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店里的这几位都是沪市有名的几位专家,其中有两位在全国都非常有名,经常上各大鉴宝类节目,孟子涛当然也认识他们。
这些专家老前辈之所以齐聚一堂,除了商议明年年初一次古玩展销会之外,还为了讨论桌上一对瓷器的真伪。
相互寒暄过后,大家又把注意力放到了桌上的一对瓷器上。
蒋卫文“小孟在瓷器上也很有研究,让他点评一下,大家没意见吧。”
其他人纷纷说好,孟子涛客气了几句,便准备打量桌上的一对瓷器。
正在这个时候,坐在桌子右边的一位老人,看到大军手上拎着的盒子,想到一件事情,便说道:“小孟,听说你运气非常好,时不时就能遇到宝贝,今天有没有遇到啊?如果遇到了,可要拿出来给我们涨涨眼哦。”
孟子涛呵呵一笑:“苏老,您说的有些夸张了,我如果哪能时不时就遇到宝贝啊,那不跟经常遇到天上掉馅饼差不多了嘛。”
蒋卫文哈哈一笑道:“小孟,你就别谦虚了,你的事迹我可从小于那边听过很多了。”
“这死胖子,胡说八道干嘛。”孟子涛心里嘀咕了一句,当然,他也知道于为刚估计是在为他撑场面,这才提起他捡漏的事情。
“就是,年轻人,谦虚一点是应该的,但谦虚过了可就是骄傲了。”
说话这人语气有些阴阳怪气的,孟子涛朝对方看去,却是坐在自己前面的一个老人。
孟子涛暗自冷笑一声,这老人名叫卢正源,卢正源的师傅曾经是郑安志的同事,两人之间因为工作意见不合,经常吵架,之后干脆就老死不相往来了。
现在,卢正源碰到了孟子涛,能给孟子涛好脸色看才怪。
为了师门的名声,孟子涛也不会再客气,于是嘴上说着一些对卢正源夹枪带棒的话,让大军把刚才得到的宣德炉拿了出来,让大家鉴赏,自己则观察桌上那对瓶子。
桌上的一对瓶子都是转心瓶,转心瓶属于清代创制的一种瓶式。在一个镂孔瓶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上绘各种纹样。转“转心瓶”瓶体由内瓶、外瓶、底座分别烧制组成。内瓶上部为外露的瓶口,瓶身似筒形,上有装饰绘画,有四季景物、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等。动内瓶时,通过外瓶的镂孔,可以看见不同的画面,犹如走马灯。
许之衡在其名作《饮流斋说瓷》中记载,“瓶之腹玲珑剔透,瓶内更有一瓶兼能转动,若是者,名曰‘转心’,乃内府珍裳殊品也”。2011年,一件乾隆时期的珐琅彩“吉庆有余”转心瓶曾经以5。5亿元人民币的天价成交。转心瓶的价值可见一斑。
当然,现在还是09年,转心瓶的拍卖价格还没听说有上亿,但也已经有了两千多万的成交价,可见藏家对其的重视。
桌上的一对转心瓶造型、纹饰等方面都差不多,只有些许的差别,而且都是乾隆时期的,照理说这种情况是不太可能的,其中必然有一件是仿品,至于哪一件,因为两者惟妙惟肖,就要考究鉴定者的眼力和经验了。
正在这个时候,苏老给出了铜炉的鉴定结果:“这是一件宣德炉!”
卢正源发出一声很不好听的轻笑声:“也就是一座宣德炉。”话里的意思不言而喻,就是在说不过是一件宣德炉而已。
蒋卫文瞥了卢正源一眼,嘴里也发出了一声轻笑:“我想老卢可能没有听明白,那我再说一遍好了,这是一座开门到代的宣德炉。”
这话令其他人都是一怔,看到大家的反应,苏老神情激动的说道:“正如蒋老所说,这是一座真正的宣德炉。”
旁边一位候姓老者震惊地站了起来:“真的是宣德炉?”
“虽然时间仓促了一些,但是我和苏老哥的鉴定结果一致,但这座宣德炉的确是宣德皇帝亲自监督,无数工匠费尽心力打造的三千座香炉中的一座。”蒋卫文目光凝视宣德炉,神情相当地郑重。
明代宣德皇帝在位时,为满足玩赏香炉的嗜好,特下令从暹逻国进口一批红铜,责成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参照皇府内藏的柴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名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和监制香炉。
为保证香炉的质量,工艺师挑选了金、银等几十种贵重金属,与红铜一起经过十多次的精心铸炼。成品后的铜香炉色泽晶莹而温润,实在是明代工艺品中的珍品。宣德炉的铸造成功,开启了后世铜炉的先河,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中,宣德炉成为铜香炉的通称。宣德三年利用这批红铜开炉共铸造出3000座香炉,以后再也没有出品。
只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三千座宣德炉流传到现在的寥寥无几,是每一位收藏家都梦寐以求的珍宝,每一座都可以放在故宫的重要展位上展出。
第八百四十四章 嫉妒
在铜器的收藏门类中,铜炉因其铸造精良、工艺考究、造型古朴,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身,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古玩艺术品,并成为艺术品市场的热门收藏品类之一。
而提到铜炉,就不能不提享誉盛名的宣德炉。明代宣德炉的诞生揭开了我国制铜史上的新篇章,其精密温润的材质、典雅圆润的造型,可谓优冠诸炉,甚至被明清文人誉为文玩之首。
明代宣德炉之所以珍贵,除了因为不惜工本,制作异常精良等方面之外,和它的存世量也有关系。
在几百年的时间里,真正的宣德炉经过好几次的灾难。
第一次,明崇祯年间,由于国力日渐衰败。当时崇祯的前面有努尔哈赤要夺取他的江山,背面有李自成打他,军费严重不足,所以下旨把皇宫里的铜器拿来铸钱,以解燃眉之急。明末李自成攻占京城,于是将皇宫中各种铜器熔成数万铜饼运到西京去了。
第二次,清代咸丰当皇帝时,外有八国联军打他,内有太平天国起义,也是军饷严重不足,为了筹军饷,不惜把皇宫、内廷保存的各种铜器(包括皇室历代旧藏的铜炉、薰炉、铜龟鹤等)毁掉用以铸钱。藏于宫里的宣德炉经过这几次劫难,基本上就没有了。
至于民间收藏的宣德炉,也因为战乱,连肚子都吃不饱哪还去收藏宣炉呢?说不定也有人把它铸钱了。
正因为这一系列的原因,流传到现在的真正宣德炉,可以用寥若晨星来形容,每一座都是大收藏家们争夺的目标。
因此,在场只要对宣德炉有些了解的人,此刻全都反应了过来,特别是元林和林友信,更是张大了嘴巴,露出一幅不可置信的模样。
原本他们两个也都以为,这只宣德炉不过是清代时期的仿品,至于原因也简单,因为这只宣德炉看起来崭新如故,不像是流传了几百年的样子。现在听说它是一件真正的宣德炉,心中的诧异可想而知。
于是,当蒋卫文的话音一落,一众人等纷纷猛然站了起来,快步上前,围到了苏老的身边,一双双眼睛都睁的老大,恨不得飞出来贴到铜炉上去仔细地瞧一瞧。
候老连忙说道:“老苏,能不能让我上一下手?”
“没问题。”苏老把铜炉小心翼翼地放到了桌上,看起来还稍稍有些不舍。
候老深吸了一口气,尽量控制住微微颤抖的双手,这才拿起了铜炉。
“宣德皇帝督造的三千座宣德炉中的一座?”
候老喃喃自语,话语中还是有些许不信,不过马上,他的眼睛就亮了起来,整个人也如同疯魔一般,情绪越来越激动。
“老候,控制一点,你可有心脏病,别太激动!”蒋卫文连忙劝道。
候老深吸了几口气,控制了情绪,这才笑着说道:“没事,我的身体我自己有数,再说了,能够欣赏到这真正的宣德炉,就算死也值了。”
“您老可别这么说,不然小子我的罪过可就大了。”孟子涛笑着拱了拱手。
“放心,不找你算账。”
大家相续哈哈一笑。
有了候老这番话,更加证明这件宣德炉是一件开门到代的真品,这完全称的上是国宝无疑,因此店里的气氛也更加的热烈,剩余的人纷纷上前,想要一睹这件国宝的真容。
看到一伙在沪市古玩圈内名声赫赫的专家、学者,你挤我、我挤你的上前鉴赏,几乎被人遗忘的卢正源立在一旁,脸色很不好看,尤其是听到大家纷纷证实就是一座真正的宣德炉时,心情就像吃了苍蝇一样,别提多难受了。
“不可能!一定不可能的!”
他双眼微微的有些失神,自己师傅找了多久的宣德炉,连半座都没有找到过,凭什么孟子涛这个毛头小伙子,这么容易就能找到一座?难不成这小子是福星的私生子啊!
“肯定不可能会是真正的宣德炉,哪里一定有什么问题!”
想到这,卢正源走上前,腆着脸请求鉴赏。虽然双方不对付,不过在现在这种情况下,孟子涛也不可能说不让他看。
卢正源看了不久,就提出了一个问题:“照理说,这宣德炉经过几百年的流传、把玩,总会有些磨损吧,为什么无论是视觉和触觉均能感得到炉表面细嫩与滑腻?”
卢正源提出的这一点,也正是元林和林友信疑惑的地方,不过既然有这么多位专家在,想必能有解释吧。
蒋卫文深深地看了卢正源一眼,对着孟子涛微微一笑:“小孟,你是物主,这一点还是由你来解释吧。”
孟子涛笑着点了点头,随即说道:“想来卢老师没有读过多少宣德炉的著作,对宣德炉的皮色并不了解,明末宣炉学者冒襄说:‘宣炉最妙在色。假色外炫,真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正如美女子肌肤柔腻可掐。’在这组对宣炉的赞美词中,冒襄把宣德炉的皮色比喻成女子的肌肤。”
“至于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崭新如初,这和宣德炉使用的人工皮色工艺大有关系。有了这一层工艺的保护,这才使得真正的宣德炉经过几百年岁月的洗礼,还能有如此表现。但这并不是说,有了人工皮色的保护,岁月的侵袭没有留下一点痕迹了。”
“如果你能够看仔细一点,用100倍的放大镜观察,你会发现此炉也是伤痕累累的,在炉表体上有象月球被撞击后的圆形凹坑,也有月球上没有的蛋形坑,还有受锐角体打击后在炉体上留下的的v字痕、碰撞痕等。这些痕迹以及炉体上的瑕疵,只不过因为有人工皮色的保护,用肉眼是不容易看见的。”
“而且,这层人工皮色很不简单,如果继续放大后再看,痕迹上皮色并没有起裂,更不要说有脱皮的现象了。这说明炉体人工皮色有一定的韧性,非常薄,皮色厚度可能只有几微米厚,可见这种工艺之厉害,说它是巧夺天工也不为过。”
说到这,孟子涛似笑非笑地对着卢正源说道:“卢老师,我这有放大镜,要不要借给你看看。”
卢正源既然尴尬,同时也有些羞恼,但他却又不敢爆发出来,只得说自己有放大镜,拿出来装模作样的观察,那模样,就好像把头埋在土里的鸵鸟一般。
众人暗自纷纷摇头,事实上,在场的大部分人对卢正源师门与孟子涛师门的恩怨多少有些了解,就算卢正源提出质疑也都觉得很正常,但你沪正源就算想提出质疑能不能专业一点,至少等仔细观察后再说吧,现在就这样,只不过是给人一种无知的印象。
因为此事,卢正源给大家的印象下降了好几分,不过碍于情面,大家并没有多说什么,接下来就对这座宣德炉进行探讨。
到底都是经验丰富的专家,特别是苏老,在铜器这一领域浸淫已久,曾经发表过多篇宣德炉方面的研究文章,在座的专家之中,他应该是最有发言权了,他讲述的一些宣德炉的工艺特点,也是孟子涛以前没有听说过的。
就听苏老说道:“宣德炉最妙处在色,其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明朝万历年间,鉴赏家、收藏家、画家项元汴曾说:‘宣炉之妙,在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澹澹穆穆。’据史料记载,宣德炉有40多种色泽,如茄皮色、藏经色、棠梨色、仿宋烧斑色等……君不见,赵汝珍也在《古玩指南》里说:‘宣炉惟色不可伪制’……”
“除色泽优美外,宣德炉还具有器型周正、线条简洁、端正静雅、气度沉稳等特点,将铜炉艺术推向历史巅峰。宣德铜炉的造型古朴庄重、做工精致,也是继商周青铜器之后,我国铸造工艺中的一个高峰,其式样多取自宋代的《宣和博古图》和汝官哥钧定等名窑瓷器。”
“简洁的造型、高度抽象的线条、精准的几何关系,这些在宋瓷里被运用得炉火纯青的美学元素,在宣德炉上也能寻见端倪……”
苏老侃侃而谈,对宣德炉里里外外都进行了一番阐述,再加上其他人补充,令孟子涛对宣德炉的认知水涨船高,他心里不由感慨,别看自己记忆出群,许多知识都能倒背如流,但论到经验,和这些老前辈们相比,可真得差远了。
在大家商讨的过程中,卢正源把铜炉放了回去,内心之中全都是是对孟子涛的嫉妒和恨意。
一座品相完美的宣德三年制成的宣德炉价值多少?
当卢正源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他都觉得自己的心脏好像被尖刀给狠狠地扎了一下,疼的抽搐起来,肚子里响起了一声声不甘的怒吼声,为什么这座宣德炉不是他的?哪怕不是他的,但也别是孟子涛这个毛头小子的啊!
卢正源越想越气,狠不得冲上去,把铜炉狠狠地摔到地上,砸个稀巴烂。当然,他还有理智,肯定不可能会付诸实施,但一直在这里坐着,难保自己突然爆发,于是他还是起身告辞了。
第八百四十五章 转心瓶的问题
等卢正源离开后,苏老摇了摇头:“这个老卢,真是越活越回去了,心眼这么小,一点都没有长辈应该有的样子。”
候老冷笑一声:“他什么时候变过,不一直是这个样子,心眼小的不行,当初闫老还没有退下来的时候,不知有多拽呢!也就这几年,看起来不那么耀武扬威了。”
“好了,老候你也少说两句,别因为他坏了心情。”蒋卫文笑着劝了起来,到底是一个子的,卢正源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看在他老师的面子上,搞得水火不容也不好。
既然蒋卫文这么说了,大家也就不再说这个话题,转而看向桌上的宣德炉。
苏老越看越是喜欢,忍不住问道:“小孟啊,不知道这座宣德炉你有没有出手的想法?”
孟子涛到底是自己喜爱的晚辈,蒋卫文帮着说话道:“我说老苏,你这话问也是白问,打个比方,如果你有这么一座宣德炉,你会想要转手吗?”
苏老苦笑一声:“是呀,换我我也不会转手,看来我要想得到一座真正的宣德炉的愿望,终其一生都不可能达成了。”
苏老说的可怜,但孟子涛可不敢接话,他太清楚这行之中一些老前辈的狡猾了,往往他们想要得到一件东西,虽说不是无所不用其极吧,但也差不了多少,而且因为价码公正,也不好说什么。如果自己接话,完全有可能踏入一个圈套,所以这个时候,还是少开口为妙。
苏老见孟子涛不为所动,眼中闪过一丝可惜之色,随即说道:“小孟,东西你还是收起来吧,再看下去,我们都没有心思再谈其它事情了。”
孟子涛笑着说了声好,之后就在大家依依不舍的神情之中,把宣德炉收起来交给大军。
“好了。”蒋卫文拍了拍手:“大家也一饱眼福了,咱们还是来说说这对转心瓶吧。小孟,你对这对转心瓶有什么评价?”
孟子涛向大家拱了拱手客气了一番后,这才说道:“我觉得这对乾隆时期的转心瓶之中,有一件是仿作。”
大家都点了点头,因为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看法,原因就是因为转心瓶的工艺太过复杂,每一个部件尺寸都要经过精心计算,还要特别注意烧造时的温度火候控制,一旦出现少许变形便会使整器的制造前功尽弃。
虽然不能说一定不能制成一对一模一样的转心瓶,但这种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特别是在乾隆朝刚刚发明转心瓶,工艺还不是很娴熟的情况下。
要知道,唐英当初因为工艺困难,曾在奏折中称:“奴才又新拟得夹层玲珑交泰瓶等共九种,谨恭折送京呈进。其新拟各种系奴才愚昧之见,自行拟造,恐未合适,且工料不无过费,故未敢多造。伏祈皇上教导改正,以便钦遵再行成对烧造。”
而乾隆皇帝见到这些奇巧之作后,未加赞美也未加批评,而是在唐英的奏折上批复:“不必照随常瓷器一样多烧,嗣后按节进十数件。”
可见,连乾隆皇帝也觉得其工艺过于复杂、费工,想想其难度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