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郑之我是郑克臧-第3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着火势越来越大,后来逃出城的俄国人越来越多的集中到了着火的城市与冷冰的河水之间的狭小空地之中。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后来者的推搡,站在河滩边的先行者被一步一步的挤入了河水之中,进而带动了无数盲从者一起跃入水中。

这些试图游过伊尔库茨克河的俄国定居者几乎没有一个成功的,不是在半途上因为冻僵了身子沉入河底就是因为即将溺毙者的垂死挣扎而一同进了天国

伊尔库茨克的大火在燃烧了整整两天后终于逐渐熄灭了,但令幸存的俄国人欲哭无泪的是,之前尚有三千多名俄**民的伊尔库茨克如今仅剩下不足五百人,其余不是丧生于火场之中就是殒命于冰河之内,可谓惨不忍睹。

不过,死亡对俄国人来说可能是更加轻松的选择………在脱离火场的时候,幸存者们几乎丢光了所有的食物,甚至还有个别人连身上的衣物都被烧坏………在已经开始变得寒冷的西伯利亚八月,显然不可能继续坚持下去了,这个时候,唯一能拯救他们的,只能是放弃沙文主义的狂热,主动向夏军投降。

“男爵阁下,我们又见面了。”当衣衫褴褛的谢尔盖耶夫斯基男爵再度出现在夏蒙联军营地之中时,刻薄的骆文镜如此调侃着这名失败者。“这次,阁下可是带来了贵国的答复。”

谢尔盖耶夫斯基男爵苦涩的回应道:“因为贵国的攻击,整个辖省的俄国高级官员中只剩下我本人和税务专员康斯坦丁…亚历山大…斯基洛夫…斯拉基诺夫子爵幸存。”

王瑛不动声色的听着,就听谢尔盖耶夫斯基男爵尽可能的用符合贵族身份的语气说道:“为了保全剩余的五百余名俄国居民的生命,经过我和斯拉基诺夫子爵的讨论,我们希望贵国能给予我们及全体俄国居民合适的待遇。”

谢尔盖耶夫斯基男爵的话说的很漂亮,但说穿了其实也就是乞降,对此,王瑛并没有痛打落水狗的意思:“投降,我们可以接受,但是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阁下和那位税务专员必须命令切列姆霍沃、济马这两座城市和贝加尔斯克哨所立刻向我朝投降。”

谢尔盖耶夫斯基男爵尚且有些犹豫,毕竟被迫投降和下令主动开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罪名,但此时骆文镜虚张声势的威胁道:“如果不想看着我们把切列姆霍沃、济马及贝加尔斯克也一把火烧掉的话,还是乖乖的下令为好。”

并不知道夏军已经用光了火箭的谢尔盖耶夫斯基男爵无奈的叹了口气:“只要贵国能保证所有俄国人的生命,我,我会同斯拉基诺夫子爵一起下命令的,只是,阁下,希望你们能明白,上下贝加尔地区的沦陷是俄国不能接受的,两国之间的战争将为此持续下去。”

“对此,我朝早有了解。”王瑛脸上带着胜利者的微笑。“就不劳阁下操心了”

或许是接受了两位贵族的权威,亦或是被送信人描绘的伊尔库茨克等城的最期所震惊,又也许一早就困顿于粮食不足的窘境,因此当附有斯拉基诺夫子爵和希尔盖耶夫斯基男爵印章的劝降信送抵之后,俄国人在上贝加尔地区仅存的三座堡垒便次第投降了。

根据双方之前的约定,王瑛将幸存的哥萨克家庭贬为牧奴分发给参战的本地布里亚特蒙古人和乌梁海吉尔吉斯人作为报酬,其余俄国定居者则由两位贵族带领,顶着已经开始肆虐的寒风前往稍远的布拉茨克河流域。

等到俄国人离开了上贝加尔地区,王瑛便一把火烧掉了布拉茨克河畔的小城济马,只留下骆文镜率骠骑军第二师第一旅所部五百人留守伊尔库茨克河上游的节点切列姆霍沃,以作为预防俄军反扑的前哨警戒阵地。

此外,王瑛还在贝加尔斯克留下一队探哨,以控制这条重要的山岭小道。等做完这一切,王瑛便率着剩余的一千八百多夏军径直返回了色楞格堡。

“什么?王大人荡平了北海以西?还烧掉了罗刹人在湖西的重镇伊尔库茨克?”北海大都护安文华虽然知道之前王瑛部成功袭击了上贝加尔地区,但却不知道王瑛第二次袭击能取得更加辉煌的效果。“这,这是真的?”话一出口,安文华便知道自己犯傻了,王瑛再怎么大胆,显然不可能在这件事上撒谎的,于是他急忙修正道。“真,真乃奇功啊。”

慕容敬明却眉头一皱:“王大人,只怕侵凌越急,来年鄂罗斯人的反扑就愈发厉害啊。”

“反扑倒也不怕,从本朝夺取整个北海来看,北地作战的要素关键是粮秣,只要切断本地粮秣供应,俄军只能仰仗后方运输,这个代价就高昂了。”王瑛侃侃而谈道。“所以,明年开春,不管罗刹人援军是否到达,本官势必还要再度派兵深入北海以西。”

“奇袭一次、两次还不打紧,但次数多了,罗刹人又如何不做提防。”慕容敬明并没有被王瑛的自信所打动,反而担心王瑛被一时的胜利所迷惑,因此反复提醒道。“再说了,深入北海以西对我军来说也是劳师远征,同样需要大宗的粮秣,目前大都护府只能从归附蒙古各部征收一些牛羊肉食,更多粮食还待后方运来,只怕无法支撑起大军所需啊。”

王瑛反问道:“慕容大人,本官出阵期间蒙古义从军的编练进行的如何了?”

慕容敬明一听就清楚王瑛到底在打什么算盘,因此问道。“王大人的意思,可是明年出征北海以西之时将以蒙古义从军为主力吗?”

王瑛点头道:“正是,蒙古人显然比我军更能忍耐,更加坚韧,若是蒙古义从军能够大用的话,用来长途奔袭是最好不过的了。”

“这倒是个办法。”既然王瑛考虑周详又是大都护府的军事主官,慕容敬明自是不好固执己见一味反对,否则传出去,将士们未免会说自己因为嫉妒而扯了王瑛的后腿,再加上若用蒙古义从军出征的话,失败了也是死的蒙古人,所以慕容敬明便后退一步,表示了认可。“只是目前蒙古义从军只有四个半团,力量尚且单薄。”

“无妨。”王瑛笑道。“三千人已经不少了,再加上吉尔吉斯人和湖西的布里亚特人,只要不跟罗刹人硬拼,足以对罗刹人散乱的小据点各个击破了。”

王瑛和慕容敬明你一言我一语的将第二年作战计划敲定下来,这种视在座上官于无物的态度让安文华很不满,于是他抓住机会质问道:“王大人,本官听得你说称给罗刹人提了一些和谈的条件,这可有些僭越职权了。”

安文华夹枪带棒的指着让王瑛那张脸涨得通红,但王瑛的确是越权行事了,所谓将在外的说辞也很难令人信服,因此只好连消带打的解说道:“下官提出分界的理由是从军学上出发的,而且北海之畔的气候,本朝将士已经吃不消了,逞论北方极北之地。”

见到王瑛嘴硬,安文华冷笑一声,只是问道:“王大人已经把话说出去了,在罗刹人看来,总归代表着本朝的意思,少不得回去请示一番。王大人,你以为罗刹人会答应吗?”

王瑛又如何敢打保票,这个时候慕容敬明解围道:“安大人,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就算罗刹人答应了,如今优势在我朝一方,少不得再添加一些额外的条件。”

安文华不能一次将都护府的武官全得罪了,因此只好给慕容敬明一点面子:“慕容大人,说的极是,本官就指望王大人为朝廷再立新功,如此本官也好跟罗刹人据理力争。”

对于安文华夺取外交主导权的企图,王瑛倒是并不介意,归根结底安文华也是为了自己的前程,既然有这样的明悟,双方也能携手共进

674。苏禄的转变

“总算逮住这帮苏禄人了。”北方的夏俄战争再次因为严寒的即将降临而宣告段落了,但在南方的吕宋,一场关于苏禄王国命运的决战正拉开了帷幕。“大人,是不是要命令伊利甘的【第一巴达维亚】团加速赶过来。”

“不但要通知【第一巴达维亚】团赶过来,而且马拉班的【第一德意志】团也要想办法通知他们赶来。”望着远处马拉维湖畔密密麻麻的苏禄人的营帐,负责棉兰老岛作战的公孙客有着一丝不好的预感。“苏禄人太多了,搞不好要翻船。”

随着苏禄战役由离岛作战转入本岛作战,原本参与清剿的内外藩属也被前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的雇佣兵所代替。按道理说六千多由爪哇土兵、德意志雇佣兵组成的夏军清剿部队是武力薄弱的苏禄人所不能抗衡的,但是一年多的辛苦采矿大大破坏了雇佣兵们的身体,再加上棉兰老岛的恶劣环境导致疟疾、黄疸等热带疾病肆虐,因此事实上夏军真正能投入一线的兵力不过长期维持在半数而已。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三千名装备步铳、轻型火炮的神策军也不是只有少量从西班牙人手中购买老式火绳枪、主要装备还是蛇形剑的苏禄人所能抵挡的,但坏就坏在,为了消灭活跃在全岛的苏禄抵抗力量,参战神策军的兵力实际处于分兵的状态,以至于在马拉维湖边抓住苏禄人主力的公孙客部四个团只有一千二百人,而他的对手足足有六千苏禄兵。

对夏军而言,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因为语言沟通上的问题,夏军根本无法像利用日本兵一样有效的进行指挥,只能依靠雇佣兵原有的士官体系,调度上不要说如臂使指了,就是传递一个简单的命令也会出现延误的情况,让夏军的胜算愈发显得渺茫了。

许是认清楚了夏军的外强中干,或者根本是以为自己胜券在握,苏禄人抢先一步进入了进攻的状态之后,此时摆在公孙客面前的只有后撤及就地防御这两条路可走了。不过就地防御意味着要直面数倍的敌军的冲击,可若要是主动后撤的话,只怕辎重、炮兵都很难保全,而且还会失去抓住苏禄人主力的机会。

“命令准备防御。”略微有些贪功的公孙客舍不得丢弃辎重和火炮,又认为自己能拖到十五(夏)里外的【第一巴达维亚】团赶到,因此作出了就地防御的决定。“通译,告诉这帮夷人,打赢了这一仗,想回老家的就能回老家,想留下来的都能获得份地。”

从爪哇聘来的土生汉人刚刚向前雇佣兵们宣布完公孙客的许诺,苏禄兵就排山倒海的压了过来。眼见得这些口诵“真主至大”的苏禄兵小跑着进入射界,夏军炮兵打响了。

由日本兵、安南兵、越南兵组成的神策军是很少装备火炮的,这是因为训练一个炮手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本来就是廉价兵员组成神策军没有必要花大的代价去培养,但这批由荷兰人留下的雇佣兵却不一样,他们中有不少是合格的炮手,再加上对荷战争中缴获了大量的不合夏军规格的火炮,因此这十个团的新编神策军中每团都装备了至少三门小口径火炮。

这些火炮对于夏军或同时代的欧洲军队来说,很容易被对手的大口径火炮压制,但还处在冷兵器时代的苏禄人哪有什么大口径火炮,因此只能顶着神策军的弹雨,以惊人的勇气和牺牲精神直面惨重的伤亡。

当突破夏军火炮阻击的苏禄人穿透硝烟出现在神策军横阵之前时,前雇佣兵们开始习惯性的排枪射击。三排往复的射击,同样给苏禄人带来了重大的伤亡。很快,第一波出击的苏禄人在距离神策军阵列不过几步的地方被驱散了。只是苏禄人并没有放弃,第二波很快压了上来,第三波随后也跟着出现在公孙客的视线之中。

神策军们只能机械的持续射击着,但祸不单行的是,天空忽然被远处飘来的乌云所笼罩,一场本地常见的热带短暴雨随后倾盆而降,立刻造成了神策军哑火率的上升。尽管神策军手中的步铳依旧能保持六成以上的效率,火炮也能保持五成以上的射击水平,但苏禄人却得到了鼓舞………当满身泥泞的苏禄人终于以前赴后继的牺牲精神撕开了神策军出现漏洞的火网,将战斗拖入更加血腥的肉搏阶段后,胜负的天平不可挽回的向苏禄人一边倾斜过去,最终,包括公孙客等夏军指挥官在内的一千二百多名神策军只有少数人利用雨势侥幸逃离战场外,其余可以用全军覆没来予以形容。

正在赶来战场的【第一巴达维亚】团在半路上接到噩耗,大吃一惊的夏军指挥官立刻调头逃回海边小镇伊利甘,就地固守起来。至于从马拉班方向赶赴战场的【第一德意志】团并没有接到战败的消息,依旧懵懵懂懂的闯入了战区,好在苏禄人已经拿着战利品顺利转移了,只剩下为暴露在野地中的死者无言的诉说着不久前发生的一切。

“赢了,真主在上,我们赢了。”且不说夏军方面得到战败消息后的反应,在得到己方战士用血肉之躯淹没夏军的报告之后,苏禄方面却为之欢欣鼓舞。“苏禄再一次战胜了侵略者,不管他们是西班牙人也好,还是华夏人。”

“赢了之后,就该考虑如何收场了。”胜利自然让人欣喜,但并不比神策军更少的伤亡数字也让一些有识之士沮丧万分,为此有人向算端提议就此收兵。“陛下,我们已经损失太多的成年男人了,若不就此与华夏人议和,只怕苏禄就没有未来了。”

在兴头上被泼了一瓢冷水的强硬派自然不愿意不败而败:“真主在上,不能因为担心死人就忍受屈辱,何况只有足够的代价才能打消华夏帝国对苏禄的野心。”

“让华夏人付出足够的代价?”主和派反唇相讥道。“一支雇佣兵就让苏禄蒙受了极大的损失,还是说什么打败华夏人的真正主力。”

主战一派也勃然大怒,不过还没等他们发言,某些中立派别就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刚刚击败了华夏人的军队,造成了对方极大的伤亡,这个时候,他们会接受我们求和吗?华夏可是一个大国,他们绝不会接受这样的侮辱的。”

“恰恰是因为华夏是个大国,所以才有可能在如今的情况下接受我们的求和。”主和派信心十足的回答着。“我们击败的并不是夏军主力,而是一支欧洲人的雇佣军,并没有让华夏军队感到无法挽回难堪。想来考虑到继续战斗的费用和伤亡,华夏人会做出我们希望的决定的。”看到中立者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主和派又抛出一个重磅炸弹来。“华夏人是好面子的,我们可以派大臣亲自到华夏首都谢罪,必要时甚至可以派王子前去。”这既是效仿几百前苏禄王室的故智,也是接受了周边国家的教训。“几年前汶莱人就是这么干的。”

算端意有所动的说道:“如果能保证苏禄原有领地不失,倒是可以尝试一下。”

一名在场的苏禄王子则问道:“那么我们直接去找华夏人谈判吗?”

“不,直接谈判只能放弃我们获得的优势。”主和派显然早有考虑。“我们应当请汶莱人帮忙。”汶莱与苏禄的关系并非友善,但同为伊斯兰信徒的两国还是有可以沟通的地方,更何况兔死狐悲,相信汶莱人是不会愿意见到苏禄人被赶尽杀绝的。“请他们代为向华夏朝廷上书,免得马尼拉的华夏人隐瞒失败消息。”

“但汶莱人已经撤军回去了。”由于算端表示出明显的倾向,即便是主战的苏禄将军也只能质疑而不能明确反对。“华夏人又封锁了整片海域,我们怎么才能与汶莱人联系上呢?”

“这并不困难。”见到主战派也发生了软化,主和的某位大臣洋洋得意的说到。“我的家族在汶莱首都有人常驻,我事先已经关照过了,只要那边听到夏军大败的消息,就想办法直接求见汶莱高层,届时必然能说动汶莱人满足我们的愿望。”

尽管有些越俎代庖,但算端并没有责怪这位大臣,反而很好奇的问道:“我们与汶莱人之间并不和睦,你确定汶莱人一定会帮忙吗?”

“臣下确定。”这名大臣信誓旦旦的保证着,其实这也并没有什么格外的玄机,在华夏不断侵蚀汶莱领土的当口,过去苏禄与汶莱的矛盾已经被汶莱与华夏的矛盾所取代,两个老对手重新走到一起也是政治常态。“汶莱人或许不肯直接帮这个忙,但只要他们愿意安排我们的使者秘密前往华夏即可。”

另一名王子担心的问道:“并非正式的外交联系能成功吗?万一马尼拉的华夏人蓄意掩盖这次失败呢?只怕使者会被拒之门外。”

对此,算端倒是有几分成算:“这个问题容易解决,只要我们乘胜出兵外岛,马尼拉只怕想瞒也瞒不住的”

675。难为的总理大臣

九月初的武昌还是一副深秋的景色,站在凤凰山离宫最高处的朝阳台上远眺周边低矮的山头,就会发现黄的黄、绿的绿,再间杂有火红的枫叶,倒映在泛着微波的江湖上,层层叠叠的,仿佛一张立体的油画般煞是好看。

然而站在朝阳台上的郑克臧却没有欣赏风景的心情,他的目光透过虚无的空间,向南方某个港口望去,仿佛已经看到了正待扬帆远去的几个儿子,五十多岁的郑克臧眼中分明有着寻常时候看不到的牵挂和不舍。

“圣上,”边上伺候的内侍首领轻手轻脚的将一件鹤髦披在郑克臧的身上,同时谨慎的劝谏道。“山顶风大,圣上病体初愈,还要注意保重龙体才是。”

听着这名东宁时期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