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国江山-第18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这种战法下,很快就有些坚持不下去。

    这天,王环正在指挥大军进行攻城,突然间,却有斥候前来汇报。

    “启禀将军,我军在东南方向十里的萍南寨附近发现有敌军斥候活动的迹象,不过我们没有与之交手,所以目前还不知道敌军斥候的来源以及他们的目的!”

    “东南方向?为何是东南方向?”王环听了之后当即皱起了眉头。

    若是一般人,即便听说东南方向出现敌军斥候的踪迹,一般也不会引起足够的注意。

    这是因为萍乡位于袁州的西南方向,按理说敌军即便会派出援兵,那也应该是从东北方向的袁州而来才对,而不应该是来自东南方向的吉州那边。

    所以一般人在吉州方向即便发现了敌军斥候,只怕也会觉得那是敌军斥候迷路了或者出现了别的原因才到那里去的,从而忽视了这个消息。

    不过王环显然不会忽视这条消息。

    在经过进一步的分析之后,他觉得,应该有一支敌军从吉州方向向他们这边潜伏过来了,敌军之所以从吉州出兵救援,而不是从袁州出兵,应该是为了达到突袭效果,所以故意舍近求远。

    “吉州的军队,却极速赶到这里来,这是想要突袭本将啊,不过这也要看看本将答应不答应!”王环不由得冷笑起来。

    ……

    王环仅仅凭借吴军斥候的活动就判断出敌军可能对他们发起突袭,这显然是他谨慎的性格和优异的智谋在起作用,不过作为他的对手的刘崇景可就遭殃了。

    刘崇景一心想要建立功劳,所以在率军成功潜伏到萍乡后,却是没有立即突破敌军围困入城与守军汇合,而是选择了继续留在这里等待突袭敌军的机会。

    他的野心极大,不仅想要一举解除萍乡之围,更是想要一举击败两万楚军,建立像周本象牙潭大捷那样的不世之功,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冒险潜伏,并且等待时机。

    若是他一到达萍乡便开始全力突击,以吴军禁军的骁勇,再加上王环在猝不及防之下没有来得及作出部署,只怕真的只能看着他突入城中去与守军汇合。

    但刘崇景这么一停下来等待时机,并且向楚军派出斥候以打探消息寻找机会,最终反而给了楚军发现他们并且做好准备可能。

    于是王环当即做出布置,他一面派兵继续攻城,以迷惑吴军的斥候;一面又暗中设下伏兵,等待吴军来攻。

    刘崇景既然想要独自建立大功,自然不能等待太久,不然若是等到李德诚的袁州守军抵达,楚军见破城机会已经失去,只怕就会撤兵而去,到时候他这次出兵就徒劳无功了。

    所以在焦虑不安的等待了两天多后,当楚军因为做出调整而出现了一些混乱时,刘崇景当机立断,决定率军突击,结果不出意外的一头撞进了敌军的包围之中,损失非常惨重。

    好在刘崇景也并非完全是无能之将,在危机时候他见机不妙,当机立断选择突围。

    而王环虽然成功伏击了刘崇景,不过他的包围圈此时尚未完全成型,所以让吴军最终成功逃出了包围。

    不过吴军所付出的代价却是损失了一千三百多人,另外还有五百多人被楚军俘虏,而且逃出去的吴军还有不少士兵与主力失散。

    最终当刘崇景收拾残兵时,却只有八百多人跟在身边,而且其中很多人都带着伤势。

    望着周围的残兵,刘崇景不禁欲哭无泪,他本来以为自己能够获得一次像象牙潭之战那样的大胜,但事实却是如此残酷!

    更重要的是,他还是在没有得到上级允许的情况下私自出兵的,若是他能够取胜那也就罢了,如今惨败而归,他不能想象回去之后会受到何等待遇。

    是罢官免职?还是被押送金陵问罪?亦或者杨渥看在他父亲刘威的面子上赦免他的罪行?

    有些失魂落魄的刘崇景一边后悔着自己这次为什么要不听劝告出兵,一边又感叹着上天不公,时运不济。

    在这种感伤之下,刘崇景浑浑噩噩的带着八百残兵开始返回他的驻地永兴。

    然而他没想到的是,王环在俘虏了五百多吴军将士之后,当即下令将这些俘虏押送到萍乡城下去,在守军面前游行示众;并且派人告诉守军,他们的援兵已经被击败了,萍乡已经成了一座孤城,让他们赶紧投降!

    城中的那些守军,本来就是从以前的袁州军队中选出来的,对吴国的忠心自然不足;其领兵将领也是一个在象牙潭之战后主动投降的袁州将领,同样不是吴国的旧将。

    当他们见到几百名禁军俘虏被带到城下时,顿时便以为他们的援军真的被击败了,萍乡已经没了援军。

    结果,七月中旬,当李德诚率领援军从袁州出兵时,萍乡这边的守军却已经向楚军投降了!

    更为可怕的是,此时的李德诚还不知道萍乡守军已经投降的消息,还在按照原定的救援计划迅速向萍乡进发,结果还在行军途中的吴军,在距离萍乡十五里的地方遭到楚军伏击,损失三千多人才得以逃脱!

    李德诚当即率领残兵退守袁州,士气大振的楚军得胜不饶人,又趁机进围袁州,并且做出一副准备攻城的架势。

    如此惨重的损失,可以说给刚刚立国不久的吴国以当头棒喝!

    而此时的刘崇景,却早就在兵败之后便逃回永兴去了。

    消息传到洪州后,刘信不敢怠慢。

    袁州不比萍乡,这可是一座州城。

    若是萍乡失陷了,那不过是一座小小县城,算不了什么,以后再夺回来就是了。

    但若是袁州失陷,那事情就大了,那可是吴国乃至之前的淮南很多年都没有过的州城失陷的事情,将会造成的震动可不是一个萍乡县城能比。

    所以刘信当即从洪州亲自领兵救援袁州。

    至于刘崇景,关于他私自出兵的消息在多日之前就已经由陶敬昭汇报到刘信这里了。

    刘崇景可不是一般人,而是宋国公刘威的长子,所以当初刘信得知刘崇景私自出兵的消息后也是非常为难,最后决定静等消息,等这一战的结果出来之后再做处置。

    没想到最终等到的却是这么个结果。

    以刘崇景特殊的身份,再加上他以临机应变为理由进行申辩,刘信不敢随意处置他,只好派人飞速将刘崇景私自出兵以至于兵败的消息传回金陵,准备由杨渥亲自决断这件事情。

第三百九十四章处置

    金陵城中,武英殿内。

    “荒谬!袁州又不是没有驻军,需要他刘崇景从吉州去救援?还说什么临机应变,简直是荒谬!”

    武英殿乃是专门用来商议军机大事的地方,一般只有得到了杨渥授权的高层人物才有资格进入这里。

    不过此时的殿中却充满着杨渥愤怒的声音,那怒火,使得外面守卫的侍卫都感到心惊胆战,不知道杨渥为何会发这么大的火气。

    杨渥当初虽然规定在情况紧急的时候可以不需要请示就可以出兵,但如今的吴军各自都有自己的驻防之地,各有各的任务。

    萍乡遭到进攻,就应该由袁州的守军去解围;吉州出了问题就应该由吉州去解决。

    若是袁州出了问题,吉州的驻军却私自出兵去解救,这不是乱了套吗?以后大家都像刘崇景这般越界出兵,这样抢功劳,最后整个军队也就一团糟了,所谓军令,所谓制度,还要不要遵守了?

    更重要的是,若是刘崇景真的有那个本事打胜仗,一举击败楚军,解除了萍乡之围也就罢了,杨渥看在最终结果的份上也就捏着鼻子认了,最多派人去警告他一下,让他有以后不能再这般胡作非为。

    但他非但没能击败楚军,更是因为他的战败,导致了后续的一连串失利,可以说刘崇景这种行为完全就可以抓起来论罪了。

    最让杨渥感到恼火的是,刘崇景在兵败之后没有一点担待,反而表现得惊慌失措,直接率领残兵就返回了永兴,甚至都没有派个信使去向李德诚通报一声。

    这么一个将领,当初在攻打洪州时虽然有着不错的表现,不过如今看来也不过是眼高手低之辈,侥幸取得了一次成功罢了,这一次的失败也就将他的真实能力显示出来了。

    当然,杨渥也知道,刘崇景的父亲毕竟是刘威,即便只是看在刘威的面子上,杨渥也不好直接将他论罪。

    之前坊间本来就有传言说杨渥暗中打压刘威和陶雅二人,如今这些传言刚刚平息下去,若是杨渥就此将刘崇景论罪,说不定坊间又会有不少流言出现。

    如今刘威已经不掌握兵权了,加上如今的吴国也已经走上了正轨,以杨渥的威望,根本不用担心刘威造反,所以杨渥反而希望能够给刘威等追随杨行密的老臣一个完美的结局。

    此外,刘威刚刚被册封为宋国公不久,现在显然也不是对他儿子论罪的好时机;再加上朝中为刘崇景求情的人同样不少,杨渥也不好太过严惩。

    当然,不严惩并不代表不做处罚,而且这个处罚还不能低了,必须严肃处理,不然制度就崩坏了,军纪也不会有人遵守了。

    所以在发了很大一通脾气之后,杨渥最终做出判决。

    首先是李德诚,他遇伏兵败虽然有萍乡守军突然投降的原因在里面,不过作为一个领兵大将,一点警惕之心都没有,完全没有考虑到底敌军设伏的可能性,这份责任可不能完全推给刘崇景,他自己也必须承担一部分。

    所以杨渥下令将李德诚的都指挥使职务降为副都指挥使,继续统领他那一师军队,以戴罪立功。

    而对于刘崇景那就不会这么客气了,杨渥直接下令罢免刘崇景禁军指挥使的职务,改为厢军指挥使。

    别看只是这么一点细小的差别,但厢军指挥使基本上就没有立功出头的机会了,而且厢军最高的级别就是指挥使,到了他这个职务,就相当于只能混吃等死一般,前途暗淡。

    既然刘崇景是想要争夺功劳才擅自出兵的,那么就让他今后永远都无功劳可以建立,这既能警示众人,又不至于让人觉得自己在借机打压刘威,算是较为合适的处置。

    平静了一下心情后,杨渥沉声道:“郭崇韬,你立即去告诉刘尚书,就说孤还没有糊涂。他是他,他儿子是他儿子!他的儿子虽然犯了一点小错,但这不是他的过错,孤不会怪罪他的。如今军情紧急,他作为兵部尚书可不能撂摊子,让他赶紧回来处理军务!”

    在此之前,刘威已经上了辞呈向杨渥请罪,并且闭门待罪在家,既然他已经做出这么一副姿态了,杨渥反而不好再对他发火。

    “臣遵旨!”郭崇韬连忙答道。

    等郭崇韬出去之后,杨渥转身看向李神福等人道:“马殷屡次三番与我国为难,甚至多次入侵我国地界,若是不给他一个重重的教训,他岂不是还要以为自己可以横行天下了?”

    “孤决定亲自统领大军讨伐马殷,诸位将军觉得如何?”

    本来按照杨渥的计划,在一举吞并江西之后,应该先休整一段时间,然后发兵攻灭福建的王审知,将战线拉平,同时也能消除侧翼的威胁,为接下来集中兵力对付马殷做准备。

    但是如今楚军屡次来犯,甚至在岳州那边已经两次击败吴军了,在江西这边更是先后两次出兵,上一次的象牙潭之战虽然以吴军的胜利而告终,但对楚国的实力却没有造成足够的打击。

    所以杨渥觉得,在攻打王审知之前有必要先对马殷发起一次大规模进攻,至少也要给他一个大的教训,不然将来进攻王审知都有可能遭受掣肘。

    更重要的是,吴国如今刚刚建立,就遇到了这么一次惨败,若是不能报复回去,必然将对吴军的士气造成重大影响,这才是杨渥决议出兵的根本原因。

    然而,虽然李神福等人都理解杨渥出兵的想法,同时也赞同出兵教训一下马殷,但他们却一致的反对杨渥亲征。

    “大王,那马殷虽然获得朱温伪朝册封为楚王,不过究其根本也不过是大唐武安节度使,与大王的身份相差太远。大王根本没必要亲自出征,只需要派一员大将出征即可!”李神福当即就劝道。

    “老臣同意魏国公的意见,以马殷的身份,根本没必要大王亲征!更何况,楚地偏远,道路崎岖,而且瘴气横行,以大王万金之躯,不可轻动。老臣愿意代大王领兵出征!”老将张训当即站出来请命。

    一旁周本和李承嗣见状也都站出来向杨渥请命道:“臣也愿意代大王领兵出征!”

    要知道杨渥如今的身份可不比之前,之前他虽然也是吴王,但毕竟还没有建国,但如今正式建国之后,他的地位就相当于天子了,哪有天子动不动就亲自领兵出征的?

    这就像唐太宗,他在发动玄武门之变登基称帝之前,可是经常领兵出征,为大唐的建立立下了首功;但在登基之后,他就一直坐镇长安,很少亲自领兵出征。

    这固然是因为那时候天下已经基本平定了,但同样也是因为李世民的身份已经不同了。

    杨渥现在的情况也差不多,或许像将来北伐或者灭亡马殷的最后一战这种重大军事行动,还需要杨渥亲自出征,但如今不过是一次教训马殷的小规模行动,那就没必要让杨渥亲自出征了。

    更何况,若是杨渥每次都亲自领兵,那么他们这些大将还有多少立功的机会?

    李承嗣、周本二人如今可是都想着将自己的郡公升级为国公,自然要尽量多的立功才行。

    杨渥当然也明白他们的想法,在他们的一致反对下,最终还是打消了亲征的打算。

    “魏国公,你是枢密使,尽快拟定一份出兵方案来吧!这一次出兵教训马殷,至少也要夺取一到两州之地才行,孤准许动用三到四个军的兵力,一定要打好这一仗!”杨渥最终决定。

    至于领兵的将领,杨渥暂时却没有明说。

    这一次既然是出动三到四个军的大规模行动,而杨渥又不亲自领兵,那么就必然需要任命一个大都督。

    按照杨渥作出的规定,如今吴国有资格担任大都督之位的只有张训、周本、王茂章和李承嗣这四人。

    不过张训如今年老多病,显然不适合上战场;剩下的王茂章、周本和李承嗣三人之中,杨渥暂时还没想好让谁领兵出征。

    “对了,这次对马殷的战事,可不要忘了虔州的卢光稠。必须派人去给卢光稠传令,让他也要派兵出征!既然投降了孤,怎么能让他一点力气都不出呢?”

    当初卢光稠上表依附吴国,杨渥在严可求的建议下最终同意了,不过却要求卢光稠或者谭全播亲自去广陵觐见。

    后来卢光稠和谭全播二人却以年老多病,难以行远路为理由,最终只派了卢光稠的儿子前来朝见。

    他这个理由倒也充足,让杨渥无话可说,最终只能认可了由他长子代替来觐见的请求。

    既然卢光稠和谭全播二人不来广陵,杨渥自然没必要将卢光稠的长子扣押。

    一来没有多少用处,二来杨渥还指望将来卢光稠的几个儿子发生内乱,若是将他长子扣押了,将来说不定虔州就没有内乱了。

    不过这一次,杨渥再次下达命令要求虔州出兵,不知道二人又会如何应对。

第三百九十五章教训马殷

    永兴县,禁军驻地。

    经过几天时间的缓和之后,兵败带来的惶恐已经逐渐平静下来,刘崇景又恢复了往日的那份沉稳。

    不过熟悉他的人却知道,他面上的沉稳仅仅是装出来的,实际内心的惶恐只怕丝毫没有减少。

    他的父亲刘威乃是追随太祖杨行密起家的老臣,在对抗孙儒的战事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立下了极大的功劳;再加上刘威在吴国朝堂中的深厚威望,刘崇景知道自己这次虽然犯下大错,不过应该没有性命危险。

    但作为一个一心想要立下大功,有所作为,想要将自己父亲的爵位再升一升的年轻将领来说,仅仅没有性命危险是不会让他满意的。

    杨渥到底会如何处置他,会不会将他罢官免职,这才是他最为关注的。

    此时,刘崇景皱着眉头在自己的营帐里面焦虑不安的走来走去。

    他已经多番派人去金陵打探消息了,按理说现在打探消息的人也应该回来了才是。

    就在他快要失去耐心,准备出去走走的时候,外面终于传来一阵脚步声。

    “公子,金陵那边有回信了!”

    来人乃是跟在他身边的家仆,是他父亲刘威给他安排的忠实可信之人。

    “到底是个什么结果?快快说来!”刘崇景心中一惊,他猛地吸了口气,镇定了一下心情,这才沉声问道。

    “大王有令,公子将被调到厢军里去担任指挥使!正式的令旨应该就在接下来几天到达!”

    “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