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玩唐-第5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批百姓转移得也是时候,八月份发生了许多大事,使得唐朝朝廷根本就没有人顾西北。

    李旦下诏将皇位传给李隆基。

    然而他心中又后悔起来,于是太平公主在一边见机挑唆,劝说李旦在禅让后,还要亲自执掌朝政大事,太子太年青了,还要哥哥你来做主,才会不误国。

    于是李旦将李隆基喊来,对他说道:“你是不是觉得国事繁重呢?想当初唐尧将帝位禅让给虞舜后,继续亲自到各地巡视。朕将帝位传给了你,那能对国事就不关心呢?以后凡有军国大事,朕还会亲自处理的。”

    李隆基心里说道,我什么时候说过国事繁重了?但嘴上只能唯唯诺诺。

    但离开后,李隆基眼看就要登上皇位,可眼中却出现浓浓的阴影。

    于是到了八月,李隆基即位,可是李旦却下了一道奇怪的命令,他作为太上皇依然称朕,所发布的命令为诰,每五天一次在太极殿接见群臣朝贺。李隆基虽然身为皇帝,自称只能是予,所发布的命令是制,是敕,每天在武德殿接受群臣朝见。凡涉及到三品以上的官员任命,以及重大刑狱政务,依然是李旦决策。其他的小事,则是皇帝李隆基决断。

    李隆基这个皇帝成了名副其实的傀儡皇帝。

    可没有办法,李隆基只好打起精神,开始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先天。然后在啵葜貌澈>阒萦攵ㄖ葜煤阊艟V萦胛抵葜没橙峋さ卦逋虺D瓯呔U馐钦饪吹狡醯と擞朕勺迦嗽俅吻渴⑾碌氖ブ肌5蔷畹┩猓蝗徽獾磊槊挥凶饔谩S至⒘送跏衔趸屎螅跏系母盖姿懒耍盟绺缤跬ㄎ颓洹2凰闾叩墓僦埃畹┮材狭恕

    李隆基又下了一道任命,让刘幽求为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魏知古为侍中,崔湜为检校中书令。刘幽求是李隆基的人,魏知古现在站在哪一方,不知道,崔湜则是太平公主的人。

    实际上魏知古已经有了暗中投靠李隆基的心意,而崔湜李隆基试图下这道任命,将他拉拢过来。

    但表面上看起来这份任职很公平,平衡了三方,有李隆基一方的,也有中间派的,还有太平公主的人。可是自己这个父亲心机太深沉了,李隆基还害怕他看出自己的心意,于是忐忑不安地看着父亲的脸色。

    李旦想了一下,也同意了。

    可提拨了一个刘幽求于事无补,上到朝堂,下到地方各州刺史,密布着附从于太平公主的人,加上父亲加了皇帝的封号连一个宰相的权利都不给,让李隆基心中忧心仲仲。

    但他又提拨了一个人,王琚。

    这个人能活下来是一个奇迹,当年王同皎密谋诛杀武三思,事发后所有参与的人全部被处死,唯独他一介书生,亡命出逃,居然还逃了出去,跑到江都匿名埋姓,以替他人抄书为生。

    玄武门政变后,他重新回到长安,提拨为诸暨县主薄。当然一个小官而已,但是李隆基提拨的,所以他去拜谢李隆基。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走在东宫,进了殿,走得很慢,还有意抬着头,在找人,那有抬头找人的,难道李隆基坐在屋梁上面?

    宦官还没有想起来,说道:“殿下在帘子里面。”

    王琚说道:“什么殿下不殿下的,当今只有一个太平公主。”

    宦官恼了,心想,你这个人说的什么鬼话。

    然而李隆基听了却十分大喜,立即将他喊进去,客气地与他交谈。

    王琚说道:“先前韦庶人弑帝为逆,人心不服,杀掉她很容易。太平公主是真正的李家公主,再加上她聪明过人,凶狠狡猾,大臣大多听她的旨意办事,我对此很担忧。”

    意思你杀韦氏有理由杀,可是就有雄心壮志,都找不到杀害太平公主的理由,所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你父亲的帮助下,你的权利一天天被驾空。

    一句话说到李隆基的内心深处,态度再次恭敬起来,将他拉到榻子上,与自己同坐,悲伤地说道:“现在父皇的兄弟姐妹中,也只有太平公主一个人了。这可怎么办呢?”

    意思我就是有理由也杀不了,况且没有理由。

    “天子所讲究的孝道与百姓不同,应当考虑社稷的安全。盖主是汉昭帝的姐姐,将昭帝养大成*人,有了罪还被杀掉。治理天下的人,怎么能顾及小节呢?”

    将自己抚养长大成*人的亲生姐姐都杀掉了,况且太平公主。如果王画听到了,准会抽王琚的大耳光子,可是李隆基却更加喜欢了。他问道:“你有什么特长呢?”

    这是要推荐他为官了。

    王琚答道:“我善长炼丹,又能诙谐嘲谑。”

    于是李隆基请李旦任命他为詹事府司直。詹事府也就是掌管皇后与东宫的机构。李隆基让王琚担任这个职位,主要是想能每天与他相处交往。与这样的人呆在一起,击杀太平公主反击的心理也越来越浓重。

    这时候李隆基虽然做了皇帝,然而大权父亲掌管,朝堂上各个宰相大多数又附从太平公主,内心更是十分愤怒。

    刘幽求就与右羽林将军张暐密谋,调集羽林军将太平公主的党羽一网打尽。

    张暐秘密将此事告诉李隆基。李隆基一听自然十分开心。

    但这个张暐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他与刘幽求两人只定下了一个计策,连一个具体的方案都没有出台,居然立即将此事泄露给了侍御史邓光宾。

    说太平公主党羽密布,李隆基也有一些本钱。就象朝堂上,七位宰相,四位宰相,左仆射窦怀贞、侍中岑羲、中书令萧至忠、检校中书令崔湜站在太平公主这一方。可是李隆基呢?

    只有刘幽求,郭元振现在对李隆基忠心耿耿,可是因为他在西北耍滑头,李隆基一直不大相信,王画在西北就谈过此事,说无论郭元振现在怎么帮助李隆基,以后都不会有好下场。果然李隆基大局一定,借了一个骊山下讲武,差一点将老郭杀了,没有杀,可将他流放新丰。还好,魏知古暗中投靠了李隆基,不然李隆基更加空虚。

    再说有头有脸的人,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长史新兴王李晋、知右羽林将军事李慈、左金吾将军李钦、中书舍人李猷、右散骑常侍贾膺福、鸿胪卿唐晙

    等人皆是太平公主的死党。

    可是李隆基只有左丞假相张说、中书侍郎王琚、岐王李范、薛王李业、龙武将军王毛仲、殿中少监姜皎、太仆少卿李令部、尚乘奉御王守一与高力士。

    除了张说能拿得出手外,其余几个人能做什么?王琚是一个卖年糕的,他自己都说了只会炼丹与讲俏皮话。两个弟弟更是一个空虚的王子阁下,其他人几乎也没有什么作用。

    本来还有两个人的,大宋与姚崇,让李隆基第一次壮士断腕,下放了。后来幽州兵急,大宋对兵事根本就不懂,居然调到幽州做都督去了。这纯是在胡弄,不如让李白与张飞掰手腕。

    但不代表着他没有心腹,同样也密麻了许多心腹。

    因此,前面张暐一泄露,后面李隆基就得知了,也慌了神。后人对李隆基这个举动,许多人不理解,于是解释是邓光宾向太平公主出卖了,所以李隆基才这们做的。实际不然,邓光宾在这件事,纯是一场悲剧主角,真正的无辜受害者。

    当时李隆基呆坐了半晌。

    这不是儿戏,多一人知道,就意味着多一分失败的可能。太平公主党羽密布朝廷内外,就象自己都得知了张暐泄露了消息,况且太平公主。再说天知道这个邓光宾站在那一边的?他那个屁股上有没有刻着太平两个字?至少没有刻上他李隆基三个大字。

    一旦太平公主得知了这个消息,一定会到父亲哪里大吵大闹,自己父亲连军国大事都不让自己处理,况且自己诛杀诸多大臣以及太平公主?听到后一定会勃然大怒,不但废去自己帝位,甚至在太平公主的蛊惑下,有可能都会将自己赐死,反正自己还有好几个哥哥弟弟,不愁没有接替人。

    于是做了一个决定,也不打算封住邓光宾的口。因此他知道得太晚了,这中间有没有又向其他人泄露,他赌不起。

    因此他做了一件事,举报。

    只有这样,才能将自己与这场未遂政变撇得一干二净。

    于是为了自保,先前抛去大宋与姚崇,斩断最得力的右臂,现在准备抛弃刘幽与这个张将军,断去自己的左臂。

    ''

第一百四十六章 诚意

    第一百四十六章诚意

    李隆基就写了一篇奏折,将刘幽求的计划上报了李旦。

    李旦立即命人将刘幽求等人抓捕,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上奏道:“刘幽求他们挑拨陛下骨肉关系,以臣谋诛君上,应当判处死刑。”

    不用说,这又是一个太平公主的死党。

    李隆基一听就傻了眼,虽然为了自保,准备斩去自己的胳膊肘儿,但这个胳膊肘儿还得放在冰箱里冻着,看有没有机会重新接上,不能放到焚烧炉里烧掉。

    如果自己真这样干的话,以后也没有任何一个大臣为自己效劳。

    因此苦苦求情,说刘幽求立过大功,不能判处死刑。

    看到儿子被自己逼成这个样子,李旦也放了一马,将刘幽求流放到了封州,张暐流放到了峰州,邓光宾流放到了绣州。

    崔湜于是秘密写了一封信给他的表兄广州都督周利贞,暗示周利贞将刘幽求击杀。这件事被去年到桂州担任大都督的王晙知道后,将刘幽求扣留起来,不发。实际上名为扣留,暗中保护。崔湜一听有些急,于是多次催促王晙放人。可是王晙拿他的话当作耳边风。

    刘幽求很感动,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人需要那一个?但这个人也有骨气,对王晙说道:“你违抗当权宰相的命令,保护一个流放的人,势必无法保全,反而会让你受到牵连。”

    王晙不是在血营,回到了朝廷,就得按朝廷的规矩办。

    就象乌可利明知道孙佺出兵不利,可怎么办?

    王晙答道:“你所犯的罪,还不至于让你的朋友与你拒交。我为国家即使获罪,也没什么。”

    王晙这样做出于什么心理,没有人知道。也许他在投机,也许他是真赏识刘幽求,也许认为李隆基立太原王家的女子为皇后,应当站在他这条线上。就是王画也逐磨不透。

    不过因为他这次保护,刘幽求得以保全。

    另两个人可就没有这个好运遇到一个贵人相助了,先后横遭残死。其中邓光宾死得是最冤的。

    这也是现在的形式造成的,看看当朝宰相,李隆基的四个心腹宰相,姚宋下放,刘幽求躲在王晙怀中,苟且偷生。张说被太平公主弄到东都洛阳,做了一个尚书左丞。

    朝中六位宰相,窦怀贞、岑羲、萧至忠与崔湜全是太平公主的人。就是陆象先还是太平公主亲自提拨的。只有郭元振是李隆基的人,然而这个人选李隆基还不是十分满意。

    但这中间也很有意思,因为李隆基的帮助,将崔湜从同中书门下三品这个假相变成了检校中书令这个实相,李隆基一直在对崔湜进行拉拢。示图树恩让他倒戈。崔湜也似乎为李隆基所动,实际不然,他试图做出一副投靠李隆基的样子,而从李隆基嘴中得到更多的消息。

    而陆象先呢,太平公主一直在向他试好,可他却若即若离,让太平公主发作不得。还有一个人,太平公主让魏知古从右散骑常侍升为左散骑常侍,大多数人以为他是太平公主的人,连太平公主自己都这样认为。实际上魏知古一直在暗中与李隆基眉来眼去,将太平公主的消息源源不断地送给李隆基。

    所以这出大戏,不要说外人,就是身在局中,也如同雾里看花,怎么也看不清楚。

    但总的来说,看到形式如此,倒向太平公主的大臣更多了。

    因此,在事后,李隆基处罚这些大臣,经年未休。一年时间都没有处理完,可见上到朝堂,下到各地官员,多少人投靠了太平公主。

    到了八月底,这件事总算告一段落。

    从月初的即位,到月底再断一臂,李隆基无疑从天堂再次坠入地狱,凄凄惨惨戚戚,躲在暗处低声哭泣。

    朝廷也开始从这场纷争中,腾出视线,就听到王画转移百姓的消息。

    想瞒也不瞒不住,这么大规模的转移,朝廷也不是瞎子,况且现在也不是战时,王画再也不能象以前那样,将全境封锁。

    李旦得知后,让李隆基立即写出敕文,斥责王画,你为什么将百姓转移?凡事总得有一个止境,先前你转移了数百万百姓,朕没有过问。转移了四十多万教民,朕也允许了。但朕什么时候允许你转移西北的百姓?、

    不过对王画还是有些忌惮,因此李旦让李隆基写信时,要注意语气,不要将他逼得太急。

    信送到王画手中。

    王画也回了一封信,说了,我这样做亦是无奈。

    我也不想让百姓离开,不相信可以派人前来西北询问,为了让他们留下来,我派人做了多少工作。然而这些人不肯留下,他们为我出生入死,我怎能丢下他们不管呢?

    但为了朝廷颜面,只好威逼吐蕃,从吐蕃借道南下。

    很客气地说法,但接下来语气变得强硬起来,王画又说道,而且陛下也应当知道。

    虽然我转移了许多百姓,可是也为朝廷将疆域拓宽到了积石山,就是大非川臣也有一半功劳。这四州之境,而且是地域广大的四州之境,百姓多达数十万,并且有了吐谷浑这一马源,浇河更是丰饶耕地。

    再说功绩,北击突厥数万最精锐的士兵,南灭吐蕃前后多达二十多万的军队,这将为朝廷以后减少多少边患。然后是钦州这一行,广开了一种财路,朝廷数大港口,仅市舶司关税,一年为朝廷带来多少收入。这些收入能使多少贫困百姓有工可做,有饭可吃。

    也许眼下看不出来,但将来不久后,仅凭这一项,又为朝廷增加多少人口。

    还有,我说过将西北交给朝廷,不久后九鼎之器就能全工,全工之日,西北与血营就是交付朝廷之时。这都是我苦心经营的心血。

    在这里,我不想表功,但是我只想说一句,功过相抵。我在这边再派人说服一下百姓留下来,如何?

    最后还有一件事,我也要说一下,他们到的地方是大洋洲,或者是其他地方。这些地区还是我暂时经营,将来依然会大一统。如果汉人比例不达到一半以上,如何大一统?难道我用大洋洲的土著人、倭人与昆仑奴,以后与中原百姓称兄道弟,血浓于水?

    写完了信,让使者前去长安时尽量将时间放慢一点。

    从灵州到长安总共一千两百里路,而且不是积石山到墨脱城的道路,全是大道,如果用快马,两天时间就到了。不过让这个使者慢腾腾地,过了大半个月才到了长安。

    同时另一边加快迁移的速度。

    第一批迁移的百姓还是很顺利的,正是秋高气爽之季,天气不冷不热,除了少数特殊的地形外,赶路速度很快。

    当然,这也得亏吐蕃人现在穷尽了,也想王画这个灾星早点离开西北,所以十分配合。将所有道路一一甄别出来,那一条道路又好走又抄近,就选择那一条道路。

    这是吐蕃人自己在找路,如果是王画派人找路,十有**,根本没有办法顺直线,直到走到墨脱城。这批人在路上速度不但很快,也没有出多少事故,只是在翻过唐古拉山东侧的一个冰雪道口时,因为冰雪凝滑,几个百姓摔下了悬崖,牺牲了。其他的人都平安到达。

    但王画听到这个消息,是过了五十天后,第二批百姓都撤离走了。

    这条消息让他十分担心,这才是九月份,如果到了冬月腊月怎么办?

    但现在不知道,于是听到迁移的速度,在九月十八,第二批百姓再次出发。而且也如数地将俘获的百姓发还。因为冬天就要来临了,因此,提前将答应的棉布先送给了吐蕃人。

    这让大家皆大欢喜。

    王画的信到了长安时,李隆基不在长安。

    他这个皇帝做得很郁闷,连汉献帝都不如,因此,想了一想,将皇子李嗣升立为陕王,因为他的正牌王妃,也就是现在的王皇后没有儿子,于是将李嗣升收养下来,也等于是王氏的养子。

    王氏看到丈夫郁郁不乐,说道:“三郎,真不行,出外散散心,要等候机会。当年韦氏势焰滔天,最后还不是让你诛灭了吗?”

    李隆基没有答话。

    诛灭韦氏,是血营一手遮天,所以迅速将皇宫拿下来。如果没有血营一千五百名勇士相助,根本就没有办法成功。

    可现在王画与太平公主暧昧不清,不是与太平公主暧昧不清,而是那个一点大的小表妹暧昧不清,还好,自己的九妹嫁给了他,否则李隆基都能怀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