剑。后来的大诗人李白的形象就是腰挎宝剑,对景吟诗,十分潇洒。

    大户人家看家护院,豢养家丁,镖局押运,民间习武等等,要收缴武器实在是个很大的难题。

    但是,李世民下决心要完成这个任务。

    听完了刑部的汇报,李世民问道:“诸位爱卿,你们有什么意见?”

    魏征出班奏到:“皇上,造成这些恶性案件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民间散落的武器太多,为了社会的安定,臣建议收缴民间的武器。”

    他的话音一落,朝堂上立刻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第二百三十一章 化繁为简

    当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为了夸耀武功、粉饰太平和防止人民反抗。收缴天下兵器,铸成了十二个铜人。在此过程中,曾经遇到了强烈的反对。但是被秦始皇以铁腕手段强行完成了。

    可惜的是,这并没有能够阻止人民的反抗,百姓们揭竿而起,照样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收缴兵器,牵涉到几乎所有的大唐百姓,这是一件大事,反对的意见是十分强烈的。

    朝廷上就像菜市场,大家吵吵嚷嚷的。

    今天的李世民,没有向往常一样,让大家充分讨论,然后再上奏章,陈述意见。他果断地宣布,此事势在必行。他也让大家写奏章,却不是再谈论此事是否可行,而是讨论如何平稳地进行。随即,他就下令散朝了。

    不久以后,太极殿,李世民的书房。

    李世民、李成乾、李恪、李泰、李、长孙无忌、李靖、房玄龄、岑文本、侯君集和魏征参加了研讨会。

    李世民说道:“收缴民间武器的事情,势在必行,这件事不再讨论了。今天让大家来,就是让大家提出问题,然后想出解决的办法来。”

    收缴武器这件事,明摆着是得罪人的事情,如果让李成乾、李恪和李泰拿主意,他们是已经打定了主意,不发言的,可是让他们指出问题的难点,这个大家都会。

    李成乾说道:“父皇,收缴百姓手中的兵器,肯定是会遭到反对的。我朝铜铁数目稀少,价格昂贵,百姓们尤其是军户们手中的武器,都是人家自己购置的,这要是收缴,人家肯定不愿意。”

    李世民说道:“好,太子提出了一个问题,很有针对性。还有什么问题,都说说。”

    李成乾受到鼓励,很高兴,接着说道:“朝廷的勋贵以及军队的将领们的家中,都养着家将和护院的私人卫队,他们手中有着大批的武器,这也很难收上来的。”

    李恪和李泰一看到李成乾露脸了,急忙在那里苦思冥想,看看有什么问题可以提的。

    李恪说道:“草原民族和西域各民族手中有大量武器,收缴也很难,上次苏定方要收缴铁勒部的武器,结果差点酿成大祸。”

    李泰抢着说道:“豪强富绅们也都有大批的私人武装,这个也很难。还有,民间习武之风在很多地区,十分盛行,收缴武器更加困难。

    还有一个问题,如果把民间的武器都收缴了。民间的习武之风必然大受影响,这会不会弱化了大唐的民众的血性,对于我大唐招收素质高的士兵有影响?”

    李世民点头说道:“很好,你们考虑得都很周到。”接着,他问其他大臣们,说道:“你们还有什么顾虑?”

    三个皇子都说得差不多了,大臣们都摇头表示没有新的意见了。

    李世民说道:“那好,大家都说说,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够平稳地完成这次这次收缴武器的任务?”

    这件事情,很难呢,不管收缴谁的武器,都是得罪人的事情,弄不好,还可能激起民变,那就麻烦了。

    李成乾、李恪和李泰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妥善的意见,就不吭气。大臣们也一时拿不出什么更好的意见来。

    侯君集说道:“皇上,考虑那么多干什么,朝廷颁布一个旨意,限令他们交出武器便是,臣就不相信有谁敢公开反抗,臣的武警部队虽然不如野战军,可是一样不是吃素的。”

    魏征说道:“不可,如果这样做,和秦始皇的做法有何区别?”

    长孙无忌也说道:“臣赞同魏大人的意见。此事如无良方,宁可不做。”

    这时,李靖说道:“梁王殿下有什么意见?”

    李世民说道:“对呀,梁王,你怎么不说话?朕让你来,不是让你只带着耳朵的,说说吧。”

    李说道:“父皇,刚才各位皇兄指出的问题都很准确,儿臣就抛砖引玉,谈一点浅见。

    第一,这件事涉及全国,不宜同时进行,可以分步进行。

    首先,暂时不对西域和草原民族进行收缴武器的工作。这样,收缴武器的范围就缩小了。操作起来就容易了。

    其次,对于朝廷勋贵和文武大臣,制定一个保留武器种类和数目的规定,然后让他们将多余的武器上交,他们就不会强烈反对了。

    这样,就只剩下了民间百姓手中的武器了,收缴起来就容易多了。

    第二,太子哥哥说得对,百姓手中的武器是人家自己的,朝廷不能就这么强行收取。

    首先,要给百姓们,按照市场的价格,收购他们手中的武器。这样,他们的意见就小多了。

    这里有一个问题,由于民间的武器数量巨大,朝廷收购了这些武器,财政上压力也很大。因此,可以暂时不付给他们或者先付给他们一部分收购款。这部分货款就从他们的赋税中扣除。

    其实朝廷也不会有多大的损失。收缴上来的兵器,质量好的交给兵部使用,质量差的交给工部回炉,这也是一大笔钱财。

    第三,为了进一步减少阻力,可以再分三个时间段执行。

    其一,限定在一个月内,朝廷足额收购兵器。其二,第二个月半价收购兵器,其三,超过上述期限,朝廷前行收缴,并且追究其责任。

    儿臣以为,没有多少人会坚持到最后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