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小地主-第2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内院两侧也是跨院。跨院内并没有建房,而是栽种的各种果树。

    从内院西侧的月亮门进入西跨院,沿着青石甬路走几步路,就是连蔓儿设计的浴室。

    这浴室的一侧。是一面火墙,火墙背后,就是建在前面西跨院的大厨房。到冬天的时候,在大厨房里烧火,通过火墙导热,可以为浴室供暖。另外,还有一个供水大水箱,就安放在大厨房内。这水箱上又安装两根输送水管。两条水管从火墙中穿过,一条向抽水马桶的抽水水箱内供水,另一条则向浴桶内供水。

    浴室被分为两个隔间。其中一个安放木制浴桶,做为浴室,另一个隔间内安放抽水马桶。

    下水管道采用粗的陶瓷管子,埋在地下。为了防寒保暖,管子外面包裹着厚厚的棉絮加草垫层,埋入地下深度超过一米。

    下水管的出水口,就设置在西墙外。冬天,因为冰冻的关系,每天都要安排人来清理。这个连守信已经和打扫茅厕的好汉商量好了,另外给他加了工钱。让他负责每天早晚两次清理。而春、夏、秋三季,污水则可以通过专门的暗渠汇入集粪坑中。

    前院,挨着大厨房的耳房,也设有同样的浴间,供鲁先生使用。

    蒋大人将抽水马桶的各个部件都拉了来,就看着工匠们安装。

    连蔓儿看着他们拼接官道。不由得想起一个问题。两段管子、包括抽水马桶和抽水水箱等不是一体的部件之间,虽然尺寸精确,可以套接,但是密封怎么办?

    “那是咱们辽东府最有名的焗缸的手艺人。”蒋大人就指着一个头发有些发白的老者道“不管啥东西,就没有他焗不到一起的,保准严丝合缝,一丝风都不带漏的。”

    庄户人家用破了的盆碗锅勺等等,都是舍不得扔的。然后,破的了盆碗锅勺漏水,不能用了,怎么办?就有走街串巷的手艺人,嘴里吆喝着焗盆焗碗焗大缸,能将这些破了的家伙事收拾好。不管是铜的、铁的、瓷的、瓦的,大到两人合抱粗的大水缸、小到不满周岁的婴儿都握得住的小酒盅,这焗缸的工匠,都能给补好。

    补好的地方,往往根据破损的大小,有大小不一的泛白色疤痕。

    看着那老匠人点起炉火,烧融了一锅锡水,连蔓儿恍然大悟※简单里说,这分明就是锡焊啊。

    有这种工艺,这连接密封当然是不成问题了。虽然刚性连接,没有弹性,但是在这个年代,这样也就足够了。

    等抽水马桶完全安装好,抽水水箱内储满了水,连蔓儿走过去,将一铁锹的土坷垃扔进马桶里,随后拉下了抽水的拉绳。水流从落水管冲下,在白瓷马桶内打着旋冲刷,就听得哗啦一声格外响亮的冲水声,马桶内已经变得干干净净。很快,西墙外看守的人就喊“水出来了”。

    成功了!

    连蔓儿有些雀跃。

    旁边站着的蒋大人、鲁先生的高兴劲,一点也不比连蔓儿差。

    为了庆祝抽水马桶安装成功,也为了感谢蒋大人,连蔓儿家又准备了酒席。蒋大人喝了不少,饭后,还没等连守信拿出给蒋大人的谢礼,蒋大人反将连蔓儿家送的那几封银子,还了回来。

    他想将这抽水马桶献给上官。

    连蔓儿预计到了这种可能,并已经和家人商量好了说辞。

    “这抽水马桶能造出来,多亏了大人。我们是没啥说的,就是,这抽水马桶,是鲁先生的设计”连守信就道“这个事,得看鲁先生的意思。”

    “……不过是突发奇想,就是为了生活的方便点。”鲁先生道“大人要是觉得有用,就拿去好了。若是能够将其推广,我还要感谢大人。”

    之前,连蔓儿、五郎和鲁先生商量过,要把功劳推给他。实际上,这里面,鲁先生出的力,甚至比连蔓儿更多。连蔓儿那是凭着记忆,如果没有鲁先生细化、完善,她自己可不太容易能完成那份建造图纸。

    鲁先生当时就摇头拒绝。说他志不在此。

    蒋大人将连家和鲁先生都无意争功,自然是万分高兴。

    连蔓儿很淡然。她这套抽水马桶体系,限于条件,并没有做到全自动。比如说,大的储水箱那里,还需要人工上水。排污水口,到了冬天,也需要人工清理。为了排污顺畅,从抽水马桶到排污水口,这一段的官道并不长,而且还设置了坡度。

    另外细瓷马桶和抽水箱、包括抽水箱里面一些部件的造价,都是不低的。

    这些因素,都是抽水马桶推广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谁能够解决了这些问题,建造出统一的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体系,那么将功劳都归给这个人,连蔓儿觉得很应该。

    而且,这还涉及到一个习惯的问题。

    比如说连蔓儿,她就习惯用抽水马桶,维护自己的**。而这个年代,负担的起抽水马桶制造费用的有钱人家,却是习惯了丫头仆妇在旁伺候。

    抽水马桶作为一个新鲜东西,应该会有人喜欢。至于它是否能够被普遍应用……,连蔓儿觉得,还是交给别人去操心比较好。

    抽水马桶建好了,连蔓儿恨不得立即就搬进新家。

    可是,她必须得等。新家里面的布置还没完成,而且乔迁新居,必须要看黄历,挑选个黄道吉日。

    御赐牌楼的完工,也要挑选一个黄道吉日。

    为了讨一个好彩头,连蔓儿家要在御赐牌楼完工那一天,搬进新家。

    这之前,一家人也没闲着。

    天气渐冷,打下来的各种各种粮食都堆入了仓房,菜园子里的大白菜也长成了。这天,趁着天气好,连守信请了连守礼、赵氏和连叶儿帮忙,一大家人开始收白菜。

    长成的白菜,只有短短的根在土里,两手抱住白菜,很容易就将白菜从地里拔出来。拔出来的白菜,要进行修整,才能储存过冬。

    修整白菜,先是要将外部破损的菜叶撕掉,然后用菜刀,将白菜的根削去。这样修整出来的白菜,更容易储存。

    今年,为储存瓜菜,连蔓儿家在西跨院挖了菜窖。

    “她四婶,你今年,还开酸菜作坊?”赵氏就问张氏。

    “开,前天,武掌柜就到家里来了,跟咱又定了买卖的文书。等这白菜一收完,酸菜作坊就开张。”张氏道。

    “她四婶,你可真是勤快人。”赵氏就道“咱村里的好些人还寻思着,今年你不能再开这酸菜作坊了。”

    “开,咋能不开。等吃过晌午饭,我就找春柱媳妇去,让她把去年那几个人都给我找来。等后天,咱这酸菜作坊就开张。”张氏就道。

    晌午,一家人回铺子吃饭,五郎和小七也从私塾回来了。

    “我爷又捎信回来了。”五郎从书包里拿出一封信,说道。

第四百零五章 乔迁之喜

    连老爷子来信了,一家子就都将手里的事放下,听五郎念信。

    连老爷子在信中,说知道连守信因为种植玉米立了功,得了皇帝御赐的牌楼,他很高兴。连守信这一家要搬进新宅子了,他也替他们高兴。连老爷子在心中还说,会打发连继祖和蒋氏在牌楼落成的时候回来。

    连老爷子打发连继祖两口子回来,有多重目的。一来,牌楼是御赐给连守信的,但是整个连家都与有荣焉,连继祖作为连家的长孙,要代替连老爷子和整个连家来拜一拜。在信中,连老爷子还说,若不是他年纪大了,这几百里路来来回回地,怕折腾出个好歹地来,到时候挂连儿孙,他就自己来了。还有连守仁,本也打算要回来,只是官职在身,没办法。

    二来,是知道连守信一家要搬入新居,所以让连继祖两口子代替一大家子的人,给他们贺喜,燎锅底。

    另外,还有一件事。快要入冬了,地里的庄稼应该已经收拾好了。连继祖回来,正好将连家那些地的地租收了。

    “继祖他两口子要回来,给咱燎锅底,拜拜牌楼?”听完连老爷子的信,张氏有些诧异地道,“咱那封信,照说没这么快就到啊?他爷咋就连日子都知道了?”

    得了御赐牌楼,这么轰动乡里的大事,当然要写信告诉连老爷子。

    连蔓儿家给连老爷子捎信,托的是镇上的来往河间府跑买卖的生意人。这个,就得看人家的方便。估计着那买卖人出发的日期和脚程,连老爷子写这封信的时候,应该还没有收到连守信捎过去的信才对。

    那连老爷子是怎么知道这个消息,而且还知道的挺详细的那?

    “应该是我花儿姐给那边捎信了吧。”连蔓儿想了想。就道。

    连花儿识文断字,自己就能写信,连守仁和古氏带着一大家子到河间府上任,与连花儿之间,肯定有书信往来。

    连蔓儿家得了御赐牌楼等赏赐。宋海龙带着管事的已经来了一次。给连蔓儿家贺喜,并说好了。等牌楼正式落成,连蔓儿家搬家那天,他会带着连花儿回来。宋海龙还带来了沈老夫人的话。说若是身子允许。沈老夫人到时候还会亲自道贺。

    宋家自然是知道牌楼落成和连蔓儿家搬家的日期的。宋家人面更广,或是派自家的下人捎信,或是请人带信,速度都比连蔓儿家的要快的多。

    “应该是这么回事。”连守信就点了点头道。

    放下信。一家人就放了桌子,吃晌午饭。

    饭后。将饭桌撤下去,又换了张新打的书桌,连蔓儿将笔墨纸砚都准备全了,一家人就坐在一起,商量搬家那天办酒席的事。

    “咱先估算估算,到时候能来多少人吧。”连蔓儿道。

    估算好了人数,才好决定到时候安排多少桌酒席。

    “这事,打从咱盖新房子那天,我就虑虑了。”张氏一边纳着鞋底子,一边道。庄户人家的女人大都勤快,习惯一心二用,甚至多用。嘴上说着话,手里也不肯闲着,总要做些活计,才觉得自在。

    “也就他姥爷他们几口人,吴家几口人,王小太医,老黄,武掌柜,咱村里的,再有几户人家。都是跟咱知近的人,多说,也就准备三桌就够了。”

    燎锅底这种事,比不得婚丧嫁娶等大事,只有近亲和走的极近的友朋才会道贺。

    “若是没这御赐牌楼,那三桌是够了。现在,有了这御赐的牌楼,可就不只这三桌了。”连守信说道。

    “可不是。”张氏点头。

    “宋家,咱给他当三个人算吧,还有县城大姐家,估计大姐他们两口子,还有两个孩子都能来,这加一起就是七个人了。宋家肯定得带下人来,另外还得给预备席面……”连守信就道。

    “王举人家肯定也得来人,昨天听蒋大人说,县衙那也会来人……,还有六爷那,估计也得打发人来……”五郎道。

    “还有咱村子里,要来的人怕是也不少……”连守信道。

    一家人核计了半天。

    “搬家,这在咱村里也不算个啥大事。这村里的礼,咱就不收了。”连守信就道。

    “明天,我就放出话去,说这人情咱都领了,以后该咋地咋地。咱不是那样的人家,有了牌楼,咱还是咱,还能就鱼肉乡里了?”张氏就道。

    连蔓儿听了,就忍不住噗地笑出声来。

    “笑啥,我说的不对是咋地?”张氏就问。

    “娘,你说的对。我这笑吧,我是高兴的。我娘现在也是文化人了,都会说鱼肉乡里了。”连蔓儿说完,低头闷笑。

    “你不就笑话娘是个大老粗吗?这个词,我还是跟咱小七学的那。小七,这个词,娘用的对不?”张氏就扭头问小七。

    小七也正跟着连蔓儿嘻嘻地笑,听张氏问他,忙就板了脸。

    “娘,你这个词,用的太好了。”

    “得了,我以后也不费劲巴力地学了。我不学,你们总催着我学。我这学了,你们又笑话我。”张氏佯装生气地道。

    “娘,我们没笑话你。我们是高兴,你学的好。”连蔓儿和小七赶忙哄张氏。

    娘儿几个说笑了一会,又说回正题。

    “那这么这,咱也别请厨子了,干脆就在悦来酒楼订几桌席吧。”连蔓儿看了看纸上她记录下来的人数,提议道。

    “那订多少桌合适?”连守信问。

    连蔓儿、五郎和小七三个凑在一起,嘀咕了一阵,又噼里啪啦地拨拉了一阵算盘。

    “就先定六桌上等的席面吧,中等的席面再定三桌,其他的,咱跟武掌柜商量好了,到时候现做也来得及。”连蔓儿就道。

    上等的席面,是招待来的宾客。中等的席面,是给那些宾客们带来的管事、有体面的婆子丫头们准备的。

    一家人商量好了,当天,连守信就去了镇上,将定金给了武掌柜,说好了,到时候,看情况或有增减。武掌柜下了包票,说一切都交给他,那天肯定以连家的宴席为主,一切都会办的妥妥当当。

    忙碌的日子过的飞快,转眼,就到了御赐牌楼落成、连蔓儿家要搬入新居的那一天。

    一大早,宾客就陆续到了。大家都聚集在牌楼前的空地上。

    吉日、吉时

    就听得礼炮声响起,紧接着是一百挂鞭炮一齐点燃。在这震耳欲聋的响声里,大幅的红绸飘落,露出建成的牌楼的全貌。

    牌楼正中为明楼,明楼正中的牌匾上有龙凤祥云纹样,中央是两个龙飞凤舞的大字“御赐”。牌匾下又有横额,上面雕刻有文字,记述了某年月日牌楼御赐给谁,因何御赐的牌楼,以及牌楼修建和完工的日期等。

    明楼两侧有夹楼,精雕有如意纹、貔貅式样。夹楼下为次楼,次楼也有匾额,一边刻有功在社稷,另一边刻的是流芳百代。

    整座牌楼,全是采用的大块汉白玉石建造雕刻、飞檐斗拱,龙吻兽头,在朝阳映衬下,显得格外巍峨雄伟。

    牌楼前的众人都纷纷下拜,嘴里念诵着皇恩浩荡。

    拜过了牌楼,众人才渐次往新宅里来。

    新宅里早都预备好了,前院有吴玉贵和吴玉昌兄弟带着吴家兴做知客,帮连守信招待男客。后院则是张氏带人招待女客,吴家兴的娘吴王氏,张采云的娘张王氏,还有蒋氏都帮着张氏忙活。

    张青山、李氏带着张庆年、王氏还有孙女张采云是昨天下晌到的,连继祖和蒋氏,是昨天傍晚时分到的。

    男客六桌,在前院的正厅和书房用饭。

    沈家今天来了人,既不是沈六,也不是沈九,而是沈家的三爷,由钟管事带着人陪同来的。这还是连蔓儿第一次看见沈六和沈九之外,沈家其他的兄弟。

    沈家三爷看年纪大约将近四十岁,长的十分富态。那富态劲儿,和沈九到有几分相像,不过眉眼却是另外一番模样,和沈六相比,那则是一点相像的地方也找不出来。

    起码,连蔓儿是这么认为的。

    连蔓儿看了沈家送来的礼物,是两个玉石盆景,一张富贵牡丹的绣屏,另有四个上用的妆花缎子。

    小厮全福不知为何没跟着沈六,也跟了来这里。这小厮极机灵,瞅见机会就凑到连蔓儿跟前。

    “……这几样礼,姑娘看着可还好?这是咱们六爷和九爷挑的。”

    “多承费心。”连蔓儿就笑了,“你们六爷,还有九爷,都在家?干什么那,今天咋没来?”

    “九爷被关在书房念书那,六爷是十天前,就去巡边了。给姑娘家送的这些礼,还是那时候就挑好了的。”

    连蔓儿笑着点头,随后就找了小七过来,让他捎信给前院的五郎,将全福安排在跨院吃席,不能怠慢了。

    辽东府的知府、锦阳县的知县和一些属官也来了,这些人也多有礼物送上,多是玩器摆设。唯独那位李大人,送的是一套翰林院刊印的新书,另有湖笔一盒、徽墨一盒,端砚两端。

    宋海龙和连花儿,也带来了厚礼……

第四百零六章 厚礼

    今天来的女客,一律在内宅招待。从穿堂进来,就见偌大的一个院子,都是青砖铺地,错落地种着些丁香、夹竹桃,上房廊檐地下,是四个大缸,里面种的是石榴。四周的抄手游廊下面,摆的整整齐齐的,都是应季的红的、黄的、粉的月季,盛开的月季,每一朵都有拳头大小。除了月季,还有应季的菊花,多是黄的、白的,紫的,辽东府有的品种,这里几乎都全了。

    这些花木,有的是人送的,有的是连蔓儿家自己买的。

    虽已经是晚秋初冬时节,这些花木依旧将整个院落点缀的格外精致又生机勃勃。

    宋家的老夫人本来说,也要来拜一拜牌楼,给连蔓儿家贺喜。只是这天一冷,她身子不大好,这一天,就没有来成,只打发了宋海龙和连花儿两个来。

    连花儿进内院的时候,身边只带了一个丫头,一个婆子。这两个,连蔓儿都认识,就是去年在连花儿怀孕的时候,曾经来过连家老宅,说要请古氏去照看连花儿的孙大娘和小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