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到留下来的众臣在侍卫的带领下重新来到武英殿时,杨渥早就等在那里了。
一番见礼后,杨渥神情有些兴奋的道:“诸位,今晚宴席,大家都喝得比较尽兴,按理说现在应该让你们回去休息才是,不过现在却发生了一件大事,所以孤将诸位留下来商议此事。”
他神情严肃看向众人,见众人中有少数几人脸上已经露出了然之色,当即宣布道:“想必你们中的一部分人已经明白了,不错,北伐之战即将开始!孤已经下令让宿州的李承鼎将军展开行动了!”
“什么?北伐已经开始了?”
“怎么可能是现在?我等怎么之前没有得到任何消息?”
“我没有听错吧?难道我喝醉了?”
杨渥的话音刚落,不少人顿时就惊呼起来。
他们的确没有想到,等待了这么多年的北伐之战居然就这样无声无息的突然爆发了,而在这之前朝堂上下竟然一点迹象都没有。
不过这也难怪,当初杨渥为了保密,在今天之前关于北伐的消息都只在极少数人中流传,就算是六部的尚书里面,也只有兵部尚书严可求才知道消息,其他几位尚书都是一脸错愕。
至于各部的侍郎们和其他的一些文官那就更加感到震惊了,唯有内阁的少数几人,还有枢密院的几位重臣、军中的几位都督才是知情之人,他们的神色极为镇定,一个个都面带兴奋的看向杨渥。
不等众人从刚才的震惊中反应过来,杨渥接着又宣布道:“孤决定,三天之后大军从金陵启程,向徐州进发,到时候孤会亲自领兵出征。”
“太子何在?”杨渥大声道。
“儿臣在。”
“孤离开金陵之后,以你监察国政,留守的各项事宜都由你负责,务必保证后方稳定,粮草供应不绝。此事事关重大,太子务必好生行事,不可有丝毫懈怠!”
“儿臣明白,儿臣定不负父王所托!”杨炅满脸兴奋的答道。
“陈彦谦、杨廷式、朱瑾,你们三位身为内阁大学士,务必要善加辅佐太子,不得有任何纰漏。”
“臣等遵旨!”
“此次北伐,不但要决定我朝国运,更是要决定我中华之国运,各部官员务必戮力同心,共赴此战!”
众人这时总算反应过来,一个个站出来齐声高喝道:“臣等遵旨!”
第六百一十四章风起(续)
陈州城中,就如同范遇所说的那样,惠王朱友能此时的确是已经等不及了。
作为朱温的侄儿,除非朱温的亲生儿子都死光了,否则朱友能是没有登上皇位的可能性的。
不过这仅仅是一般的情况,而如今天下纷乱,乱的不仅是天下的格局,更是天下人的人心。
在这个时代,上至朝中文武大臣,下至街头上的贩夫走卒,无不有着自己的野心,野心大的是当皇帝,野心小的也想着将来能成为一方节度使。
若是仅仅是梦想也就算了,但这个纷乱的天下偏偏又给这些人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只要敢拼命,一切都有可能。
没看到当年高季昌不过是一介奴仆,后来成了一方节度使吗?还有罗弘信当初不过是一个普通军官,就是因为在关键时候站出来,最终成为魏博节度使;等等,这样的例子并不少。
在这种情况下,朱友能生出自己当皇帝的想法也就不奇怪了。
当然,他也知道若是单凭他自己的实力,想要当上皇帝的可能性并不大;而且即便当上了皇帝,也有可能导致吴国趁机入侵;所以朱友能的打算就是提前与吴王杨渥讲好条件。
在他看来,吴**队这么多年都没有出兵北伐,这肯定是因为吴王想将梁国留下来作为抵挡晋军的屏障,所以才没有急着出兵北伐。
虽然对此依旧有些疑问,但朱友能毕竟不是什么目光长远之人,他早就被当皇帝给冲昏了头脑。
对他来说,只要能让他当上皇帝,别说是割让一小部分领地给吴国,就算仅仅只留下少部分地盘,其他大部分领地都割让给吴国,他也会同意。
所以在今年三月份,在得到杨渥的“保证”之后,早就迫不及待的朱友能便打算起兵攻打开封。
好在在他起兵之前,得到消息的杨渥及时派人来将其拦下,并且告诉他,一旦晋军开始攻打张文礼,他就可以出兵攻打开封,这也是为了避免晋军可能的干涉。
“太好了,该死的李存勖终于对张文礼动手了!”
这五个月时间下来,晋军一直都没有什么动作,这让朱友能早就等的不耐烦了;如今好不容易听到晋军出兵攻打张文礼的消息,朱友能顿时差点兴奋的大叫起来。
“殿下,如今起兵的时机已经成熟,想来梁军现在肯定在想着趁晋军主力攻打镇州的时机派兵突袭晋军,他们一定没有想到殿下会在这个时候动手,这对我来说可是一次机会。”
“不错,那吴王杨渥的谋算能力的确很强,此时动手定能打梁军一个措手不及,小人在此提前恭贺殿下了。”
“殿下乃是太祖侄儿,又被太祖收为义子,原本就有资格继承皇位;如今的天子实在太过无能,朝中又有奸臣当道,这才导致我朝国势日衰,被晋军夺取大片领地。如今也是时候换一个天子了。”
“不错,朝廷军队屡次败给晋军,天下百姓对此定然积怨已久,只不过没人出头,这才不敢反抗罢了;若是听闻殿下起兵,各方豪杰定然起兵拥护殿下!不出半年,天下大事可定矣!”
“殿下,若是咱们能不依靠吴国的力量就成功攻下开封,到时候说不定都不需要割让领地给吴国!这中原的江山,还是殿下一个人来做更合适。”
……
见朱友能满脸都是兴奋,下方众多拥戴他的“地方豪杰”们也都叫嚷起来。
他们却没有想过,以陈州一州之地能养多少兵力,想要造反成功何其艰难?
当初宁国节度使田以宣州作为根基,招募军队,广积粮草,准备造反;那时候他暗中掌控了近六万大军。
然而要知道,宣州乃是南方的一座大城,其富庶之处尚在陈州之上;而且田的个人能力还是很强的,又有不少优秀文臣为其治理,而朱友能在治理地方方面却差的太远。
所以在经济基础上,陈州就远远无法与宣州相比。
再加上这些年梁国与晋国的战事吃紧,各地的钱粮都被大批调集到北方去,留在地方上的钱粮资源并不多。
所以如今留在陈州的军队,实际上不过是数千州兵而已。
当然,朱友能既然有心造反,他在暗地里自然也组织了一些军队,不过这些军队多是从地痞流氓中招募的,名义上乃是地方豪杰,因为拥戴朱友能而聚义,平时看上去还挺光鲜,唯有上了战场之后才会发现,他们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罢了。
以陈州的数千州兵,再加上朱友能自行招募的数千人乌合之众,一共近万人的军队,这就是朱友能造反的本钱。
可惜朱友能非但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造反有多么的可笑,反而认真的考虑起来,若是将来自己真的依靠自己的力量就夺取了皇位的话,是不是还要遵照之前的协定割让地盘给吴国。
“嗯,中原之地毕竟都是太祖一手一脚打下来的,怎能轻易就割让给吴国?若是孤真的不依靠吴国的力量就攻下开封的话,想来吴国也不好意思来要地吧?而且割让那么多地盘给吴国的话,朝中众人只怕反对者不少。”
“不过若是不割地的话,吴国毕竟势大,我就算成功登上皇位,但根基薄弱,说不得也要依靠吴国。这么看来还是需要割地啊!”朱友能心中犹豫。
……
八月十六日,朱友能在陈州誓师起兵,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开始向开封进兵,一路上烧杀抢掠,并且裹挟大量百姓入军中,等到大军行至太康县时,叛军的兵力就高达八万余人,号称二十万,声势极为浩大。
消息传到洛阳后,朱友贞十分惊讶的对身旁的心腹赵岩、张汉杰二人道:“朕这位堂弟莫不是得了失心疯?”
是的,在朱友贞看来,朱友能的做法的确像是得了失心疯一样。
仅仅依靠区区陈州之地就敢起兵造反,攻打开封,这得有多大的胆量才敢做出这种事情来?
虽说他一路上裹挟百姓加入军中,在短短时间内将军队扩充了好几倍,但这种乌合之众如何能与正规的梁军相比?
即便是如今的梁军已经比不上当初那支战无不胜的梁军,但依旧能算一支强军,远远不是朱友能那支乌合之众能比。
更何况,在领兵将领方面,朱友能一方的那些所谓“豪杰”们,平时让他们打家劫舍或许在行,但让他们领兵征战那就绝非他们所擅长的;而梁军一方的主要将领,像刘、王彦章等人,都算得上名将;至于段凝等将领,虽然能力相对平庸一些,但也勉强可称合格。
此外,朱友能轻兵急进,目标直指开封,这个方案同样有些不可思议。
开封虽然不是梁国现在的都城,但也是东都,是梁国起家之地,这里通常都有重兵防守,哪里是朱友能那群乌合之众能够攻得下的。
而一旁的宋州、亳州正好驻守着梁军南线主力,到时候朱友能攻打开封不下,回军途中再遭到宋州等地驻军的邀击,就算不全军覆没,只怕也难以逃回去多少人。
不管在哪个方面看,朱友能此次起兵都是自寻死路,没有半点成功的可能性。
一旁张汉杰更是直接笑道:“惠王此次起兵作乱,打着的旗号就是‘清君侧’,看来这是在说臣等二人乃是陛下身边的奸臣呢。臣请命领兵剿灭叛军。”
赵岩面色轻松道:“陛下,惠王造反不过是自寻死路,臣以为陛下无需调动太多军队,只需让开封那边坚守城池一段时间,然后从宋州、亳州等地调集军队,内外夹击,定能轻松击败叛军。”
朱友贞原本就对叛军看不上眼,如今听了两位心腹的话,顿时下令道:“拟诏,命宋州留后霍彦威、宣义节度使王彦章、控鹤指挥使张汉杰率兵讨伐朱友能,务必在三个月内剿灭叛军。”
“臣遵旨!”张汉杰二人连忙答应下来。
接着,张汉杰又状似无意的道:“对了陛下,上次匡国节度使兼许州刺史高季昌上书陛下,请求出镇延州,不知陛下的意思是?”
“高季昌想要出镇延州?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情?朕怎么不清楚?”朱友贞有些惊讶的道。
张汉杰连忙应道:“就是两个多月前的时候,那时候臣还特意向陛下禀报过此事,难道陛下忘了?”
朱友贞皱眉回想,忽然回想起来,道:“是了,朕差点忘了。对于此事你是怎么看的?”
第六百一十五章出兵
两个月前高季昌上书请求出镇延州,不过奏书在崇政院时就被敬翔等人给否决了。
对敬翔来说,中原这处是非之地迟早要沦陷给吴国或者晋国,梁国的唯一出路就是关中,而要守住关中,就势必要守住关中以北的延州等地。
这样一处对未来梁国极为重要的地区,敬翔等人怎么可能会将其交给高季昌这么一个野心勃勃之人呢?
可惜敬翔虽然名义上是梁国宰相,但实际权利并不掌握在他手中。
他虽然否决了高季昌的提议,但在张汉杰等人的坚持下,奏章最后还是呈递给了朱友贞。
不过那时候正是与李茂贞议和的关键时期,所以朱友贞对高季昌的奏章仅仅是简单看了一遍,并没有做出批示。
后来时间一久更是将此事忘在了脑后,若不是张汉杰再次提起来,他就真忘了。
“陛下,臣以为高季昌的请求可以应允。”此时,面对朱友贞的问题,张汉杰没有多想便答道。
对他来说,高季昌是不是有野心并不重要,这个年代谁没有野心?
就是他自己也有野心,那就是一直得到皇帝的信任,并且永远把持梁国的大权。
在张汉杰看来,而高季昌的野心应该就是做一个实权的节度使。
只要他不造反,不谋乱,老老实实的为梁国镇守边境,就算给他一个节度使又能如何?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高季昌许诺给他的巨大好处,若非如此,张汉杰也不会这么卖力的帮他说话。
一旁赵岩的情况和他一样,也是收过高季昌的好处,这时候自然要出来帮其说话。
“臣附议。延州地方偏僻,人口稀少;而许州却地处中原,经济繁盛;以许州换延州,这对朝廷来说大有好处。”
朱友贞见两个心腹都主张同意高季昌的请求,顿时皱眉不语。
最开始时,朱友贞还想着坚守中原,对于退守关中的策略没什么兴趣;若是在那时候高季昌提出来愿意用许州来换延州,朱友贞肯定会很高兴的表示同意。
不过自从定下退守关中的策略之后,朱友贞反而想开了,中原之地虽然繁盛,但以梁国如今的实力,的确无力做到同时对抗晋国和吴国,唯有退守关中才是上策。
这样一来,延州对于梁国将来就有着重要作用,自然不能交给高季昌。
朱友贞皱眉不语,张汉杰二人顿时明白他的想法。
赵岩开口劝道:“陛下,臣以为高季昌此人虽然有些野心,但他的能力还是很不错的。延州靠近胡地,局势复杂,纷乱不休,必须要有强力人物才能镇守得住。而高季昌当年担任荆南节度使多年,守卫边境之地,颇有成效。陛下何不让他去镇守延州呢?”
当年高季昌镇守江陵,虽然中间有段时间与蜀国眉来眼去,大有脱离梁国的态势;不过总的来说高季昌还是成功的起到了作为梁国南方屏障的作用。
之后江陵失陷的责任也并不能全部压在高季昌的头上,毕竟吴国势大,梁、蜀两家的联军十多万人都未能敌得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并不能因此就否认高季昌镇守江陵的功绩。
想到这,朱友贞的脸色稍微好了一点。
张汉杰接着道:“陛下,这些年高季昌在许州,一直兢兢业业为陛下筹备钱粮,提供军士,如此忠心为陛下效劳,可谓劳苦功高,臣以为可以让其出镇延州。”
朱友贞沉吟片刻,这才答道:“也罢,既然两位爱卿都为他说清,那朕也不是不近人情之人。不过朕还有一个要求,若是他能做到,那朕就允许其出镇延州。”
张汉杰心中一喜,连忙问道:“不知陛下还有什么要求,臣定当转告给高季昌,让他尽心竭力为陛下办好。”
朱友贞道:“朕的要求并不算高,这一此惠王谋反,命他率领许州的军队出征,若是能在一月之内平定叛乱,那朕就答应他的请求;若是不能,那此事就作罢。”
“是,臣定当将陛下的旨意原原本本的传达给高季昌。”张汉杰连忙答道。
一个月之内平定叛乱?在张汉杰看来这并不是什么难事。
惠王的那群乌合之众竟然还敢主动来攻打开封,张汉杰相信根本就不需要动用多少军队就能将其击败。
不过在击败叛军之后,接下来的才是最关键的地方,那就是如何攻克陈州城。
惠王的军队再怎么无能,但其中毕竟有不少是陈州的州兵,这些都是正规军队;而这个时代攻城的效率并不高,攻打一座城池若是顺利的话或许几天就打下来了,但若是不顺利,也有可能围攻几个月甚至一两年都不能将其打下来。
所以要想在一个月内平定惠王之乱,最关键的就是之后攻城的过程是否顺利。
当然,即便是接下来的战事不顺利,梁军未能在一个月之内平定惠王之乱,但那也是高季昌的问题,与他就无关了。
……
惠王造反的消息在传到洛阳的同时,同样以最快的速度传到了宿州。
宿州城西吴军大营之内,此时气氛有些紧张。
作为右镇**的都督,李承鼎自然是高坐于主位之上,下方各都指挥使、指挥使等将领依次肃然而坐,静静听着一位黑脸大汉汇报着消息。
“……我家大王自前天起兵之后,这两天进展十分顺利,各地守军无不望风而逃;太康县县令更是直接投降我家大王。目前我家大王的军队正在雍丘停留,打算休整一日之后继续向开封进发。”
……
这黑脸大汉正是惠王朱友能招募的众多“英雄豪杰”之一,名为苏正初,乃蔡州豪强。
此人原本家中有些薄田,日子过得还算舒坦,不过他见如今天下纷乱,群雄并起,于是以为如今又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候;当听说惠王在陈州招募豪杰时,他便欣然前往应募,如今做了朱友能麾下的一个侍卫军官。
这一次惠王之所以派他来宿州,其目的并不是来请求援军,反而是请求吴军暂时不要动手。
原来,自从朱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