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要做首辅-第5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平安说完之后,一招手,让猴子把紫砂壶送过来,放在嘴边,吸了一口温热的茶水,润了润喉咙。

织田信长已经彻底蒙圈了,天下布武,多么了不起的想法,能光靠着手里的武士刀吗?不能,绝对不能,必须要有统治的合理性,必须要有思想作为后盾。

大一统,效仿天朝,全面中化!

这就是平安给他开出的药方,虽然自从南宋灭亡之后,倭国渐渐失去了对上国的尊崇,但是富庶庞大的大明,依旧是巨大的阴影,笼罩在倭国的上空。

探究倭国文化的扭曲矛盾到病态的根源,四岛恶劣的生存条件使然,同时也是庞大的中华压力所致。

第二次大化改新,毫无疑问,是有市场的。

只是国策的选择,远比一桩交易要艰难得多,织田信长陷入了天人交战,许久,他长长吸气。

“尊敬的朋友,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我需要思考,要做这么大的事情,我也需要你们证明自己的实力。”

“没问题,我们可以草签一份协议,你接受一部分条件,我送来第一批军火,还有二十名文官。”

织田信长思索了许久,终于点头,提起了手里的毛笔。

……

“平安,你不会真的要帮倭国吧?”戚安国闷声道。

“你觉得呢?”

“倭国野蛮暴虐,狼子野心,要是他们真的强大起来,可是心腹大患啊!”

“哈哈哈,安国哥,你信儒家之道能让一个国家强盛起来?”

戚安国一下子被问住了,想想也是,要是倭国人放下武士刀,拿起四书五经,开始科举取士,重文轻武,或许真的就会人畜无害了。

“不对,不对!”猴子用力摇头,“唐相爷教导我们,凡事都有例外,万一倭国学会了大一统,还保留了尚武精神,那岂不是更可怕了?”

“大一统是那么简单的吗,我们是干什么的!”平安把草约举起来,淡淡一笑,“把这玩意给毛利家送去,告诉他们,交出石见银山,不然就等着第六天魔王灭了他们吧!”

……

“唉,这小子比我还能折腾啊!”

唐毅靠在椅子上,手里的密报他已经反复看了三遍,包括平安和织田信长的对话,都一字不差。

要锻炼孩子不假,可是才十几岁的小娃娃,唐大首辅舍得让他冒险吗?

早在当年抗倭的时候,唐毅就收买了一些倭国的武士,把他们重新放回倭国,降服了王直等人之后,唐毅又利用他在倭国的人脉,安插了不少人员,虽然倭国极为排外,但是架不住水磨工夫,而且倭国也急需大明的商品,官方贸易不通,就要暗中进行,包括岛津家,毛利家,甚至织田信长的周围,都有唐毅的眼线。

这一份密报,就是毛海峰送回来的。

“小东西知道玩软实力了,进步不小。”

唐毅笑着揽着妻子的肩头,“这回你放心了吧?”

王悦影眼角含泪,用力点头,“儿子长大了!”

第1023章进士大批发

唐毅不断思索着,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倭国,一直战乱下去?就会有武士失业流浪,成为海盗的来源,闹得海疆不靖,虽然眼下的大明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也犯不上浪费太多的精力。

如果让倭国统一,出现一个丰臣秀吉一般的人物,入寇朝鲜,少不得大明朝就要陷入一场战乱之中,还是那句话,不怕打仗,但是打这个仗不值得。

假如扶持一个德川家康一般的人物呢?闭关锁国,大明又拿不到贸易的利益。

思前想后,对大明最有利的应该是一个松散的统一的倭国,最好能接受儒家教化,从此之后,变得软弱无能,形不成威胁,同时又开放国门,大明可以予取予求。

现在看起来,扶持织田信长,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至少他能把倭国捏合到一起,至于织田信长会不会提前变成丰臣秀吉,掀起一场入侵朝鲜的战争?

唐毅并不担心,从各种回报的消息来看,织田信长的革新精神远比其他大名要强烈无数倍,而且手段激进,有砸碎一切的勇气。

一手握着隆庆新政,唐毅非常清楚,变法改革有多难,分寸火候非常拿捏,织田信长越走下去,就越是孤单,甚至到最后都难免众叛亲离的可怜下场。

再说了,就算他真的能掌控变法的节奏,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大明朝,还不能把他捏死在萌芽之中啊?

唐毅终于拿定了主意,他立刻写了一封密信,让人用最快的速度送到倭国,交给毛海峰。

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唐毅没有随便说什么要如何如何,更多的是把他的要求写下来,至于具体该怎么操作,还是交给身在倭国的那些人吧。

尤其是平安,臭小子真不愧是老子的种儿!

唐毅推开纱窗,仰望着天空的一轮明月,点点星光,志得意满,老怀大慰,唐家后继有人了。

身为帝国的首辅,唐毅依旧非常忙碌,在一举干掉了三个内廷大珰之后,隆庆将派往南京的大太监李芳调回了京城,成为掌印太监。

原本呼声最高的冯保只能屈居首席秉笔,提督东厂。

这个结果让冯保无可奈何,眼下内廷彻底消停了,权威削弱到了极限,哪怕嘉靖的时候,也没有这么惨。

哪怕成为掌印,都做不了什么,更遑论一个秉笔太监!

要知道当初隆庆已经松口了,可为何又调回了李芳?

冯公公百思不解,好在他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摔倒了不可怕,要知道再哪里摔倒了。

终于通过李贵妃,他总算打听出来,隆庆在寒食节的时候,和李贵妃透露,宫里的日子要好过了,北洋公司运转起来,宫中的银子就多了。李芳经营过江南织造局,忠心耿耿,为人正派,又懂财务,让他盯着点,皇帝也好放心。

“呸,傻瓜,笨蛋,二百五!不是你放心,是唐毅能更放心!都说聪明莫过帝王家,咱家怎么就摊上了一个笨蛋皇帝啊?”

江南织造局、北洋公司、李芳……这几个词联系到一起,冯保哪里还不明白,都是唐毅在背后捣鬼,这家伙果断出手,阴了滕祥三个,回手不动声色,把自己给暗算了。

李芳那家伙就是个吃鼻涕拉脓的怂货!

跑了江南一趟,早就被唐毅给买通了,从此之后,司礼监就成了摆设,内廷外廷,都落在了唐毅手里。

冯保的猜测还真没错,彻底摆脱了内廷的掣肘,唐毅推动变法的速度大大加快。

首先一条,还是清丈田亩,依旧由张居正挂帅,唐毅给他配属了两个助手,一个是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林润,一个是吏部左侍郎陆光祖。

原本张居正只负责清查士绅的部分,这一次唐毅将宗藩也交给了他,经过了三个藩王被驱逐,这些宗室也没有多少脾气,加上原本的赎买,他们也只能选择认命。

张居正一手握着监察,一手握着人事,谁敢不听话,直接一本放到。

另外唐毅开始推行分税,田赋收上来,有三成要留给地方,随着清丈的进度,完成的越多,留给地方的就越多,最终会有七成田赋留在地方,只有三成解付户部太仓。

一面是朝廷鞭策,一面是经济利益,地方官吏从来没有这么卖力气过,从上到下,都动了起来,清丈田亩的进度飞快。

看着报上来的数字,内阁都有点吃不消,赵贞吉不得不下令葛守礼,派遣更多的监察御史,到十三省仔细清查,生怕有官吏营私舞弊,虚报清查结果。

不过不管怎么说,大明朝立国一百多年,一直没法撼动的土地问题在唐毅的手上,经过了几年的时光,总算初步胜利结束。

预计到隆庆六年,全国纳粮的田亩将达到一千三百万顷,如果再加上河套,辽东的田亩,大明的田产将是立国时候的一倍。

其实以唐毅的估算,这个还远远没有到极限,不过再清查下去,增加的也只是一些山地,一些偏远的荒地,多征的那一点粮食,还不一定够开销呢!

水至清则无鱼,到了这个地步,也该缓一缓了。

比起清丈田亩,进展更快的则是军制改革,九边积弊丛生,以往碍于边防压力,谁也动不了。

自从俺答被诛之后,哪怕是九边的将门也没法阻止军制改革了。

原本设想彻底废掉军户,采用募兵代替世兵,一举甩掉包袱。后来经过唐汝楫的考察,给推翻了,有两大理由,第一,只依靠募兵,军费开支会暴涨,就按照十万人计算,每年要开支三百万军费,还是在不打仗的情况下,相比以往,足足增加一倍不止,根本达不到节约开支的目的。

第二,废掉军户之后,一旦造成边防空虚,有地无民,草原的部落就会南下,到时候又会重演汉唐的教训,根本没法实现长治久安。

唐毅和唐汝楫两位大学士,召集兵部尚书谭纶,宣大总督李天宠,马芳、戚继光、杨安等几位总兵,还有数位将门代表,经过反复的磋商,终于达成了最后的方案。

原有的卫所一并裁撤,换成州府县乡的文官系统,和各省情况一致,但是为了保持九边的防卫力量。

以卫所为基础,组建武装农场和牧场,原有的世兵变成农场的民兵,农场承担的税负只有内地各省的三成到一半,同时每个民兵每个月能领五斗粮食。

至于原有的世袭将门,也同样以赎买的方式,解决他们的问题,以最低级的百户为例,可以分得五十亩田产,其余往上,千户,指挥佥事,指挥同知,指挥使……最多可以分得五千亩田产,足够成立一个大型农场。

朝廷设立学堂,分成文武商三班,文班就是走科举路线,唐毅等下规矩,以后乡试和会试都有保留名额,留给军中子弟,武班自然是交给他们排兵布阵,攻杀战守,学成之后,可以参加武举,选拔军官。商班就相对容易了,也教给读书识字,更多的则是经营算账,让他们能管好农场,不至于被人家卖了。

显然世袭将门受到了极大地冲击,可是他们也没有办法,谁让外患没了,晋党垮了,眼下九边能征惯战的都是东南出来的募兵。

唐毅下手虽然狠,可是也给大家伙留了活路,总不能拿着鸡蛋往石头上撞,岁月是傻瓜!

最近毛纺大兴,白捡一座牧场,没准还占了便宜呢!

军制的问题成功解决,同时却带来了另一个麻烦,九边从原来的武将管理,一下子变成了文官统辖。

原本就设有巡抚不用说了,下面要增加多少知府,县令?

一镇十个县令不算多吧?辽东镇面积最广,至少要二十个县令,算起来就是一百个七品官,五个县划成一个府,又是二十个五品知府。其余的佐贰官,小吏书办,还要多少人?

这一个改制的直接结果,就是隆庆五年的辛未科,录取人数达到了二千零四十三人。

什么概念呢?

唐毅的丙辰科,算是录取人数非常多的一科,只有四百人,足足是丙辰科的五倍。另外以重视文人著称的宋代,最多一科,也只有一千八百多人。

如此之多的进士老爷,如此大手笔的录取率,简直亘古未有。朝廷上下,都被深深震撼着。

这么多人,要怎么安排!

高拱直接找到了唐毅,“两京一十三省,不过一千多个县,两千多名进士,无论如何,也是安排不下的。”

“那高阁老以为如何呢?”唐毅笑呵呵问道。

“四百名之前,按照老办法,四百名之后,授官降等为八品,一千名之后,降为九品,从今往后,各县的主簿,县丞,教谕,一律从进士官出,另外两京六部衙门,所辖吏员首目,以九品起步,也由进士官担任!”

什么多了都不值钱,包括进士也是一样,以往是七品起步,现在只能降等到九品了。

唐毅含笑道:“高阁老,你我是心有戚戚啊!小吏贪鄙残虐,盖因为无有升迁之路,一心求财所致。进士官尸位素餐,庸庸碌碌,盖因为起点太高,没有根基。增加科甲官吏是最好的药方!”

第1024章倭国的第一笔银子

治国首在治吏,吏治不清,国家必乱,高拱总结过“八弊”,把大明官场的弊端,揭示得淋漓尽致。

高胡子自以为天下英杰,无人能超越自己。

可是真正推行隆庆新政的时候,高拱却发现自己错了,错的很离谱,真正的问题被他给忽视了。

就拿热火朝天的清丈田亩来说,他以为推不下去,有法令问题,有地方阻力,有官员欺上瞒下,可千算万算,就是没有算到,大明朝官吏不懂算术和几何……

这可不是一个笑话,科甲正途出身的官员,很多只会做八股文,什么《九章算术》啊,《周髀算经》啊,连看都没看过。

四四方方的一块田勉强会算,要是遇上了畸零地就抓瞎了,只能拍着脑门瞎蒙,弄出了好些笑话。

张居正无奈,只能向银行、钱庄借了不少人手,相应的其中也有很多疏漏,假如朝廷有数量足够,且质量上乘的官吏,至少还会多一两百万顷田亩。

经过这一件事,至少内阁都接受了唐毅的观点,大明的确存在冗官,只是那些冗官是荫庇的,捐来的,真正做事的官员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州县,少到令人发指,连基本的缉捕盗贼都做不到,所有的地方官吏,最常处理的事情就是审案子。不是他们不想做别的,而是真的做不了。

“科举取才,本无过错,奈何应考者众,录取者寡,每三年才取才三四百人,不得不大浪淘金,应试的难度越来越大,最后就落在了容易评卷,写作困难的八股文上面!”

高拱总结道:“如此一来,凡是中科举者,自以为高高在上,见识不同凡俗,天下之事,没有什么他们不会的。这些人一经授官,最少就是七品县令,朝堂上说七品官是芝麻绿豆大,到了地方就是百里侯,就是百姓头上的天!他们如何能舍得拉下脸皮,去学习真正有用的本事,恨不得抓紧时间,享受作威作福的好日子,不懂装懂,尸位素餐,说的就是这些科举出来的废物!”

高胡子果然厉害,把科甲正途的官吏看得一清二楚。高拱扪心自问,要不是在翰林院坐了十年冷板凳,又被派到了裕王府十年,二十年沉心静气,好好观察学习,哪有今天的高肃卿?

像唐毅一般,妖孽早慧的毕竟太少了。

“科甲正途的官吏虽然可恶,不过相比那些吃人不吐骨头的小吏,就要好了不知道多少倍。地方的吏员世袭罔替,互相结亲,实力雄厚,是不折不扣的地头蛇。朝廷派下来的官员孤身一人,最多带一个师爷,哪里是他们的对手,故此多数都被玩弄于股掌之中,小吏没有上升空间,又被官员鄙视,早就自轻自贱,不要了脸皮,他们的心中只有两个字:银子!没有他们不敢贪的钱,没有他们不敢做的事!吏员虽小,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他们就是大明身上的一个个蚁穴,早晚官逼民反,揭竿起义,都是他们造的孽!”

啪、啪、啪……

唐毅鼓起来掌,痛快,的确痛快。

“中玄公一语道破,吏治的弊端,就在于此!”

高拱惭愧道:“元辅谬赞了,您只怕早就看出来了。”

“看出来做不了什么,和没看出来差别不大。”唐毅意味深长道。

“那现在能做了吗?”

“能!”唐毅果断说道:“中玄公方才总结的两个问题,我用一个药方,都能解了。物以稀为贵,三年一次,录取的进士太少,才造成一个个进士官自视甚高,不通俗务。但是不可否认,他们都是才智之士,只要假以时日,都是人才。科举录取人数大大增加,每个进士本事的价值就在缩水,他们不得不低下头,去学习更多的东西,吸纳更多有用的知识,非如此,不能在众多的同年之中,脱颖而出。而且人数增加了,难度降低了,相应的录取的岁数就会降低,早早进入官场,他们有更多的学习时间,可以充实自己的本领,不至于把精力都浪费在八股上面。”

改革吏治这一块,唐毅早早就在弄,隆庆二年的录取人数就要比以往都多,经过了一次成功实验,唐毅的步伐更大,改革的更彻底。

“把进士的门槛降低,初次授官的起点也就低了,眼下是正九品,下面呢,典吏,巡检,仓库大使,牢头,六房书吏,都可以考虑使用科甲官。”

高拱惊得张大了嘴巴,那要多少人啊?

唐毅笑道:“高阁老,我们可以分成国考,省考,县考,国考的起步是正九品,省考的起步就是六房书吏,至于县考,则是普通小吏。一旦进入衙门,不管学历出身,一律一视同仁,考核升迁,采取同样的标准。打破官吏界限,吏员做得好,一样可以高升,自然就降低了一心求财的人数。进士官起点低了,就迫使他们增加才干,更务实,而非务虚,最终的结果就是朝廷可用的官吏更多了,素质更高了,朝廷的执行力也更强大了!”

以往陆陆续续,谈过许多整顿吏治的东西,这一次唐毅算是毫无保留,全都抛了出来。

高拱当然理解唐毅的想法,事实上这几年他们就是按照这个思路做的,比如增加中书舍人,给科道言官配属吏员,还把申时行等翰林官放到地方历练……

经过了许久的准备,终于要大展拳脚,彻底革新吏治,高胡子难掩激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