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国江山-第2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的来说,杨渥的这个举动虽然对淮南官制造成了许多影响,但对众官来说却是有利有弊的。

    所以在经过一番热议之后,淮南的局势再次沉寂下来。

    接下来,杨渥并没有别的动作,似乎一心等待着朱全忠的篡位登基。

    天佑四年正月,天子下令让朝中文武百官全部前往兵马大元帅朱全忠的府中劝进,与此同时,湖南马殷、岭南刘隐等藩镇所上的劝进表文也到了洛阳,使得朱全忠声望大振,各地劝进的呼声也更加激烈了。

    不过这次百官的劝进依旧被朱全忠给拒绝了。

    到了二月十三日,天子再次下令让薛贻矩赴汴州传达禅位之意。

    这一次,朱全忠在众臣的欢呼声中终于接受了唐朝天子的禅让。

    二十七日,唐朝天子正式发出御札禅位于梁王朱全忠,同时命正副册礼使张文蔚、苏循,正副押传国宝使杨涉、张策,押金宝使薛贻矩、赵光逢等六人,负责统帅朝中文武百官备法驾前往汴州,完成最后的禅让仪式。

    自此,曾经有过极度辉煌,并且延续了二百八十九年的大唐王朝至此彻底灭亡,中国历史开始进入新的时期。

    三月初四,梁王朱全忠驾临汴州金祥殿,开始接受百官称臣。梁王所下文书也开始称为“教”、“令”,并且自称寡人。

    到了初五,笺、表等各类文书均去掉李唐的年号,只称月和日。十六日,朱全忠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朱晃。

    十八日,梁王身穿衮冕,正式即皇帝位,是为后梁太祖。

    二十二日下令大赦天下,改元“开平”,国号“大梁”,以汴州为开封府,称东都,以唐朝原本的东都洛阳为西都,废唐西京长安,改称大安府,并且置佑**。

    加封禅让的唐朝天子为济阴王,并将他迁于曹州,命甲士严加看守。

    至此,朱全忠篡位登基的所有过程才算是走完。

    不过在此过程中,却是发生了一个小插曲,使得称帝给朱全忠带来的喜悦中夹杂了一丝不快。

    当初朱温(以后都称朱温)还没有正式篡位之前,其兄长朱全昱便曾多次对他犯上谋逆的行为表示不满。

    等到朱温称帝之后,在玄德殿召开大宴来宴请群臣。

    朱温举起酒杯满是感慨的说道:“朕辅政未久,能有今日,这都是诸位的忠心拥戴之功!”

    是的,此时的朱温终于得偿所愿的登基称帝,饶是他平日里心狠手辣,狡诈多端,但到了此时也不免感慨起来。

    不过群臣听了之后却又是惭愧,又是惊惧,毕竟朱温难得这么感慨,谁知道对他们来说是福是祸,所以只能跪伏在地不知该如何回答。

    唯独苏循、薛贻矩及刑部尚书张这三人盛赞朱晃的功德乃是应天顺人之举。

    这番奉承之语自然引得朱温大加赞赏。

    等到宴席过后,朱温又与朱家宗室亲属等在宫中投壶博戏为乐。

    然而等众人喝到高兴的时候,朱全昱却忽然将酒杯掷出去击中了所设的投壶,将众人的游戏给搅黄了。

    朱全昱斜着眼看着一身天子衮冕的朱温说道:“朱三,你原本不过是砀山县的一个小小百姓而已,跟随黄巢为盗匪祸乱天下,是天子任命你为四镇节度使,富贵极矣!你怎么能一夜之间灭了大唐三百年的社稷,而自称帝王!你的行为将来定当引来灭族的大祸,你怎么还有心情在这里博戏为乐?!”

    面对这么一个兄长,朱温虽然心中恼怒,但也只能强行忍着自己的不快,草草结束了这次宴席。

    当然,虽然被兄长当着众人的面给骂了一顿,但登基的过程最终却是没有再出现什么意外。

    等到登基之后,自然便是大封功臣的时候。

    首先第一个功臣自然便是为朱温南征北战出力最多的谋臣敬翔,朱温直接下令加封他为知崇政院事,位比宰相,极受重用。

    而其他李振、薛贻矩等在朱温篡位过程中出力最多的将领同样得到厚赏。

    此外,朱温又下令册封刚刚击败了淮南军入侵而声势大涨的马殷为楚王,册封岭南的清海军节度使刘隐为大彭王。

    同时改魏博节度使为天雄节度使,册封罗绍威为邺王兼太傅;改成德节度使为武顺军节度使,册封王为赵王兼太师;加封义武节度使王处直兼侍中。

    又加封朱温祖上数代人,并且大封宗室,便是朱全昱这个与他不对付的兄长也被册封为广王。

    当然,最后朱温也没有忘记下令革除河东李克用、凤翔李茂贞、杨崇本以及淮南杨渥这几个反对他最为激烈的藩镇的官职爵位,这固然一点作用也起不了,但用来恶心一下杨渥等人却是可以的。

    然而,这番举动明显没有恶心到杨渥等人。

    而正如杨渥之前预料的那样,当灭掉唐朝、篡位登基的事情尘埃落定之后,那些之前还保持了默许之意的各大藩镇此时都跳了出来,声称要起兵讨伐朱温。

    而在众多藩镇之中,又以蜀王王建和吴王杨渥对于讨伐朱温表现得最为积极。

    三月底,当朱温正式登基称帝的消息传来后,王建和杨渥两人便联合起来传檄各藩镇,要求出兵讨伐逆贼朱温,其言辞激烈慷慨,让许多人读了之后立即升起一股热血沸腾的感觉,恨不得自己也能参与到与王建、杨渥二王一同起兵讨伐逆贼,复兴大唐的大业中来。

    不过当檄文传到晋王李克用和岐王李茂贞这里时,二人的态度却是一致的:“糊弄一下那些不知底细的人倒也罢了,想要糊弄孤王,让孤出兵去触朱温的霉头,想得倒是轻巧!”

    说起来,如今的天下各大强藩中,早些年反对朱温最为激烈的自然是晋王李克用,接下来就是岐王李茂贞,至于王建,大家都知道此人不过是一心为自己,根本没有讨伐朱温的打算。

    当初朱温大举讨伐李茂贞,在双方还在僵持的时候,李茂贞和朱温都派出使者向王建求援,结果王建一边满口答应朱温,说自己会出兵讨伐李茂贞,一边又对李茂贞信誓旦旦的说自己会出兵救援他,让他先顶住朱温的进攻。

    而实际上王建则迅速起兵趁火打劫,将自己早就看中的兴州等地夺取过来。

    这一次王建所谓的起兵讨伐朱温,同样只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声望而已,并非真心想要出兵。

    倒是杨渥这么积极的鼓动出兵,却让李克用等人有些疑惑,不知道他是出于什么目的。

    要知道,根据他们打探到的消息,淮南军可不仅仅是说说而已,而是真的在调兵遣将!

    不仅是住屯在广陵的大军,便是住屯在江西、宣州的军队似乎也在调动。

    如此大规模的调动,也只有起兵北伐才需要如此,若是用兵别处,应该不需要这么多兵力才是。

    当初杨行密讨伐朱温倒是积极,曾经多次出兵北伐;而杨渥同样在去年也发动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北伐,并且取得了极为重要的战果,给梁军带来了重创。

    不过就目前的局势来看,朱温刚刚称帝,正是声势较盛的时候,这种时候起兵北伐未必就是好时机。

    以杨渥的智谋,不至于看不出这一点。

    更何况,李茂贞和李克用也没看出来杨渥有这么的忠于唐朝天子,那么他在这个时候起兵北伐到底是什么意图呢?

    事实上,不仅是李克用等人惊讶,便是朱温同样不明白杨渥这样大动干戈的目的何在。

    杨行密去年刚刚病逝,淮南内部虽然没有发生任何动荡,但按照朱温等人的估计,杨渥这个时候最好的选择应该是留在广陵,以稳定人心才对。

    即便他不需要留在广陵,但这个时候北伐也并非好时机,完全可以徐徐图之;所以朱温觉得杨渥在一副大举北伐的声势之下,定然暗藏着别的目的。

    “那么杨渥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此时,吴王府中,李神福等人也在询问着杨渥的目的。

    当初在与王建联合向各方藩镇传檄的同时,杨渥还下令征调在洪州的秦裴所部以及在宣州的王茂章所部,做出一副大举北伐的样子,这让李神福等人都困惑不已。

    “孤知道诸位都在疑惑孤为什么会在这种时候调集兵力到广陵来,不过诸位觉得孤调集大军真的是为了北伐吗?”面对众人的疑惑,杨渥笑着反问道。

    “孤如此作为,不过是为了一举夺取江西南方的各州而已!”

    “为了江西南方的各州?”

    “不错,诸位试想,抚州危全讽、虔州卢光稠、吉州彭,这些割据一方的刺史们在当地根基较为深厚,兵力同样有不少,再加上当地地势偏远,我军难以派出重兵去进攻。在这种情况下,若是我军以少量军队对这几州发起进攻,又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将他们一一攻占呢?”杨渥解释道。

    众将听了纷纷陷入沉思,他们之前就曾经预计过,若是一个州一个州的进攻,要想攻取整个南方数州,起码都需要两三年时间。

    这还是一切进展顺利的情况下,若是战事有所不利,甚至因为某些意外而出现了兵败的情况,那么统一江西的进程又会进一步被推迟。

    不过听杨渥的话,似乎他已经有了一个大计划来对付危全讽、彭等人。

    只听杨渥继续道:“反过来,若是我军以大举北伐的名义将驻守在南方的大军全部调回广陵,在洪州只留下少量军队驻守。这样一来,以危全讽对洪州的野心,孤就不信他会忍住不发兵来攻!”

第四百七十七章潭州城破

    “就是说不管加入哪一方,应该都能有所作为了?”张延翰虽然自己也有这样的判断,不过他还是想听听已经在梁国为官数十载的老父亲的意见。

    “不错,至少为父觉得,两国将来若是一居南方,一居北方,两家对峙的话,除非其中一家出现重大变故,否则在短时间内应该随着奈何不了对方。”张慎思捋了捋花白胡须,沉声说着。

    张延翰点了点头,显然对他父亲的判断便是认可。

    在他们这些人看来,梁国基本上已经失去了争夺天下的可能性,接下来只能一天天衰落下去,直到最后的灭亡。

    而晋国如果能够统一北方的话,其实力必然大幅上升。

    晋国的军队本来就极为强大,又有骑兵之利,再加上夺取中原后的人口财富,到时候晋国的实力必然在吴国之上。

    不过吴国也有自身的优势,首先就是地利优势。

    北方人不熟悉南方的气候,更不熟悉水战,晋国想要南下与吴国争锋,显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而吴国想要北伐中原同样极为艰难。

    晋、吴的对峙显然会持续很长时间。

    再加上割据蜀中的蜀国同样有很强的实力,所以将来的天下极有可能像当年三国时期一样,吴国、蜀国、晋国三国对峙。

    当然,张延翰要做选择也会在晋国和吴国中选,不会贸然跑到蜀国去,毕竟蜀国不管是声威,还是实力,比起另外两国都差了不少。

    他沉思片刻后,接着问道:“那么父亲觉得,吴国和晋国之中,哪一国对文士更加重视?”

    “当然是吴国!”

    对于这个问题,张慎思却是没有丝毫犹豫就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那晋王李存勖虽然以大唐宗室自居,还声称要复兴大唐,不过这种话也就用来哄骗一下小孩子而已,又怎能当真?”

    “说到底,李存勖不过是个沙陀蛮子而已,只懂得马上厮杀,又哪里懂得治理天下?”

    “所以若是比起对文士的重用,吴王杨渥必然要比晋王李存勖强!”

    张延翰闻言眼神一亮,终于下定决心,不再犹豫。

    他向自己父亲郑重行礼后,肃然道:“多谢父亲为孩儿解惑,孩儿已经明白该去哪里了!”

    “嗯!”张慎思欣慰的笑了起来:“有了决定就好,接下来就要去身体力行!为父治家不严,当年又忙于征战,所以疏忽了对你几个兄弟的教导。”

    “如今你那几个兄弟的品行你也是知道的,一个个偷奸耍滑,游手好闲,无恶不作,将来只怕我张家就要葬送在他们手中。”

    “所以将来能够继承我张家的,也只有你一人了!”张慎思叹道。

    他没有询问张延翰的最终决定,不过他却已经知道了。

    事实上,他原本也希望自家儿子能够选择吴国,毕竟相比于内部已经安定下来,又重视文治,加强集权,并且即将统一南方的吴国,晋国的前途却有些难以确定。

    若不是自己的确年纪大了,说不定他也要南投吴国去了。

    他沉默片刻后,接着又道:“到了吴国之后,以你的才学要考中进士定然没有什么问题,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能不能考中前三甲。”

    “若是不能考中前三甲,最终只被授予八品甚至九品官,你也不要灰心,一定要奉公守法……”张慎思轻声叮嘱着。

    “孩儿谨记父亲教导!”张延翰肃然答道。

    几天后,张延翰安排好了一切,从洛阳启程南下,前往金陵,希望能够赶上今年各州举行的院试。

    ……

    扶风城中,一片萧条之色。

    相比于金陵、洛阳这样的繁华大城,这里本来就只是一座小城池而已,自然显得有些寒酸。

    再加上岐王李茂贞向来重武力而轻文治,他麾下所任命的地方官员,从刺史到各地县令,一概都是以武将担任,所以在民治方面自然做得极差。

    此时,并不宽敞的街道上正是一片肃杀气象,大队的士兵排列着并不算整齐的队列,在城中来回巡视着。

    过往的商人都遭到了严格的检查,只要稍微有所怀疑的地方,那些士兵就会毫不客气的将人带走。

    接下来,这些商人将要面临的自然就是无穷无尽的拷打。

    当然,若是能够缴纳一大笔赎金的话,倒也能很快被放出来。

    造成城中如此紧张的,乃是因为最近岐王与蜀国再次闹翻了。

    王建以计谋将自己出嫁的女儿召回成都,不再遣她回来,这让李茂贞感到像是受了极大羞辱一般,所以很快就出兵将蜀国的兴元府包围起来。

    王建本来就有意与李茂贞开战,如今见李茂贞主动动手了,自然是大喜过望。

    三月初,王建命侍中王宗侃、太子少师王宗贺、山南节度使唐道袭为三招讨使,以左金吾卫大将军王宗绍为王宗侃的副将,率领步骑军共十二万,讨伐李茂贞。

    消息传来,自然引得岐国震动,局势骤然紧张起来。

    当然,对于一心苦读的常梦锡而言,这些消息的重要性还比不上晋王李存勖将要开设科举的消息。

    正所谓上有所行,下有所效。

    李茂贞不贵文士,而独贵武人,所以也使得整个岐国的风气变得偏向于武,百姓多以骑马驰射为贵,而轻于读书习文。

    但常梦锡却是一个特例,他自小便喜欢读书,工于文字,对于那些打打杀杀的事物却是一点兴趣都没有。

    这让他在岐国尚武的大环境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所以他虽然胸怀大志,而且腹有才学,却在岐国难以得到重用。

    这次晋王李存勖下令开设科举的消息传来,却是让他看到了另一条出路:离开岐国,去他国试一试。

    与张延翰相同的是,虽然听到了晋国开设科举的消息,不过他并没有就此下定决心前往晋国参加科举,而是在晋国与吴国之间感到犹豫。

    当然,与张延翰不同的是,常梦锡并没有什么人可以给他建议,所以一切决定都需要他自己做出。

    常梦锡并没有犹豫太久,他望着窗外街道上来往的士卒,感慨着武夫当道的乱世,终于下定了决心。

    “罢了,晋王虽然听说很是英明,不过终究是沙陀蛮子,只懂武力征伐,难明文治之重。虽然开了科举,只怕也难以重视。”

    “所以我还是南下去吴国吧!”

    ……

    除了张延翰和常梦锡外,在北方,因为李存勖突然下令开设科举,却是引得许多有识之士开始考虑将来的出路。

    中原梁国已然难以走向衰落,继续留在这里显然没什么前途。

    而其他势力虽然还有不少,但那些有识之士都明白,天下间真正值得投效的,不过是吴国和晋国两家而已。

    最终虽然有不少士子开始赶往晋阳,准备参加晋国的科举;但同时也有不少人开始南下准备参加吴国的科举。

    这个意外的结果,却是李存勖和张承业二人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的。

    ……

    潭州城外,持续了半年多时间的攻城大战终于到了最后的时刻。

    在这半年中,吴军继续分兵两路,其中一部分在刘信的统领下负责攻取潭州;另一路则在朱思统领下负责阻击姚彦章、秦彦辉二人的援兵。

    因为有水军隔绝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