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国江山-第18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鹊浇醋约翰辉诹耍煳乱丫芄幌胂蟮玫剑皇纸⑵鹄吹牧汗慌戮鸵僭谡饬郊业氖种辛恕�

    此时的朱温,不仅痛恨着自己的几个儿子为什么不能出一个像杨渥、李存勖这样的人物,更是在心中暗自后悔着,为什么当年没有在晋国最衰微的时候一举将其剿灭,以至于如今晋国东山再起,再次成为梁国的大敌。

    当然,这些感慨现在一点作用都没有,当前要做的还是尽快安抚士卒,稳定人心,同时为晋军的趁胜进攻以及其他各路势力可能发起的趁火打劫的行动做准备。

    五月中旬,周德威、李存璋二人乘胜率军进赴泽州。

    泽州刺史王班向来不得人心,城中诸将不为他所用,面对晋军的进攻顿时人心惶惶,很多人都有投降的想法。

    就在这危急关头,梁军大将牛存节自西都洛阳率兵迎接夹寨溃逃的军队,到天井关时,得知了晋军进攻泽州的消息。

    牛存节对他的部下说:“泽州是要害之地,不可丢失;即使没有陛下的诏旨,我等也应当救援。”

    众人心中畏惧,都不想前去救泽州,以各种理由加以推脱。

    牛存节当即大怒道:“见到友军危难而不救,是为不义;害怕敌人强大而逃避,是为不勇。”于是强行下令,带领众士卒前往泽州。

    等他到达泽州时,城中人已经放火喧哗,想要响应晋军入城,刺史王班更是束手无策,只知道关闭内城坚守。

    直到牛存节到了以后,民心这才安定下来;而晋兵随即到达,并且沿城挖掘地道攻城,牛存节奋力抵抗,前后奋战共十三天时间,最终刘知俊自晋州率军前来救援,周德威这才烧毁攻城器具,退保高平。

    六月初,蜀主王建派兵会同岐王李茂贞的五万军队攻打雍州,晋王麾下的监军张承业同样率兵南下响应他们。

    面对王建和李茂贞趁火打劫的行动,朱温任命刘知俊为西路行营都招讨使率兵抵御。

    已经多番建立大功的刘知俊此时俨然成了梁军的“灭火器”,哪里局势紧急,朱温便将他派遣到哪里去、

    而这一次,刘知俊再次不负众望,与佑国节度使王重师一起在幕谷之战中大败岐王李茂贞的军队,晋军和蜀军得知消息后只好迅速撤兵。

    当晋梁双方为了争夺潞州而发生大战时,刚刚成立的吴国却没有趁着梁军的战败而趁火打劫。

    当初李承嗣率领一万人偷袭颍州,最终功败垂成,事后有不少人都大叫可惜,认为李承嗣应该多带一些兵力前去,或者应该在袭破外城后就从后方增兵,以彻底将颍州打下来。

    对此杨渥却是有些不以为然。

    如今的李存勖已经像历史上那样成功继位,接下来就是晋国越战越强,而梁国越来越弱,直至最终被晋国所灭。

    在这种情况下,杨渥不对李存勖倒戈相向,而是按照盟约出兵颍州,这已经是仁至义尽了。

    至于占领颍州,其意义并不大,除了增加一州的地盘、人口外,并没有更多的好处,反而可能将梁军的注意力再次吸引到南方来,这不仅不利于梁国与晋国对抗,同样不利于吴国统一南方的行动。

    所以除了像徐州这种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城池外,杨渥在短时间内并不打算再与梁军发生碰撞。

    更何况,如今朱温还在,梁国的人心也还安稳,没有出现大的动荡。

    在这种情况下,吴国要想夺取梁国的一州之地肯定要花很大的精力,遭受很大的损失才有可能做到。

    但若是等到梁国人心崩溃的时候再与之交战,或许只需要派个人进城劝降,就能轻易的获取一座座城池,何必在这种时候做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呢?

    当然,杨渥之所以拒绝了之后趁火打劫的行动,除了以上理由外,还有一点便是吴军正在做一个重大的调整。

    自从天复三年在杨渥的主持下,淮南实行了军政分离之后,当时就组建起了六个军共十二万人的机动兵力,并且制定了每过五年就要进行一次轮换的规定。

    而今年正好就是第五年,也就是说,今年应该进行各军的对调与轮换了。

    所以在五月份,李承嗣攻颍州无功而返之后,杨渥便下达令旨,命之前成立的七个军都要按照兵部制定的轮换规定进行对调。

    与北宋时期的将领不调动,只将军队进行轮换不同,吴国目前实行的是将领和军队都进行调动,或者说在军队进行大规模换防的同时,各军的将领同样进行的一定的调整。

    具体来说,之前一直驻守北方的左右腾骧军和驻守南方的左右武骧军将被调到金陵来。

    而原本驻守金陵的左右镇武军将被调往北方防线,左右镇**将被调往鄂州和江西,左天武军被调往浙江。

    至于各军的都督也做了一定的调整,首先驻守北方防线的左右镇武军分别由李简和王绾二人担任都督,驻守鄂州的左镇**由大将王茂章统领,江西的右镇**由刘信统领,浙江的左天武军由刘存统领。

    至于剩下的张训、周本、李承嗣、秦裴、朱思五人则留守金陵。

    在驻守金陵的五个都督中,周本、李承嗣二人是杨渥的岳父,朱思和秦裴更是杨渥的亲信,至于张训则年纪已大,最近身体很不好,所以杨渥特意将他调回金陵来养病。

    从这个分布来看,杨渥显然是在有意的加强对金陵驻军的掌控力度,同时将已经在边疆中经历过战火淬炼的精锐兵力逐渐收拢到金陵来,进一步加强金陵的直属力量。

    到六月底时,各地的换防和调动已经基本完成,各种驻地的交接工作也已经落实到位。

    不过这种大规模的调动还是给军队战力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需要时间来进行整合。

    于是某些势力以为看到了机会,准备出兵来攻。

第三百九十二章刘崇景的冒险

    武义元年七月,楚王马殷见吴国因全军调换驻地而出现了一定混乱的时机,以大将王环领兵两万攻打萍乡县。

    萍乡乃是袁州下设的一个县,与湖南的领地交界,乃是吴国与楚国对峙的最前沿。

    去年象牙潭之战后,大获全胜的吴军趁胜大举进攻,在短时间内就席卷了除虔州之外的整个江西之地,各方势力纷纷弃城而逃,不敢抵挡。

    萍乡就是在那时候落入吴国手中的,并且作为最前线,在平时都有一千禁军和三千厢军驻守。

    然而这一次的吴国各军调换的过程中,虽说刘信统领的右镇**已经抵达了江西,不过派驻萍乡的一千禁军此时却尚未到位。

    这样一来,此时的萍乡城中就只有三千战力不怎么强大的厢军驻守,面对兵力是他们十倍的楚军进攻,顿时就陷入巨大的危急之中。

    消息传开之后,驻守袁州的禁军将领都指挥使李德诚当即就开始为救援萍乡做准备。

    不过如今随着吴国的建立,各项制度都开始走向正轨,各地将领也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随意出兵与敌军交战了。

    虽然按照杨渥制定的规定,在战时,如果情况紧急,当地驻军可以在没有得到上级允许的情况下便出兵与敌军交战。

    不过在战后却需要汇报当时出兵的理由和经过等,并且会受到详细的审查,以免出现有将领无故擅自动用军队的情况。

    若是一般的将领,在此时肯定就会按照这条规定先出兵增援萍乡,解除当地的危急之后再向右镇**都督刘信汇报;然而李德诚这人却是为人有些刻板,到了此时也不知变通,坚持要先派人去洪州向刘信汇报并得到允许之后才能出兵。

    当然,李德诚虽然刻板,却并非不知轻重的人,他一方面派人去洪州汇报,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做着准备,只等刘信那边允许之后便可以立即出兵。

    同时按照他的估计,萍乡的局势虽然紧急,但只要当地守军应对得当,坚守十天时间应该没有问题。

    而十天时间,足够他在得到洪州那边的允许后出兵抵达萍乡了。

    然而让李德诚意想不到的是,当他还在袁州城中等待洪州那边的消息时,另外一位禁军将领却是已经离开他的驻地开始救援萍乡了。

    永兴县外,年纪轻轻就已经是指挥使,并且统领三千禁军的刘崇景,脸上带着轻松的笑意对他的好友、同样已经是指挥使的陶敬昭说道:“陶兄何必担忧?小弟此次出兵,虽说是没有得到允许的,但只要能够打胜仗,能够迅速解除萍乡之围,想必大王也不会怪罪,反而会下令嘉奖吧!”

    刘崇景乃是刚刚被册封为宋国公的刘威的长子,而陶敬昭则是刚刚被册封为郑国公的陶雅的长子。

    陶雅和刘威二人,因为有相似的背。景和相似的经历,不仅当初同时被加封为巡抚,后来的几次调动同样是差不多的,就连最后得到的封爵都差不多,这么多的相似之处,使得吴国众人往往将二人联系在一起。

    而刘威和陶雅二人也的确关系亲近,在很多时候都是同进同退,这就使得他们的下一代刘崇景和陶敬昭二人也保持了极好的关系。

    不过与陶敬昭不同的是,刘崇景对于自家父亲如今只获得了只能传承到侯爵后才转为世袭罔替爵位而感到不满意,心中总是想着将他父亲的爵位变成像李神福的魏国公那样的世袭罔替的爵位。

    他知道到了如今,他的父亲基本上已经没有了继续领兵打仗的可能,所以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那就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建立战功。

    当他建立的功劳足够多时,即便杨渥就像某些传言中说的那样,对他的父亲极为忌惮,但那时候也不得不将他的爵位提升到能够世袭罔替的国公。

    然而,按照刘信的部属,刘崇景的驻地永兴县,隶属于吉州,应该是用来防备吉州这边可能遇到的敌人,尤其是虔州卢光稠那边可能出现的变乱。

    所以这次萍乡遭到楚军进攻,按理来说刘崇景是不能在没有得到上级允许的情况下擅自离开自己的驻地去增援邻州的萍乡的;袁州那边的军务就应该由袁州那边的驻军来完成。

    不过,即便是杨渥规定的那条可以先行动后汇报的特例中,也没有提到刘崇景的如今的做法是否是属于“有足够理由”。

    也就是说,立功心切的刘崇景此时打了一个擦边球。

    陶敬昭对他的做法自然感到担忧,觉得他这么做即便是获胜也未必有功,反而可能让杨渥感到反感;而一旦他战败,那就一定是有过错。

    这般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何苦去做呢?

    此外,在陶敬昭的心中一直还有个从来没有告诉过他人的隐忧。

    当初坊间关于他父亲陶雅和刘崇景的父亲刘威二人的一些传言,在陶敬昭看来未必就是空穴来风。

    当初杨渥将两人一个调为淮北巡抚,一个调为涟水巡抚,或许还真有可能是在用明升暗降的手段在剥夺二人手中的权利。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刘崇景越是这么积极的想要建功立业,反而越是会让杨渥感到忌惮;反而不如像他一样,按部就班的做好自己的事情,既不落后于人,同样也不轻易出头。

    如此既能让杨渥放心,同时又不至于堕了他父亲的威名。

    陶敬昭将自己的想法一点一点的告诉刘崇景,苦口婆心的劝说着让他不要出兵;当然,他心中的那份隐忧却是只能深藏在心中,不会告诉任何人的。

    可惜他的一片好心最终得到的却是一阵不阴不阳的讥讽,刘崇景冷笑说道:“陶兄何必再劝?还是说,陶兄担心在下建立功绩,将来爵位和职务都超过你?”

    “对了,在下都差点忘了,当初你们九个人可是被大王选进新军里面大力培养过的,乃是大王的亲信!怪不得陶兄不急着立功,原来是有大王在身后支持啊!”

    当一个人走入某个极端时,他看任何事情都会看出问题来,此时的刘崇景无疑就是这种情况。

    陶敬昭被他的话气得半晌说不出话,最终只能叹息而去。

    “希望刘兄能够一举建功,实现击溃楚军吧!”

    ……

    拒绝了陶敬昭的劝说后,刘崇景当即统领麾下三千禁军出发,目标直至被楚军围困的萍乡。

    刘崇景的成名之战,乃是两年前随秦裴攻取洪州时的那场夜袭。

    当时秦裴命他负责在夜间领兵依然刘楚的军队,不想刘楚也在那天晚上派人来袭扰吴军,结果双方在夜间发生了一场混战。

    混战之后,刘崇景十分大胆的冒充为洪州军队,甚至跟在敌军的身后顺利混入敌营,并且在敌营中大肆制造混乱,为秦裴一举攻破敌营创造了机会。

    那次优异的表现,使得刘崇景名声大震,在年轻一辈将领中的威望大增,俨然是年轻将领中的领军人物。

    这一次出兵萍乡,他麾下的吴军只有三千人,即便是加上萍乡城中的三千厢军,也不过是六千人,而楚军却有两万!

    虽然刘崇景相信楚军的战力肯定比不上吴军的禁军,不过敌军毕竟兵力远远超过吴军,所以要用正常的办法,想要一举击败楚军是没有可能的。

    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个办法,第一个是趁着敌军不备,迅速突入城中,与城内守军汇合,然后坚守等待后续的援军到来。

    这种办法相对稳妥,而且因为他们不是从袁州过去的,而是从吉州这边增援的,所以能敌军的对这个方向的戒备应该相对较少,最终与城中守军汇合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

    不过这样一来他们就会被楚军围困在萍乡城中,即便后续援军抵达,并且击退了楚军,但刘崇景本人的功劳就不会很大。

    以他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怎么可能甘心选择这种办法呢?那还不如像陶敬昭说的那样不出兵。

    所以刘崇景准备实行的是第二套方案:冒险突袭敌军,以寻求一举击溃全部敌军的可能!

    以三千吴军,想要一举击溃两万楚军,这么疯狂的计划如果真的成功了,那么刘崇景想不成名都很难。

    而且若是真的能立下这么大的功绩,想必他之前擅自出兵的罪行也就无关紧要了吧?

    “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得最好!”刘崇景暗自为自己打气。

第三百九十三章兵败与连锁反应

    如果说吴军之中,最有名的智将乃是李神福的话,那么楚军之中最有名的智将就应该是王环。

    或许在整个天下的众多武将之中,王环根本算不上什么名将,比起吴国的李神福、周本、王茂章等将领来,名气要差了很多,但他在楚军之中却是一位足智多谋的将领,他取得的战绩同样非常耀眼。

    这一次马殷让他负责领兵,便是希望他能不负众望,趁着这次吴军轮换引发的混乱,获取一次胜利,以报去年高安之战的失利之仇。

    若是能够趁机再夺取几座城池,那就是更好的事情。

    王环生性谨慎,他率军到了萍乡之后,并没有立即发动进攻,而是多方派出斥候打探消息。

    不仅是通往袁州的道路上布置了斥候,其他方向,甚至是楚军身后的方向都没有放过侦查。

    此外,王环还迅速派兵扼守周边要道,在许多险要之地都派兵驻守,以防止敌军援兵的突袭。

    等到这些准备做好后,王环才不紧不慢的开始攻城。

    萍乡只是一个小县城,城中虽然只有三千厢军驻守,但因为县城较小的缘故,三千人也足够守住所有城墙了。

    唯一的缺陷就是城墙的高度不够,楚军可以修建大型的攻城器械,然后居高临下对吴军发起进攻。

    当然,这种大型器械的修建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李德诚的判断是没有问题的,楚军想要在短时间内攻破城池的确难以做到。

    不过王环显然不是一般的人,他并没有按部就班的发起攻城战,而是将大军分成多个部分轮流攻城,已达到让守军疲于奔命,最终筋疲力尽而无力抵挡的目的。

    这种车轮战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不过王环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的车轮战安排得非常紧凑,在两次攻城部队的衔接上做得非常精准,往往上一轮攻城刚刚结束,下一轮攻城就已经开始了,不给守军任何休整的机会。

    这样一来,虽然守军将领同样将部队进行轮换,以保证士兵得到休整,不过守军将领的能力显然比不上王环,在轮换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漏洞,差点就让楚军攻破了城池。

    虽然守军将士在援军即将赶到的激励之下奋起抵抗,但仅仅三天时间守军便已经被打得疲惫不堪了了。

    这些吴军守军毕竟只是没经过多少训练的厢军,而且基本都是从当初袁州刺史彭彦章的降兵中挑选出来的士兵,而不是骁勇善战的禁军将士,所以在王环的这种战法下,很快就有些坚持不下去。

    这天,王环正在指挥大军进行攻城,突然间,却有斥候前来汇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