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李绍荣的压迫下,守军将士手忙脚乱的搬来土堆、石块、木材等,堆积在城门后方,将城门口彻底堵上。
在这个过程中,吴军的火炮还在继续发威,负责堵门的守军将士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最终他们还是成功将城门堵上。
望着前方的场景,周本不由得皱了皱眉,不过他也没有感到太失望,毕竟近六万大军把守的城池,想要这么轻易就将其攻破,这种可能性原本就不高。
而且敌军将城门彻底堵上后,也意味着敌军无法出城袭扰,这对于吴军的攻城来说也是件好事。
既然城门已经被彻底堵上,那么吴军的火炮自然没必要继续对着城门轰击,而是迅速将目标转向其他方向。
小半个时辰过去后,负责操作火炮的军官跑过来向周本汇报说,因为连续发射的缘故,此时炮管过热,已经不能继续发射了,必须要停下来冷却一会。
周本点了点头,一面下令火炮停止轰击,一面示意步军向前,开始试探攻城。
城内,当炮声终于停下时,靠近城墙的街道上,此时到处都是瓦砾,守城的兵士死伤惨重,一些房屋被毁的百姓不顾士兵的阻拦,正在自家被轰塌的房屋废墟里疯狂的扒着瓦砾,试图寻找被埋在废墟下的亲人或者财物。
到处都是一片哀嚎,李绍荣带着侍卫惊魂未定的在城墙上走着,这时城外突然传来战鼓声,接着便听到有人在喊:“吴军上来了!”
李绍荣转头向城外望去,只见密密麻麻的吴军士卒,推着大型攻城云梯,正在缓缓向前移动着。
再看看周围的守军士卒,李绍荣从他们脸上看到了无限的恐惧。
今日吴军的炮击,对他们来说就仿佛上天震怒一般,没有人能在这等威势之下还能保持平静,即便是李绍荣他自己也不行。
不过,相比于普通士卒,李绍荣至少还明白一点,那就是若不冷静下来,将吴军击退,那么城池的失陷将是迟早的事情。
“将士们,大家都不要怕,敌军所用的并不是妖法,更不是什么上天震怒,敌军所用的其实只是一种新的投石机,就如同苏州炮一样。这种东西并没有什么好怕的。大家都振作起来,定能挡住敌军!”
……
深夜,吴军经过一天的攻击后,此时早已经退去,但对于经历了一天激战的守军将士来说,他们现在的心情却并不平静。
这一天里,吴军先是动用了前所未见的火炮来轰击城门和城墙,给守军将士带来极大的震撼。
接着,吴军又投入大规模兵力全力攻城,仿佛想要在一天之内就把城池攻陷一般。
在这种强度的攻击下,原本就被火炮轰得士气低落的守军将士,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才勉强将吴军击退。
紧接着,当吴军退回去后,他们的火炮却再次发威,将依旧沉浸在击退吴军的喜悦中的守军士卒轰得肝胆俱裂。
等到火炮轰完后,吴军步兵又一次攻了上来。
如此“炮兵轰完步兵冲,步兵冲完炮兵轰”,虽然激烈的战斗仅仅持续了一天,但给守军士卒的感觉,却仿佛经历了长达几个月的激烈大战一般,一个个都疲惫不堪。
好在,守军士卒毕竟兵力众多,虽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最终还是挡住了吴军的进攻。
不过负责指挥守城的李绍荣却明白,今日一战守军能击退吴军,完全依靠的是城中守军众多的优势,但若是这种局面持续下去,兴唐府很可能坚持不了太久就会被攻破。
所以此时,李绍荣与其他几个守军将领便来到宫中,求见李存勖。
“陛下,今日吴军攻城力度十分激烈,且敌军又以莫测之法将城门击毁,城中守军损伤极大;虽然我军最终击退了敌军,但将士们却都很畏惧,许多地方甚至出现军心不稳的情况,还请陛下早做打算。”
“早做打算?你是劝朕赏赐士卒,鼓舞军心吗?”
“正是如此,军中将士已经很久没有得到赏赐了,若是再不进行赏赐,臣担心会出现变乱。”李绍荣担忧道。
说到底,后唐的问题其实都是一个,那就是缺钱。
因为没钱,所以无法供养大军;而军队士卒因为得不到足够钱粮供应,甚至连肚子都填不饱,所以才会出现相州造反的事件。
如今兴唐府城中的六万士卒,虽说大部分都是为晋国征战多年的老卒,但他们的军饷供应同样受到影响,对皇帝同样有很大不满。
再加上今日才是守城战的第一天,战事就打得这么激烈,将士们军心动荡,若是再不赏赐士卒,只怕真要出大事。
李存勖当然也明白这个问题,所以听了李绍荣的建议后,不敢犹豫便下令打开内库,赏赐士卒。
到了这个危急的时刻,便是刘皇后依旧反对用内库的钱粮来赏赐士卒,但李存勖也不会再像之前那样吝啬了。
可惜,到了临危之时才想起来要赏赐士卒,时间是不是太晚了呢?
……
东面城墙,负责守城的乃是从马直的士卒,其统领乃是李存勖宠幸的伶人郭从谦。
东面城墙今日同样遭到了猛烈攻击,由刘信率领的五万大军负责这个方向的进攻,在火炮的轰鸣下,吴军士卒如同潮水一般接连发动猛攻,守军将士付出了惨烈的代价才将吴军击退。
此时,一处墙面早被轰平的箭楼里,王温等五个士卒正抱着手中兵器,烦躁不安的靠墙坐着休息。
不远处,白天激战后留下的尸体依旧躺在那里,地面上的残骸和血迹提醒着人们,今日这里发生了一场惨烈的大战。
这五个士卒都是从马直的老兵,其中王温已为晋国征战已经有十多年时间,参加过晋国对外的历次大战,甚至连平阴之战也经历过,能够活到现在,足以说明他的运气有多么的好。
其他士卒虽然在军中的资历没有这么深,但也是从军多年的老卒。
然而,老卒的身份并不意味着他们对后唐就有多忠诚,事实上此时他们对李存勖早已经不满到极点。
作为征战多年的老卒,若是在吴国的话,他们此时很可能早就升迁为军官了,但晋**队里升迁起来就没有那么公平了。
若是与上司关系好,那么只要作战勇敢,他们就能升迁;但若是没有人赏识的话,那即便他们在军中呆一辈子,也别想升上去。
很可惜,王温等五人便是后面的这种情形。
除了长久得不到升迁外,军饷被克扣的情形在从马直里同样极为严重,再加上今日的惨烈大战,可以说他们此时心中对李存勖早就极度不满。
此时,王温等五个士卒正坐着休息,但有人却看他们不顺眼了。
“你们在做什么?怎么没有负责守夜的人?”伴随着一声叱喝,一个尖嘴猴腮的短小年轻人走了过来,正是这五个士卒的所属的队正。
这人名为郭顺,乃是最近两年才加入后唐军中的,并没有什么功劳,不过听说他与郭从谦有着七拐八弯的亲戚关系,所以刚进来就被任命为队正。
作为抄近路得到升迁的队正,郭顺对王温这种资历比他老的士卒天然感到不爽,经常会找他们的茬。
而今天,恰好王温等人没有按照要求留人守夜,而是都坐在墙角下休息,这样郭顺自然要趁机发挥。
王温听了站起来,忍气吞声的道:“是小的疏忽了,还请大人见谅。”
“一句疏忽了就行了吗?若是敌军趁机杀上来,你们却都没有发现,到时候城池失陷,谁来负责?”郭顺大声叱道。
另一个士卒站起来道:“大人,小的……”
他还没说完,郭顺便一巴掌扇了过去,“混账东西,没让你说话你也敢开口,想造反吗?”
若是郭顺只是叱骂一顿,或许王温等人还会忍了,但郭顺直接动起手来,王温等人顿时坐不住了。
“妈的,都这种时候了,老子何必受你的鸟气?兄弟们,咱们反了!”伴随着一声大喝,五个士卒真的反了。
第七百一十三章突入城中
“反了”这个词,或许是后唐军队里最近一段时间最常见的一个词,同时也是后唐的军官将领们最不愿意听到的一个词。
从去年的灾荒起,后唐朝廷因为府库空虚,再加上各地监军、军官将领们层层克扣,士卒们心中的不满早就积累到了极点,只要有一点点火花,就会引燃整片草原。
或者说得更准确一点,后唐的军制本来就是平时军饷俸禄较少,士卒们想要升官发财就必须在战场上奋勇杀敌。
这样的制度固然能保证士卒们的高昂士气,但它的缺陷就是战争不能停,一旦停下来,就容易出大乱。
所以当晋国对外扩张时,晋军将士士气高昂,连战连胜;等到平阴之战晋军大败,之后晋国乃至后唐都进入相对平稳的时期,这样一来,之前被激烈的战事所掩盖起来的重重矛盾就变得突兀起来。
将士们没法在战场上夺取好处,光凭借他们那点微末俸禄根本不足以养家糊口,所以普通士卒对朝廷的不满从那时候起就在不断发酵着。
而去年以来后唐的财政危机,更是将这个问题催化到极致;再加上李存勖宠幸伶人、皇后干政、宦官监军、削弱藩镇等一系列事件,共同引发了士卒造反的狂潮。
此时,王温等五个士卒率先发难,将郭顺斩杀当场,接着又鼓动其他士卒起来造反,顿时得到大批将士响应。
不过,从马直毕竟是李存勖最亲信的军队,跟随李存勖父子两代人,依旧忠于李存勖的人也有不少,包括从马直的统领郭从谦也没有造反的念头。
结果,叛乱的士卒和依旧忠于李存勖的士卒就在城墙上激烈厮杀起来。
城外吴军大营里,听到士卒来报后,刘信还满脸都是不信。
他当即就做出判断:“守军将士自己打起来了?这怎么可能?定然是敌军的诡计,故意演一场戏想要诱使我军进攻,他们则埋下伏兵准备伏击我军。嗯,定然是如此!”
前来报信的士卒连忙道:“都督,小的听得清清楚楚,敌军真的打起来了,不像是在演戏。要不都督您亲自去看一看?”
刘信听了心中一动,去看一看也好,若是敌军真的想要设伏,总会有马脚露出来;若是敌军真的乱了那就更好,说不定还能趁乱夺取城池。
想到这,刘信当即披上盔甲,带着几个侍卫出营前往城墙下观看。
等到了城墙下面后,隔着五六十步的距离,刘信一眼就看出城墙上的场面的确是真实的战场,顿时大吃一惊。
因为内乱突然爆发的缘故,城墙上点着的火把甚至都没有来得及灭掉。
在火把的照耀下,刘信可以清楚的看到,那挥动的长刀,飞溅的血液,还有那掉落的头颅,无一不表明,敌军真的发生内乱了。
“这这,这真是天赐良机啊!”
大喜过望的刘信当即就反应过来,城中六万守军,粮草积蓄众多,即便以吴军的强大战力,即便以火炮的惊人威力,想要将城池拿下也不是容易的事情,而且很有可能还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但是现在,守军将士却自相内乱,这对吴军来说显然是个绝佳的机会。
“立即趁此机会发动进攻!”刘信当场便作出决定派兵进攻,同时派人去通知周本和李承鼎二人,让他们同时发起进攻,以牵制敌军。
经过白天的激战之后,守军士卒原本就很疲惫,且士气低落,军心涣散;尤其是东面城墙上的守军,居然还发生内讧,给吴军创造了极好的机会。
刘信立即派出的一千精锐立即以决死般的气势冲上城墙,一番激战后,终于将城门夺取,并放早已等候在城外的吴军入城,占领更多的地方。
守军将士依旧没有放弃,他们依托街道继续抵抗,同时从其他方向派出援军,试图反扑。
然而,面对守军的反扑,吴军好不容易攻占城门,就算是拼尽全力也不可能放弃。
将士们咬牙坚持着,双方将士在东城门处展开惨烈血战。
与此同时,李承鼎、周本二人也在指挥大军发起猛攻,尤其是得知东面城门已经落入吴军手中后,将士们顿时士气大振,进攻起来更加势不可挡。
到天色快要亮时,李承鼎部也顺利攻破城门;接着,周本部同样攻入城中,与敌军展开巷战,而东面城门依旧掌控在吴军手中。
至此,兴唐府的失陷已经成为必然。
……
“陛下,城池已经守不住了,赶紧突围吧!”
“是啊,现在突围还来得及,若是晚了就太迟了。”
随着坏消息接连传来,众将都已经意识到局势的险恶,顿时跪在地上苦苦哀求起来。
李存勖面无表情的望着下方众将,心中只有一个词语在反复出现:“大势已去!”
是的,在李存勖看来,如今的局势就是大势已去,六万大军把守的坚固城池,居然被人在一天之内就攻破了,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然而事实就是如此,敌军真的做到了一天之内破城。
这样的结果,与其说是因为敌军太过强大,倒不如说是后唐军军心涣散所导致的。
若不是相州守军率先造反,吴军又怎能这么快兵临兴唐府城下?
若不是各地藩镇一个个都想着坐收其利,没有立即发兵来援,他又何至于孤军奋战?
若不是从马直的士卒临阵倒戈,吴军又怎能一夜之间攻破城池?
总之,如今的局势完全是后唐自身人心涣散所导致的。
如今外城基本已经失陷,守军依旧掌控的地盘也就只有内城,以及城北的部分地段。
现在要突围的话,从城北方向出城,或许还有一线希望,然而那也意味着他不得不抛弃城中六万守军。
失去了这些军队后,即便他能逃出生天,又能如何?难道依靠各地心怀鬼胎的藩镇吗?
而且,吴军夺取兴唐府后,已然酿成大势,这就如同当年汉高祖刘邦在垓下包围了项羽一般,大势已成,即便项羽突围出去也难以逆转局势。
“昔日楚霸王不肯过江东,朕如今又何必突围呢?与其将来再遭受兵败的羞辱,倒不如现在就战死沙场!”
想到这里,李存勖对李绍荣等将领悲声道:“诸位将军自从侍奉我以来,急难同当,富贵同享。如今大势已去,纵然突围出去也难逃覆亡。朕已决定今日与敌军决一死战,汝等以为如何?”
李绍荣等将领听了后面面相觑,但随即他们便明白过来,李存勖这是已心存死志了。
对于那些普通士卒或者各地藩镇来说,或许李存勖并不是一个好主子,但对于眼前这些将领来说,李存勖却是个不错的君上。
尤其是像李绍荣等将领,他们追随李存勖已经有很长时间,即便抛下君臣大义,单单是相互间的情分也让他们难以抛下。
所以在李存勖下定决心后,李绍荣率先拔出佩剑,将头发隔断放在地上,大声道:“不管陛下做出什么决定,末将都誓死追随!”
“末将等誓死追随!”其他将领也都纷纷效仿,将头发割断放在地上。
李存勖听了心头激荡,有多久没有听到这样热血沸腾的誓言了?似乎上一次还是平阴之战的时候吧?
想起平阴之战,李存勖不由得又想起了那天清早,吴王杨渥率领的数千残兵已经陷入最危急的时刻,面对士气如虹、从多个方向攻来的晋军,那时候的吴王并没有放弃希望,而是出人意料的发起了一次反冲锋。
正是那一次反冲锋,直接将晋军打崩溃了,更是彻底断绝了晋军一统天下的希望。
“吴王杨渥在那种危难之时,尚且能坚决的发起反冲锋,而朕如今的局势虽然艰难,却也未必就比他那时更差。既然杨渥能做到,朕又为何不能做到?”
想到这里,李存勖沉声下令道:“诸位将军,如今敌军虽然已经突入城中,但他们经过一夜激战后,此时肯定已经疲惫不堪。朕决意,半个时辰后,亲自率领大军发起反击,诸位将军有谁愿一同前往?”
李绍荣等毫不犹豫大声应道:“末将愿往!”
第七百一十四章末日
夜色散去,太阳升起。
这一天兴唐府城内杀声震天。
满是残骸的街道上,此时双方将士依旧在展开激烈大战,不时有火光冲天而起,那是进攻的吴军正用火攻来对付依托房屋坚守的敌军;当然,守军士卒有时候也会放火来阻挡吴军的攻势。
后唐的军队虽然人心涣散,许多士卒都已经向吴军投降了,但还是有众多士卒选择了继续抵抗。
这些士卒很多都是征战多年的老兵,他们的抵抗出乎意料的坚决而顽固。
残酷的巷战,这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攻守双方最不愿意看到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