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国江山-第3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倪可福作为高季昌的心腹且不说,梁震一开始其实并不打算为高季昌效力,最后被其强逼,这才被迫为他出谋划策。

    不过这么多年下来,梁震虽然依旧只以布衣的身份跟在高季昌身边,但实际上他已经是奉其为主公,一心一意的为其考虑了。

    不然的话,高季昌若是投靠吴国固然难以得到重用,但他们这些手下人却是未必。

    比如原本楚王马殷手下文武,一些有能力的将领现在就在吴军之中效力,还有一些文官也得到了杨渥的重用。

    高季昌当然也明白这一点,不过他还是叹息道:“本帅也知道投靠吴国难受重用,不过除了吴国以外,本帅也无处可投,难道要投靠晋王吗?可惜晋王的军队远在黄河以北,而咱们却在许州。”

    许州位于洛阳东南,也就是后世的许昌,地处中原腹地,就算想投靠晋国都很难。

    相比之下,吴国的军队却要近的多,不管是从襄州出兵还是从寿州出兵,到许州的距离都不远。

    而且,许州作为进入洛阳的重要通道,必然是吴军进攻的重点,一旦吴军北伐,其主力必然会有一部分直扑许州而来。

    而高季昌却因为受到朱友贞的猜疑,这些年根本不敢有什么小动作,至于暗中积蓄力量的事情更是不敢做。

    在这种情况下,许州平时的驻守兵力极少,想要抵挡吴军进攻显然是不可能的。

    梁震苦笑道:“节帅,虽然你说的都是事实,不过若是真的投靠吴国的话,节帅只怕连王审知他们都比不上啊!”

    当初王审知、刘、马殷等先后都投靠吴国,最终王审知被封为琅琊郡公,早两年病逝,王家后人如今在金陵过得默默无闻,据说连出来做官的都没有,仅仅依靠王审知传下来的爵位撑门面。

    而刘家族的情况比王审知家要好一点,毕竟刘本人现在还在,而且刘家在岭南多年,影响力依旧不小,所以刘家的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不过现在刘家人基本上都在搞海外贸易,从一方节度使转变成为一介海商,这种变化却是许多人没有想到的。

    当然,要说起来,南方当初的那些藩镇里面现在过得最好的应该就是马殷了,毕竟马殷投降的时候还保留着较强的实力,而且马殷又将大片领地直接交给吴国,这才得以在辰州、溆州立足。

    然而有识之士都知道,马家能有现在的局面依靠的都是马殷本人的影响力,哪一天马殷不在了,只怕吴国也要出手打压马家了。

    而现在的高季昌若是论实力和地盘的话,与王审知等这些藩镇都差远了,论影响力更是有所不如,在这种情况下,他到了吴国绝对没什么好果子。

    “节帅若是投靠吴国,虽然吴王此人重承诺,定会保证节帅的安全,不过要想得到重用却是很难。但若是节帅投靠晋国的话,以晋国的制度,节帅必然会受到重用。”倪可福劝说道。

    “不错,节帅毕竟是一方诸侯,统领许州重地,若是节帅投靠晋国,晋国必然会重用节帅,以为天下人做表率。”梁震道:“至于说许州地处中原,与晋国距离太远的问题,这应该不是什么大问题。”

    高季昌眼神一亮,连忙问道:“前辈难道有什么办法能解决此问题吗?”

    “老朽是有一个主意,不过能不能成却是难说。”梁震捻须说道。

    “还请前辈指教。”高季昌连忙站起来恭敬问道。

    梁震点了点头,这就是他这么多年来一直为高季昌效力的缘故,因为高季昌这么多年来对他言听计从不说,还始终保持着礼敬。

    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梁震自然也有这种想法。

    “节帅所担忧的,无非是许州距离南方太近,距离晋军太远,那么节帅何不设法换一个地方?”

    “换一个地方?”高季昌有些犹豫。

    他当然明白梁震的意思,不过一来这些年他在许州经营,多多少少还是建立了一些势力,当然不舍得轻易放弃;二来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就算他想换个地方,但朱友贞会同意吗?

    梁震笑道:“其实这些年朝中又不是没人提出来,想要接替节帅的位置,做这个匡国节度使,只不过都被张汉杰和赵岩二人给拦住了。只要节帅派人给张汉杰二人送个信,再给他二人一些好处,想必换地方也不是难事。”

    匡国节度使的驻地许州乃是一处极为繁华之地,在汉末献帝时期甚至成为都城,又靠近洛阳,对于朝中许多人来说这里都是一处“风水宝地”,看上这里的人有不少。

    而高季昌为了在朝中谋求自保,这些年都在大力交好张汉杰、赵岩这两个朱友贞的心腹,所以那些觊觎许州之人最终都未能成功。

    若是再设法让张汉杰二人出面,以他们在朱友贞身边的地位,想来要让高季昌换一个地方应该不是难事。

    只是,到底要换到哪里去才合适呢?

    “忠义镇!”对这个问题,梁震想都没想就直接给出了回答。

    忠义节度使,其驻地在延州,也就是后世的延安,位于关中之北,那里地势偏远,而且人口稀少,又靠近边塞,对于一心享福之人来说,可不是什么好去处。

    不过对于高季昌来说,若去了那里之后,一来可以避开中原的纷乱,二来延州往东渡过黄河就是山西,那里是晋国的核心之地,想要投靠晋国也是极为容易的事情。

    “延州?那里的确是不错的去处,只不过到底能不能成功呢?”梁震给出的建议显然很让高季昌动心,但要实施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

    毕竟一个萝卜一个坑,如今忠义节度使早就有人了,不将对方拿掉,高季昌又如何去接替呢?即便他有张汉杰二人为他在朱友贞面前说好话,但要成功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

    当高季昌开始为自己找退路时,他不知道的是,此时中原各州许多地方刺史都在为自己谋划退路。

    梁国的局势衰败至此,即便还勉强维持着中原大国的地位,但大家都明白,这一切是建立在与吴国始终保持和平的基础上的。

    一旦吴国出兵北伐,梁国很可能就会走向崩溃,而那些地方刺史和节度使们,也需要考虑后路。

    投靠吴国?这当然是不错的选择。

    然而投靠吴国的话,那就意味着他们这些地方刺史的权利将会大大减少,在各个方面都会遭到监控,再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在地方上为所欲为。

    反而是投靠晋国的话在这方面要好得多。

    然而,投靠晋国的话,一来晋军如今还被挡在黄河以北,二来吴国的军力极为强大,未必就比晋军弱小,他们这些位处中原的各州,即便投靠晋国也没用,反而可能遭到吴国的重点打击。

    另外,吴国的政策也不是说对投降势力一概排斥,还是有不少人投降吴国后得到了重用,比如如今的吴国效义军统领王俨俦,此人如今在吴国就混得风生水起;此外还有当年的徐州节度使蒋殷,如今也在吴国担任一方刺史,而且还被封了侯爵,其侄儿蒋权更是在效义军中担任都指挥使。

    可见只要有能力,只要老老实实做事,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野心,那么到了吴国之后也不会被排斥。

    一时间,中原各州的刺史、节度使、团练使等,都在为自己的将来而谋算。

第六百零九章北伐计划

    北方和中原的局势都出现动荡,但在南方,吴国的局势却一直保持着平静。

    然而在暗地里,吴国朝野上下却在为北伐而做着最后的准备。

    五月初,刚刚从海外回来的李承鼎被任命为右镇**都督,而原来的右镇**都督朱虔佑则被调回金陵。

    此外,原本驻守在徐州的三千人骑兵也开始向宿州移动,为接下来的突袭行动做准备。

    按照枢密院最后商议的决定,一旦晋军开始对张文礼用兵,北伐就会立即开始。

    这次北伐一共会动用二十多万大军,分兵三路,并且将会持续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就是由李承鼎率领宿州驻军突袭南线梁军主力,并尝试攻占宋州和亳州。

    在晋军出兵赵国之后,陈州那边的惠王朱友能就会立即起兵攻打开封。

    而在这个过程中,朱友能将会被告知,一旦他起兵的话,若是他成功夺取开封,吴国方面就会立即承认他的帝位;若是他失败了,吴军也会立即出兵救援,兵最终扶持其登上帝位。

    毕竟对朱友能来说,若是可能的话他当然是希望依靠自己的力量登上皇位,只有在失败之后才会彻底依靠吴国。

    然而,在杨渥等人看来,朱友能成功攻下开封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他唯一的任务就是吸引梁军的注意力,并且将梁军调动起来,方便吴军进行突袭。

    三万禁军,三千骑兵,这就是吴国这次用来突袭梁军的兵力,至于具体要怎么用兵,这就不是现在能决定的。

    等到李承鼎的行动展开后,北伐就自动进入第二个阶段,那就是三路出兵,攻取中原的时候。

    按照计划,这次北伐将出四路兵。

    首先是襄州方向,由周本为统帅,柴再用为辅,动用六万左右兵力,主要任务就是从襄州北进,攻取邓、泌、许、汝四州。

    第二路是寿州的李简,率领三万大军从寿州出兵,负责攻取蔡州、颍州和陈州这三地,并且与襄州方向的周本汇合。

    第三路则是徐州、宿州方向。

    在李承鼎出兵之后,金陵这边的朱虔佑、米志诚也会立即出兵赶往宿州、徐州一线,杨渥也会亲自领兵前往徐州,再加上先前就驻守在这里的刘信、王俨俦部,以及杨渥的羽林军和骑兵、水军等部,徐州方向最终投入的兵力将会多达十五万左右。

    而这十五万大军又会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李承鼎统领的大军。

    在突袭梁军之后,不管行动是不是顺利,接下来他的任务都是牵制住宋州一带的梁军行动,并且防止北线黄河附近梁军南下。

    当然,这个任务是最为重要,也最为艰难的,所以杨渥不可能只给他三万禁军和三千骑兵就担负这么重要的任务,而是会按照实际情况作出更进一步的兵力部署。

    至于剩下的兵力自然就会用在向兖州、郓州方向进攻,并且席卷山东各地。

    这个方向的梁军兵力相对不多,但城池却很多,而且许多地区极为重要,必须迅速将其攻下来。

    等到山东攻克之后,北伐大军的侧翼就安全了,接下来就是挥师向西,集中三路大军攻打开封,甚至是攻打洛阳的时候,这也是北伐的第三个阶段。

    当然,计划毕竟只是计划,到底实施起来会不会遇到困难,以及晋军将会做出什么反应,这些目前都不得而知。

    不过吴国方面却已经开始按照这个用兵计划做准备了,刘信、周本、李简等都督们,此时都已经得到了消息,开始提高戒备;至于更低层次的将领,目前为了保密,他们却暂时没有得到消息。

    不仅是这些将领们,就算是吴国朝堂上的那些官员们,除了内阁的高层之外,其他官员对此事却是丝毫不知情。

    甚至为了尽可能保密,许多原本由底层官吏完成的事情,如今都是由内阁众臣亲自来处理,毕竟当初刘崇景一案的教训实在是太惨重,谁都不愿意再发生那样的事情。

    所以,当吴国内部开始为北伐做准备时,在外部许多人看来,吴国却依旧保持着平静,朝野上下没有一个意识到北伐大战即将开始。

    反而是吴王杨渥最近将要为太子选择太子妃的消息成了人们争相讨论的重点。

    “太子哥哥要娶太子妃了?也不知道父王准备为太子哥哥选哪家的女子为妻?”太子东宫之内,一个身穿锦衣的少年郎笑着向他的哥哥询问。

    这少年年岁并不大,如今也就是十岁而已,不过他的面相却显得颇有英气,据太后史夫人说,与吴王杨渥当年很像。

    这少年正是杨渥的第二个王子杨琰,其母亲乃是何依依。

    因为何依依性子单纯,又与王后周梦洁交好,所以杨琰与太子的关系也非常亲密,时常到太子东宫来寻他的哥哥。

    而一旁他那位太子哥哥却是苦笑道:“父王的意思,孤怎么会知道。不过想来应该是与金陵城某家勋旧联姻吧。”

    与勋旧联姻,这是很明显的事情,毕竟一个王朝要想保持平稳,就不得不依赖这些勋旧。

    而杨炅原本与勋旧走得不近,反倒是亲近那些文臣,这固然让很多文臣都真心拥戴他,但也导致了部分勋旧对其疏远。

    对杨炅来说,他也不是不清楚与勋旧交好的好处,奈何他的性子或许是天生就亲近文事一般,对武事不怎么感兴趣,虽然也有拉拢勋旧的举动,但明显没有收到多少效果。

    对此情形,杨渥和周梦洁等人自然是看到了问题,所以有意进行弥补,给他安置一门亲事以拉拢勋旧,这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当然,具体会选择哪一家的女儿,这个问题就有得考虑了。

    “为兄的婚事你就不要过问了,还是说说你的情况吧。听说最近父王要送你去武学学习,而且还准备给你安排两个同伴,可有此事?”杨炅不愿多说自己的亲事,转而询问起来。

    “嗯,是有这么回事,听说父王打算像培养几位王叔一样培养我们。”杨琰点头答道。

    杨琰的几位叔叔,杨隆演、杨、杨溥、杨浔、杨澈,如今都已经成年,而且当初都在武学里面学习过。

    甚至杨隆演和杨二人还亲自率领军队负责过一些小的军事行动,比如征讨西南夷之类的,立下了一些功劳,如今杨也被册封为临川郡王。

    而其他几位弟弟除了杨溥被封为常山郡王外,杨浔和杨澈目前都只被封为郡公。

    到了如今,杨家宗室的力量总算小有所成,不再是当初那样仅仅依靠杨渥一人支撑。

    而对于诸多王子的培养中,送入武学学习似乎已经成了一个固定的流程,当初太子杨炅也曾经去过一段时间,如今又轮到杨琰。

    不过让杨炅感兴趣的,却是这件事本身,而是杨渥这一次亲自为杨琰安排的两个同伴,林仁肇和边镐。

第六百一十章托付后方

    安排宗室子弟进入武学培养,这一点并不奇怪,为他们安排两个同伴,这同样不奇怪。

    比如杨炅当初在武学学习时,杨渥给他安排的就是王茂章的儿子王兴以及周本的小儿子周弘祚。

    给杨渥其他几个弟弟安排的同伴同样是勋旧之后,再加上最早的刘仁赡和程宗二人,可以说基本上都是勋旧之地。

    让杨炅感到奇怪的却是,给杨琰安排的两人,林仁肇和边镐,他们却出身极为普通。

    其中林仁肇的兄长曾经在王审知麾下担任过底层军官,后来投降吴军,被编入右镇**,目前不过是个指挥使而已;而边镐则是金陵城中的普通人家出生。

    这样的两人,无论如何都算不上勋旧之后,所以杨炅觉得,自家父王是不是对杨琰感到不满,所以才如此安排。

    杨琰却笑道:“太子哥哥放心就是,那边镐和林仁肇二人小弟都已经见过了,都是极为出色之人,将来应该会成大器,甚至不会比刘仁赡和程宗二人差。”

    “不必刘仁赡二人差?那两人这才多大年纪,你难道就能看到他们将来的成就不成?”杨炅失笑起来。

    程宗和刘仁赡两人都是在宫中长大的,深受杨渥的看重。

    如今二人中,程宗目前在杨渥的羽林军中担任指挥使;而刘仁赡则表现得更加出色,如今虽然才二十岁,但已经是禁军的指挥使了。

    以二十岁的年纪就做到禁军指挥使的位置,没有实际能力和足够的功劳是不可能的。

    毕竟羽林军乃是杨渥的亲军,最重要的是忠诚,所以只要是杨渥信任的人,基本上直接担任指挥使都不是什么奇事。

    但在禁军之中,要想担任指挥使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刘仁赡在二十岁的时候就成为禁军指挥使,虽说这其中有杨渥特意提拔的缘故,但同时也是因为他的确立下了不少功劳。

    当年他第一次亲自上战场就是在南洋的吕州,当时吕州城池刚刚修建起来,人口稀少,驻守的军队则更少,仅仅刘仁赡率领一营五百人。

    原本按照计划,后续的军队会在短时间内随船赶到,但因为飓风的关系,最终后续军队未能及时到达。

    而就在这时候,当地土著人作乱,聚集起近万人的军队进攻吕州城,将吕州围得水泄不通,城中守军各个脸色苍白,都以为大事休矣。

    毕竟吴军再怎么善战,但兵力实在是太少了,而且吕州新建,城墙低矮,储备的箭矢等物质同样不多,面对上万人的围攻,如何能够挡得住?

    但当时还只是一个营指挥的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