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国江山-第28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时候各地受旱灾影响必然会出现收成欠佳的状况,尤其是那些普通百姓,若是处理不好,只怕会有不少灾民出现。

    若是再加上今年可能出现的徐州大战,到时候军粮的消耗必然不少;内有灾情,外有兵戈,这种事情即便是杨渥也不得不小心翼翼的做准备,否则一个搞不好就有可能导致内乱发生。

    对此,杨渥做的应对主要是集中在两点上,第一个自然是想方设法的从其他地区获取足够的粮食以补充军用,同时用来赈济可能出现的灾民。

    两浙、江淮,还有江西这三处地区,原本就是吴国的精华地区,经济较为繁华,农业较为发达,若是这三处地区受旱灾影响而收成欠佳,必然会影响到全国的收成。

    要想弥补这种收成差额,杨渥一共瞄准了两个地区。

    第一个就是去年刚刚并入吴国的荆襄之地,这里虽然刚刚经历的兵乱,不过毕竟是开发极早的地区,底子厚,根基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两浙等地区的损失。

    另一个就是海外,或者说的更具体一点,那就是占城、暹罗等地区,那些地方的农业虽然比不上江南地区的精耕细作,但胜在土地肥沃、阳光充足,再加上当地人口较少,所以相对来说粮食有盈余。

    所以从去年起,杨渥便下令吴国的商船队尽量从那些地区购入大量粮食,就是为了今年可能的旱灾做准备;即便到时候灾情并不严重,那些收购的粮食也能够用来作为军粮。

    经过这大半年的收购,如今金陵和广陵等地的粮仓基本上已经充盈起来,这才是杨渥明知道今年有可能出现大旱,也下定决心要夺取徐州的信心来源。

    除了设法收购粮食外,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灾民,杨渥做出的第二个应对措施就是以工代赈。

    虽说江南等地的开发程度已经很高了,但相比于后世明清时期差距自然还很大,这个差距不仅是出现在人口、人文、农业、工商等方面,同时也表现在基础设施上面。

    所以杨渥打算趁机在江南修建一批农田水利设施,或者修建更多的道路,将婺州、处州、温州等相对较为偏远的地区联系起来。

    这种以工代赈的手段,自然比单纯的赈济灾民要强得多,不过唯一的问题就是粮食消耗更大。

    毕竟要让那些灾民出来劳动的话,就必须保证他们吃饱肚子才有力气干活,这样的话自然会消耗更多粮食;而若是仅仅赈济灾民的话,那就只需要维持那些灾民不饿死,需要花费的粮食自然少了很多。

    事实上,正是因为粮食消耗得更多,再加上以工代赈的手段若是运用不好,再加上有心人暗中挑事,就可能出现类似“莫道石人一只眼,跳动黄河天下反”的局面。

    所以面对灾情,历代朝廷一般都只会提供少量的粮食来赈灾,维持那些百姓不饿死就是,免得那些人吃饱了肚子反而有力气造反。

    不过这一切对吴国来说却不是问题,毕竟吴国现在还处在兴兴向荣的阶段,而且粮食储备充足,即便是用以工代赈的办法来接济灾民也完全不用担心出现造反的局面。

第五百七十一章抗灾

    虽然杨渥很早就开始为旱灾做防备,但他还是有些低估了事态的严重程度。

    从四月份起,一直到六月初,近两个月的时间内,整个江淮、两浙各州几乎没有下过雨,江西等地的情况要稍微好一些,但干旱也持续了一个多月。

    长时间的没有降雨,导致各地河流都几乎枯竭,便是钱塘江等大河的水流量也下降不少,这就给农业灌溉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除了少数地区的农业种植因为当地水利设施健全而得以存留外,其他地区种植的庄稼几乎全部死绝。

    更重要的是,虽然在六月初各地陆续有了一些降雨,但到了六月底,各地的降雨再次停止,接着又是持续二十多天的干旱。

    这么严重的旱情立即就引起了杨渥等人的极大重视,骆知祥、杨信、徐善等六部大臣们一个个都受到杨渥委托,前往各地巡查旱情。

    好在之前几年里各地的收成一直都不错,再加上吴国上下经过杨渥大力整顿后,财赋税收相对变得合理,百姓的负担相对较轻,所以家家户户靠着往年的余粮目前还能支持。

    但若是旱情持续下去的话,必然会有一些底子较薄的家庭撑不住,最终成为灾民。

    所以杨渥一面下令免除受灾各地百姓今年的农业税收,一面又下令各地若是出现灾民,必须就地予以安排接济,不得将其赶往他出。

    杨渥可是知道,历史上许多时候出现灾民后,当地官府为了自己的政绩不受影响,往往会选择关闭城门,将灾民赶到别处去,或者任凭他们自生自灭。

    但这样一来那些灾民活不下去,若是有人趁机挑拨,只怕立即就是遍地造反的局面。

    杨渥自然不愿发生这样的情况,所以他宁可各地损失一些钱粮也要保证安稳。

    五月中旬,池州地区因为颗粒无收,生存难以维续的灾民开始陆续涌入城中,好在池州刺史陈长官应对得力,他一面下令打开仓库赈济灾民,一面派人维持秩序,防止有人趁机闹事。

    因为陈长官本人在当地的官声极好,有他出面,当地灾民的情绪都很稳定,没有表现出要造反的迹象。

    继池州之后,宣州、歙州等地也陆续出现大量灾民,给当地造成巨大压力,那些地区的官府担心灾民趁机造反,夺取州县,所以只敢关闭城门,每天在城门口发放一些口粮来维持灾民的生存。

    六月初,杨渥下令将在江淮、两浙等多地修建一系列的农田水利设施,以及一条连接睦州、婺州、处州、温州等地的驰道,以加强朝廷对那些相对偏远地区的管控力度。

    为了完成这么大的工程,自然少不得要大量招募民工,而如今的大旱正好就提供了众多的劳动力。

    当然,为了尽可能的保证安稳,不至于出现灾民用工过度,以至于被迫作乱的现象,杨渥亲自定下了这些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用工标准,包括每天劳动的时间和给他们提供的食物数量,保证这些民工不仅吃得饱,而且还不至于没力气干活,甚至还有一定的余粮能够供应他们的老人孩子,不至于出现饿死人的情况。

    此外,为了尽可能保证民工的安全,杨渥还规定,每天在最热的几个时辰里不得强迫民工劳动,以免出现大面积的中暑情况。

    为了防止有人暗中下手,贪墨赈济钱粮,杨渥又派出大量人员分赴各地进行监察,凡是查出有贪腐迹象的,一经证实,不管贪腐数量多少,一律处以极刑。

    在他的强力手段压制下,这些工程很快就在各地上马,那些原本早就断粮的灾民在得到消息后,纷纷前往工程队报名,便是那些家中尚有余粮的,也纷纷加入这场大建设之中。

    毕竟这么大规模的旱灾,谁也不能肯定到底会持续多久,而地里的庄稼早就颗粒无收了,趁着现在工程队招工的时候,以自己的力气多换一点粮食养家。

    到了七月初,许多地区的灾情有所缓解,降雨量恢复到正常水平。

    江淮、两浙等地的光照等条件相对较好,可以进行两季稻种植;虽然此时稍微有些晚了,但种下一轮晚稻还是勉强可以的,若是接下来顺风顺水的话,或许到了年底还能有一些收成。

    所以对于这些地区,那些工程队纷纷暂时停下,好让那些灾民回家种植庄稼;至于工程队的进度,即便是速度缓慢一些,杨渥也不会在意,只要局势能够安稳就行。

    而持续的旱情到了此时也陆续结束,一般来说大旱之后必然会伴随着大量灾民饿死的现象,不过这一次吴国上下应对得力,最终成功渡过旱灾,保证了局势的稳定。

    当然,各地还是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饿死人的情况,当然情况并不严重,也没有出现大规模动乱。

    不过作为代价,吴国过去一年辛苦积累起来的粮仓很快就消耗近半,而且现在毕竟还没到彻底放松的时候,许多地区虽然成功种下一轮水稻,但要等到丰收,那也是很晚之后的事情了。

    至于那些没来得及种下水稻的地区,更是有可能要等到明年才有收成,在这期间,那些灾民们就不得不依靠赈济或者加入工程队以劳动来换取粮食。

    这对吴国的粮食储备同样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唯一的好消息就是荆襄、湖南等地今年的收成没有受到影响,尤其是潭洲附近今年更是出现大丰收,这就极大缓减了全国粮食匮乏的局面。

    此外,一般的旱灾之后往往会伴随着大规模的蝗灾以及瘟疫,这一次各地的旱灾同样如此。

    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因为没有大规模饿死人的现象,真正受灾饿死的多数都是那些动物,这就极大减小了瘟疫爆发的可能性。

    一些地区虽然小范围有瘟疫出现,不过因为杨渥提前有所准备,派往各地的医者很快就采取措施对那些患病之人进行隔离,使得刚刚有爆发迹象的瘟疫很快就平息下去。

    不过相对于迅速被平息下去的瘟疫,蝗灾的情况就要严重许多。

    正所谓久旱必有蝗,蝗灾的情况主要集中在江淮地区,滁州、濠州、庐州等地都受到波及。

    杨渥在第一时间就下令各地捕捉蝗虫,以缓减灾情,并且派专人分赴各地督察当地官府捕捉蝗虫。

    这道命令一开始还受到了许多官民的抵制,因为这个时代的人往往以为蝗灾乃是得罪了上天才会受到惩罚。

    所以百姓只知设祭膜拜,却不敢捕杀蝗虫,任由蝗虫嚼食禾苗。

    御史王盈铨上书说:“蝗虫乃是天灾,岂是人力所能除。况且杀虫太多,有伤天和。”

    此外,泰州刺史刘昀对灭蝗之举仍有反对意见,他向杨渥上书进言道:“只有修德才能消除天灾,前赵刘聪除蝗不成反而招致更大的危害,这个教训不得不吸取。如今若是进行灭蝗,万一得罪上天,必然会导致更大的蝗灾。”

    所以此人竟然拒绝在泰州进行灭蝗,并写信劝阻周围的滁州等地刺史进行灭蝗。

    在此人的鼓动下,一些地方的刺史也不由得有些犹豫起来。

    杨渥看完王盈铨二人的上书后顿时大怒,痛斥其人迂腐,声言:“蝗虫可以驱除,若任其成灾,粮食将被食尽,到时百姓怎么办?灭蝗救人,如果天降灾祸,有孤一力承担。”

    心中恼怒的杨渥更是当场下令罢免王盈铨、刘昀二人的官位,命其致仕回家;同时受到二人牵连的许多之前明里暗里出言反对灭蝗的人,这些人或是直接被免职回家,或是遭到遍官。

    接着,对于那些之前还在犹豫的地方刺史,杨渥当即派人进行申饬。

    最后,杨渥又下令后世吴国若是有蝗灾出现,当朝的君主必须在第一时间下令加以捕杀,若有出言阻拦者,一律罢官免职。

    在他的强令之下,各地官府终于行动起来,阻止官民捕捉蝗虫。

    到了九月份,各地旱灾的情况基本结束,而蝗灾也得到了遏制,剩下来的蝗虫基本上已经难以造成大的危害了。

    至此,这场持续了大半年的灾害基本上算是平安度过,吴国上下除了消耗大量的粮食外,并没有出现什么动荡,这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当然,灾情虽然基本上平安度过,但各地的水利工程的建设却并没有停下来。

    按照杨渥的计划,接下来的这几年若是不出意外的话,吴国不会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主要精力将会用于内政方面的建设,而农田水利和道路的修建,正是这一轮建设的重点工程。

    平安度过旱灾,杨渥的注意力也再次集中到徐州这边来。

    虽然目前朱友贞尚未派人来取代目前的徐州武宁节度使王殷,不过杨渥相信,那只是迟早的事情。

    既然朱友贞还不采取行动,杨渥说不得只好暗中使些手段了。

第五百七十二章流言

    开封城中,经过大半年的调理,梁国新任皇帝朱友贞已经基本上稳定了局势。

    相比于杀父篡位的朱友,虽然朱友贞同样是通过兵变的手段登上皇位的,不过朱友贞的兵变带有拨乱反正的意思在里面,所以他更能得梁国上下的拥护。

    那些地方节度使们且不说,就是朝中那些之前不肯为朱友效力的文臣们,此时也纷纷投入朱友贞的麾下,为他尽心尽责。

    可惜的是,朱友贞作为一个新的皇帝,他更加信任的却是自己的心腹,尤其是赵岩和张汉杰二人,更是得到他的重用,朝中大小事务几乎都要向赵岩二人寻求意见。

    至于敬翔、李振等朱温的老臣们,虽然朱友贞给他们极高的地位,任用他们为宰相,但实际上他却并不信任这些人。

    一些重要的人事任命和国家大事,基本上都不会与敬翔等人商议,自己带着赵岩、张汉杰这两个心腹就决定了。

    敬翔等人即便是主动提出意见,朱友贞也会置之不理。

    除了赵岩和张汉杰二人的权势大大增加外,杨师厚这位手握重兵的老将,如今在梁国的威权变得愈发的隆重了,便是朱友贞都不得不看其脸色行事。

    今年五月份,杨师厚与刘守奇率领汴州、滑州、徐州、兖州、魏州、博州、邢州等地的十万军队大肆虏掠赵地,试图救援在晋军进攻下已经危在旦夕的燕国。

    杨师厚领兵自柏乡进攻土门,兵峰直指赵州;刘守奇则自贝州领兵直指冀州,在南门外扎营,焚烧镇州城关厢。

    十一日,杨师厚自九门退兵到下博,而刘守奇则带兵与杨师厚会合一同进攻下博,不久之后便将城夺取。

    晋国大将李存审、史建瑭领兵戍守赵州,但他们的兵力较少,不足以抵挡杨师厚的兵峰。

    所以赵王很快就向正在幽州主持攻燕战事的周德威告急。

    此时周德威已经接连击败燕军,夺取了燕国的大部分领地,唯独燕国都城幽州等少数地区还在抵挡晋军。

    虽然想要一举攻破幽州,但周德威也明白赵国局势艰难,不能有任何差错,所以他立即派遣骑将李绍衡会同赵将王德明一起抵御后梁军。

    杨师厚这次出兵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帮助燕国分担压力,迫使晋军回援赵国,如今目的既然达成,他自然不愿强行攻打镇州。

    他选择的是从弓高渡过御河向东进发,一路直逼沧州,沧州守将张万进心怀畏惧,当即向杨师厚请降,并且请求迁往河南;杨师厚上表请调张万进镇守青州,任命刘守奇为顺化节度使。

    可惜的是,杨师厚的这次军事行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迫使晋军不得不分兵防守赵国,但总体上来说,这次行动来得有些晚了,燕国的主力已经在之前的多次大战中被晋军消灭得差不多了。

    若是朱温去年没有突然病逝,或者朱温死后梁国没有陷入局势动荡,杨师厚在去年就领兵展开行动的话,或许还能挽回燕国的败局;但现在嘛,不过是为燕国分担了少量负担而已,于大局已经没有什么改变。

    此时,开封城中却是莫名其妙的出现了许多流言。

    城门口,守城的几个士卒有些懒散的闲聊着。

    “听说了吗?最近南方吴国一直在闹旱灾,后来又出现蝗灾,许多地方都颗粒无收。”一个士兵打了个哈切,揉了揉眼睛道。

    “嗨,这都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我一个朋友,跟着一个行商,今年刚好去吴国做生意,前段时间才回来。据他说现在吴国的旱灾已经过去了,便是蝗灾也基本上结束了。”另一个脸上有道刀疤的士卒有些不屑的说道。

    “嘿,那吴国人自恃兵强马壮,屡屡入侵我国,如今这是遭报应了!”有人带着些幸灾乐祸的心态说道。

    再怎么说,这些人作为梁国的将士,心中还是有一些基本的家国之念,对于吴国这个屡屡入侵的敌人,他们心中自然会有些敌视。

    这时之前那个刀疤脸士卒说道:“报应?听说这次旱灾和蝗灾期间,整个吴国也就死了几十个人而已,这算什么报应?”

    “不可能吧?那么多地方颗粒无收,难道吴国人都不要吃东西,都不会饿死吗?”有人不信。

    “那有什么,人家吴国朝廷四处征集粮食,又救济得力,自然没有人饿死。”说到这,刀疤脸士卒左右看了一下,见没有什么官长在,这才放低了声音道:“据说咱们梁国靠南边的几个刺史,尤其是徐州那位,暗中给吴国提供了粮食,助他们渡过灾情呢!”

    “什么?这不可能吧?”众人惊声道。

    “嘘!小声点!”刀疤脸急了,连忙出言提醒。

    这种消息毕竟涉及到地方上的大官,他一个小小士卒哪里敢公开讨论,也就是跟着眼前这几个老兄弟才敢吹嘘几句。

    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