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国江山-第3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时,还跟在何成身后的士兵已经只有十多个人,并且大伙儿都已经精疲力竭,其中几个还带着伤。

    “队长,以小的之见,咱们何必要跑?不如直接投降吴军算了。”一个士兵气喘吁吁的道,他手中的兵器早就被扔了,头发散乱,极为狼狈。

    “就是,还不如直接投降算了,听说只要是投降的,吴军都不会杀掉,最多就是送到南方去修路;若是运气好,直接编入效义军,也是一个不错的出路。”另一个士兵附和道。

    “是啊,不如投降吧,队长!”其他士兵纷纷附和。

    何成心中苦笑,知道大家都已经没有斗志,只想着投降,而且即便继续逃跑也难以逃脱,对方是骑兵,他们是步兵,两条腿的如何能跑得过四条腿的?更何况,他们中午还没有吃饭,饿着肚子没有多少力气逃跑。

    “好,既然大家都要投降,那我也不会反对。大家都停下来,等敌军来了咱们就一起投降吧。”何成停下来,喘了口气道。

    “多谢队长!”众人连忙答应下来。

    不一会儿,一支十余人的骑兵小队追上来,何成当即上前请求投降。

    对这种主动来降的,吴军自然不会为难他们,很快就派人将他们押往后方营地。

    ……

    像何成这样选择投降的不在少数,今日这一战,吴军取胜实在是太轻松了。

    除了一开始作为诱饵的那五百步兵遭到一定损失外,之后的伏击进展得极为顺利,到晚上柴克宏下令停止追击时,吴军光是俘虏就抓获了七千多人,另外还斩杀了两千多敌军,至于缴获的兵器铠甲更是不计其数。

    等到最后结果统计出来后,大喜过望的柴克宏当即下令将捷报传到宋州去。

    第二天一大早,他又亲自率部押送俘虏,准备返回宋州,终于在这天下午赶到宋州城外。

    而此时,朱虔佑率领的左腾骧军刚好也抵达宋州,加入围城的吴军序列。

    两个好消息同时传到,这让吴军将士欢欣鼓舞。

    “传令下去,让左腾骧军派兵将那些俘虏押送到城下去,让守军知道,他们一直期望的援军已经被我军击败了,让他们趁早投降。本将就不信,失去了援军之后,他们还会坚持下去。”李承鼎当即下令。

    他的命令当即被执行下去,朱虔佑亲自率领五千人押送昨日抓获的七千多俘虏来到宋州城下耀武扬威,同时派人去城下劝降。

    “城中守军听着,你们以三千将士奋勇抵抗我军,前后已经坚守一个月,这足以证明你们的忠勇。不过如今你们所期望的援军已经被我军击败,七千多人做了我军的俘虏,霍彦威、王彦章、董璋等将领都已经溃败。”

    “如今你们失去了援军,自身又伤亡惨重,已然无法坚守,还不投降更待何时?”

    ……

    劝降的声音传遍城中,很快就引起城中守军巨大骚动。

    “什么?咱们的援军已经被击败了?”

    “七千多人做了俘虏?”

    “王彦章、霍彦威、董璋等将军都被击溃?”

    听着这些消息,望着城外不远处被绳子绑缚起来的密密麻麻的俘虏,城墙上面每个将士心中都惶恐不安,面色苍白。

    这一个月时间他们看似坚决抵抗,但实际上大家心中都明白,若是没有援军赶来解围的话,宋州城终究会落入吴军手中。

    作为霍彦威的心腹将领,同时也是守军主将的全彦,若是没有他反复向将士们宣称“援军即将到来”的消息,只怕守军早就支撑不住了。

    “援军即将到来”这个口号也成了守军坚持抵抗的最后动力和信念。

    而如今,援军被击败,他们最后的希望破灭,众将顿时心中沮丧,失去了坚守下去的勇气。

    “诸位别信敌军的阴谋,那是个圈套,被绑起来的并不是俘虏,一定是敌军故意让人假扮的,大家千万不要相信!”全彦依旧不甘心,大声鼓动道。

    不少人被他这么一说,心中也开始迟疑起来。

    就在这时,只见城外吴军又有新的变动,几个被绑缚起来的中年人光着膀子被推到城下来。

    “这位是崇德军副指挥使邱德宁。”

    “这位是指挥使柳英东。”

    “这位是……”

    “这些人都是被我军俘虏的梁军将领,或许你们中有人认识他们,这些人可以证明我军所言非虚,你们的援军已经被击败,速速投降吧!”城下又有声音传来,引得守军更加震动。

    借着此时尚未落山的夕阳余晖,不少人纷纷踊到城墙边上向远处望去。

    “还真是柳将军,他上次来过咱们宋州,本将当初见过他一面。”

    “不错,那人是邱德宁,本将与他认识,他是董将军麾下的将领,没想到他也被吴军俘虏了。”

    众将议论纷纷,很快就确认了下面那几个俘虏的身份。

    这下任由全彦怎么否认,也无法让众将继续平静下来。

    “将军,事到如今何必再否认?既然援军已经败了,咱们还是降了吧!”

    “是啊,将军,咱们坚守城池这么久,对朝廷也算尽忠了,现在也该为咱们自己考虑一下了。”

    “将军,你对霍将军忠心,但也要为自己前途着想啊,宋州已经坚守不下去,还是尽早降了吧!”

    ……

    众将之所以坚守宋州,可不是出于什么忠义,而是为了功劳;若是能守住宋州,这份大功足以让每个人升官发财。

    但再怎么大的功劳也要有命去拿才行,如今援军断绝,城中守军伤亡惨重,继续坚守也不过是送命,这样的事情众将自然不愿去做;那些底层的将士更是早就不愿再战。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全彦心中不甘,但他也明白如今大势已去。

    当天晚上,经过慎重商议之后,全彦派使者出城,与吴军商议投降事宜。

    第二天,守军出城向吴军投降,宋州城正式落入吴国手中。

    有了宋州这座城池作为前进基地,不管是牵制梁军,还是进一步向开封、洛阳等地进攻,吴军都处于进退有度的有利局面。

    与此同时,东面刘信、米志诚对山东各地的进攻进展同样非常顺利。

    刘信大军抵达兖州后,兖州守军抵抗了三天时间便被攻破,接着刘信率部继续北上进攻郓州。

    郓州与兖州不同,这里靠近黄河前线,守军较多。

    晋军在这些年里一共在黄河南岸夺取了两处渡口,其中一处在德胜城,位于滑州境内,靠近梁国的核心地区,北线梁军的主力就驻守在距离德胜城不远的杨村,与晋军长期对峙。

    而另一个渡口杨刘渡在东阿以东六十里,距离郓州不远。

    历史上李存勖就是从这个渡口南下,一举袭占兵力空虚的郓州,并且最终率军奔袭,攻破开封,消灭梁国。

    如今的郓州守备力量较多,即便是吴军也不能在短时间内将其攻陷。

    而米志诚率领的另一路吴军向沂州方向进攻,一路上势如破竹,沂州、密州等地接连投降,不敢有丝毫抵抗。

    这种进展神速的局面一直延续到青州城下才停下来,青州的平卢节度使王公俨率领守军试图抵抗。

    面对这种局面,米志诚按照杨渥的命令,留下一万人围攻青州,他自己则率领其他大军先行攻略其他州县。

    到九月底,整个山东各地除了郓州、齐州和青州三地还有抵抗外,其余各地都落入吴国手中。

    与此同时,魏州城中的李存勖却在为中原局势的大变以及镇州战局的失利而感到忧心忡忡。

    从八月出兵攻打张文礼以来,一开始晋军的进展极为顺利,接连夺取赵州、深州、冀州等地,成德军仅仅只能依托镇州城池进行抵抗。

    然而时间进入九月后,晋军遭受了第一个大挫,晋军猛将、相州刺史史建瑭在战斗中被流矢射中而阵亡。

    史建瑭之父史敬思原本就是李克用身边的猛将,上源驿之变时,正是史敬思奋勇力战,这才让李克用成功逃脱,但史敬思也在那一战中阵亡。

    后来史建瑭受到李克用重用,加上他继承了其父的骁勇,每战必身先士卒,很快就在军中脱颖而出,成为晋军中智勇双全的名将。

    没想到在攻打镇州这样一场“不起眼”的战争中史建瑭竟然会阵亡,消息传来后,李存勖悲痛不已,当即就打算亲自领兵征讨。

    然而就在这时候,南面吴军北伐的消息终于越过梁军的封锁线传来,让李存勖大吃一惊。

    晋国与梁国征战这么多年,晋军虽然接连取胜,但同样损失惨重,而且士卒疲惫,经济凋敝,北方各地人口大减,百姓为了支撑前方战事而不得不承受沉重的负担,其内部反战的声音同样不少。

    这期间李存勖不是没想过暂时和梁国停战,以获得休养生息的机会;但经过慎重考虑后,最终还是打消了这个想法。

    河北各地这几十年来一直在征战,其基础原本就比不上已经安定数十年的中原地区,而且晋国的核心人物大多都是武人,擅长统兵打仗却不善于治理地方。

    虽然李存勖也曾试着拉拢士人,增强文治,然而不得不承认,在文治方面晋国依旧做得不够,别说与南方的吴国相比,就算与梁国相比也有所不如。

    如今晋国依靠战场上的不断胜利,接连对梁国发起进攻,只有这样才能让晋国上下憋着一口气,让将士们保持高昂的士气,让大家为了战胜强敌而努力奋斗;即便是民生凋敝,负担沉重,但在接连胜利的鼓舞下他们还能坚持下去。

    若是与梁国停战的话,那股奋勇作战的气势就泄了,晋国上下失去了奋斗目标,很可能会松懈下来,到时候内部各种矛盾爆发,底层军民的各种不满必然会冲击到晋国统治,统一天下的目标更是会成为空谈。

    种种原因,都让李存勖不能停战,必须一直打下去。

    既然必须一直打下去,那么李存勖自然是想以最快的速度消灭梁国,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夹河对峙,与梁国打消耗战。

    在这期间,李存勖尝试过领兵突袭敌军后方,以期击破梁军防线,取得最后胜利;然而他的这次冒险最终换来的却是胡柳坡之战的惨胜。

    除了冒险突袭外,李存勖还多次派使者南下金陵,试图劝说吴国北伐,与晋国一同出兵消灭梁国,瓜分中原。

    然而这样的尝试同样以失败告终,杨渥对他的建议一点兴趣都没有。

    但现在,吴军却突然出兵北伐了,这是李存勖等人完全没预料到的。

    现在,摆在李存勖面前的有两种选择,第一种选择当然是按照原定计划,出兵攻打镇州,以最快速度将镇州拿下,然后出兵渡河南下,与吴国争夺中原。

    第二种选择就是以少量兵力牵制镇州,现在就率领晋军主力渡河南下,与吴军一起将梁国消灭,争夺中原之地,然后回军攻打镇州。

    两种选择看上去只是先后顺序的不同,但最终的结果却可能有天差地别,让李存勖深感头痛,不知该如何决断。

第六百三十四章张承业的建议

    “大王,根据得到的消息,吴军目前已经攻占了宋州以南,辉州以东的大部分地区,只有少数地区仍在抵抗;若是咱们再不南下,只怕中原就完全落入吴国手中了。”

    “大王自起兵已有十三年,不栉沐,不解甲,目的就是为了平定中原;如今时机已到,若是大王迟疑不绝,则中原之地终究会落入吴国手中。大王十多年辛劳毁于一旦。”

    “大王,镇州之乱不过是癣疥之疾,只需以少量军队加以牵制就行;吴国北伐这才是腹心之患。还请大王早做决断,南下与吴争锋!”

    ……

    魏州行台之中,听着众将的劝谏,李存勖不由得有些心动。

    当年李存勖接位不久便亲自领兵解除璐州之围,自那时到现在前后十三年,晋军几乎无一日不战,李存勖更是常年亲自领兵征战四方。

    虽说晋国的地盘如今已经扩大到整个黄河以北,但梁国凭借黄河天险,却死死挡住晋军,让晋军不能南下,至今看不到半点夺取中原的希望。

    如今吴军北伐,一路势如破竹,中原大半地区已经落入吴国手中;若是晋军不趁此机会渡河南下,只怕中原最终会被吴国独吞。

    那样一来,不仅这十多年的奋战变成徒劳,同时吴国将会取代梁国,再次依托黄河将晋军挡住河北。

    对付一个梁国就足够让大家头痛了,若是再对付一个完全整合了南方的吴国,只怕任谁都没有信心能够取胜,夺取中原更是遥不可期。

    不仅如此,吴国整合整个南方之后,其实力必然会远超之前的梁国,到时候就算是拖也能把晋国拖垮。

    这些道理都很充足,李存勖听了之后连连点头,颇为心动。

    然而,反对渡河南下的一方同样有着足够的理由,让李存勖心怀犹疑。

    要出兵南下,首先一个就要解决驻守在杨村的戴思远。

    虽然梁军已经分兵南下救援宋州,但戴思远手中的兵力依旧充足;而晋军一方同样分兵攻打镇州,除非将攻打镇州的兵力调回来,否则剩余的兵力仅仅够防守,用来进攻却是不够的。

    除了兵力不足外,还有另外两个重要问题需要注意,第一个当然是镇州张处瑾。

    张处瑾公然起兵反抗晋军,若是不能将其消灭,必然会引起其他野心之辈纷纷效仿;同时,若是不能消灭张处瑾就以主力渡河南下,到时候张处瑾就会成为晋军后方的一颗毒瘤,随时都可能爆发,影响到晋国后方的安定。

    除了张处瑾外,另一个让李存勖头痛的势力自然就是契丹人。

    四年前,契丹军队入侵幽州,将老将周德威围困在幽州城中近两百日,日夜攻打,幽州危在旦夕,局势十分紧急。

    那一次正是老将李存审率军七万驰援,最终大败契丹军队,将其逐出幽州。

    这几年契丹人无一日不想着报当日之仇,如今河北动乱,镇州反叛,若说契丹人不趁着这个机会南下,便是李存勖都觉得不大可能。

    若是晋军渡河南下与吴军争夺中原,契丹人却出兵幽州,在晋国后方捣乱,再加上尚未平定的张处瑾,以及向来与镇州交好,随时有可能背叛的北平王王处直,这种局面便是想想都让人觉得心寒。

    就像租庸使孔谦说的那样,“大王若南下与吴争锋,一旦战局不顺,而北方契丹入寇幽州,张处瑾又发难于镇州,再加上叛服不定的定州王处直,到时候非但中原不可得,便是河北都不复为大王所有。”

    两种选择,若是选择渡河南下与吴军争锋,这样做固然非常冒险,但一旦取胜,就能结束这么多年的征伐;当然,若是失败的话,也很可能会葬送整个晋国。

    若是选择先平定镇州再南下的话,固然比较稳妥,但也意味着晋军这么多年来的努力全部化为徒劳,不仅进取中原遥遥无期,而且还意味着晋军不得不面对一个比梁国更强的敌人。

    从本质上来说,李存勖其实是个非常喜欢冒险的人,胡柳坡之战,以及后来灭梁之战,都是他的冒险尝试;只要他看准的事情,即便是冒着再大的风险他也会坚定不移的去做。

    然而面对眼前的两个选择,即便是李存勖也难以做出决断,只能在宫殿中反复迟疑。

    “大王,有信使从晋阳而来,说是监军使所派来的。”就在这时,李绍荣进来禀报。

    “监军使?七哥?”李存勖闻言顿时愣住了。

    今年年初他派人在魏州求购玉石,开始为称帝做准备,张承业听说后亲自从晋阳赶到魏州来劝阻,李存勖置之不理;自那以后,深感痛心的张承业就卧病不起,并且不再为李存勖出谋划策。

    没想到如今他竟然又派人送信前来,难道是为了当前的局势而献策吗?

    李存勖心中一动,连忙道:“信使在哪?快让其进来,孤要亲自问话。”

    不久,信使献上张承业的亲笔书信,望着熟悉的字体,李存勖不由得感慨万千。

    他能有今日,张承业居中出力颇多,但这老家伙为人耿直,而且一心想要复兴大唐,甚至对李存勖封给他的官职都全部拒绝,这一点让李存勖尤为不喜,这也是导致他与张承业渐渐疏远的重要原因。

    但如今局势危急,在面临着事关晋国前途兴衰的重大时刻,李存勖真的没想到远在晋阳的张承业居然还会派人送信来劝谏。

    放下书信后,李存勖久久不语。

    一旁李绍荣见了连忙问道:“不知监军使在心中说了些什么?可是关于当前局势的建议?”

    李存勖闻言瞥了李绍荣一眼道:“你自己看吧。”说完便将书信递过去。

    这李绍荣原名元行钦,原本是燕王刘守光的心腹大将,作战极为勇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