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大亮道:“那请问公主,假陛下到底是何时替换了真陛下呢?”
“就是刚才。父皇册立万太子之后,太监牛玉等人就把他囚禁起来,换成了假父皇。”
“原来如此。”李大亮对群臣道:“这下大家都听清楚了吧,齐王的太子之位乃真陛下所立,理应继位。”
郭业道:“高阳公主意图谋害陛下,证据确凿,她的话怎么能做得准?你们俩沆瀣一气,一唱一和,想把我们当傻子吗?你们以为这样就能颠倒黑白?”
李大亮道:“现在唯一的证人就是高阳公主。如果秦王不信她的话,请提出证据来。如果只是心里怀疑,却没有过硬的证据,恐怕难以令天下人心服。”
高阳公主道:“本宫愿意对天发誓,刚才所言句句属实!但有半句虚言,天打五雷轰!”
在场的都是人精,当然不会被这二位如此简单的伎俩所欺骗。这事是明摆着的,李二陛下性情大变已久,假陛下替换真皇帝,那肯定是发生在几个月以前。
但现在唯一的证人就是高阳公主,让大家拿出她说谎的证据还真拿不出来。
对于一般证人,人们还能威逼利诱,迫使她说实话。但高阳公主不管怎么说都是李二陛下的亲闺女,未来皇帝的亲姐姐。
不错,陛下是死了,但那是秦琼杀的。严格来说,和她真的关系不大。
至于囚禁陛下……要说重罪的确是重罪,但话又说回来了,谁知道新皇帝是怎么想的?万一人家出于血缘的关系,就不再追究此事了呢?
所以,一般的手段人们还真使不出来。
既不认同李大亮的歪理,又无法出言反驳,现场一阵沉默。
良久,孔颖达轻咳一声,道:“武阳县公,到底发生了什么,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真的假不了,事情的真相不是凭强词夺理就可以改变的。你不要错打了如意算盘。”
李大亮眼珠一转,道:“您老人家也认为高阳公主的话为假?”
“那是自然。”
“好,那我给孔尚书一个面子。大家各退半步如何?”
“半步?怎么是半步?”
李大亮道:“我不再坚持立齐王的一定是真陛下。但也请大家不要坚持认为是假陛下立了齐王为太子。这个问题,咱们暂时搁置。”
孔颖达大惑不解,道:“这个问题搁置了,那到底让何人登基为帝?”
“晋王李治曾经当过太子,不久前被废。齐王李佑被立为太子,大家却不知立他之人是不是真正的陛下。那咱们可以认为在名分上双方势均力敌,到底让谁登基可以从别的方面考虑。”
郭业道:“别的方面?晋王李治乃是长孙皇后所生,陛下的嫡子,正应继位!”
“那却不然。”李大亮摇了摇头,道:“晋王李佑的生身之母也被封为皇后,按说他也是陛下的嫡子。虽然成色上可能略逊于晋王,但您别忘了,他的年纪可比晋王大,长幼有序,理应晋王继位!”
“可阴皇后到底是不是真陛下所立都不一定呢?”
李大亮道:“那这个问题咱们也算平手,可以再考虑别的方面。”
“还有什么方面?”
“当然是诸位大人自己了。”李大亮没理郭业,却走到了孔颖达的面前,道:“孔尚书,今天在立齐王为太子的大典上,您给齐王行礼了吧?”
“呃……那当然是行礼了。”
“行礼之后,是不是就算承认了太子的地位?承认了齐王乃是半君?”
“呃……算……算吧?”
“您是孔圣人的三十二世孙,最是知礼不过。这认了君主,还有反悔得道理么?”
“这……”
李大亮舌辩滔滔,还真把孔颖达说了个哑口无言!为啥?关键是在封建社会来说,这个道理极正!
俗话说得好,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更二夫。旧的主公死了,改投新主公,那谁也没办法,总不能让大伙都陪葬吧?但是旧主公还好好的你就改投他人,那就很不合适了。
所谓太子,又称储君,或者说是半君。
不管是什么原因,群臣在大典上给李佑这么一跪,双方就有了君臣之分。
再想反悔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举个例子,在历史上,宋仁宗去世,赵曙为新帝。在山呼万岁之前,名臣韩琦先嘱咐身后的大臣们,我跪了你们再跪,我不跪你们都别跪。
为啥?万一宝座上坐的不是赵曙本人呢?大家要是跪错了,不是全完了吗?
所以,他要先命人把坐在御座上那人额前的头发拨开,露出真容。等确认了是赵曙本人,这才下跪。
大庭广众之下,去拨皇帝的头发,这多不礼貌?但那也没办法,此事太重要了,就算对新皇帝无礼,也只能这么干。
虽然说“半君”和“君”并不完全一样,但现在李二陛下已经死了,所谓的“半君”自然和“君”也就相差不大了。
见孔颖达久久不语,李大亮趁热打铁,继续道:“另外,大伙想想,晋王对大伙有何恩义?立齐王为帝有什么不好的?大家何必死抱着晋王不放?”
李佑看出了便宜,赶紧道:“苍天在上后土在下,本王在此立誓,我若为帝,原来与孤王有仇怨者,既往不咎。不仅如此,群臣尽皆官升一级!如违此誓,天诛地灭!”
若是李治在这,当然不怕这个,大家争相出价呗,你升一级,我就能升两级。但问题是,李治现在还被关着呢,他不开口,其他人若是代替他许诺,那效果可就大打折扣了。
李佑的话音一落,不少人看他的目光开始热切起来。
还是那句话,都是陛下的儿子,差不多的情况,立谁不是立呀?
至于说李佑的人品不好?
李二陛下弑兄杀弟逼老父让位,最后李渊还死的不明不白的,论起私德来,他又比李佑强到哪去了?
这也并不妨碍他当一个好皇帝呀!
左右是帝王家事,咱们硬顶着干啥?还是官升一级落袋为安吧!
于是乎,人们开始窃窃私语,讨论李佑继承皇位的可能性。
眼睁睁地看着局势开始逆转,郭业知道不能再等下去了。
他高声道:“诸位,不要被李大亮所欺骗!虽然没有证据,但大家心里都明白,陛下被囚,恐怕和阴皇后和齐王逃不脱关系。现在陛下尸骨未寒,难道大家就要把害他的人推上皇位吗?”
说到这里,他猛然间抽出了腰间的宝剑,往地上划了一条线,道:“事到如今,咱啥也不说了。以此线为界拥护齐王为帝者,往左边站。拥护晋王为帝者,请站右边。”
这就是逼大伙站队了。
人们都知道,这种情况下可容不得含糊。
保持中立也不是不行,但你得有保持中立的资格。比如说李靖,比如已死的秦琼,那是国家栋梁,无论谁登基,都用得着他们,自然可以中立。
但大部分人就没那么重要了,现在中立,新君登基之后,肯定得被赶回家吃老米。遇到暴虐的君主,说不定还得被罗织罪名抄家灭族。跟选错了边的结果差不多。
于是乎,郭业的话音一落,群臣就乱成了一团。最终一清点,支持两位王爷的人数是半斤八两,一半对一半!
当然了,支持太子的重臣还是要多一些,齐王这边有名有号的大臣不过是薛万彻、张亮、韦挺、许敬宗等聊聊数人。
对于这个结果,李大亮是喜出望外——在取得大臣的支持上,双方没有质的差别,后面剩下也只有武力解决了。
他手持宝剑指着支持李治的人群道:“众将士,听我的命令,杀光这帮乱臣贼子!谁出的力多,齐王定当不吝封赏!封妻荫子就在眼前,大家随我冲!”
长孙师也高声道:“晋王才是真命天子,大家杀李大亮迎晋王,兄弟们随我博这份拥立之功!”
负责九连殿守卫的甲士们也分为了两派,一派以李大亮为首,一派以长孙师为尊。
双方剑拔弩张,一场大战就在眼前!
“诸位且慢动手!我有话说!”
正在这个关键时刻,忽然有人高声叫喊。
人们循声望去,说话的却原来是太子府的长史马周。
李大亮道:“马元举,事关皇位的归属,你不会以为凭借口舌之利就能解决吧?”
马周胸有成竹地说道:“口舌不利当然不行,但是……遗诏呢?”
第2142章大局已定
李大亮心里一惊,道:“遗……遗诏?不可能!绝不可能!我眼睁睁地看着陛下龙驭宾天,根本就没什么遗诏留下。”
马周白眼一翻,道:“陛下临终之时当然没遗诏,但那之前呢?比如一年以前,两年以前,甚至三年五年以前呢?你时时刻刻都盯着陛下了?怎么能确定陛下没遗诏?”
“还是不可能。”李大亮连连摇头,道:“陛下的身体一向很好,现在又是春秋鼎盛,不会考虑身后之事。”
马周不屑地一笑,道:“陛下英明天纵,行事岂是你李大亮所能测度的?实不相瞒,就在五年以前,陛下已经立了一份遗诏!”
“诏书上写的什么?”
“当然是立太子李治为新帝。”
他说得如此笃定,李大亮心里边已经信了个七八成,道:“就算真有那份遗诏又如何?上面说的是以太子为新君。但问题是现在李治已经不是太子了,那份遗诏当然做不得准。”
马周微微一笑道:“您又想错了。事实上,那份遗诏上写得清清楚楚,陛下驾崩后。不管他驾崩的原因是什么,也不管太子李治在那时候是何等身份。就算是太子起兵弑父,这皇位也得传给李治!”
李大亮不服气地说道:“这不是太阿倒持吗?怎么可能有这种遗诏?”
“怎么不能?齐桓公年轻的时候何等英武?到了晚年却宠信佞臣,弄得自己活活饿死,为世人所讥。陛下为了避免重蹈齐桓公的覆辙,立这么一份遗诏,不是合情合理吗?”
怀着万一的希望,李大亮又问道:“空口无凭?这份遗诏到底在哪?”
马周从怀里一伸手,掏出了一份诏书,道:“就是此物。自从太子被废,这份遗诏我须臾不敢离身。没想到今天终于派上了用场!”
李大亮道把手一伸,道:“拿来我看!”
“那可不能。”马周把手缩了回去,道:“我信不过您,这份诏书还是先给别人看的好。大家都看完了,您再看也不迟。”
当即,马周走到了支持齐王李佑的那群人中,把诏书给了一个四品官道:“张主事请看。”
那人接过来看了几眼,就知道遗诏确实为真,道:“想不到陛下如此高瞻远瞩,竟然预料到了今日之事。既然有这份诏书,那没什么说的,我张文德谨奉诏!”
说完了,他把诏书双手捧起还给马周。
然后,紧跑几步,来到了支持李治的队伍中。
马周又把诏书给其他人看,所有看过之人,都承认诏书为真,并且效仿张文德,改换了立场。
直到这时,郭业才长出了一口气。
他知道这场血战是打不起来了。
说到底,现在大唐政治清明,群臣愿意按照规矩办事。没有遗诏,晋王和齐王的条件差不多,那只能是开打了。但若是李二陛下有遗诏,大家就愿意奉诏。
不错,晋王确实对大家无恩。但齐王呢?还不是一样?
不占理的情况下,谁愿意为齐王出生入死?
所以,事情的关键就在于遗诏的真假。
这份诏书当然是真的。
郭业想起来了,在长孙皇后死后,唐军东征高句丽以前,自己与李二陛下曾经有一场长谈。
在这场谈话里面,李二陛下表示,为了不辜负长孙皇后的情义,一定要确保李治继承皇位。
为此,他做了两个决定:第一,不动自己的兵权。第二。给自己一道秘旨——允许自己在必要的时候起兵清君侧,拥李治为帝。
自己当然不肯接这份要命的秘旨,当时就婉拒了。(参见前文《李二陛下的心思》章)。
没想到,大唐天子并没有死心,把一份类似的秘旨给了太子府的长史马周。
想必是李二陛下知道马周与自己交好,必要的时候,马周可以把这份秘旨交给自己,让自己力挽狂澜。
不过后来的情况还是发生了变化,阴差阳错之下,自己被解除了在长安的兵权,这份圣旨也就成了无本之木——圣旨再有用,也敌不过李二陛下亲自出面呀!
所以,即便太子被废,马周也没把这份秘旨拿出来,只是贴身收藏。
直到李二陛下龙驭宾天,马周才把秘旨拿出来,起到了一举定乾坤的作用。
这还真有点人算不如天算的意思。
想到这里,郭业怀着怜悯的目光看向了李大亮。
他说道:“武阳县公,您一生好名。为了名望,可以拿出全部的财产。为了名望,不惜抛妻弃子。可想没想到,最后会落得一个不忠不义之名吧?事到如今,您有什么想说的没有?”
“我……”
到了现在,李大亮当然明白自己输定了。大臣们都投靠了过去,光手里这些兵有什么用?
即便自己火拼赢了,大臣们不会跑吗?人家跑回长安城,随随便便就能召集一支大军讨伐自己,自己拿什么抵挡?
再说了,有遗诏在,自己这边到底有多少人会反水?一半?八成?还是九成?
打这场必输之战,即便自己的那些亲信也未必靠得住呀!
完了!全完了!真是悔不当初!
我当时怎么就猪油蒙了心,一定要站在秦王的对立面,要把忠直的朝臣们一网打尽呢?
这也就算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能及时改正,李义府乃是秦王的义弟,有他做女婿,我未必就没有翻身的那一天。
可千不该万不该,我不该在改正之后,再次反水,意图谋一个拥立之功!
晋王李治登基之后,谁都可以原谅。哪怕是齐王李治,念在兄弟之情上,他也未必不能从轻发错。但唯独我李大亮,数次背叛,上窜下跳,他能饶得了我?
好吧,死就死吧,我不怕死。
但死后的名声呢?不忠——违逆陛下的遗诏;不义——害死救命恩人;不仁——致妻女的安危于不顾!
我就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不忠不仁不义之人!
我一声生追求名望,难道就是这么一个结果?
恨,我好恨呀!
悔,我好悔呀!
李大亮越想越憋屈,越想越郁闷,猛然间觉脑袋一蒙,嗓子眼发甜,眼前金星乱晃!
哇!
一口鲜血从他的嘴里喷了出来!
这口血只是个开始,紧接着,他就开始大口大口地吐血,直到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临死之前,他想起了自己当日的誓言——但有半句虚言,就让我呕血而死。
……
……
李大亮一死,皇位归属就再无悬念。
此时遗诏还在传递,有十几个人还没传到,包括薛万彻、张亮、韦挺和许敬宗等几位大佬。
不是他们不想看,而是马周怕他们狗急跳墙撕毁遗诏,一定要他们最后看。
郭业高声道:“不必传了。几位都是朝中重臣,若是看过遗诏才转换立场,难免在新君的心里留下一根刺。我给你们个机会,现在就主动投到这边来。”
许敬宗喜笑颜开,道:“我……”
钱霸想起此人曾在殿门口辱骂过自己,还要剥自己的皮。哪能容他从容过关得逃活命?
当即大吼一声,道:“好小子,你还敢执迷不悟!我要你的命!”
当即跳上前去,手起锤落,把许敬宗的脑袋打了一个万朵桃花开。
在场的都是人精,谁看不出他在公报私仇?薛万彻大叫一声,道:“我……”
他那个“擦”还没说出口呢,钱霸小眼一眯缝,道:“怎么样?你小子不服气?”
薛万彻被他打过一顿,本来就有点心理阴影。现在为大势所逼,就更是英雄气短了。
他先是微微一愣,随即长叹一声,也不答言,大踏步地往郭业的队伍走去。
薛万彻都怂了,其他人自不待言,当即两队合成了一队。李佑知道大势已去,孤零零地站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
郭业微微一叹道:“齐王,您也加入队伍吧。晋王仁厚,想必不会骨肉相残。不过您以后可要把野心收起,小心谨慎重新做人。若还是不知悔改,恐怕上天都不会原谅你。”
“多谢秦王教诲!”
……
……
关押李治的地方,就在九连殿内。
其实,此时政变的消息早已传开,李治已经恢复了自由。不过不知为什么,他还是躲在房间内不肯出来。
大伙只能前去迎接这位新鲜出炉的皇帝。
一行人浩浩荡荡来到了一处房门之外。
有了秦琼的前车之鉴,群臣都谨慎起来。人们面面相觑,既不敢挪步,又不敢毛遂自荐。望向同僚,也充满了审视的目光。
最终孔颖达道:“秦王千岁,要不……还是您一个人进去吧。关系重大,大家都有点互相信不过。”
“如此也好。”
吱呀~
郭业推开房门,与李治四目相对。
第2143章改元永徽
“老师,您来了。”李治站起身来,躬身一礼,脸上却看不出多少喜色。
郭业一看这状况,就知道今天的差事不太好办。
一场大变很可能把李治这孩子吓出心理阴影了,
想想也不奇怪,虽说李治现在的虚岁已满十八。但是按照现代社会的观念来看,他不过是十六周岁多一点的孩子而已。
先是贵为太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