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父亲您现在应该隐忍下来,积蓄力量,等待朱全忠势力开始衰弱之时再图谋复兴。怎么能够轻易就灰心丧气呢?”
李克用听了之后这才释然,但对于将来能不能报仇还是感到怀疑。
这时李存勖又道:“这一次耶律阿保机背信弃义,吃了这个教训后咱们以后不再相信他就是了,父亲不必因此而伤神。既然契丹人素来没有信义,父亲为何不去向有信义的盟友求助呢?”
“有信义的盟友?你是说吴王杨行密吗?”
如今天下诸多藩镇里面,还真只有杨行密的信誉好,其他藩镇各个都是说翻脸就翻脸的主。
当然,杨行密也不是没有做过背信弃义的事情,只不过他与其他人相比,他的信誉要好了许多,尤其是这几年杨行密的势力稳固了以后,就很少做翻脸不认人的事情了。
“正是,如今吴王已经消灭了越王钱,声威大振,又素来与朱全忠为敌,父亲不如派个使者前去交好。”
因为有朱全忠的从中阻隔,杨渥如今已经正式执掌淮南的消息还没有传到晋阳来,毕竟杨渥并没有到处去宣传此事,而李克用也很久没有与淮南互通使者了。
他点点头,正要回答,这时张承业突然进来道:“大王,刚刚得到的消息,如今朱全忠正在各地集结军队,据说得到命令开始调动的军队就有近二十万,目前还不知道朱全忠是准备对谁用兵!”
听说朱全忠集结了二十万大军,李克用父子顿时紧张起来。
他刚刚经历了一场败仗,若是在这个时候朱全忠又趁机来讨伐他,那他就难以应付了。
“密切关注此事,务必尽快搞清楚朱全忠的动向,速速来报!”李克用连忙下令。
好在,几天后,进一步的消息传来,朱全忠的大军开始向南方开去,很显然,这一次朱全忠将目标选定为淮南。
得到消息后,李克用这才松了口气,淮南可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那里有淮河阻隔,不利于北方人用兵。
最好朱全忠在淮南碰个鼻破血流才好。
李克用心中想着,同时又听从自家儿子的建议,派出使者间道前往淮南。
广陵。
得知朱全忠再一次兴兵南下的消息时,杨渥倍感错愕。
去年朱全忠消灭赵匡凝后,并没有像历史上那样在撤军途中临时起意进攻淮南,而是直接返回了汴州。
这让杨渥还以为历史已经发生了改变,在淮南消灭钱后,朱全忠应该是觉得淮南实力大涨,不会再轻易南下了。
谁知道这才一年时间,朱全忠竟然不顾北方尚未平定的局面,再一次兴兵南下。
“看来给朱全忠的教训还不够啊!”杨渥自言自语道。
他本来还想继续休整一段时间,如今已经是天佑二年的九月份了,按照历史的发展,江西钟传应该过不了多久就会病死,所以他早就准备好了要趁火打劫。
谁知道如今钟传还没病死,朱全忠却率先南下了。
这段时间,杨渥将招募新军的事情交给执掌统兵司的高勖来做,如今两万人的募兵已经到齐了一大半,这就是新赐军号的天武军。
除了招募新兵外,杨渥又根据当初建立新军培养将领的经验,正式成立了广陵武学,他自己亲自担任山长,以原来的新军总教官丁诊为副山长,顾全武为总教授官,尚公乃为总军训官。
而这一次杨渥决定扩大学员的人数,从原来的二十人直接扩大到两百人,而且学员也不再从军中招募,而是直接招募那些年龄在十五岁左右的普通人家的识字少年。
之前那支新军培养的二十个学员,在加入军队中后,杨渥发现那十个从军队中招募的学员的表现还是差强人意,毕竟他们已经成年,思维已经开始固化,学习的能力比不上那些少年。
至于李承鼎等九人,他们的表现自然好了许多,这与他们从小就受到耳濡目染大有关系。
不过这九人的缺点就是出生太高,他们的父辈都是淮南的功勋老臣,加上其中有几人与杨渥还关系匪浅,杨渥自然不好真将他们当做队长、营指挥来使用,所以在他们毕业之后都被授予了至少是副都头的职务。
而这一批的两百名学员,杨渥明确规定了,他们将来毕业之后将会在军队里从队长做起,逐渐升迁提拔。
考虑到他们出来后只担任队长的职务,自然就没必要学习太多高深的东西,只需要教授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就行了,而将重点放在了军训和培养他们的军人气质上。
考虑但目前还有许多军中将领的子嗣尚未担任军职,却又有心走武将之路,杨渥干脆开了一个“进阶班”,学习的内容更多,也更加深奥,出来后至少可以直接当上营指挥的职务,算是专门优待这些功勋将领的子嗣了。
当然,那些普通学员中表现优异的也可以进入这个进阶班,以免将来军中将领被功勋家族把持,其他人失去了进阶之途。
建立了军校,天武军的招募也走上了正轨,没想到此时却传来朱全忠准备南下的消息。
从兵力上看,淮南军显然不能与朱全忠相比,不过差距也并不明显。
如今天武军的大致框架已经组建起来,所以驻守驻守广陵的镇武和镇国两军可以全部出征。
而江西钟传如今病重,加上南方各州的州兵体系已经建立起来,在防守上并不需要担心,所以驻守宣州的腾骧右军也可以调动。
再加上驻守北方防线的左右武骧军,总机动兵力就有十万人,如果再加上北方各州的州兵,此次战争可以说淮南军的兵力并不比梁军少多少。
唯一需要考虑的是十多万人的作战,后勤方面能否担任得起。
要知道淮南军作战从来没有一次性动用这么多的兵力过,每一次往往都是几万兵力,最多的一次也就是杭州围城,动用了十万民夫和十万大军。
不过那一次的作战是在江南,江南水运发达,运输粮草辎重相对要容易一些,而通往寿州前线的辎重却主要是通过大运河来运输。
然而大运河已经很多年没有疏通了,加上如今正是枯水期,许多地方已经不适合大船通行,而用小船的话,其运输量又有限。
三年前,杨行密征宿州就是因为粮草供应不上而只能匆匆撤军。
“殿下放心就是,自从三年前大王征宿州无功而返后,运往北方的后勤辎重如今大部分已经改为小船运输了,而且小船的数量足够,保证十万人以上的大军作战没有问题。”听了杨渥的问题后,执掌后勤的高勖却拍拍胸脯向他保证着。
得了高勖的保证后,杨渥这才松了口气,又转身向骆知祥询问道:“那么以广陵如今的粮仓储备,供应十五万大军作战的话,可以维持多久?”
骆知祥听了不由苦着脸,今年的秋税还没有收上来,如今粮仓里面只有夏税的余粮,虽然足够大军支撑到秋税之后,不过那样一来让将粮仓重新充盈起来的目标又成了不可能的事情。
他直接道:“殿下,若是运输上没什么问题的话,广陵的粮食储备至少能保证半年的供应。不过,那样一来广陵粮仓又要变得空空如也。”
杨渥点点头,对骆知祥埋怨的话却直接忽视了,如今大敌当前,哪里还要考虑什么储备粮食的事情。
有了这两人保证,杨渥也终于放心下来,有十万机动兵力,加上北方各州的州兵,淮南的总兵力已经达到了十五万左右。
考虑到淮南是防守的一方,在有十五万大军的情况下,只要不是出现重大失误,淮南军守住淮河防线的问题是不大的。
甚至若是战事顺利,击败朱全忠乃至再打出一场清口大捷来也不是不可能。
第二百九十一章 渡河
淮河横亘于寿州之北,乃是中原和南方的交界之处,就如同一道天然的屏障,保护着江淮之地。
正所谓“守江必守淮”,江淮乃是一体,有了淮河防线,割据南方的政权才有足够的战略纵深;反之,如果来自中原的军队在江北站稳脚跟,与江南政权隔江对峙的话,那么千里江防,处处都可能成为对方的突破口。
所以十多年前杨行密彻底击败孙儒,重新占据了广陵后,没过多久便大举出兵北上,连续夺取了淮河南岸的寿州,泗州,楚州,濠州以及光州,然后依托这里的有利条件建立了一条坚固的防线,作为对抗朱全忠的最前沿。
有了这条防线,淮南的战略安全才得到了初步的保障,并且在八年前的清口之战,一举挫败了朱全忠的南下计划。
一般来说,从中原出兵征伐江淮的话,有东西两条路线,其中走东线就是从楚州渡河,沿着大运河直扑广陵。当年清口之战时朱全忠便是选择的这条路线,结果却遭到了惨败。
而这一次,朱全忠选择了西面的路线,事实上这也是历史上大多数中原征伐江淮时所选择的路线,前秦苻坚和后来的周世宗柴荣都选择了这条路线。
这是因为走西线的话,只要攻下寿州后,前方面临的就是淮南平原,地势平坦,就是有几条大江大河也是水势平缓,利于进军;而即便战事不利也可以沿原路退回便是,只要殿后的人不要过于无能,断不致全军覆没。
但这条路的最大问题就是寿州这座坚固的城池。如果寿州城里的敌人有足够强的战力,即使选择绕开寿州而行,其后路和侧翼也会受到极大的威胁。
所以要走西面路线的话,就不得不先行攻下寿州,至少也要先将寿州团团包围起来。
九月中旬,梁军集合完毕,开始渡河南下。
兵马过万便是无边无际,更何况如今梁军有二十万大军,若是全部放在一起的话,没有哪一处战场能够同时容纳这么多的士兵,同时后勤保障也难以维持,所以分兵就成了必然选择。
这一次朱全忠选择分兵三路,其中西路由杨师厚率领,共三万人,攻光州;东路由康怀贞统领,共五万人,攻濠州;剩下一路十二万大军则由朱全忠亲自率领,从颍州渡过淮河直扑寿州。
淮河南岸,望着正源源不断渡河南下的大军,朱全忠一时豪气勃发,心中充满了必胜的希望。
三天前,梁军抵达淮河边上时,一万五千淮南军已经在李承嗣的率领下在淮河南岸严阵以待了。
对于淮南军提前做好准备,朱全忠一点都不感到惊讶,毕竟二十万大军的出征声势是何等的浩大,根本不可能瞒过淮南军的细作。
不过今年淮河的水位比较浅,加上这一次南下他又刚好赶在了淮河的枯水期,如今淮河水流平缓,而且河水不深,不利于淮南水军的发挥。
所以在梁军从多个地方同时强行渡河,并且已经占领了几处坚固的阵地后,李承嗣见无法阻止梁军渡河,便率军撤回了寿州,准备坚守待援。
这样一来,梁军便以极为微小的代价的渡过了淮河。
初战的顺利让朱全忠感到非常高兴,更让他高兴的是,在投靠他的几个当地向导的帮助下,他们还成功的找到了几处河水较浅,步兵能直接涉水过河的地方,这就大大加快了梁军的渡河速度,同样也减轻了对船只的需求。
“大王,咱们北方向来缺少战船,每次渡河南下都会受到淮南水军的威胁,但这一次有这几处水浅的地方,咱们不管是渡河南下还是将来渡河北返都容易了许多。”身旁,跟随大军一同出征的李振显得有些兴奋。
他建言道:“大王,属下觉得,正所谓未虑胜先虑败,这一次南下若是不能取胜,那就要先考虑好退路;若是等到作战不利的时候再仓促撤退,就可能被敌军所趁。所以属下有个建议,我军可以在这几处水浅的地方做好标记,等到将来万一战事不利需要撤退的时候,就可以沿着这几处水浅的地方直接涉水渡河,而不必等待船只的运输了。”
朱全忠面露喜色,连连点头道:“此法甚好,可以一试。”
虽然心中有取胜的信心,但朱全忠也是打老了仗的人,自然知道战场上什么意外都可能发生,而且寿州城池坚固,这一次南下能不能攻下来也是个问题,他不得不提前做好准备。
所以听了李振的建议后,朱全忠没有多想就答应了,命人雕刻一块与常人差不多高的石像,然后投入水中较浅的地方,水面刚好漫过石像的腰间,以此作为标记。
做完这些后,朱全忠开始布置进一步的进军计划。
他们目前渡河的地方位于寿州城的西面,距离寿州有七十里的路程;而南面不远则是霍邱县,那里守军不多,只有一个名叫朱景的当地土豪,率领一千多部曲驻守当地。
所以朱全忠当即决定先行拿下那里,以作为大军的驻屯之地,同时也可以在这里囤积后勤辎重,为之后的围攻寿州做准备。
当晚,梁军先锋部队赶到霍邱,然而迎接他们的已经是一座空城,城中不管是守军还是百姓都已经撤走了,粮食辎重等可能被梁军利用的东西,也或者一并运走,或者干脆就地焚烧掉了。至于城外,如今已经是九月底,秋收基本也结束了,地里的粮食也早就收割完毕。
结果梁军在一顿搜刮之后只找到了几百斤被百姓私下隐藏起来的粮食,要供应大军显然远远不够。
“大王,看来敌军是打算以坚壁清野的办法来对付我军啊。”看到这个结果,李振捻了捻胡须道。
朱全忠皱了皱眉,敌军会进行坚壁清野是很正常的事情,但这一次敌军竟然做的这么彻底,将百姓和粮草辎重都撤走了,这样一来他的后勤辎重就需要完全依靠后方的运输了。
好在,经过多年的经营后,如今的中原已经恢复了一些元气,粮草的储备也比较充足。
要说梁军和晋军的交战中为何梁军能逐渐取得上风,后勤辎重上的充足保障应该算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李克用作为沙陀蛮子,不知生产,只知道抢掠;而且他不仅在其他藩镇的地盘上大肆抢掠,在他自己的地盘上也同样大肆抢掠。
然而随着战争的持续,北方许多地方已经资源匮乏,根本无处可抢了,所以在与梁军交战时,他的大军在后勤上往往得不到保证。
而朱全忠的军队虽然也喜欢抢掠,不过他一般只在敌军的地盘上抢,在他自己的地盘上军纪还是比较严明的,所以这二十年时间过去,他已经有了一个较为稳固的后方,能够保证他的大军得到充足的粮草辎重。
比如这一次,淮南虽然以坚壁清野之法来对付他们,但因为他有一个坚固的后方,所以辎重粮草在短期内是不需要担心的。
唯一需要担心的是,如今后勤全部依靠后方运输,一旦补给线被敌军偷袭,后勤跟不上的话,大军就可能出现粮草不继的情况。
“命颍州团练使高季昌为转运使,负责粮草辎重的补给!让他小心防备,不可给敌军可趁之机!”朱全忠当即下令,接着又令寇彦卿率军南下,准备四处抢掠,以打击淮南的经济基础。
第二百九十二章 进军方略
广陵城中。
在杨行密曾经的那间书房之内,淮南的高层再次齐聚一堂,商讨迎敌计划。
如今驻守宣州的王茂章部已经赶到广陵来汇合,六万大军的出征准备也已经做好,随时都能够出征。
现在唯一需要确定的,就是该先攻打敌军的哪一路。
这一次梁军分兵三路南下,进攻的三座城池濠州,寿州和光州,都是由李承嗣率领的左武骧军负责防守,而在具体的兵力安排上,平时濠州和光州各有五千人驻守,寿州有一万人。
当然这还没有包括三座城池里面的州兵。
在消灭了钱之后,以前靠近两浙的几个州,比如苏州,湖州等,其防守兵力自然不需要像以前那么多了,所以这些地方的州兵大多都调到了北方来加强淮河防线。
如今光是寿州城中的州兵就有两万多人,再加上李承嗣亲自率领的左武骧军一师万人,守军的总兵力达到三万多,依托坚固的寿州城,大家都有信心坚守到淮南援军的到达。
而光州那边,城中守军同样不少,加上进攻光州的杨师厚部只有三万人,坚守待援同样问题不大。
至于濠州,如今濠州刺史李涛刚刚接替刺史之位不久,当地人心未必稳固,再加上濠州方向的敌军兵力众多,这里出问题的可能性最大。
所以在探明梁军的动向后,杨渥便下令让东线的张训率领右武骧军向濠州移动,以牵制康怀贞部。
从如今的局势来看,西面光州显然是最不重要的。不管是梁军还是淮南军在那里都没有投入多少大军,加上当地守军相对充足,所以不必急着去增援。
然而在中路的寿州和东面的濠州这两个方向,到底该先攻打哪一处却有些难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