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龙争大唐-第1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厄,这小东西就是咱的儿子?晕,咋脸皮子皱得跟树皮似的,呵,这小鼻子小嘴的,还真像那么回事儿,唔,这么小啊,乖乖,这哭声倒是响得紧,哈,很有老子的风格嘛,哈哈,爽啊,以后可有人叫咱爹了!李贞抱着哭闹个不停的小家伙,一时间兴奋得不知说什么才好,手足无措地站在那儿,嘴中无意识地发出一阵傻笑声,瞧得满院子的下人们全都躲一旁捂嘴偷笑不已。

    “殿下,小王子这是饿了,您看……”眼瞅着李贞抱着小家伙就不肯松手,王妈不得不从旁出言提醒道。

    “啊,饿了,好办,快,传膳去,快去!”李贞头也不抬地随口吩咐了一句,得,这话一出,满院子的下人们全都被雷倒了,个个笑得连腰都直不起来了。

    哦,该死,说错话了!待得听笑声不对,李贞这才明白自个儿先前传膳之令是如何的荒唐,饶是李贞脸皮子素来厚实,也禁不住有些子赫然,自嘲地笑了一下,低头凑近了哭闹不休的儿子面前,很是柔声地道:“乖,不哭了,走,爹带你找你娘吃奶去啊,不哭了哦。”呵,这回好了,原本就笑得前伏后仰的众人哪还能挺得住,满院子下人们全都笑得肚子抽筋了,不过李贞却是不管了,抱着小家伙一头便冲进了产房。

    “殿下。”一身黄绢单衣,头上绑着条淡黄色发箍的王妃裴嫣正由几名老妈子侍候着喝着红糖水,突地见李贞闯了进来,忙要起身相迎。

    眼瞅着裴嫣满头大汗,脸色苍白如纸,李贞心中顿时一疼,忙一闪身,抱着小家伙来到塌沿,柔声地道:“别,别起来,嫣儿,辛苦你了,本王……”李贞刚说到这儿便说不下去了,无他,或许是闻到了母亲的味道,原本就哭闹着的小家伙此时几乎是吼了起来,哭声大得将李贞的话头都给打断了,原本包裹着的小手也挣了出来,可着劲地挥舞着,一副不得奶喝誓不罢休之状。

    “啊,嫣儿,快,小家伙饿了,让他赶紧吃奶啊。”李贞这才醒过神来,手忙脚乱地将小家伙往裴嫣的怀里塞,呵,那小东西一到了裴嫣怀里立马不哭了,一双小手四下摸索了起来,似乎在找寻着食物的来源呢,那等猴急的小模样儿逗得李贞笑得前伏后仰。

    裴嫣温柔地笑了一下,将衣襟解开,将小家伙抱在了胸口,将紫色的蓓蕾凑到了小家伙的嘴边,但见小东西毫不客气地一嘴便含将上去,一双小手也老实不客气地捂了过去,可着劲地吮吸了起来,一张小脸上满是得逞之后的满足快意。

    “哦。”裴嫣原本肿胀的胸口被吮吸得一阵舒心的爽快,情不自禁地呻吟了一声,眉头微皱,檀口微张,脸上尽是母爱的光芒,瞧得李贞眼神迷离,光顾得看,浑然忘了其余。

    小家伙人小,胃口倒是不小,这顿“饭”可是吃了足足有一柱香的功夫,好容易才算是吃够了,沉沉地在裴嫣的怀中安稳地睡着了,那细细的小呼吸声听着就令人爽心无比,李贞搓着手凑了过去,笑嘻嘻地看了看小家伙,又看了看裴嫣,这才贼笑兮兮地道:“嫣儿,这一向都辛苦你了,呵,这小东西吃饱了,本王可还饿着呢。”

    “去,都当爹了,还这德性。”裴嫣见李贞的眼直瞄着自己的胸脯,哪会不知道李贞所谓的“饿”是咋回事,脸一红,风情万钟地白了李贞一眼,逗得李贞呵呵直乐。

    “傻样。”裴嫣心疼地伸出一只手握住了李贞的大手,引着李贞坐在了塌边,温柔地说道:“殿下征战沙场,妾身却不能有所助益,幸好得此麟儿,妾身之意足矣。”

    “傻丫头,这才第一个呢,本王可不嫌儿子多,呵,最好生他十个、八个的,那才够热闹。”李贞伸手在裴嫣挺翘的鼻子上轻轻地刮了一下,语带戏谑地说了一句。

    “你……”裴嫣一听之下,顿时又羞又急,没好气地白了李贞一眼,可自个儿却憋不住地笑了起来道:“你啊,就是没个正经,还是赶紧给咱麟儿想个好名字要紧。”

    名字?咱倒是想起,可惜这是咱家老爷子的专利,这活计轮不到咱头上!李贞苦笑了一下,无奈地摊了下手道:“嫣儿,这小东西的名字得父皇赐与,本王是做不得主的,这样罢,本王即刻上表,让父皇赐名好了。”

    李贞所言乃是体制,裴嫣自是知晓,只是先前忘了这一条,眼瞅着李贞似乎有些子不开心,再加上她自个儿产后也累了,忙出言宽慰道:“殿下征战刚回,还是早些歇息好了,上表之事迟些无妨的,妾身也累了,殿下……”

    “哦,好,那本王就先走了,嫣儿好生歇息罢,晚些时候本王再来便是。”李贞心中有事,见裴嫣母子平安,自也放心了下来,拍了怕裴嫣的手,笑着起了身,径直出了产房,大步往书房而去,只是脚步显得甚是沉重,脸上再无喜得爱子的开心,无他,一场大风暴正等着李贞,若是不能过得这一关,先前所有的努力只怕都将成为泡影,事态之严峻实非同小可,容不得李贞不小心谨慎……

     整理( )

第二百四十六章轩然大/波(一)

    “殿下大胜凯旋,又喜得麟儿,实乃双喜临门,可喜可贺。”原本正在书房里闲聊着的莫离与秦文华二人一见李贞走入了书房,忙各自站起来见礼,秦文华生性较谨慎,不敢多说些什么,只是规规矩矩地请安见礼,而莫离却是潇洒地很,摇着羽毛扇,笑眯眯地打趣了李贞一句。

    “呵,好说,好说,先生既言要贺,这贺礼何在?”李贞尽自心中有事,可毕竟刚得了儿子,心情也算不得太差,见莫离打趣自己,立马毫不客气地打蛇随棍上,大手一伸,光明正大地索起礼来了。

    秦文华投入李贞麾下时间并不算长,虽说甚得李贞的赏识,也没少受李贞的耳提面令,然到此书房来议事却还是头一回,真没想到往日里在一起子下属面前不苟言笑的李贞竟然会如此随意的举动,一时间还真有些子看傻了眼,不过莫离却是习以为常了,哈哈一笑道:“古人云,书生人情纸半张,某就一书生耳,殿下要礼,又有何难,且容某裁上半张纸为贺便是。”

    “哈哈……”尽管知晓莫离此举不过是为了舒缓一下自己的心情,可李贞还是被莫离那偷换概念的言语逗得哈哈大笑起来,好半会才止住笑,手指着莫离道:“莫先生的礼实是太重了,本王可收不起,罢了,那半张纸先生留着自用罢,本王那个犬子将来就拜在先生门下好了。”话说到这儿,见莫离似乎有话要说,李贞却是不想给莫离拒绝的机会,一摇手道:“罢了,不说这个了,先议事罢。”

    为王长子之师本就是种难得的荣耀,更何况李贞乃是天下闻名的文武双全之贤王,饶是莫离平生自负,在文武二道上却也自问不如李贞,此时见李贞将长子托付于己,心中自是感动得很,却又不免有些子惶恐,无他,天家的事情不是寻常人能参与得了的,天晓得将来会有何变故,待要推却,却见李贞不想再说此事,无奈之下,也只要苦笑着认了,看着秦文华一眼道:“还是请秦刺史先谈政务罢。”

    秦文华正暗自寻思着李贞将王长子托付给莫离的用心所在,却没想到莫离突然将话头踢到自己头上,忙不迭地站了起来,略有些紧张地清了清嗓子,看了看笑容满面的李贞,正组织着话语,准备例行公事地汇报上一番,却见李贞笑着摇了摇手道:“子重(秦文华的字),此非政务会议,无须讲求虚礼,坐下说好了。”

    “是,殿下。”秦文华恭敬地应了一声,落了座,整了整衣衫,缓缓地开口道:“殿下明鉴,战事方罢,大西州诸事……”

    “子重,尔虽仅是大西州刺史,然本王却寄望尔能站在都护府的高度上论事,至于大西州之政务,尔自行处理便是,无须事无巨细皆报与本王。”李贞叫秦文华来,并不是要他来汇报大西州政务的,此时见秦文华拘于刺史的身份,忍不住出言打断道。

    李贞此言一出,秦文华顿时脸色一红,当然,并不是因羞愧而至,而是激动,无他,李贞这话的意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那就是:从今日起,他秦文华就算是正式踏入越王府的核心阶层了,对于有过沙盗这么个污点的秦文华来说,这可是天大的宠信,比起让他出任大西州刺史来说,更令秦文华感佩在心,胸中立时腾起了股士为知己者死的念头,好半会才稳定住了心态,恭敬地躬了下身子,落了座,一捻胸前的长须,开口道:“殿下,战事方罢,安西诸事方自提上日程,然却有数事亟待解决,其一,印书局、造纸坊等工场虽都已划定了地点,并已开建,然,因劳力不足,工期一拖再拖,恐难在原定之半年内投产。其二,伊州刺史王栓对于殿下没有及时出兵援救伊州颇多怨言,此次殿下凯旋归来,其却已伊州新历战火,善后诸事繁多为由,不来都护府议事,甚至不曾派人前来恭迎殿下。其三,五弩失毕、索葛莫贺两大西突厥部族退过天山之后,整个天山南麓已处于我大唐范畴,然,限于现有官吏有限,尚无法对偌大之地盘进行管理,至于州县规划也尚无头绪,该如何定夺,尚需殿下明示。其四,龟兹国王那班趁我大军与西突厥决战之际,悍然犯我边境,占我城池,若不加惩处,恐难平民愤,只是……”秦文华说到这儿,略一停顿,偷眼看了看李贞的脸色,见李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示,这才接着说道:“只是明月公主与殿下之婚事在即,却也不好与龟兹国开战,该如何取舍,需殿下裁定,其五,自我大军连胜西突厥、龟兹两国之后,殿下威名已远扬塞外,是故,与我安西接壤之吐蕃、吐谷浑、薛延陀等国均以派出使节前来安西联络,据线报,这些使节皆已都在路上,月底左右会陆续抵达安西,该如何应对也须殿下定夺,以上五事为我安西都护府近来之要务,请殿下明鉴。”

    “嗯。”听完了秦文华的情况汇报,李贞并没有马上发表意见,只是淡然地点了点头,不置可否地应了一声,皱着眉头想了片刻之后,这才缓缓地开口道:“工坊之事,事关我安西财政之来源,不可怠慢,既是劳力不足,倒也好办,先前与龟兹一战中所擒的五千余战俘不急着遣返,全部押解到工地参与施工,至于龟兹王那头就先拖着好了,等我安西稳定之后再行惩处便是,哦,那个叫白素心的镇国大将军可以先放回去,让他回国闹腾去好了。州县规划是我安西兴亡的关键,子重须得加紧,若有不明之处,与莫先生商议着办,至于官吏不足之事,依本王看来,可以分两步走,一是由本王向朝廷上书要人,其次么,随本王来安西的文人亦有不少,可从中择优录用些中低级官吏,至于如何考核子重先拿出个章程来,本王看后再定,至于王栓其人,姑且先放一放,回头本王自会有主张,子重不必理会此事,倒是那些来使有些头疼,子重先应付着,等本王理清了朝中之事再行定议好了,子重,莫先生,二位对本王的处置可有疑虑?”

    李贞一番话下来,已为安西这一年的工作定下了个基调,条理清晰得很,秦文华佩服之余,倒也没什么好说的,只是恭敬地应了声是,可莫离却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道:“殿下,诸事虽繁,却又轻重之分,若是不能先行处置了王栓,安西都护府的政令如何能有效推广,须知新降服之地大多在哈密地区,若无伊州之配合,无论是州县规划,乃至军府设施全都是虚言,此人不除,安西永无宁日。”

    王栓,出身太原王氏一族,小有才气,却生性狂勃,早在太祖李渊起兵太原之际便已从龙,曾为吏部员外郎,后又为礼部郎官,好酒如命,为人不拘小节,常以晋朝遗风自诩,得罪人无数,后因被人诬告入狱,险些成刀下亡魂,幸得吴王李恪出手相救,得以幸免,即入吴王府任职,后随侯君集出征高昌得功,由吴王李恪出面保举为楚州刺史,尚未就任,其职位便因李贞“敲诈”吴王得手而告吹,辗转数地之后,才得以出任伊州刺史,其本就是吴王一系的干将,又因与李贞又旧隙,对于李贞这个顶头上司素来不怎么买账,别说来交河请安了,便是政务上的汇报都很少亲自前来,最多只是派州司马前来应付一下而已。

    李贞并非不想除掉此人,只是刚到安西,诸事缠杂,后头战事又紧,始终未能腾出手来罢了,此时听莫离如此说法,倒也无甚怜悯之心,皱了下眉头道:“也罢,他既然不想活,那就处理掉好了,传令下去,让‘旭日’即刻着手,等朝议之事定后,即刻动手,这事情就这么定了,莫先生,谈谈京师的事罢。”

    “是。”莫离收起了笑容,脸上露出了凝重的神色,深吸了口气道:“殿下,昨日纳兄的飞鸽传信已至,某已派人给殿下送去了,事情怕是有些棘手,这七宗罪之说若无宫内支持,恐也难传得如此之广,目下圣意尚不明,纳兄虽已多方努力,可形势依旧混沌,某有二策可供殿下定夺。”

    七宗罪之说起于贞观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早朝御史张琪上本弹劾越王李贞之本章,言及李贞履任安西都护府统领以来共犯有七宗罪——其一,眷养私军,收拢无恶不作之沙盗以为私军,其心叵测;其二,任用私人,未经朝廷委派,善自选任安西诸官;其三,屠戮降卒,残杀西突厥部族老幼,所过之处尸横遍野,大损朝廷宽宏之威名;其四,未经朝廷许可,私纳龟兹公主为妾,与礼不和;其五,擅自与西突厥五弩失毕部媾和,有损朝廷之威望,其六,擅自变更军制,私设军校以培植心腹,将朝廷之军化为私军,其行诡异,其心难测;其七,以征战为名,行扩军之实,强以西突厥小部族之兵入军,与体制不合,与朝廷无益,实乃私心膨胀之举措。

    此七宗罪一出,朝野震动,民间谣言四起,各方势力暗自推波助澜,京师暗潮汹涌,而李世民殊无制止之意,也并不曾对张琪的本章加以评判,进一步加剧了朝野间对越王可能要倒大霉的猜测,尤其是李贞屠尽数个小部落近万人众一事传得沸沸扬扬,满京师上下对此颇多非议,尽管在京师坐镇的纳隆全力发动“旭日”京畿处的力量进行舆论战,却也收效甚微,局势对于李贞来说已是岌岌可危。这一切李贞早已心中有数,早在当初决定要挟裹小部族之兵来征战之际,李贞便已意料到会有如今这个局面,也安排了相应的部署,可却没想到竟然会严重到如今这个地步,这其中固然有那帮子狗屁倒灶的兄弟们在京中之势力的参与之外,更主要的是李世民的态度之暧昧,到了眼下这个局面,形势已超出了李贞的掌控之外,若是不能过得了关,先前所有的努力都将白费不说,闹不好李贞就得落到老六那等被削爵的下场,这等有心无力之感着实令李贞怎么也开心不起来,此时听得莫离说有二策可行,立时大感兴趣地一扬眉头道:“先生有话但请直言无妨,本王听着便是。”

    莫离点了点头,脸色肃然地道:“殿下明鉴,此时缘起于与西突厥之战事,实则出自各皇子之暗斗,今上乃明智之君,并非心中无数,之所以迟迟不下定论者,唯在殿下之心耳,然殿下行事并无亏于暗室之处,所行诸事皆已上表言明,所差者无外乎是未得圣裁便即行事而已,然安西地处偏远,战事紧急,便宜行事也属理所当然之事耳,今上未必不明,某以为殿下不如以不变应万变,坐看京师风云变幻得好,只消今上心系开疆辟土之事,势必不会过分为难殿下,当然,大的惩处不会有,小惩却是难免,这等结局倒也不是不可接受,不过,如此一来,殿下要想尽快搬掉王栓这个绊脚石就将必有阻碍,此为一策;若是殿下欲得全胜,那就得冒全盘失败的危险行事,从宫中着手布局,以解眼下之局,其关键就在太子李治身上!”

    莫离所言李贞并不是没有考虑过——以李世民的睿智,又岂是那种心慈手软的人物,如何会看不出挟裹小部落之兵为己用的好处之所在,更不可能因李贞杀了万余突厥部众而有甚看法,当然,为了照顾朝野的非议,给李贞一个薄惩却也是难免之事,至于安西军制变革一事上只怕就未必符合李世民的看法了——府兵制之原意除了藏兵于民,不用专门的军费来养军的好处之外,更主要的是此策能防止将军们趁兵造反,而李贞目前所行的职业军人制,不但要拨出大笔的专门军费用于养军,还很有可能造成这支军队转变成李贞的私军,这等局面已触犯到了帝王的底限,哪怕李世民再开明,只怕也不能接受,在李贞看来,这才是李世民始终不曾表态的根本所在,若是现有军制因此而被叫停,李贞先前的努力也就自然要付之流水了,这是李贞无法承受之重,再者,一旦李贞受了罚,势必会影响到其本身在安西的威信,原本就不怎么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