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这一次王彦俦却是匆忙发动,虽然最终让他掌控了蔡州,但这种掌控也只是暂时的,其根基太过浅薄,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新的动乱。
此时吴军若是出兵的话,在外部压力之下,说不定蔡州当地势力又会倒向梁国一方;还不如坐观其变,等待后续的局势变化。
若是梁国贸然出兵讨伐,说不得王彦俦就会投靠吴国一方。
他的想法得到了刺史江梦孙的支持,而之后局势的发展,更是证明了他的正确性。
当蔡州兵乱的消息传到洛阳之后,朱友等人很快就意识到南方局势的危急,尤其是蔡州靠近吴国,若是将其逼急了,说不得蔡州就会再次投靠吴国。
在这种想法下,朱友等人不敢轻举妄动,只好一面派人去安抚王彦俦,并且下令册封其为新的蔡州刺史;另一面,他又在李振的建议下,暗中派兵进剿。
八月中旬,当王彦俦还沉浸在坐上蔡州刺史位置的喜悦之中时,三千梁军精锐突然抵达蔡州城下,城中守军猝不及防,根本难以抵挡。
接着,梁军入城大肆烧杀抢掠,将蔡州城化为一片人间地狱。
蔡州人原本就极为凶悍,骨子里有一股狠劲,被梁军这么一番烧杀抢掠后,反而激起了当地军民的顽强反抗。
当然,蔡州城毕竟已经被梁军攻破,再加上后续的梁军又在源源不断的赶来,无奈之下,王彦俦统领蔡州军队退守下菜,并且派人前来向吴国请求援兵。
得到消息后,李简一面命部将王安领兵五千先行出击,以帮助王彦俦稳住战局,同时又派人会金陵向杨渥上书,请求大举出兵进攻蔡州。
不过除了李简上书请求出兵外,另一位驻守在濠州的都督王绾在得到消息后,同样上书杨渥,请求出兵攻打徐州。
金陵城中,杨渥对于李简二人的上书却是没怎么在意。
“不过是一个蔡州罢了,能轻易得到自然更好,若是不能那也没什么关系。为了这么点地方而大动干戈,未免有些不值当。此时毕竟还不是北伐的好时机啊。”杨渥放下二人的奏疏,笑着对一旁的枢密使李承嗣道。
“大王,那李都督和王都督二人的奏疏,全部都要驳回去吗?”新任的通事舍人冯道小心翼翼的问道。
这些天他也算熟悉了自己的职务,同时对杨渥等人有了一定的了解,不过现在的他毕竟资历尚浅,所以他还保持着谨小慎微的态度。
“大王,臣以为现在出兵虽然不是什么好时机,不过李简和王绾两位将军长期驻守淮河一线,眼看着其他将领纷纷建立功劳,他们却没有什么立功的机会,这样下去二位将军心中只怕有所不满啊!”李承嗣略微提醒道。
杨渥心中一动,顿时点头道:“你说的也是,既然如此,那就让李简出兵蔡州,尝试一下能否拿下蔡州吧。另外,王绾的奏疏孤也批准了,让他试一试徐州的防御也是好事。”
这一次出兵江陵回来后,杨渥便准备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封爵,以嘉奖这几年里立下大功的将领。
不仅是这一次的江陵大战,还有之前攻打福建、湖南等大型战事,在那几次大战中立功的中下层军官将领们都已经得到了奖赏,不过作为统军的刘信、王茂章、柴再用等人却没有赏赐。
如今也是时候进行一次大规模封赏,以安众将之心,并且鼓舞全军士气了。
在这种情况下,王绾和李简这两个长期驻守淮河的却是没有什么功劳在身,也难怪他们会着急。
批准了李简二人的上书后,杨渥转而看向李承嗣道:“前些日子孤让你们枢密院整理一下各部将领这些年的功劳,现在可办妥了?”
“是,如今已经整理得差不多了,臣已经命人写好了奏疏,还请大王过目。”李承嗣递上一份文书,恭敬答道。
他作为枢密使,基本上没有了领兵出征的机会,这一次的功劳封赏基本上与他无关,甚至于他这一辈子或许都没有机会再进一步了。
不过他在成为枢密使的时候,就已经被册封为国公了,这也是如今吴国外姓之人的最高爵位,所以李承嗣心中虽然羡慕,但也不至于为此而患得患失。
杨渥接过文书,当即看了起来。
这份文书主要是将这几年中立下大功的都指挥使或者都督的功劳记录下来,并且进行了一番排位,以确定他们的功劳大小。
排位第一的不是别人,而是如今驻守江陵的刘信。
此人在武义元年攻取岳州一战,武义二年攻取福建,武义三年与朱思一同领兵攻取潭洲,逼迫马殷最终投降吴国,武义四年年底,也就是去年底领兵讨伐虔州谭全播。
可以说吴国建国之后的大战,除了这一次江陵之战外,他基本上都参加了,功勋卓著,故而李承嗣将其排在首位。
而排在第二位的是王茂章,他的主要功劳是武义元年与李承嗣一同领兵攻取岳州,以及这一次的江陵之战,他在决战中作为吴军左翼统领,成功击破对面的蜀军,奠定了吴军的胜局。
当然王茂章的资历和威望也有一定的加成,再加上江陵一战其身受重伤,今后都有可能难以领兵上阵,所以李承嗣最终才将其列为第二。
排在王茂章之后的,便是朱思、柴再用、李承鼎、吕师周、秦裴、侯瓒、周本等将领,这些人的功劳相差无几,基本上都只参加了这些年的几场大战中的一场或者两场,或者参加了其中的大战,但仅仅担任副将。
比如周本就只参加了福建一战,朱思仅仅参加了攻取衡州和潭洲的一战,而李承鼎之前虽然参加了几次大战,不过都是作为副将参与,等他成为都督之后,就只参与了前不久平定婺州叛乱的一战。
除了对这些都督的功劳进行了一些介绍和排序外,后面又对米志诚、朱虔佑、李德成、司马福等都指挥使的功劳进行排位。
不过这些都指挥使毕竟只是担任副将,他们的功劳自然没有那些都督们大,杨渥简单看了一下也就没有再过问。
在文书的最后,李承嗣又介绍了几个表现突出的指挥使。
这其中就包括了去年才被正式任命为指挥使的刘崇景。
此人在去年攻占潭洲的一战中有不错的表现,不过最为突出的却是今年攻占虔州的一战。
在这场大战中,因为谭全播的个人声望,虔州百姓踊跃参加守城,使得虔州的防御空前加强,吴军虽然再三猛攻,却始终不能攻破城池。
在此期间刘崇景多次亲自领兵攻城,表现极为悍勇,所以才被李承嗣看中。
当然,若刘崇景没有刘威这座靠山的话,李承嗣即便看中他,但也不会将他的名字加入到这份封赏名单中来。
看完整个文书后,杨渥沉吟了半晌,最后提笔将王茂章的封赏排在了首位,将刘信的排位放在了第二。
同时又提高了周本的排位,将其排在了第三位。
接着他又加入了朱瑾和郭崇韬、严可求三人的名字,并且将他们的排名与朱思、柴再用等人并列。
此外,还有许多将领的排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不过调整的力度并不大,总体上还是遵循了李承嗣原本的排序。
做完这些后,杨渥将文书发还给李承嗣,接着问道:“这份文书你看一下,然后给内阁诸学士发一份,让他们讨论一下,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话,就按照这文书来进行封赏。”
“是,臣这就命人去抄录。”李承嗣接过文书,粗略的扫了一眼,首先就看到了其中的挤出变化,不由得心中一惊。
将王茂章的排位放在第一,这一点李承嗣非常明白其中的意思,无非就是照顾王茂章这位功勋老臣罢了。
当年王茂章和杨渥二人就有不少交情,后面在消灭钱和平定田之乱的过程中更是立下大功,尤其是王茂章在青州之战里大败梁军,名扬天下,是如今吴国声威最浓的大将之一。
相比之下,刘信、柴再用等人虽然也建立了不少功劳,不过与王茂章相比还是差了一些。
当初杨渥还以为王茂章身子健朗,而且年纪又不大,所以没有给他太高的封爵,好为今后立功留下封赏的空间。
不然以王茂章当年的功绩,只怕成为国公也差不多了;不过那样的话,王茂章接下来就只能在中枢待着,不能继续领兵征战,不然就可能出现功高不赏的情况,这显然不是杨渥愿意看到的。
但如今王茂章身受重伤,今后亲自领兵打仗的机会都很渺茫,杨渥自然要将他以前的功劳考虑进去,对他进行最后的封赏。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刘信在这几年内实际功劳要超过王茂章,但也只能屈居第二位。
除了王茂章的排位上升外,周本的排位也上升到第三,这就让李承嗣有些惊讶了。
因为周本和王茂章在当年的功劳是差不多的,两人的情况也有很多相同之处。
周本的年龄同样不算大,今后还有许多领兵的机会。
甚至杨渥还知道,历史上周本将会活到南唐立国,那可是二十多年后的事情。
所以若是没有大的变动的话,周本将来应该还能统领大军参加北伐之战。
如今王茂章毕竟是出于特例才会被排到功劳第一的位置,那么周本为何也被排在第三位呢?
要知道按照实际功劳来说的话,周本也就是在讨伐福建一战中担任了其中一路大军的统领,而且那一战对手实力太弱,即便赢了也算不得什么大功劳。
李承嗣想不明白为什么杨渥会突然将周本的排序提高,不过向杨渥告辞出来后,他心中一动,却是忽然想明白了。
“或许大王这么安排,却是为了给太子殿下增加筹码的缘故吧。”
是的,如今杨氏众人之中,杨渥的那些弟弟里面也就杨隆演还有一丝继承吴国的可能,其他的弟弟基本上没有任何希望。
便是杨隆演这个杨渥最为亲近的弟弟,他将来继承吴国的希望同样不大,毕竟杨渥如今还年轻,将来再执掌吴国二三十年都是很正常的事情,那时候杨渥自己的几个儿子早就成年,不可能将王位传给自己弟弟。
而杨渥的昭华徐氏,在今年杨渥出征吴国之前再一次怀上了,这一次若是能剩下一个儿子,加上之前的两个儿子,那就有三个子嗣。
不管如何,如今的太子已经不是唯一的王子,他的位置必然也会受到他的弟弟们的挑战,而那些朝中大臣们,随着诸多王子的成长必然也会有人生出些心思来。
所以杨渥将其外祖父周本的地位进一步提高,这也是在表明自己的态度。
李承嗣想明白了这一点,自然也就明白,至少在目前,太子的地位还是极为稳固的,不可能有谁能威胁到其地位。
第二天,内阁开了一次简短的会议,主要就是商讨这份功劳榜单。
虽然杨渥已经御笔做了一些修改,不过这么重要的事情自然也不能让他一个人决定,其他人也会出于各种考虑而产生争执。
最终众臣讨论出一份名单,基本上还是按照杨渥修改后的那份名单来,不过后面的一些排位却有了一些变化。
对此,杨渥倒是不怎么在意,只要大体上不乱来,在具体细节上他自然不会去过问那么多。
倒是冯道提出,如今李简和王绾二人即将出兵攻打蔡州和徐州,这一次因为没有出动主力,所以战事应该不会持续太久就会分出结果。
所以冯道建议具体的封赏可以等到这次战事结束之后再来一起封赏,这样也能激励两军将士更加奋勇杀敌。
对此建议,杨渥自然是欣然同意。
第五百六十七章封赏
这一次出兵蔡州和徐州,与其说是想要攻取梁国的地盘,不如说是为了做一番试探。
对吴国来说,在攻占了荆襄之后,下一个重要目标自然是尚未彻底统一的岭南,在统一岭南之前,除非是梁国局势大乱,或者有地方势力主动来投,否则吴国不会再出兵攻打梁国了。
也正因此,这一次的行动并没有动用多少军队,除了原本就驻守北方的军队外,金陵的军队一个都没有动用。
李简那边只出动了一万兵力,再加上王彦俦的蔡州军残部,一共也就一万两千多。
王绾那边动用的兵力要多一些,达到了一万五千人,不过相对的,徐州那边的敌军防备也要森严得多,要想在这边取得突破的可能性并不大。
八月底,李简与王彦俦的联军在下蔡城北与梁军交战,兵力稍占优势的吴军取得一场小胜,斩杀敌军六百多,自身伤亡三百余人。
随即,梁军退守蔡州,依托城池与吴军对抗,并且向后方请求援军。
而吴军则进逼蔡州城下,李简见对方防备森严,自己并没有破城的把握,当即只好放弃攻城的打算,分兵四处大掠,尤其是夺取大量人口,然后赶在梁军主力抵达之前就撤军回来。
至于另一路大军,王绾在进入徐州境内后,就发现梁军早已经严阵以待,万余梁军分驻八寨以扼守吴军前进道路。
吴军虽然多次发起进攻,但始终未能突破敌军防线,最终王绾只能无功而返。
两路兵马出兵攻梁,最终一路徒劳无功,另一路取得小胜,这个结果并没有让杨渥感到意外。
毕竟梁国再怎么动荡,也没有到气数已尽的地步,光凭借驻守淮河防线的两个军兵力,防守倒是足够,但要进攻却是不足。
九月初,杨渥下诏册封王茂章为莱国公,以郡公之爵位世袭;封刘信为康乐郡公,以侯爵世袭;封周本为舒国公,以郡公世袭;封朱瑾为定国公,以郡公世袭。
此秦裴、侯瓒、史俨三人皆位列郡公,以侯爵世袭;朱思、柴再用、吕师周等人同样位列郡公,以伯爵世袭。
此外,李简和王绾二人虽然这些年没有建立大功,但镇守淮河防线多年,亦是一番功劳,所以同样授封为郡公,但暂时不能世袭。
至此,吴国禁军十个军的都督和侯瓒、史俨这两个骑兵统领,基本上都已经被授封为郡公或者国公的爵位。
至于新上任的左镇**都督朱虔佑,他毕竟威望尚浅,功劳不足,暂时还只封为庆阳侯。
而另一个都督李承鼎则因为承袭其父李神福的国公爵位,自然不可能再提高爵位,最终杨渥下令将他刚出生的次子,也就是杨渥的侄儿册封为羽林骑尉,以示荣宠。
又册封米志诚、李德诚等有较大功劳的都指挥使为侯爵或者伯爵,虽然比不上国公、郡公等爵位,但要知道如今吴国的爵位还是很少的,尤其是伯爵以上的爵位,授封者加起来都不过是数十人而已。
那些文臣除了最早追随杨行密起事的袁袭、高勖等少数几人外,其他文臣都没有爵位,便是如今的首辅大学士陈彦谦,他现在也没有爵位在身。
无军功不授爵,这个基本的原则正在逐步贯彻下去。
当然,像严可求和郭崇韬二人,虽然更加偏重文臣,但他们都在枢密院任职,而且经常预谋军事,所向有功,所以这一次他们二人也被封为伯爵。
此外,还有一些指挥使,比如刘崇景等人,同样因为军功而被授予了子爵或者男爵爵位,虽然不高,但也是一种荣誉。
上上下下一番封赏后,全军各部将领们自然是一片欢呼,虽然还有一些将领对自己的封爵感到不满意,但大部分将领对此结果还是认可的。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大家都清楚这一次的封爵其实只是暂时的,最重要的一次封爵大典必然不是现在,而是统一天下之后。
现在的吴国再怎么强势,也只是在南方能够横行罢了,只要一天没有统一天下,吴国就一天不能得到正统的名份。
谁能在将来一统天下的北伐大战中立下大功,谁才能一举超过其他人,得到像李神福那样以国公世袭的最终荣耀。
在此之前,即便立下再大的功劳,杨渥也不可能再封一个世袭国公出来。
九月中旬,吴国科举大考落下帷幕,最终北方士子张延翰被钦定为这一届的科举状元,常梦锡为榜眼,至于第三名探花危昭的身份却是有些特别,此人乃是当年信州刺史危仔昌的长子,也就是危全讽的侄儿。
危全讽当年统领江西联军与淮南为敌,结果在象牙潭一战被周本打得大败,危全讽本人也被俘虏;不过当年杨行密与孙儒大战时,危全讽曾经提供过一些帮助,有次恩情在,危全讽一家最终也被保全下来。
而危昭更是一心苦读,希望走科举之路出仕,最终倒是让他得了探花之位。
九月底,昭容徐氏诞下一个王子,被杨渥取名为杨煜。
这个王子出生这天,刚好有人看到宫中有神光充盈产房,见者无不惊叹,以为神异。
又有金陵栖霞寺的一位德高望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