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下,围观的百姓都傻眼了,不但没有人离去,反倒是站在原地,目送万磊走到远方,就连一些有意于前来行刺的刺客,手上的刀还失手掉到了地上。那些来献殷勤的官员们,个个都佩服的五体投地,人家大总统就是会收拢人心啊。
一路打马前行,万磊一行人很快就来到了明朝皇城外。而金陵分为京城皇城宫城三重,皇城外于宫城之外,其中千步廊就是明朝的权力中枢,六部和五军都督府的办公地都在这,这里也已经被北平军控制,并被当成平定江南地区军事总指挥部,同时也是金陵城军事管委会的所在地。
按照投降书约定,北平军只是不进宫城,皇室只能龟缩在宫城内,皇城成了北平军屯驻之地,现有约五万军队在皇城内休息,等金陵彻底地下定之后,大部就西进江西等地作战。
千步廊上,明朝廷名部的大员们都聚集在那里等候着,见万磊驾临,忙上前迎接,跪呈上明帝所用玉玺、天下关防图籍、天下民籍黄册和各地府库内藏册等物,以示彻底地降服,同时也是进行政权正式的交接。
万磊让人收下这些东西,扫视了众降官一眼,就道:“建文帝呢?怎么不见他出来请降?”
“大总统陛下,建文帝受了惊吓,现还昏迷不醒,所以委托我等出来请降。”方孝孺低声道。
“玩得起就玩,输不起就别玩,我最讨厌那些愿赌不服输的人。”万磊白了方孝孺一眼,因为他从这家伙的眼神中可以看出,这家伙还是不甘心失败,心底里还有一些小阴谋小伎俩。
不过万磊不怕人搞阴谋,就怕他不搞。
第397章 定鼎(九)
建文帝退位,金陵城开城投降的消息传出来之后,湖广江西云南等地各州府也望风而降,除了一些藩王负隅顽抗之外,再无抵抗势力,北平军第三集团军和第四集团军所过之处,几乎就如秋风扫落叶一般。
随着军队的节节推进,所有占领区开始实行军政,并在几年之内完成军政到宪政的过渡。本着能用则用,不能胜任就遣散的原则,原属于明朝的大部分地方官员被保留了下来,就连原属于明朝的军队也被进行了改编。
当然,官员大多可以留任,不过那些属于朝廷的官田,原属于藩王的封地,原属于皇室的皇庄等等一切非百姓所有的田地,全部没收充公,而后统一再进行分配,以保障耕者有其田。
要知道,与地广入稀的江北不同,江南地区,特别是湖广江西地区受战争影响小,人烟稠密,耕地问题是一个事关生存的大问题,如果不进行改革,根本无法让这些地区的百姓归心。
十一月二十五,万磊在原明朝户部官员的引领下,来到了位于宫城北面的后湖边,并乘小船入湖,来到了一个湖中小岛上,这座小岛之所以能让万磊亲自过来,是因为这里藏有明朝廷最重要的的户籍文件——《赋役黄册》。
这一套黄册记载了大明各地户籍情况,其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等等一切情况,并按从事职业,划定户籍,主要分为民、军、匠三大类,是了解明朝民政的直接材料。
当然,这套黄册中关于长江以北地区就已经做不得准了,不过江南地区的情况还是变化不大的。而万磊翻这套黄册,一是了解江南的人地情况,二是吸取明朝户籍制度的优点,为大造大华民国户籍做准备。
其实,大华民国虽然建国,不过很多事情还是草创初期,比如说耕地,没有被彻底地丈量,人口也未进行过统一的登记,直白的说,万磊也不知道自己治下究竟有多少人,有多少地,这对施政是有很大的不利影响的。
“大总统陛下,据洪武二十四年统计,江南与江北登记在册的耕地约为六万七千四百六十七万亩,约合六百七十四万顷。在册户口为一千四百七十余万户,口数为六千七百余万人,然战乱连年,人口有所减少,各地口数也有所增减,不足为信。”管理后湖黄册的是原明朝户部侍郎吴溥,他对户籍还算了如指掌。
“哦,大明朝的家当还不少嘛,只可惜明帝把人与地看成一人之私产,又不善于经营,即无提高地产之举,又无便民之政,灭亡也属咎由自取。”万磊摇摇头,按说几亿亩地养活上亿人口都不成问题的,不过明朝却只能养活几千万人,这明显就是太行。
“大总统陛下所言极是,明朝是家天下,与天下为公之大华民国不可比。”众明故臣有些尴尬地附和道,没办法,他们作为失败者,还真没有反驳的理由。
“先不谈这些,先跟我讲讲这一大库的黄册是怎么编制出来的?”万磊迈步进了藏书的阁楼,就见里面摆满了木箱装着的黄皮书,要搞出这么多东西,肯定要费很大的力气。
“是这样的,早在洪武三年,洪武帝即已诏令户部,清查天下户口,其时四川、云南、辽东尚未纳入版图,所以户籍有所残缺。到洪武十四年天下大定,洪武帝又命令全国各郡县编篡赋役黄册,赋出于土田,役出于丁口,土田丁口皆归于户。”
“此总计土田丁口的户籍册共造4份,上送户部,而布政司、府、县各存一份。因送户部的册子表面用黄纸,所以叫‘黄册’或‘户口黄册’。朝廷依黄册向子民征收赋役,因此又可称为‘赋役黄册’。”
“黄册第十年编造一次,第一次是洪武十四年,第二次是洪武二十四年。由于连年战乱,本于建文三年的编造无法完成,所以离现时最近的就是洪武十十年的册子。”吴溥滔滔不绝地讲解着。
万磊随手拉开一个书箱,从中捡出一本蒙灰的黄册子,打开一看,里面写明每一户的人口数、姓名、性别、年龄、与户主的关系、田地数、坐落地点、应交税粮、房屋类型、间数、牲口头数等,可谓是无所不包,随便一翻就能知道各地百姓大致的生存情况。
不过,这种记录也只是停留在书册上,具体情况是有很大的差距的,万磊也不会傻用以这些记录为准,不过地亩数的统计还是**不离十的,毕竟洪武年间吏治很严,弄虚作假的官员肯定没有。
“大华民国以后也要新造户籍版册,不知现在还有没有参与过洪武二十四年那一次户籍编造的官员?”万磊转而向随行的原明朝吏部尚书茹瑺问道,这个时候,各部尚书非但没有被赶回家种地,多数还被任命为协助抚定江南政务大臣,很多还跟在万磊身边充为秘书。
“事隔十余年,虽然有很多官员都已不在职,若是想征召,还是可以找来的。”茹瑺马上给出答复,心中更是暗喜,因为万磊这是在暗示他,要重新任用明朝的旧官,他作为原明朝吏部尚书,掌握着官籍,说谁行谁就行,谁不行就不行,这权力也是不小的。
“编造户籍一事事关重大,非朝夕可为之。过年之后,会选出一部分参与过户籍编造的官员北上北平,与民政部官员议定此事,希望各位能积极献计献策。”万磊说完,一指这堆积得老高的黄册,道:“这些黄册就先放在这里,选抄几份作为范本,送到民政部去。”
“明白,属下马上让人去办。”众随行故明官马上应命,他们不怕有事干,最怕是没事干,因为没事干就等于是被淡出政坛。
“对了,让原属于明朝礼部的官员拟定一祭祀典礼,我近期内会到明孝陵祭拜洪武帝。”万磊补充一句。
“祭拜洪武帝?”众随从都有些傻眼地看向万磊,似乎不明白万磊这是要搞哪一出,他们可都是知道的,万磊一向是最反感帝制的,这个时候怎么又要去拜祭洪武帝,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吗?
“洪武帝驱除胡虏恢复中华,陈纲立纪救济斯民,于国于民都是有功的,帝制之害亦不可掩其功德,当受我辈敬仰。而明朝建立以来,多有保国护民之功臣义子,明朝虽有帝制之弊,亦不可掩其德。”
“大总统陛下为政明断,甄善疾非,我辈佩服。”茹瑺等人立马拱手行礼,因为万磊此举是在给明朝正名,同时也是给降官们正名,直接指出明朝败亡是因为帝制之弊,与众臣无关,这也就让降官们心理少了一道疙瘩。
第398章 定鼎(十)
批判帝制与拜祭朱元璋这并不矛盾,帝制又不是朱元璋发明的,而且一个历史人物也不能用简单的好与坏来评价,对于贡献,自然要肯定,对于过失,自然是要批判,只要是功绩大于过失,那就值得推崇了。
朱元璋这个人怎么评价,万磊也不想多说,留给史官去研究,他只赞扬其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功绩,同时也不忘记批判其屡兴大狱屠戮功臣的过错。虽然有一些功臣看起来死得并不冤,不过牵连太广,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大华民国有很多官员,就是这些受害者的后代,如果不澄清这些冤案,就是辜负他们的期望。
在万磊的授意下,原礼部官员很快就拟定了一份祭词,同时也备下了祭拜的礼仪。一切准备就续,万磊就定于十二月初七前往孝陵祭拜。这一次祭拜是公开性的,所以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整个金陵城,又引一阵舆论狂潮。
而出乎众人意外的是,逊帝朱允炆不但龟缩在宫城中不出来,还不发表任何意见,这也引来很多人的鄙夷,大嘲其是胆小怕事的龟蛋。
在舆论狂潮之中,却还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一些不甘心失败的人得知万磊会出城去紫金山,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奉的机会,这些人暗中形成了一股暗流,试图行刺万磊。
十二月初六,万磊依旧计划早早地出了金陵城,随行的除了一百名精忠卫之外,还有各级官员近百名,他们都是打马前行,因为大华民国是有法令的,严禁官员坐桥,就连万磊也得严格遵守。
这一路上倒也没事,倒是很多百姓还是冒着严寒出城来围观,明孝陵离金陵城虽远,但是沿途围观的百姓依旧不减,而早早赶到孝陵外围观的人更是数不胜数。
明孝陵在金陵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翌年马皇后去世,葬入此陵。因马皇后谥“孝慈”,故陵名称“孝陵”。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启用地宫与马皇后合葬。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明孝陵规模弘大,单单神道就长达五里,而下马坊即孝陵的入口处,是一座二间柱的石牌坊,额枋上刻‘诸司官员下马’六个楷书大字,谒陵的文武官员到此必须下马步行,万磊出于对朱元璋的尊敬,也老实地下马步行。
除了下马坊之外,沿神道依次有:大金门、御桥、石像路、石望柱、武将、文臣、棂星门。过棂星门折向东北,才进入陵园的主体部分。过金水桥、进文武方门、孝陵门、才最终到孝陵殿,其后还有内红门、方城明楼、宝顶等建筑。
孝陵外设置孝陵卫负责守陵,陵墓内还有神宫监负责日常洒扫,整个陵园十分整洁,也从无盗墓之人出现过。而陵墓中广植松树,并放养上千头鹿,严禁人伐木猎鹿,所以整个陵园显得格外清幽肃穆。
万磊立在孝陵殿内,负责祭祀的官员已经把祭品摆上,万磊正要跪拜行礼之际,东面的钟山上突然传来三声炮响,随行祭拜的官员们吓了一跳,忙抬头一看,就见东面的山林中有数枚炮弹飞射而来,就在几十米外的地方炸开了,隐隐还能听到有喊杀声传来。
“轰!”炮弹纷纷落在殿外不远外,炸起一片烟尘。
“有埋伏!”
“快,快离开此地。”众明故官立马乱成了一团,纷纷往山下跑,在山下围观的百姓也听到了炮声,都吓得一轰而散。
“不要慌乱,小小毛贼,能奈我军何?!”万磊一声怒喝,依旧规规矩矩的行礼,并对赞礼官正色道:“读祭词。”
人家万大总统都没跑,下面的官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都乖乖地回到自己的站位上,学着万磊的样子行礼,而赞礼官用最洪迈的声音开始宣读着祭词,在炮火声的伴奏下,盛赞洪武帝的文治武功,褒贬其得失,声音响彻山谷,闻者都是心中一定。
而就在祭词读到一半之时,又传来第二轮炮逺声,这一次炮弹依旧还是打偏,只有一炮落到了皇陵宝顶上,根本就伤不到万磊等人。而这个时候,随行的精忠卫已经出动,向炮阵的方向围杀过去,刀剑的撞击声,喊杀声也是响成一片。
而万磊已经一脸严肃地行礼,仿佛行刺事件并未发生一般。其实,这也不是他第一次近距离与死神接触了,多年来他遭遇暗刺无数,早就练就了一身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本事。
很快,祭词就宣读完毕,而山林中的喊杀声也很快就停止了,随行的众官正要劝万磊下山回城,就见一队精忠卫从山林中返回来,并押着几个刺客。
“陛下,山林**有刺客约两百人,大部已经击毙,小部逃窜,副队长正带人去追剿。刺客带有火炮五门,现已全部缴获。经审问,这些人都是原谷王朱橞找来的死士,意图用火炮击杀陛下。”侍卫队长简单地汇报着,当然,他只说了一小部分事实,大部分事实没说。
“传我命令,关闭金陵城所有城门,任何人只准进不准出,同时将朱橞控制起来。把俘虏带回去审问,不管审出谁,一并控制起来,这一次要把所有乱党一网打尽。”万磊搓了搓手,正色下令道。
其实,万大总统在金陵,精忠卫在金陵的暗线何其多,万磊当然知道有人行刺他,他来紫金上祭拜明孝陵,一来是祭拜先贤收揽人心,二是借机引蛇出洞,好将那些蠢蠢欲动的人一网打尽。
为了做到这一点,万磊统筹已久,甚至于还派有精忠卫打入乱党之中。所以万磊在炮声响起的时候才能如此淡定,因为他早就知道,暗探早就在这些乱党所用的火药中做了手脚,添加了一些杂物,射程就大打折扣,只能当礼炮来放。
一切尽在万磊掌控之中,自然没什么可怕的,而这一次炮击事件就是东风,万磊就要趁此东风收网,并用此事来告戒乱党与世人:在“朗朗乾坤”下,搞阴谋搞复辟是没有前途的,只会引火**的。
第399章 定鼎(十一)
炮击孝陵案一发生,整个金陵被封闭,金陵城内陷入震荡惊恐之中。而这一次最惶恐的人不是主谋朱橞,而是方孝孺,他不知道这一次引起的风暴会不会波及到宫中,会不会波及到更多人。
朱橞暗中筹备炮击行刺万磊一案,方孝孺也是知情的,早在两天前,朱橞就派人来找到他,想借助他的帮助让刺客混入礼部的工作人员中,好急起行刺。方孝孺当时并没有同意,却也没有告密,完全一副观望的态度。
不过,现在他要为当时的观望态度而懊悔不及了,因为他意识到了,炮击案虽然没有成功,不过知情不报也是重罪,如果追究起来,很多人都得跟着倒霉。那个心黑手狠的万大总统甚至还能以此为借口,对明朝遗人进行大清洗。
现看着一场政治大风暴将至,方孝孺如何淡定得下?他个人倒也不在乎生死,不过就怕波及到宫里,就怕万大总统借这个机会,将逊帝一家轰出皇宫。
怕什么,就偏偏来什么,果不出方孝孺所料,万磊一回到金陵,就开始大规模捉人逮人,耿府、常府、李府等等勋贵家族被重兵围住,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丁被拉走,就连皇宫的宫门也被封闭,严禁任何人出入。
所谓拔出萝卜带出沙,捉的人越多,牵出的人也就越多,但凡是与行刺案相关的,不管是主谋从犯疑惑是知情不报,全部都要下狱,就连方孝孺也不能幸免,十二月十一日,方孝孺因知情不报而正式下狱,看样子只能在牢内过年了,说不定还会到地府去吃年饭。
原来忠于逊帝的皇亲国戚勋贵大臣多数被下狱,朱允炆闻讯,也陷入极度恐慌之中,因为他知道,一把刀已经架到了他的脖子上,随时都可能落下。而他此时已经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之中,连个商量的人都找不到了。
不过,朱允炆并没有惶恐多久,因为十二月十二,万磊派人进宫去把他和一些亲王也架了出来,直接扔到特殊监狱中,理由是策划和实施刺杀国家元首,企图颠覆大华民国,犯下叛国罪。
建文被捉走了,不只是宫中一片慌乱,宫外也是一片哗然,很多对政治敏感的人隐隐感觉到,大清洗运动就要开始了,甚至有一些投诚的官员也惴惴不安,生怕也被牵连到。
其实,万磊还真的是要借机大搞清洗,不过清洗的对象是那些不甘心失败的顽固分子,主要是故明宗室和那些皇亲国戚,这些人一直不甘心当大华民国的平等公民,就像是地雷一样,随时都可能爆炸,万磊可不想被暗伤,所以就先把它们给引爆排除掉。
而炮击案是大案,负责办案的可不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