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之文豪崛起-第10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赫煊趁热打铁道:“再想就来不及了,北平的学生已经在闹事。若南京政府把事情捅出来,说是你扣留了教育款项,面对滔天舆论你还能怎么做?天津关税和盐税,就算扣除还给洋人的贷款,每年也还剩下2000多万啊。区区每月30万的教育拨款,一年加起来也才300万,这笔买卖你还是赚的。”

    说服阎锡山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跟他算账,把账算明白了,那事情就十拿九稳。

    左思右想,阎锡山终于下定决心,他还有心情跟周赫煊开玩笑:“周先生,你当文人实在屈才了,该去做买卖才对。”

270【麻烦真多】

    北平大学院外,抗议学生是隔三差五就要来一趟。

    周作人坐着黄包车,鄙视地看了学生们几眼,正大光明地走进办公大楼中。他不怕学生们闹事,甚至主动写文章大骂冲击李石曾住宅的学生:“此辈以重打赵家楼自豪,其实乃五四精神之败类,北大前途因此未可乐观。”

    赵家楼,说的是五四运动中的“火烧赵家楼”事件。

    此楼原为明代文渊阁大学生赵文肃的宅邸,后来成为北洋交通部长兼财政部长曹汝霖的宅子。

    曹汝霖属于亲日派,并主持签订卖国“二十一条”,给中国在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埋下苦果。义愤填膺的爱国青年们,一把火将赵家楼给烧了,此事震惊中外,有人痛批行为过激,也有人持赞赏态度。

    周作人本来属于“五四健将”,但近年来思想转变很快,渐渐开始质疑他曾经积极推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特别是北大学生们在五四运动中的作为,让周作人感觉华而不实,对国家和民族没有啥用处。

    另外,周作人还很痛恨蔡元培。

    两年前,北大由于张作霖的打压,陷入建校以来最为艰难的时刻。周作人积极串联,苦口婆心的劝蔡元培回来做校长,认为只有蔡元培才能救北大。

    可蔡元培却数次公开辞去校长职务,摇身一变成为南方政府的教育部长。

    在周作人的眼中,蔡元培是把北大,以及北大的老师和学生都卖了,他打心里认为蔡元培是个伪君子。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周作人于是坚定地支持李石曾,并被李石曾任命为新组建的“国立北平大学文学院院长”。换做并校之前,这个职务只是北院院长而已,但并校之后,却管理着北平所有的非师范类文科学生。

    这职位太风光了,要知道此时中国的大学,主要以文科为主。

    就手中掌握的实际权利而言,周作人属于北平大学区的第三号人物,仅次于李石曾和李书华,难怪他要痛斥闹事的学生。

    周作人走进李石曾的办公室,愤懑道:“那帮学生冥顽不灵,我实在是没有办法。”

    “款项不是到账了吗?”李石曾疑惑道。

    这个款项,并非周赫煊从阎锡山那里要来的钱。而是李石曾在得知受骗后,利用自己国党元老的身份,强行筹集的十多万元经费,来源有社会捐款和富商资助。

    为了这十多万大洋,李石曾把老脸都豁出去了,欠下不少人情。而且还是一次性的,如果下个月没有稳定经费,他的教育改革依旧进行不下去。

    十多万元,说起来很多,但用起来却捉襟见肘。

    教育部门官员的薪水且不提,只国立九校合并就要大费周章。因为不仅是名义上的并校,还有学科专业的合并,比如:非师范专业的文科学生,不管以前是哪所学校的,现在统统得去北大读书。而北大的理工科学生,则要转去原来的北工大和北洋大学读书。

    不仅学生需要转学,相关老师也要调职,里边巨大的人事变动就让人头疼不已。

    李石曾虽然能拿出十几万元经费,但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因为北大的学生太死心眼儿。

    其他几所大学的师生,在经费落实后,都支持或者默许并校,唯独北大的学生强烈反对。他们高举“北大光荣”的牌子,掀起轰轰烈烈的护校运动。

    说白了,北大的学生有种骨子里的优越感。北大虽然穷,但却是现代大学祖庭,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似乎比中国所有的大学都要高上一等。

    老子凭本事考上的北大,现在却让我转学到北工大读书,我为什么要答应?

    这就好像后世考上985、211的高材生,莫名其妙被安排到二本院校,心里肯定不平衡,必须要闹出个说法。

    于是周作人就郁闷了,他是并校后的文学院院长,需要腾地方给转学过来新生。但北大的理科、农科、工科、医科老生却耐着不走,他们打着护校的名义,一部分人霸占教室,一部分人上街游行,这让周作人的教学工作没法开展。

    周作人把情况详细解释一番,气愤地说:“北大学生一向无法无天,都是蔡孑民惯出来的。他们的思想行动永远正确,别人都是错误的,谁跟他们想得不一样,他们就要把谁打倒!全中国的学生,就北大那帮子最难伺候!”

    李石曾皱眉道:“要不我亲自出面去劝劝?”

    “没用的,”周作人苦恼道,“润章(李书华)去劝过,毫无效果。至于石曾先生你,恐怕去了之后反而更难收拾,信不信他们当场把你打出去。”

    “哈哈哈哈,”李石曾不怒反笑,“这才是思想自由的学生,不受权威所胁迫。”

    周作人说:“极端的自由就是散漫,就是不守秩序,就是无组织、无政府主义!”

    然而,李石曾所追求的,正是“教育无政府主义”。

    他认为,如果让政府插手教育,必然导致教育官僚化,教授们整天想的不是搞学术、搞教育,而是如何讨好上级官僚和政府。最后导致学校也官僚化,学校成为小社会,学生们不认真读书,反而沾染上满身的世俗恶习。

    只有实现教育独立,让学者来管理国家教育,才能实现教育系统的学术性、纯粹性和专业性。

    李石曾的这种想法也有道理,后世很多教授抄论文混资历,真正专心搞学术的反而被压制,正是教育官僚化的必然结果。

    但教育系统独立于政府,就可以避免这些情况吗?

    恐怕不会好到哪里去,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掌握着权利的专家学者们,自然而然会官僚化,形成教育系统里的小朝廷。

    李石曾和周作人讨论半天,也没商量出个好结果,他们完全拿北大护校学生没办法。

    就在此时,秘书突然冲进来,高兴得连门都没敲,欣喜大喊道:“院长,何其巩(北平市长)答应拨款了,每个月30万元教育经费,由北平市政府财政承担。”

    “真的?”

    李石曾猛然站起,然后哈哈大笑:“明诚真乃奇人也!”

    “关周赫煊什么事?”周作人好奇地问。

    李石曾这才反应过来失言,他连忙说:“没事,没事,教育经费有着落了。”

    周作人建议道:“石曾先生,周赫煊在北大学生中很有威望,不如让他劝劝学生们停止闹事。”

    “再去麻烦他,恐怕不好吧。”李石曾有些心动。

    数日后,当周赫煊回到天津时,李石曾真的厚着脸皮上门求助。结果他连周家大门都进不去,只得到一个字的回复滚!

271【川越】

    周赫煊是真被气到了,自己冒着得罪常凯申的危险,好不容易从阎老西那里要来经费。回家屁股都还没坐热,李石曾居然又来求助,真把他当民国活雷锋啊?

    至于周赫煊怎么会知道李石曾的来意,那是因为李石曾提前写了封信,把具体情况都讲述一遍。信前两天就寄到了,李石曾还说要当面拜访,顺便表达感激之意。

    “好啦,别生气了。”张乐怡端着茶过来安慰道。

    周赫煊接过茶杯,无奈地摇头:“那位李老先生毫无从政经验,却一当官就要搞改革,纯粹就是把整个华北的老师和学生当试验品。偏偏他还认为自己是对的,认为自己很高尚,连劝都没法劝。”

    张乐怡说:“人各有志嘛。”

    周赫煊讥笑道:“就他这手段还搞改革?连一帮学生都应付不了。”

    张乐怡转开话题道:“三弟远南来信说,他圣诞节后只有不到三周的放假时间,没法赶回来参加我们的婚礼。不过他有个学长要毕业回国,到时候会捎礼物回来。”

    说起婚礼,周赫煊就感到头疼。

    张谋之非要在上海嫁女儿,为了方便邀请宾客,婚期订在元旦节的第二天,婚宴什么的至少得提前一个月开始张罗。

    张乐怡抱着一摞结婚请帖出来,说道:“我在南京和上海的朋友,都已经写好请帖的。煊哥你要邀请哪些人?”

    “我想想啊。”周赫煊找来纸笔,一个个把名字记下。

    张学良、冯庸虽然远在东北,不管他们能不能来,请帖是必须发出去的。还有北大、清华的一些老师,报社的一些同僚,以及文学研究会和新月社的朋友。再加上天津济民会的青帮大佬,林林总总算下来,居然有40多个。

    等周赫煊把邀请名单列好,廖雅泉笑着走过来说:“乐怡姐姐,我来帮忙写请帖吧。”

    “有劳了。”张乐怡微笑点头。

    廖雅泉写东西还是很快的,毕竟帮周赫煊抄了好几十万字的作品,速度早就练出来了。她一边写请帖,一边留意周赫煊所邀请的人,结果发现并没有什么收获。

    廖雅泉很苦恼,周赫煊现在出远门都不带她,待在天津又无法获得重要情报。

    廖雅泉将情况报告接头人,对方却让她不要焦急,慢慢潜伏即可。

    这种情况极为常见,日本派出的好多间谍,都是长期潜伏的。那些人在中国当医生、当律师、当职员,甚至给政要做顾问,动辄就是一二十年的时间。

    甚至好多日本间谍在中国结婚生子,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他们除了暗中结交人脉、搜集情报外,跟平常百姓没有任何不同,就连生活费都要自己赚。

    只有当上级发出指令,这些潜伏起来的间谍,才会突然发动,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日本间谍,都跟打打杀杀不沾边,他们有可能连枪都没摸过。

    廖雅泉虽然属于特殊培养的精英,但显然已经跟周赫煊绑定了,极有可能潜伏十年八年,日本那边才会给她下达行动命令。这种命令也并非一定要针对周赫煊,也有可能利用周赫煊姨太太的身份,来结交中国的名人政要,从而获得相关的情报信息。

    这种间谍网络是非常恐怖的,比如暗杀张作霖时张作霖故意提前放出两次假消息,接着又把身边的日本顾问半路扔下车,还特意在错误的车厢标明贵宾字样,然后自己坐在另一节秘密车厢内。

    如此多的迷惑动作,居然还是没骗过日本人,事后连谁泄露的消息都查不出来。

    廖雅泉毕竟年轻,她如今连20岁都不到,迫切希望立下惊世奇功。让一个“胸有大志”的年轻间谍长期潜伏,那滋味太难受了,就像把哈佛毕业的海归博士,扔到山区去当小学老师,不知何时才能熬出头。

    深夜。

    黑暗当中,伴随着男人的低声咆哮,廖雅泉浑身肌肉紧绷,颤抖抽搐着飞上云端。

    “周大哥,你好厉害!”廖雅泉半讨好半真心地说道。

    周赫煊笑问:“要不要再来一次?”

    “不要,我腿都酸了。”廖雅泉连忙求饶。

    两人搂抱着温存片刻,周赫煊渐渐发出均匀的呼吸声,看样子是已经进入梦乡。

    廖雅泉轻声喊道:“周大哥,你睡了吗?”

    “嗯。”周赫煊无意识地回答。

    “真睡了?”廖雅泉再次试探。

    周赫煊却没有出声,房间里无比安静,甚至能听到很远的地方传来的汽笛声。

    廖雅泉起床披上外套,站在窗前默然发呆,她想获得情报已经想疯了,可根本连半点机会都没有。

    周赫煊倒是有两次喝醉酒,但一回家就被张乐怡送进房间亲自照顾,廖雅泉都没机会趁机问话。

    得想个办法才行!

    廖雅泉心烦意乱地想。

    十九岁的少女,放在和平年代才刚上大学,可她潜伏在周赫煊身边,已经整整有一年多时间。

    “去特妈的穿越!”

    床上的周赫煊突然咒骂一声。

    廖雅泉猛地回过神来,因为梦话太过含糊,她只听到最后两个字。惊喜交加的廖雅泉,立即来到周赫煊身边问:“周大哥,你想说什么?”

    “嗯嘛#&;amp;*#¥……”周赫煊发出没有含义的杂音,翻个身继续睡大觉。

    廖雅泉紧皱眉头,喃喃自语道:“川越?究竟是姓川越的人,还是跟川越有关,又或者是川越藩的幕府余孽跟美国人有勾结?”

    这误会大了!

    川越在日本即是姓氏,又是地名,还是幕府时代的藩名,足够让廖雅泉想破头。

    两天后。

    廖雅泉出现在井上医院。

    “川越?”三井次郎皱眉苦思,最终不可置信地说,“难道跟参谋本部有关?”

    好嘛,三井次郎想得更多。

    川越俗称“小江户”,就在日本首都东京附近。川越藩最初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了拱卫东京(江户)的。

    可在明治维新期间,川越藩已经被废藩了,除了传统手工业比较发达外,川越没有任何的特异之处。

    如果有,那就是军队!

    日军自明治天皇以来,国内多次军事大演习,都是在川越地区举行的,参谋本部甚至在川越设有专门的办事机构。

    美国加州日本川越中国天津,三井次郎感觉自己发现了一个恐怖的国际性大组织。

272【考古】

    “当新文明开拓了新土地,部分或全部迁徙到新家园时,它将会遇到新的、未经驯服的自然环境的挑战。西方文明在起源的时候,就遇到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森林、降雨和严寒的挑战,而它的长辈文明古希腊却没遇到过此种情况。古印度文明起源的时候,遇到了恒河流域潮湿的热带森林挑战,而它的长辈苏美尔文明在印度河流域的远支却没遇到过……

    自然环境的长久安逸,并不能让文明向前发展,它还需要困难环境的刺激。原始文明通过战胜困难,一步步发展壮大。我们先来说华夏文明,大禹治水的故事大家肯定都听过,黄河的泛滥给华夏先民带来无休无止的灾难……好了,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

    周赫煊拍拍手上的粉笔灰,收起讲义宣布下课。

    吴金鼎迅速跑过来,笑道:“周先生,这是上次的讲义,我跟同学们已经抄完了。”

    “嗯,我写的字,大家都还认识吧?”周赫煊笑问。

    吴金鼎狂汗,不提这茬还好,一说起周赫煊的字,他就无比伤脑筋。写得丑不说,还各种缺斤少两,好些时候只能连蒙带猜。

    周赫煊把这堂课的讲义递给他,问道:“还有什么事吗?”

    吴金鼎回过神来:“是这样的,学校已经批了考古经费,李教授准备带着我们去山东发掘遗迹。”

    “什么时候动身?”周赫煊问。

    “就在下月初,”吴金鼎兴奋道,“周先生不是感兴趣吗?一起去看看吧!”

    “好啊。”周赫煊想了想,11月初去山东跑一趟,然后回来结婚还来得及。

    五天后,龙山遗迹考古队正式出发。

    “中国考古学奠基人”李济先生为领队,队员大都是清华的老师和学生。就连刚刚从清华毕业何士冀和卫聚贤,也主动要求加入了考古队伍。

    众人带好各种考古工具,浩浩荡荡地从北平出发,等待他们的将是中国考古界的惊天发现。

    而此时此刻,北大的学生还在搞护校运动,李石曾的教育改革如陷泥沼。

    由于山东的情况实在太混乱,考古队伍只能绕道前进,走的正是当初周赫煊去山东那条路从天津坐船到青岛,再沿胶济线前往济南。

    说来好笑,济南如今还被日本人占着,孙良诚这个山东省主席当得够憋屈。

    无论是坐船还是坐火车,一路都非常顺利快捷,到济南站后就只能坐马车和牛车了。

    只是山东的情况让众人心情糟糕,虽然灾情有所好转,但路上所见依旧荒凉无比。好些村落直接空了,根本见不到人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情形就真实的发生在眼前。

    周赫煊联想到后年的中原大战,心中忍不住叹息起来。好不容易恢复点元气的山东,到那时又要被打烂,这年月的山东百姓是真苦啊。

    摇摇晃晃的牛车上,何士冀问道:“老师,听说山东到处闹土匪,这次考古该不会出意外吧?”

    “呸呸呸!少说丧气话。”另一个叫王镜的学生连忙喊。

    吴金鼎笑道:“放心吧,历城这一片还是比较安宁的。有个红枪会出身的首领叫黄子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