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区参谋部将绥远的汇报发给总参谋部之后,军委居然马上点名严厉批评绥远分区!如果此次回电稍有不慎,恐怕绥远分区指挥部就要大“地震(换人)”了!
沉默了片刻,刘云对一旁呆若木鸡的小五命令道:“记录!绝密情报已经一再证明,冈村下令在整个华北囤积物资,是妄图策划一次从河北到山西的空前大‘扫荡’!
届时日寇在整个华北的‘大扫荡’,所造成的损失和灾难,将是我党所难以承受和无法阻挡的!华北的抗战局面也将面临无法想象的被动!
只有积蓄力量、囤积战备物资,在日寇发动‘大扫荡’前的一刻,整个华北战场的八路军发起突然进攻,才能打乱日军的战略部署!将损失减少到最少!
绥远分区正在开展的大练兵运动绝非怠战!而是迎接日寇长达数月的大‘扫荡’!
绥远分区虽然能够制造一些武器,但是东西是死的、人是活的!无论任何武器都由人掌握,人的因素要远远地高于武器因素!更何况绥远部队在武器和后勤供给的对比上,根本就无法与日军相提并论!所以绥远分区只有用合格的战士去弥补武器的不足!
自从上次清水以南的战斗之后,绥南、绥西的部队足足花费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才恢复了元气!并非不想派部队打‘争气’仗,而是这些宝贵的、有实战经验的战士,经不起拉锯战引起的消耗!
……”
片刻后,刘云拿着电报草稿,细细地推敲着其中的文字,良久才交到小五的手中。
在历史上的“五一大扫荡”期间,绥中区在优势敌人的大范围“闪击”下沦陷!从包头地区开过来的鬼子战车第三师团一部,其滚滚钢铁洪流几乎碾压了绥南的每一寸土地,迫使历史上的绥南区进行战略转移(实际上是损失惨重的突围)!
总之,突如其来的灭顶之灾!让历史上的绥远抗战局面,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所以哪怕日寇或者上级一再对绥远分区加大压力,刘云也只能竭力收敛锋芒!不要过早地消耗宝贵的兵员和弹药!
“政委下到地方上去了,这份文件是不是现在就发过去?”小五拿着电报小心翼翼地问道。
“末尾再加一句‘请主席了解实情并慎重考虑之’!”刘云目色坚定地吩咐道……
几分钟后,刘云又急速跑到电台机要室内,对年轻的机要员急迫地问道:“刚才的电报是否发出去了?”
“是呀!”机要员有些惊慌,生怕出了什么大事情。
“唉!”刘云呆了两秒钟,只好无奈地挥挥手,“算了……”
TMD!没那资格但却当了一次林总!
这个时候正是“整风”组四处活动的时候,虽然历史发生了改变,使得绥远拥有了一些特权,但是这一封电报的结尾还是太过于“刺眼”!自己根基浅薄、恐怕会授人以柄,让不怀好意者作为攻击自己的武器!
【附:关于237章“轮训”的解释】
1、日本兵决不是电影中所看到那种傻乎乎的形象,否则中国的抗战不会打八年,将日军“傻瓜化”是对抗日先辈的不尊敬。如果日寇那么容易打,那么抗日先辈在这八年里都干什么去了?在真是的历史上,鬼子的战斗意志十分顽强,战败前不仅不会投降,临死前还要把武器砸毁、让你没有缴获。
2、将一个只会种地的农民,培养一个具有初步战斗技能的合格战士,需要多长的时间?恐怕最少也要三个月。解放军的新兵营都要三个月呢。但即使是三个月练成的“精兵”,如果没有经过实战演练,其单兵素质也依旧比不上训练有素、心理素质良好、步炮协同能力优秀的鬼子兵。
3、抗战时期,因为战乱和鸦片横行的关系,国内农村的经济水平非常低,粮食是仅次于军火的战略物资。抗战末期一些地方因为长年战争,已经没有青壮年了。所以当时的兵源是极其紧张的。日本战史中就有八路军招募童子军的记载(勇敢但)。绥远不可能也不会饮鸠止渴地,以破坏根据地的生存环境来无限制充军。
4、真正打仗的还是主力部队,决不是民兵。在历史上,民兵的武器都是大刀长矛。火器并不多。绥远虽然有兵工厂,但是也只能修理枪械,根本就没有达到造枪的能力。即便是两门步兵炮,也是用车轴制造成的(前文有交待)。兵工厂的造枪和造炮,在技术和材料运用上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历史上晋绥军区总部兵工厂制造的步枪,其寿命只有几百发子弹(贺龙式步枪不过造了几十支而已)。
5、打掉日寇的中小城镇,到头来依旧是退回去。不过是徒废弹药和战士们的生命罢了。42年正是日军猖獗的时候,在实力的对比上,八路军根本就没有办法和日军对抗。在历史上的这个时期,八路军正在精简人员、各个根据地正在不断缩水。地雷战和地道战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才有了战略性的发展。
6、这个时候国共关系一直都很紧张了。下半年初的时候,蒋会要求在西安会见毛泽东。但在周的安排下最后派林前往(解决共党合法化的问题)。所以毛要求让刘打仗,大半是出于对绥远的实力信任(这个时候能打得不多),还是一种政治需要。
谁都愿意扩大地盘、争取民心、出风头——在实力准许的情况下。
借用半Q的一句话结束这个章节。
鬼子实在是比较强大。打吧,经不起损耗(粮弹和素质皆不如人),不打吧,鬼子的封锁对根据地冲击太大,历史上是由于太平洋战争的持续,导致鬼子兵员和粮弹的匮乏,八路军才得以壮大的,现在日本不承认中国是战胜国,就是因为在中国战场上并没有遭受大的挫败。我认为,现在不打比打要好,因为关键是此时土八路还是太土,攻歼能力差,还是要发挥游击战,不在于一点一地的得失,以保存实力为上。当然绥远的旗帜不能倒,而且还要继续向北发展,可以选择经略北满以南,在无人区里面发展(359旅似的开荒),并慢慢从治安区里面移民,这是战略相持的必须步骤。然后全力争取政治上能取得美国同情和支援。发展到44年的时候,一定要战略反攻,狠狠打,实现历史突破。
第二百三十九章 战神回归(外篇)
二月间,林彪奉中共中央的电令,带着惆怅、复杂的心情离开苏联,绕道新疆回到了延安。
中央机关处,看着阔别已久的战友、同僚纷纷围着林彪,这让林彪阴霾的心情又好了不少。从人群的缝隙中,林彪又不易察觉地发现,延安和当初自己离去的时候已经大不同了。此时的延安,生活条件已经变好了很多!
“主席来了!”有人大声喊道。顷刻间人群就像波浪一样,“呼啦”一声自动分开了一条缝,身着灰白色衣服的毛泽东非常兴奋地出现在人群中。
毛泽东大步跨上去,不待林彪有所表示,一把抓住了林彪的手,笑容满面地边走边说道:“回来了就好、回来了就好!你们林家兄弟可以团圆了!”
毛泽东出乎寻常的亲热举动,不但让跟在一旁的秘书深感诧异,也让旁人羡慕不已,要知道林彪不就是一个师长,这个时候哪怕是朱老总或者其他领导人,从前线或者别的地方回延安,也未得到主席的这种礼遇!
“主席,让您久等了!”林彪低头客气地说道:“其实您不必亲自出来!”
“哈哈哈……”毛泽东爽声笑了起来。
就这样,毛泽东拉着林彪的手,亲热地边走边说,询问一些在莫斯科的琐事。
“张浩同志也来了(张浩是林育英的化名)!”有人突然大声喊道。
“同志们快让开,让他们俩兄弟见见面。”毛泽东立刻急切地对人群一挥手。
人群再次迅速闪开了一条道,一个熟悉的身影,在警卫员的搀扶下,出现在林彪的面前。
“老三,你回来了?”张浩喜不自禁地看着林彪,一时间虚弱的身体也变精神了,脸上也因为激动而有了一些红晕。
哥?!林彪迅速跑上去,小心翼翼地搀扶着堂兄,眼睛有些红了,心痛地说道:“哥的病好了么?”又对警卫员皱着眉头吩咐道:“现在的天气太冷,以后不要随便出来!”
张浩笑了笑后,接着又满不在乎地对林彪摇摇头,笑着说道:“不碍事、不碍事!在床上躺久了,没有病也会躺出病来……”说着说着,却偶然发现了人群中笑眯眯的毛泽东,立刻有些惊讶地问道:“主席也来了么?”
主席亲自迎接三弟,这是何等的荣耀!
……
下午,林家兄弟回访中央的主要领导,张浩还顺便带林彪参观了延安。
此时,林彪惊奇地发现延内外已经完全变了样,已不是六年前的穷乡僻壤、荒野之地,甚至可以用变得格外陌生来形容!在共产党高举的抗日旗帜号召下,延安已经成为革命的圣地、热血青年向往的地方!各地的大学生,怀着满腔的热情辗转千里来到这里参加革命!
“老三!”张浩看了看心情已经放松了不少的林彪,笑着问道:“我已经听说了你在莫斯科的事情!”
虽然林彪心中的沉疴已经减轻了许多,但对于这个问题也还是觉得很尴尬的,沉默着没有再作声了,两人就这样一路无语一直到了毛泽东的窑洞前。
“是你们俩兄弟过来了?”毛泽东早就得到了消息,平常根本就不会主动迎接别人的毛泽东,这次又主动地站在窑洞门口,远远地笑着迎接兄弟俩。
主席?!林家兄弟互相对视一眼后,立刻同时加快了脚步。
窑洞内。
毛泽东斯文慢理地从炭火上点燃了一根劣质卷烟,在烟雾升腾之际,对林彪微笑着说道:“现在的延安不同于以前了,现在经常有晚会、歌舞会、交谊舞会举行,我和朱老总也都是那里的常客,你可以去看看、去玩玩嘛!”
“谢谢主席的关心!”林彪依旧提不起什么兴趣,目光却在一张全国战略地图上一瞥而过。
“你的确应该出去活动、活动!”一旁的张浩也有些责怪的意思。
三弟林彪天性好静,不但不好烟酒,还不喜欢社交,更别说答应主席去去跳舞、参加各种聚会,甚至都不愿意进行户外活动!根据一同从莫斯科回来的同志交代,林彪在莫斯科期间,除了读书和冥想以外!就只剩下吃饭和睡觉这两件事情了,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几乎没有任何变化!
如果说林彪还有一点爱好,那就是没完没了地在房子里踱步、转圈、研究地图。
不过,林彪在莫斯科期间,斯大林对其礼遇有加,除了享受最高的特权生活以外,还经常得以会见苏联的一流战略理论家。这使得林彪在养病的充裕时间,进行了深刻的学习,其自身的军事战略理论有了重要突破和长足进展,已经具备理论与实践兼擅的军事战略家的素质。
“主席……”林彪轻微地摇摇头,后面的话就说不下去了。
毛泽东看了看林彪,很快就明白林彪言语中要表达的意思,这使得窑洞内突然安静了几秒钟。
……
从毛泽东的窑洞内出来后,林家兄弟不时地东拉西扯一些不相干的话。
远处,陕北总部直属警卫团下辖的炮兵连正在进行操练,几个炮兵抬着一门奇怪的小炮拉开了架势,在清晰可闻的口令声中,一个战士从炮口处装上了一枚木制训练弹。
“哥,这是什么?”林彪停下了脚步,指着远处的奇怪“步兵炮”问道:“这炮屁股上的一大块是干什么的?还有,为什么要把炮横着放倒?而且从装填方式来看,这分明就是标准的迫击炮!”
“这是一门加装了后击发装置的迫击跑!”张浩笑着说道,看着林彪疑惑的面孔,又耐心地解释道:“三九年的时候,由‘抗大’的高级学员刘云,在延安兵工厂发明的这种后击发装置!
这种迫击炮既能够当步兵炮使用,还能够拆卸掉后击发装置,当一般的迫击炮使用!”
林彪点点头,从奇怪的后击发迫击炮上收回了目光,转身又对张浩轻声说道:“哥!我不愿意留在后方。”
张浩顿时沉默了,这次中央已经拟定了,由林彪担任党校副校长、参加“整风”运动的决定,现在可不比以前,在军队上高不成低不就地,已经不好安置了!
片刻后,张浩笑着安慰道:“主席说了,现在你的身体还没有完全看康复,还不宜参加前线繁重的工作!同时主席也想看看你。”
看着林彪带着明显失望的脸色,张浩又赶紧笑着转移话题说道:“今天到我的西山窑洞去吧!我们两兄弟都几年没有见面了,晚上咱俩秉烛夜谈。”
林彪点点头,在西山窑洞吃完晚饭后,本来是打算出来散步,但却又鬼使神差地骑马赶到了总参谋部。
灯火通明的总参部内,匆忙忙碌的参谋进进出出。
林彪不声不响地进入总参部后,发现总参部长的办公桌上摆着一份标有“绝密”的电报。林彪看了看四周,拿起那份《关于建立各根据地统一情报侦查网络的试行办法》翻了翻,随即肩膀靠着墙壁悄悄地看了起来。
该《试行办法》将情报的传递,分成情报总站——总分站——情报站的三级情报组织,其中由各个大军区负责情报总站,而总参则直接负责大军区呈递上来的最重要的情报。
几分钟后,林彪放下了《试行办法》,对总参谋部部长低声问道:“实施这项试行办法,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这是前段时间,在绥远分区情报分析室的建议下成立的!”总参谋部长在百忙中回头看了一眼那份《试行办法》,又对一旁的参谋命令道:“立刻给‘集总’发紧急电报!根据种种情报、迹象显示,日军从周边及其边远地区以大队为单位地抽调兵力,集结了最少两个日军旅团和四个以上的伪军师,以及若干炮兵的绝对优势兵力,即将对整个冀南展开疯狂的大‘扫荡’,要求冀南做好坚壁清野、反‘扫荡’的准备……”
林彪稍微有些愕然,日军这种战略级别的情报居然也能搞到手?!愣了片刻后,林彪又轻微摇摇头,总参能够对日军的调动了如指掌,恐怕这份《试行办法》的价值可以抵得上一个精锐师!
“我可以看这些绝密资料吗?”林彪指着桌子上的一个标有“绝密”字样的文件夹问道。
这本有些陈旧的文件夹上封面上写着《各主要根据地武装部队建设概况》,是一本囊括了各个根据地武装部队在近期的装备、驻地、兵力、训练、后勤给养等方面的绝密资料。如果该绝密资料落到了日寇的手中,共产党武装就会遭到灭顶之灾!
总参谋长正要婉言拒绝,冷不防身后传来了声音,“总参的所有绝密资料,对党校副校长没有什么可以隐瞒的!”
“哦!想不到主席也过来了!”林彪有些尴尬地笑了笑。
对于不能满足林彪愿望一事,毛泽东的心中一直充满了愧疚,所以只能用别的东西来补偿他。
几分钟后,林彪撇下了所有人,找了一个安静的角落查看起资料来。
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过去后,中共在华北所有部队的最新资料,林彪已经一目了然。
在所有分区和根据地中,绥远分区简直就是一个异类!
当华北的各个敌后民主抗日根据地,因为青壮年劳力普遍缺乏、而开始招收幼龄军的时候(因为敌后战场长期战乱导致的兵员枯竭,一些地方特别是山区根据地,开始饮鸩止渴地招收十几岁的战士,这样做既破坏了当地的经济、也使得部队的战术素质一再下降)。
绥远却坚持招收兵员的政策——决不以破坏当地的经济为代价!这项政策所带来的长远利益是极其巨大的,使得绥远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硬是养活了三个主力团、三个基干团,合计六个团再外加地方政府和后勤单位的庞大人员!绥远的主力部队与民兵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衡(主力部队太多),这在其他分区是不可想象的!
而且绥远分区也是华北所有分区中,唯一避免了“精兵简政”的分区。这支部队的政治凝聚力和战斗力,在所有党领导的军队中也是首屈一指!从清水以南战斗的战损比例来看,他们的损失要远远小于被聚歼的日军,其战斗力不但要远远强于老部队X旅,甚至比起日军也不差丝毫!
一个负责招待林彪的参谋发现林彪放下了文件夹,并且还左盼右顾起来,立刻凑上来小声说道:“主席刚才已经走了!”
“嗯!”林彪仅仅只是点点头,又一声不响地看了看外面的夜色,最后这才站起身来向大门走去。
临出大门之际,林彪最后一次看了看挂在总参大堂前的全国战略地图,绥远就是在地图中青黄交加的那一块,这在整个地图中很显眼!
“首长要走了吗?”那个年轻的参谋站在门外问道。
林彪头也不回地点点头,走到门口的却又突然停住了,回头对那个参谋吩咐道:“给总参谋部长提个建议,在关东军和华北方面军的联合‘扫荡’下,绥远分区的林西根据地很难站稳脚跟,就算是一时勉强站稳了脚跟,也不会长久!”
年轻地参谋飞快地从一旁的桌子上拿出纸和笔准备记录。
林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