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国江山-第28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散朝后,朱友贞有些闷闷不乐的起身,张汉杰和赵岩二人见了连忙追了上去。

    “陛下稍待,臣等有事禀报。”

    朱友贞回头一看,见是二人,不由得有些不悦道:“你们跟来作甚?莫不是还要给敬翔二人当说客?”显然他心中还是对刚才二人的举动有些不满。

    张汉杰连忙道:“不敢,臣等二人忠于陛下,怎敢为敬翔二人做说客?之前之所以没有站出来反对,也是觉得此事对陛下也是一件好事,所以才没有出言反对。”

    “好事?朕可看不出哪里有什么好处。”朱友贞声音冷淡,不过脸色比刚才还是好了一些。

第五百八十四章追封

    “当然是好事了。”赵岩答道:“陛下试想,如今我朝统兵能力最强的人是谁?”

    “这还用说吗?当然是邺王杨师厚。”朱友贞想都没想便答道。

    “那么谁手中掌握的兵力最多?”

    “自然也是邺王杨师厚。”

    “地方各节度使中,谁掌握的钱粮最为丰厚?”

    “这,只怕也是杨师厚吧。”朱友贞神情有些难看。

    “是啊。邺王杨师厚的统兵能力是我朝最强的,他如今手中掌握的兵力同样也是我朝最强的,再加上魏博丰厚的钱粮储备,他手中的这份实力,若是他愿意用来抵挡晋军的入侵固然不错;不过若是他有什么心思的话,只怕……”赵岩没有再往下说。

    张汉杰却接口道:“若是此人有什么心思的话,只要他引兵渡过黄河,这大梁的江山只怕就要姓杨了!陛下可别忘了,开封府距离黄河可不远啊。”

    朱友贞的脸色阴沉,此时周围除了他和赵岩、张汉杰两个外,并没有别人,所以他们说话的时候也少了一些顾忌。

    说起杨师厚,他的眼神中不由得露出深深的忌惮之意。

    的确,杨师厚可不是什么善人,且不说当初杨师厚夺取魏博的事情,便是坐上魏博节度使位置后做的那些事情,同样让朱友贞深感不满。

    魏博节度使辖下虽然只有六州,但这六州之地却是极为繁盛的地区,人口稠密,农业发达,物产极为丰富,也正因此,魏博镇才能在唐朝时期长期与朝廷抗衡。

    在罗绍威死后,魏博彻底落入梁国的掌控,节度使府的大小事务都有朝廷派去的人节制,每年的钱粮税收等也大量供应到朝廷中来;但如今杨师厚坐上节度使后,却私自截留税收,并且重新组建牙兵“银枪效节都”。

    这些举动无不表明此人心中野心之大,即便是需要留着杨师厚来防备北方晋国的威胁,但朱友贞也不得不对杨师厚做一些防备。

    此时听张汉杰提起开封距离黄河太近,与魏博仅仅隔着一条大河,这才让他惊醒,原来杨师厚的威胁居然离得这么近,自己之前竟然没有想到这一点。

    一时间,朱友贞脸上阴晴不定,过了许久之后,他才问道:“你们过来寻朕,就是为了这件事吗?”

    他虽然转了话题,不过张汉杰二人都知道,他心中对于迁都之事已经有了一定的想法,至少不会再像之前那样反感了。

    “敬翔,李振,我二人也就只能帮这么多了,不过你们答应的事情也不能忘记才行。”张汉杰心中想到。若不是敬翔后来又付出不少许诺,张汉杰二人也不可能再主动来劝说朱友贞。

    说完迁都的事情后,张汉杰二人又说了其他一些事情,不过都不怎么重要,商议了一会儿便告辞离去。

    另一方面,敬翔等人虽然未能一锤定音的定下迁都之事,不过能大让朱友贞答应徐州之战后就迁都,这也是一个重大成果,所以二人脸上自然挂着笑意。

    “若是能将都城迁移到洛阳去,那么等将来时局变化,或许就有机会再一次迁都,将都城迁移到长安去了。到时候坐拥关中之地,笑看吴国与晋国之间连连大战,这才是我朝唯一的出路啊。”敬翔心中想着。

    一些原本就赞同迁都,但并不知道敬翔等人谋算的大臣,此时同样极为高兴,相互之间各自道喜,一时间众人仿佛打了打胜仗一般。

    ……

    徐州这边,杨渥的心情就不是那么愉快了,倒不是因为这段时间的战事,而是因为从金陵传来的消息。

    在战事方面,杨渥原本就没打算用强攻的方式来击败梁军,毕竟梁军的实力同样很强大,而且在指挥上也没有什么问题,吴军想将其击败可不是容易之事。

    所以杨渥采取的办法就是相持待变。

    反正目前吴国国内的局势稳定,各方也没有什么大敌,再加上国内府库储备充裕,自然有的是时间和梁军耗,没必要心急。

    像历史上李存勖就与梁军沿着黄河一线相持了三年时间,始终找不到突破梁军防线的办法,最终只好冒险一战,结果在胡柳婆一战中虽然获得胜利,但自身也伤亡惨重,而且还折损了大将周德威。

    如今吴军与梁军对持还不过三个月时间,所以杨渥根本不急。

    反倒是梁军一方未必能耗多久,李存勖不可能放着吴梁交战的机会不用,即便晋军需要休整一下,但要不了多久,他应该就会南下用兵。

    到时候朱友贞就不可能还像现在这样镇定。

    战事方面不需要杨渥担忧,不过后方传来的几个消息却让杨渥心情极为沉重。

    在两个月前,郑国公陶雅病逝,时年五十三岁;而在不久之后,与陶雅关系亲近的宋国公刘威同样病逝。

    这两位老将都是追随杨行密起家的功臣,一生的功绩非同小可,在吴国朝中乃是举足轻重的老臣,其威望资历等都是首屈一指。

    虽然杨渥处于种种原因,对二人都有一定的防范,不让二人有插手军务的机会,但这种防范既是一种必要手段,同时也是对二人的保护。

    试想二人若是一直手握兵权,到时候君臣相疑,只怕出事的可能性更大,若是再有阴险小人居中挑拨的话,二人定然晚年难以安生。

    如今二人先后病逝,也算全了君臣之义,所以杨渥下令追封二人为郡王,并且特意下诏恩准由两人的长子陶敬昭和刘崇景二人继承国公之位。

    当然,他们这种继承仅仅是杨渥特旨,以示恩宠而已,他们的后人还是要按照正常的爵位继承之法,逐级降爵,直至侯爵后转为世袭。

    此外,杨渥又诏令将二人的次子召入羽林军中担任职位,并各自册封为子爵。

    对陶雅二人的追封以及各种殊荣,在某种程度上既表现了杨渥的胸怀和仁厚,同时也算对那些老臣们的一个交代。

    不过在陶雅二人病逝之后,老将秦裴又在不久前突然离世,让杨渥深感震惊与悲痛。

    相比于陶雅和刘威二人,秦裴才是杨渥自己的亲信,也是最早追随他的老臣。

    当初杨渥初次领兵时,就是作为秦裴的副将,随李神福渡江攻打在升州起兵叛乱的冯弘铎。

    这一晃十多年时间过去,不想当年那位虎将如今居然不在了。

    拿着手中这份文书,杨渥心情悲痛,久久不能言语。

    “老了,都老了!”杨渥在心中叹息着。

    如果说当初杨渥未雨绸缪,提前选拔锻炼年轻将领,其目的还是为了防止那些老将病故后没人接班的话,那么如今那些老将们就是真的老了。

    当初淮南最早建立禁军时,一共只有李神福、秦裴、王茂章、李承嗣、台这五个都督,而如今转眼间,五个都督里面就已经有三个不在了,剩下的王茂章伤重难愈,李承嗣则担任枢密使,不能单独领兵。

    甚至接替那五个都督的人中,刘存、张训二人同样已经病故。

    便是如今朝中的诸多文武之中,许多人的年纪也不小了,按照这个时代普通人平均不到四十岁的寿命,或者按照富贵人家不过五十多岁的平均寿命来看,这些人只怕都活不到吴国北伐的那一日。

    可以说如今的吴国诸多都督,基本上要么是当初杨行密的老臣中处于第二层次的将领,要么就完全是杨渥提拔任用的新人,真正在杨行密时代就独掌一方的大将已经一个都没有了。

    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是新旧交替的时代,杨渥不知道如今的吴国是不是已经做好了应对的准备,但他相信现在的吴军应该比以前更强了。

    说到底,如今的吴军虽然那些高层将领可能比不上以前那些身经百战的老将那样经验丰富,但在基层方面,随着一批批军校生的加入,禁军的基层军官素质必然有一定的提升。

    此外,在国家税收逐年增加的情况下,现在杨渥也有了足够的财力来提高将士们的待遇,这在某种程度上同样提高了将士们的士气。

    而在高层将领里面,如今还剩下的诸位都督,能力都还算是不错,用他们来领兵北伐却是足够。

    “拟诏令,追封秦裴为鄂国功,命其长子继承爵位……”

    杨渥很快就做出了对秦裴病逝的安置,加封的爵位和殊荣总体上比刘威、陶雅二人要低了一些,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秦裴在军功和资历上都要差了一些。

第五百八十五章转机

    秦裴突然病逝,他留下的都督职位却需要人继承。

    虽然如今吴国正在大力培养新人,不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那些年轻将领不管是资历威望,还是统兵能力都还有些欠缺,至少目前那些年轻将领之中尚未有让杨渥感到放心的。

    所以多番考虑后,杨渥最后还是决定任用老将。

    不过在诸多老将中要选择一个最合适的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如今随着许多老将一一病逝,目前还身体还健朗,年纪又不算大的将领里面,主要就是李德成、吕师造、米志诚、王安等少数将领。

    这其中最让杨渥看好的就是李德成和米志诚两人,不过相比于性格太过沉稳,统兵又没有丝毫特色的李德成,反而是米志诚在上次江陵之战的表现让杨渥眼前一亮。

    再加上正好米志诚原本就在秦裴那一军中担任都指挥使,所以最终杨渥还是决定让他来接替秦裴的都督职位。

    相比于秦裴的都督职务人选很快就选定了,刘威和陶雅二人之前空出来的兵部尚书和吏部尚书这两个重要职务的人选反而不是那么好确定。

    毕竟那些朝中重要职位的用人上,不仅需要考虑每个人的实际能力,有时候还不得不考虑各个派系之间的平衡。

    如今的六部和内阁三个大学士里面,主要还是那些勋旧老臣,或者杨渥的亲信,走科举之路入仕的官员目前在朝中还没有什么根基,距离正式他们登上朝堂显然还有一段时间。

    毕竟即便是第一届科举的众多进士中,如今级别最高的也不过是担任一方刺史,连担任巡抚的都没有,想要直接跨过巡抚这一级别,入主中枢,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继续任用勋旧老臣,这就是杨渥目前的决定,正好也能继续安抚那些勋旧,维护内部的团结。

    最后,杨渥决定将江西巡抚李遇升迁为兵部尚书,因为此人当年也是武将出生,曾经亲自带兵打仗,对于军务有一定的了解。

    至于吏部尚书的职位,杨渥最后却是决定由福建巡抚徐温升任。

    徐温当初让杨渥深深忌惮,甚至因为挑不出他的过错,最后杨渥只好用明升暗降的手段将其调离广陵。

    在那个时候,因为淮南尚未实行军政分离,而苏州又是一座极为繁华的城池,所以杨渥将那时候还不受重用的徐温调去担任苏州刺史,众人都觉得那是杨渥在培养亲信,又有谁知道杨渥心中的无奈呢?

    不过如今转眼十年时间过去,到了现在杨渥自然不可能再对徐温感到忌惮。

    徐温为什么能够把持朝政?说白了,无非就是因为杨行密死后,杨渥的威望不足以服众,加上又有张灏这个靶子被竖在前面,所有弑君的罪名都被推脱给了张灏,而徐温则玩起了挟“杨氏”以令“诸侯”的把戏。

    各地刺史就如同一个个诸侯,在徐温保证他们的利益,并且继续尊奉杨氏的情况下,再加上大家不想淮南出现内乱,免得被外敌所趁,更不想首先出头,免得遭到徐温的打击,最后就在各方势力的平衡下,徐温才得以把持权利。

    至于如今嘛,以杨渥的权威和如今吴国的权利结构,一个不掌兵权的吏部尚书,即便他是当年杨行密“三十六英雄”之一,那又有什么用处?想要像历史上那样把持吴国大权,那还不如指望杨渥直接将王位传给他。

    接下来一段时间里,吴军与梁军之间的相持局势并没有发生改变,甚至这期间杨渥还抽时间回了一趟金陵,因为史夫人突然病了,他做儿子的自然要去探望一下,顺便处置朝中的一些大小事务。

    等再次返回宿州的时候,时间就已经是三月底了。

    而这个时候,这场因为争夺徐州而引发的大战也出现了重大转机。

    四月初,晋王李存勖听说吴、梁双方大军在徐州相持近半年时间,正好晋国消灭燕国之后,腾出手来的李存勖有意再次南下,所以在休整了三个多月时间后,李存勖决定趁此机会出兵南下攻打梁国。

    他选定的目标就是依旧被梁国控制的邢州、贝州等地,也就是紧靠赵国的那几个州。

    毕竟这里地处华北,地势极为平坦,有利于骑兵的发挥,在这里交战显然对晋国有利。

    一时间,晋国各地的驻军纷纷得到命令,开始向镇州集结,而赵国和北平国的军队同样开始集结,显然打算随晋军一起南下。

    这么大规模的调动,很快就引起了各方的注意。

    梁国一方在得到晋军即将出动的消息后,顿时就不淡定了。

    开封城中,皇宫之内,朱友贞仿佛热锅上的蚂蚁一般,不停的走来走去。

    “从去年到现在,这都半年时间了,徐州一战迟迟没有一个结果,继续这样拖延下去有什么用?若是晋军大举来攻,难道我军真要准备两面交战不成?”朱友贞大声叱问着。

    众臣心中不安,一个个额头上冒出细汗,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答话。

    朱友贞接着道:“当初朕主张速战速决,早点结束徐州的战事,省的晋军趁火打劫,诸位却说吴军强势,不可轻易决战,要求先固守待变。如今两个多月时间过去,吴国那边倒是没有变出什么来,咱们梁国却相持不下去,这就是你们说的固守待变吗?”

    朱友贞脸色阴郁,神色极为不满。

    他虽然不懂军务,更不是什么英明神武的君王,但他也知道两面受敌的后果。

    别说吴国和晋国都是单独就能与梁国比肩的大国,就算是岐国和蜀国这种相对弱小一些的国度,若是被他们联手在南北两个方向同时进攻,只怕梁国也难以抵挡。

    别的不说,如今吴军与梁军对峙半年有余,战事迟迟不能取得进展,反而消耗了大量的钱粮,如今府库中的钱粮虽然尚充足,但若是再与晋军交战的话,只怕就有些难以做到供应充足了。

    到时候难道指望将士们饿着肚子去打仗不成?

    朱友贞再怎么傻他也不敢这么去做,唯一的办法就是迅速结束一方的战事,然后集中兵力去对付另一方,那样或许还有一丝取胜的机会。

    而身处前方的魏博节度使杨师厚更是在前段时间就极为不满的发来文书,询问徐州之战什么时候能够结束。

    这也不能怪杨师厚心急,毕竟杨师厚再怎么能打,他也是一个人,不可能带着一支饿着肚子的军队去击败强大的晋军。

    更何况,徐州那边还有三千人的骑兵精锐,那可是当初从魏博这边调过去的,若是没有这支骑兵的参战的话,到时候杨师厚就不得不面完全临缺乏骑兵的窘境。

    不管是徐州那边迟迟没有结果的事实,还是晋国那边越来越逼近的威胁,都迫使朱友贞尽早结束徐州之战,好集中兵力和资源去对付晋军的威胁。

    而敬翔等人到了此时也没有立场再坚持之前的拖延战术,无奈之下也只能坐看朱友贞下令派人去徐州督促决战。

    倒是张汉杰、赵岩二人这时候担忧起来,反而主张不可贸然与吴军交战,不如先与吴军议和,等击退了晋军再做打算。

    若是贸然与吴军交战,最终导致大败的话,虽然说从道理上推断吴国不会在现在就出兵北伐,免得让李存勖坐收渔利。

    但若真有机会的话,谁知道杨渥能不能忍住机会不动手。

    到时候万一吴军长驱直入,北方晋国又大举进攻,梁国就真的要面临亡国之威了。

    经过张汉杰二人的劝阻,最终朱友贞决定,以全军为首要任务,若是没有破敌之机的话,就先设法将大军撤回来,等日后再做计较。

    “中庸之策。”听了朱友贞的决定,敬翔在心中评价道。

    可惜他虽然觉得朱友贞最后的决定只是治标不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