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贯八百文。另外,还实行丁口税,计丁口征现钱。
因为征税的时间分为夏税和秋税两次征收,所以这种税法被称为两税法。
第二百二十九章 应对(续)
考虑到普通百姓在收获季节里往往是手中的钱少而粮食多,所以每当收税之时,百姓一般会以一定的价格折合成粮食来缴税。
“而在这一百万贯里面,目前已经征收上来的一共是二十贯,其中包括十万石的米,如今还在各州的仓库中。”骆知祥继续道。
高有些疑惑的问道:“今年怎么才只收上来这么一点?按照往年的情况,到这个时候不是至少都收上来了一半的吗?”
骆知祥苦笑道:“今年世子殿下不是下令要登记户籍,重新编制计账吗?有的地方搞得快,自然征收得快,有的地方还没搞完,自然还没开始征收。所以今年的秋税只怕很大一部分都要拖到十一月才能征收完。”
两税收入理论上应该上缴一部分朝廷的,不过淮南在多年以前就不再向朝廷上贡了,理由自然是为了防止被朱全忠截流后资敌。
而在淮南内部,两税收入同样是部分留在地方,部分上交节度使府,具体分配上却没有定论。
“传令,让各州留下必要钱粮后,其余全部运到广陵来,各地不得截留!”杨行密沉声道。
如今广陵这边钱粮紧缺,自然是尽量收集各地钱粮。
不过即便如此,短期内能够获得的粮食也不过十万石,供应大军出征都还有些不够,更不要说用来压低广陵的粮价,所以秋税暂时是指望不上了。
这时周隐道:“既然不能将那些奸商全部杀掉,那就在其中选择几个杀鸡儆猴,让其他奸商知道厉害,将囤积的粮食卖出来如何?”
这也是这个时代的人们的一种习惯性思维,在面对商人与他们对着来的时候总是会想起用刀剑来解决问题;而商人自身的唯利是图的本性也难以让人有好感。
在这种外敌大军压境的时候都敢玩投机,不进行一番反击,那么节度使府的权威就全完了,将来商人们只怕动不动就要搞囤积居奇了。所以杨行密想都没想便点头道:“好!周判官,这件事就由你负责,你尽快拟定一份名单,将那些奸商中平时就有恣意妄为的,抓几个典型出来,杀杀他们的威风!”
杨行密虽然仁厚,但不代表他就不杀人。他不愿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对那些暗中放谣言的人动手,是因为那些人中很有一部分都是他的老部下,是在这次内部调整中利益受损的人;这些人毕竟在淮南待了这么多年,关系盘根错节,不能随意乱杀,以免引起动荡。但杀几个不法奸商却没这种问题。
杨渥来自后世,他虽然知道,商人唯利是图的本性若是驱使得好,可以爆发出多么恐怖的力量;然而若是不加以限制,这把双刃剑很有可能就会伤到自己,所以对杨行密的决断也没有阻拦。
同意了周隐的提议,同时众人的的心中也开始思考起来。
目前的局势看似有些麻烦,但实际上整个淮南并不缺粮,各地也没有发生粮食歉收的情况,只不过因为一些有心人的谣言,加上某些商人的投机行为,使得运到广陵的粮食有些不足而已;而节度使府方面又恰好因为战争的缘故,目前存粮不多,秋税也因为重新编制计帐而无法及时完成征收,造成节度使府暂时没有足够的粮食来平抑粮价。
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淮南如今的官员都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所以有些措手不及而已。
“如今正是秋收时节,各地百姓手中肯定有不少存粮,那些奸商的粮食也是从百姓那里买来的,既然他们想要囤积居奇,咱们只要派人直接向那些手里有余粮的百姓购买?”殷文圭忽然道。
“很难!那些百姓手中多余的粮食早就被粮商买走了,剩下的还要留下种子,要留下足够食用的口粮,只怕能卖给咱们的不多。而且,这个办法太慢了!”严可求道。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到底有没有办法?”高有些焦虑道。
“办法倒是有一个,只是不知大王愿不愿意实行。”骆知祥忽然说道。
“哦,你有什么办法,不妨说说看!”
“有什么办法不妨说来听听!”
“是,属下的办法,就是放开对粮食价格的限制,任由粮食价格上涨!”
“什么!任由粮食价格上涨?”众人都有些惊讶,如今讨论的就是如何抑制粮食价格,他倒好,不但不限制粮食价格,反而直接放开限制,任由其增长,这一看就让人觉得荒谬。
杨渥却心中一动,当即理解了骆知祥的意思,不由有些惭愧,自己来自后世,在这些经济方面的见识应该比骆知祥多得多,居然连这么简单的办法都没想到。
只听骆知祥解释道:“大王,其实如今淮南并不缺粮,真正被谣言蛊惑囤积居奇,故意与咱们对着干的奸商其实也只是很少一部分,绝大多数粮商,即便有投机的想法,但实际上他们的胆量并不大,只要能多一点赚头他们就会将手中粮食卖出来的;而且如今毕竟是秋收季节,新的粮食很快就会上市,那些商人也会担心手中囤积的粮食会烂在手里的。所以只需放开粮价管制,广陵缺粮的事情自然就解决了。”
“既然大部分商人都只需多点赚头就会卖出粮食,那么如今一石五贯钱,难道还不够他们赚的吗?”
“因为粮价管制,反而让那些粮商觉得粮价还能涨很多,所以不愿意出手。等到放开价格管制后,一部分觉得已经有足够赚头的粮商自然会率先出手,接下来其他商人见到有人出手了,自然也会跟着出手卖掉手中粮食。到时候周判官再抓几个不法奸商作为典型,进行严办。如此,广陵粮食风波便能度过,而且趁着粮价最低的时候,节度使府还能大批购入粮食,到时候大军出征所需的军粮也就齐备了。”
听了骆知祥的解释,众人都有些反应过来,感情这次的事情他们其实什么都不需要做就能够度过这次粮食危机,只是,那些广陵百姓岂不是要利益大受损失了?那些粮商岂不是要大赚一笔了?这让众人都有些不甘。
第二百三十章 应对(再续)
“大王,这次风波虽然是因为有人在暗中传播谣言引起的,但广陵粮仓空虚才是这次风波得以成功的必要条件。若是以后一直保持足够的粮食储备,即便还会有这种事情发生,咱们也不至于这么被动了。”骆知祥道。
杨行密点点头,广陵缺粮的确是个重要因素,而造成缺粮的主要原因还是战事太多所致。
“至于说广陵百姓,这一次肯定会有些损失,不过广陵作为我淮南的中心,又经过了这十年的休养生息,城中百姓相对富足,他们对损失的承受能力比普通农户要大些。另外,这次风波据属下估计,前后应该不会超过一个月,即便对城中民户有些影响,但也不会出什么大乱子的。”骆知祥说着自己的判断,众人听了脸色这才好些。
殷文圭怒声道:“那么那些粮商呢?他们什么都没做,就靠着囤积居奇就能大赚一笔,而且法不责众,要惩罚他们只怕也难。对这些人又该如何?”
骆知祥苦笑道:“大王,世子殿下,诸位大人,说到那些粮商,其实他们操作粮价以谋取利益的事情,又哪里是这一次的事?这些年他们几乎每年都在做啊。”
“大王,咱们的两税法如今都是征收现钱,不过普通农户手里哪有那么多现钱?所以每到缴税之时,他们就不得不卖掉手中粮食以换取现钱来缴纳税款;而那些粮食每当这个时候便会趁机压低粮价,以此谋利。”骆知祥躬身道。
“在征收现钱时,不是也考虑了农户手中现钱不足,所以允许他们以实物按照市价进行折抵吗?为何这些农户还要去受那些无良奸商的盘剥?”殷文圭有些疑惑。
“任何政策都需要人去实行啊,那些下面的官吏,盘剥起百姓来比商人更甚,所以百姓一般宁愿受商人盘剥,也不愿直接用粮食折抵。”骆知祥苦笑道。
众人听了不由默然,骆知祥趁机提议道:“所以属下觉得,在加强监管,防止下面的官吏任意改动实物折抵价格的同时,还应该直接废除征收税钱,改为征收实物,以减轻农户负担!”
对于骆知祥的提议,众人都觉得有些道理。即便是杨渥,他虽然知道征收税钱不仅十分方便,利于结算,而且也利于运输,可以降低征收的粮食等在运输过程中的消耗,是税制发展的必然方向。
但同时他也知道,在这个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年代,给民户反而会造成巨大损害,尤其是这个战乱年代,更是如此。
所以他也没有反对骆知祥的提议。而杨行密更是直接点头道:“不错,你说得有道理,不过今年已经到这个时候了,再贸然改为征收实物未免不妥,还是明年夏税时再改吧。”
听到自己的建议得到杨行密的认可,骆知祥不由欣喜,又躬身说道:“大王,除了加强监管和改征实物外,臣还请求大王,在折价之时,应该虚抬时价,如今的市价,每匹绢为五百文、绸六百文、绵每两十五文。属下建议把每匹绢抬为一贯七百文、绸为二贯四百文、绵每两四十文,总之,在收租税时,应该用高于市价三四倍的虚价来折合实物。另外,丁口税有害无益,应当予以废除!”
似乎是担心自己的提议会遭到反对一般,骆知祥一口气便将自己的话都说完了,然后满脸期待的看着杨行密,希望得到他的认同。
如果说之前改为征收实物的提议得到了众人的一致认可,那么这虚抬市价的法子就遭到了众人的一致反对。
杨行密当即便摇头道:“虚抬市价,固然有利于百姓,但对节度使府的税收影响太大,所以此法不可行!”
见自己的意见被否决,骆知祥不由有些急了,他上前一步大声道:“大王,岂有民穷而国家富有的道理!虚抬市价,让百姓获利,不仅可以养民,而且可以鼓励百姓多事生产。大王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淮南如今依旧有大量的田地荒芜,若是大王实行属下之策,只需十年时间,定能让百姓富足,府库充盈!”
杨行密等人这才细细思考起来,在场之人除了范遇外,对于民政都有一些了解,自然知道骆知祥的办法乃是真正的休养生息之策,对于恢复被战乱严重破坏的经济的确大有好处。若是认真实行,十年以后或许真能出现他说的那种情况。
见众人有些意动,杨渥却赶紧出来劝阻道:“父亲,此策虽然有道理,不过在这个时候实行却是不妥。如今天下大乱,正是大争之世。各藩镇无不竭尽全力增加赋税,我淮南即便不加税,但大幅度减税却是不可,还是等以后天下安定了再说吧!”
其实杨渥之所以劝阻,除了刚才说的理由外,还有便是他根本不看好这一政策。
在杨渥看来,淮南的正税其实并不高,或者说大部分朝代的正税都不高,真正给百姓造成巨大负担的,其实是下面官吏的乱收税,地主过高的地租,以及征收对象的极大不公。
那些不合理的地方不去改正,却要降低本来就并不高的正税,这在杨渥看来才是不可取的。
不过如今显然不是争论税法的好时机,所以他连忙把话题岔开道:“那些在暗中传播谣言的究竟是些什么人,范遇,你可查清楚了?”
“根据属下的初步调查,这次事件的主谋应该是以预想和贾令威二人为首,下面还有其他几个指挥使,不过不是主谋。”
贾令威,以前乃是都指挥使,能力一般,不过在淮南资历较为深厚,当年与如今的濠州刺史刘金一同投靠杨行密。
至于瞿章,追随杨行密的时间比贾令威更久,以前担任过黄州刺史,后来因为战败丢了黄州而被免职,最近几年又被任命为蕲州刺史。
这一次军政分离时,这两人都因为能力一般所以被免去了原本的职务,如今在统兵司担任职务。
听了这个结果,众人都有些默然。尤其是杨行密,这两人都是很早前就追随他的人,不想如今却到了这种地步,虽然是因为杨渥把他们调离了原来职务在先,但他还是感到非常恼怒。
不过,怒火归怒火,这两人在淮南资历深厚,在没有切实证据的情况下还真不能随意动他们,不然很容易造成上下离心的。
第二百三十一章 幕后之人
将这些人抓起来的话,没有实际证据,容易离心离德;但放任不管,众人心中又有些不甘,而且保不住他们将来不会再闹出别的事端出来。
“要不,直接将两人抓起来,然后再给他们弄点证据出来?”一旁,见众人脸色都有些阴沉,范遇提议道。
杨行密当即不悦道:“不可,孤岂是这种捏造证据之人?而且…”
他遍视场中众人道:“若是今日孤捏造证据惩办了这些人,那么将来若是孤对你们中的什么人不满了,是不是也能以捏造的罪名惩办你们呢?”
其他人本来还觉得范遇的提议可行,但听了杨行密的话当即闭口不言。没办法,杨行密的性子摆在那里,他既然已经发话了,便是杨渥也不好违背。
而且,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杀功臣,这的确会引起很大的动荡,别的不说,如今天下诸多藩镇里面,不知有多少走向衰亡都是从擅杀功臣开始的,
与此同时,广陵城北的一处庄园内,七八个富态中年人正会聚一起,谈笑饮酒。
“贾将军,这一次多亏了将军在后面出主意,才让我等大赚了一笔啊!”一个相貌精明的中年男子笑着说道。
“是啊,如今正是丰收季节,按理说大家都会尽量将粮价压低,好从百姓手中收到更多的粮食,不想贾将军却反其道而行之,抬高粮价反而大赚一笔。在下佩服!”另一人也笑容满面的奉承道。
众人中间,是一个满脸络腮胡子,皮肤黝黑,相貌平平无奇的中年人,听了众人的奉承,他满脸得意的摆摆手道:“你们不要光说我一个,这主意可是瞿将军出的,我也不过是听他的。不过他今日有事,不能来与诸位相见,在下代他向诸位请罪了。”说完,他举起手中酒杯向众人敬了一杯酒。
这人正是贾令威,这次风波的幕后主谋之一。至于一旁围着他的几人,却是参与了这次事件的江淮一带的专门做粮食生意的富商;瞿章则因为生性谨慎,这一次却没有露面。
或许心情高兴的缘故,再加上饮了酒,所以今天贾令威不由有些话多,对着一众人抱怨道:“你们别看大王如今名声有多好,世人都说他厚道。不过,那都是假的,糊弄人的!”
“我跟你们说,当年的时候,我与如今的濠州刺史刘金,还有那时的海陵镇遏使高霸等,各自手下都有几百或者上千军队,大王他自己在那时候也不过数千军队,这还是竭尽全力拼凑出来的。在面对占据了广陵的强敌秦彦、毕师铎时,完全处于下风;所以他就将主意打到了我们身上,以军令将我们召了过去,等我们到了他的军营中便立马翻脸。”
“我与刘金那时候见机得早,当即便投靠了大王,这才保住性命;其余人,像海陵镇遏使高霸,他本来是那之前的淮南节度使高骈的族侄,仗着高骈对大王有恩,根本不服大王,所以就被大王给当场斩杀了。与他一同被杀的,还有其余十几个统兵将领,他们麾下军队全都被大王给吞并了。我那时候,完全是大气都不敢出,生怕一不小心也被大王‘咔嚓’一下给杀了!”
说起当年之事,贾令威有些唏嘘不已。
在那个群雄并起的年代,杨行密其实也只是众多豪雄之一,或者说是众多盗匪之一,只不过他运气好,占据了庐州,这才被高骈任命为庐州刺史,有了正统的名义。
而像刘金、贾令威等人,在那时候兵力其实不必杨行密少,但就是缺了这个名,所以他们只能算地方盗匪,或者说地方豪雄。
之后秦彦、毕师铎杀了高骈,杨行密便从庐州起兵讨伐二人,刘金、贾令威等人也起兵响应,他们本来是杨行密的盟友,但就是缺少这个名份,所以只能奉杨行密为盟主,听从他的军令;但杨行密依旧不满足,这才有了后面将众多盟友召到军中,夺取军权的事情。
这件事也是杨行密身上的一个黑点,虽然后来袁袭死后,杨行密将这次事件的过错全部推倒了袁袭身上,不过明眼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听了当年旧事后,在场几人不由有些胆战心惊。
虽说商人是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但这几个富商还没疯狂到那种程度。
他们都是从乱世活下来的,知道这些节度使们杀起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