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第二帝国-第1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能企及。不过,我们对俄国的战争也并非是毫无获胜的可能。”见清英都已经把最核心的元素给点了出来,赫岑道夫也就没有任何隐瞒的必要了。他顿了顿,又道:

“现代战争的决定性因素在乎大炮,而帝国则拥有更胜贵国一筹的强绝炮兵。只要再给我们5年时间,那么帝国的每一个师都将拥有一个独立的重炮团,其压制火力将是贵国普通步兵师的野战炮团的2倍。斯柯达军工在火炮领域完全不逊色于克虏伯的超强技术实力,是实现这一要素的根本核心。”赫岑道夫从容一笑,自信说道,“加之动员之后。帝国也将拥有不下于200万的军队。凭借我们在大炮上的绝对优势。足以和俄国人一战。“

一番拐角之后,清英终于听到了目标口中说出了“动员”这个词汇。他嘴角勾起一丝弧度,道:“我丝毫都不怀疑贵国重炮部队的强大威力。然而根据我国总参谋部的预测,贵国动员后的军队战斗力将很令人忧虑。”

赫岑道夫目光瞬间一凝,狭长的双眸中爆发出慑人的神采。清英对这张倏然变色的阴鹜容颜没有任何的反应,而是自顾自的将他心中所想对他和盘托出。

“贵国和其他列强迥然不同。英、法、德、俄、意等列强虽然都有着少数民族混居其内,但处在统治阶层的民族的人口数量却是占了绝对多数;即便是民族问题最严重的俄国,其斯拉夫人也占到了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数额。庞大的单一民族百分比使得他们完全能够用一种官方语言贯穿军队。从来不存在什么语言交流之苦。然而贵国则截然不同了。”

清英双手微摊,道:“贵国所拥有的民族数量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多的国度,其主导民族的人口数量也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少的国度。除开占总人口24%的德意志人和20%的匈牙利人,剩下10个主要少数民族的人口所占比例接近50%;他们操着各不相同的语言,且混居在贵国的各个地域,这便构成了贵国实施动员的最大麻烦。”

“据我所知,贵国国防军的作战部分只分作奥地利团和匈牙利团。而一旦同俄国作战,那么便不可能只对总人口不过2200万人的德意志人和匈牙利人进行征募,必须对另外的3000万‘少数’民族实施动员。如此一来所造成的结果,那就是在非匈牙利区域征召而来的士兵全部编入使用德语的奥地利团。而不管他是否是波西米亚人、意大利人、克罗地亚人或是捷克人;而在匈牙利境内征召而来的士兵则编入匈牙利团,而不管他是否是罗马尼亚人、波兰人、斯洛文尼亚人或是斯洛伐克人。贵国的军官。显然不可能像伟大的弗朗茨皇帝一样能随意运用这么多种的语言吧?到那时,这支部队又该如何应战?”清英再度询问道。

赫岑道夫面色陡然僵硬。在此之前,他一直都在忙着军事计划的制定和装备升级的军队现代化建设,并沉浸在所取得的成效中沾沾自喜,却从来没有在人文角度上关注过军队战斗力的问题。正如眼前这只青年所言,对俄战争的巨大压力将迫使奥匈采取全国总动员;而超过半数的少数民族涌入军队,必将在语言指挥上产生极大的不便。如果士兵连长官的命令都无法听懂,那么这支军队无疑是不可能拥有战斗力的!

见赫岑道夫面容呆滞,半晌都说不出一句话来,清英便知道自己刚才的话语已经掐住他的死穴了。一战时期奥匈军队之所以会在东线战场上损失浩大,其多民族混成的属性绝对是功不可没;若不是奥匈地方守备军对意大利主力军的顽强抵抗,以及德国进攻重心从西线转到东面痛揍俄国人,奥匈早在1915年就会轰然崩溃!

“因此,贵国国防军只划分成奥地利团和匈牙利团的做法,实在是太过粗略了。和平时期可以维持这一现状,而一旦爆发战争,则至少应该再组建3到4个少数民族的军队团体来容纳这些语言完全不同的家伙。”清英顺势向赫岑道夫抛出了自己心中的想法。这样一来,奥匈陆军那令人无比蛋疼的语言问题就应该能够得到解决了吧?

让清英感到有些疑惑的是,当自己说完这番话之后,赫岑道夫脸上表情仍旧是复杂无比,没有丝毫恍然或欣悦的神情。过了半晌,见眼前之人仍旧坐在原地一动不动,宛若石化了一般,清英心中不由得微微有些愠怒;不管自己的提议中是不中,你丫倒是也要表个态啊,那副见了鬼一样的反应又是什么情况?

听得清英略带不满的重重咳嗽,赫岑道夫那涣散的目光终于重新凝聚了起来。然而与清英刚才看到的那种从容自信的眼神所截然不同的是,他的眼眸里已经流露出了难以掩饰的失落和愁容。

“感谢殿下给予的提醒和建议,我此前一直都没有注意到帝国进行战争动员之后的人文问题。”赫岑道夫那张冷峻的面容在瞬间变得和缓了下来,着实让清英感到了些许的讶异。他苦涩一笑,而后又道:“不过,动员之后所产生的问题,却绝不是设立捷克团和波兰团就能够轻易解决的事情。我之后会慢慢想办法的。”

见赫岑道夫一副了然于心,却又点到为止、藏着掖着不愿进行深层阐述的做法,清英忍不住撇了撇嘴。他有些无奈的将手一摊,道:“将军,在目前法俄协约和英法谅解的国际形势下,分别与法俄两国有着不可调和的核心利益冲突的德意志和贵国,早已经是荣辱与共的钢铁同盟,没有任何分道扬镳的可能。你难道还有什么要对我隐瞒的必要么?只有我们两家明白彼此的实力,并做出密切的协同,才有可能在这极端恶劣的国际环境下生存下去。”

赫岑道夫倏然叹了口气。他徐徐点头,把心中所想向清英尽数道来。而随着赫岑道夫叙述的继续,清英先是讶色一闪,而后脸色也变得愈发凝重了起来。

原来在奥匈帝国国内,其民族问题要远比清英想象中的要来的尖锐。尽管哈布斯堡皇朝统治下的帝国实施了一系列的开明政策,减去了压在帝国境内的各少数民族头上的多数暴政,使他们的处境远比俄国统治下的非斯拉夫人要来得有利;然而民族自治这一美好愿望仍旧如同催眠曲一般在他们耳边响起,使他们在骨子里仍旧对这个统治他们的二元君主国缺乏归属和认可之心。

当前,奥匈所拥有的30余万现役国防军中,大多数都是在统治这个帝国的德意志人和匈牙利人之中选拔出来的。他们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更重要的是对哈布斯堡皇朝有着相当强烈的认可和忠诚,奥匈则得以用这支部队来维持稳定发展的局势。然而一旦实行全面动员,军队规模将骤然膨胀到近200万,这些长期培养效忠皇室的贵族军官和基层士兵将在这骤然涌入的人海中成为孤岛;大量包含着分离情绪、且装备了武器的少数民族士兵将是一股极端不稳定的因素,如果再让他们以“单一民族团”的形式聚集在了一起的话,天知道他们会哗变、投降还是直接造反!

最尴尬的是,奥匈即便是只在德意志人和匈牙利人之间进行动员,军方也无法保证这些人能够彻底为他们所用;因为这两个民族里也并非是所有人都拥戴哈布斯堡皇朝,意图推翻帝国建立共和国的民主分子同样不在少数。由于奥匈的发展趋势呈现头重脚轻的局面,其蓬勃浩大的重工业和羸弱贫小的轻工业以及农业完全不成比例;大量民众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享受到什么好处,食物和消耗品处于相对匮乏的状态,这也更加剧了整个帝国当中的不稳定因素。这一点和本位面引入了15亿美元低息贷款专门发展经济的德国有着天壤之别。

得知这些之后,清英不由得痛苦地闭上了眼睛:俾斯麦找的这个盟友简直外强中干到了极致,这完全就是传说中的超级坑队友,有木有!

ps:感谢书友心漂浮的打赏~~

第230章只能指望海军了

“砰。”

随着一声沉闷的低响,两扇高逾三米的紫木大门倏然合拢,带起一丝细微的颤音。清英站在装潢精致的回廊里,凝视着那所执掌军权的核心重地,神色复杂,久久难言。

在他原本的印象里,奥匈还算是一个可以仰仗的盟国:虽然他们的财力不如法国、土地和资源也不如俄国,但凭借着欧陆第二的重工机械和超过5000万的人口基数,怎么着也能在战争中起到不小的作用。然而今天他才发现自己完全是错得离谱了。奥匈国内的民族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这个以中世纪体制建立起来的国家进行普通的和平发展倒还能够胜任;而一旦和战争挂上钩的话,那些通过折中妥协所暂时掩盖下去的各种弊病便会骤然爆发,这些都不是这个脆弱的多民族二元君主国所能够轻易承受的!

此番清英和赫岑道夫所谈论的战争动员问题,便是奥匈沉疴积病的最典型案例。现代战争迫使交战双方必须进行全国总动员,否则就会被对方进行总动员后的海量军队所轰然淹没;然而奥匈的体制和多民族混合的国情,却又使得他们根本无法保证总动员后的军队战斗力以及哈布斯堡皇朝的安全。俾斯麦当年在柏林会议上的“纵身一跳”,把欧陆第一强国的命运和这么一个根本没有进行现代战争能力的国家给绑在了一起,以后世的眼光来看,这实在是不智之至。如果德国当年能够始终引俄国为援。那么各种稀缺原材料的进口、商品倾销和陆战局势都会得到翻天覆地的改变!至于“德意志的印度”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德国完全可以绕过南面的奥匈。伙同俄国用武力方式将其殖民瓜分,这也是那个社会达尔文主义时代中列强们所一贯施行的手段。

然而现在再怎么后悔也没用了。由于法俄协约早就因法国资本家们的海量投资贷款而变得情比金坚,德奥两国基于自身国家安全的考虑,只得紧密抱团,再无第二条路可以选择。虽然清英对奥匈这个坑爹的盟友再怎么无奈,也只能选择接受、并努力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后世,即便是挂机的小学生队友也能去点个亮趟个雷什么的,更遑论奥匈在明面上还是欧洲五大强国之一?

这次会见赫岑道夫。便是强化奥匈的一个契机。奥匈军部在意识到了自身存在的严重问题之后,必定会想方设法加以解决:在全国范围内大量进行爱国忠君的教育洗脑、给予少数民族更多的可口甜枣、以及对军官和士兵的语言能力进行培训等等。虽然其最后效果虽然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奥匈军队的最终境况定然会比历史同期要好上许多。

离开帝国陆军部之前,清英也向赫岑道夫交了底。目前德国的人员训练、装备生产和物资储备都还有很大的欠缺,需要5到6年的时间才能彻底完成战争的准备工作。因此,即便是目前俄国主力正深陷远东战争泥潭难以自拔,国内局势动乱、财政摇摇欲坠;自身动员问题重重的奥匈也不宜在巴尔干半岛上狮子大开口,于这个多事之秋再增添新的变故。

不过在波黑问题上,基于这一地区与奥匈帝国直接接壤的地理位置、且于历史上的1908年最终被奥匈所吞并的史实。清英最终还是表示了德国将支持奥匈帝国对这片领土实施占领的态度。

对于清英提出的这些要求,赫岑道夫心中虽然有些遗憾。但也接受了他的条件。奥匈在这些年间之所以敢在巴尔干问题上对俄国叫板,除了自己和世界都过多的看重了他们的实力之外,德国在背后的支持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现在他们骤然发现,自己手中的那根看似分量十足的恐怖大棒居然是根已经被螨虫蛀得中空朽脆的渣渣货色,心中底气便少了三分;再加上德国因备战尚未完成而对奥匈在巴尔干地区的行动采取约束态度,也只能暂时将通过一场战争彻底解决帝国南部问题的雄心野望先放一放。诚如清英所言,奥匈军方当前的工作重点应当从侵吞土地转回到内部改革上来,毕竟他们动员后的军队就是个无可救药的超级悲剧;打打巴尔干小国还能威风八面,一旦面对除意大利之外的任何一个大国,都是被对方各种乱干的节奏!

经过和赫岑道夫的一番会晤,清英也彻底看清了目前的情形。德国明里暗里的3个盟友中,最有实力的奥匈也是个根本靠不住的主,由各种乱七八糟的人所拼凑而成的军队就是一群丧尸,完全不能指望他们能在战场上发挥出什么砥柱中流的作用。奥斯曼帝国积病百年,沉疴入骨,对付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等几个原本是自家国土里分裂出去的小国都是力不从心,在大战期间能凭借高加索山区的崎岖地形挡住俄国人就已经是真主保佑。而意大利的战斗力则更是世界战争史上流芳百世的茶后笑柄:二战时期的奇葩表现姑且不论,他们倾尽主力在1915年对奥匈帝国发动的那次反戈一击,竟然被人数只有他们150分之1的奥匈地方杂牌军蒂罗尔射手部队给死死挡了下来,并让随后赶来增援的奥匈军队在他们面前“第一次找到了势如破竹的感觉”!这意味着在陆地战场上,德国要一个打遍英法俄三家,双方可动员的兵力数量接近1比4,这还没算英法两国那遍布海外的庞大殖民地为宗主国提供的炮灰军队:一战期间,英国陆军除了本土的兵员以外,还有大量来自于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的外籍部队,他们在加里波第战役中替英国本土士兵吸收了大量的火力。

看看人家法国找的盟友,大英帝国和俄罗斯帝国个个都是分量十足的世界级巨头;再看看德国所找的盟友,奥匈和意大利全是渣到掉渣的伪劣挫货。清英就不明白了,同样是互为世仇的国度,这找盟友的眼光差距怎么就这么大捏?

皮靴踏在色泽绚丽的石质地板上,发出节奏明快的清脆声音。清英在默默站了一会儿之后,终是转身快步离去,一张脸上满是阴沉和愤怒之意。

奥匈陆军是彻底指望不上了。这个国家具备常规水准的国防军部队至多不会超过80万,在俄国人的攻势下能否不重现历史上勃鲁西洛夫战役的悲剧都还是个未知数。现在这个陆权国家对于德国而言的唯一利用价值,就是打造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冲出亚得里亚海,在战争中封锁英国的地中海航线并威胁埃及,让英国把原本用于防范德国公海舰队的兵力调往地中海以拱卫那里的安全。

唯一让清英感到庆幸的是,由于能武装2个师的无畏舰只需要不到1000号人就能够开动,在同等开销的情况下海军所需的人数远少于陆军;除此之外,由于海军人数同战舰的数量直接挂钩,这便意味着海军规模不可能像陆军那样一宣布开战就能因全国性的动员而急剧膨胀。如此一来,奥匈军方就可以精心挑选那些“根正苗红”、对帝国忠心耿耿的人编入现役,完全不用担心海军会出现陆军在动员后的那种叛乱或哗变的问题。

在清英的构想中,奥匈、意大利和土耳其的海军将组成一支名副其实的“联合舰队”,拥有12艘左右的无畏舰,足以打爆负责地中海防务的法国舰队。只要英国还想要苏伊士运河和非洲殖民地,就必须派遣主力舰进入地中海回援。届时,德国公海舰队再伺机发难,一举砸碎英国凭借海军优势所构筑的远程包围。

这一计划的成功关键,除了对意大利的拉拢之外,奥匈海军的实力强化也是清英目前所需要做的地方。历史上奥匈海军在进入无畏舰时代以后所建造的主力舰吨位绝对不算少,他们一共建成了3艘拉德茨级战列舰和4艘联合力量级战列舰,总吨位接近12。5万吨。但令人无语的是,他们在1907年开工的拉德茨级战列舰竟然还是风格浓郁的前无畏,混装了4门305毫米主炮和8门240毫米副炮,而此时无畏号都已经竣工了!如果奥匈能把这级舰的经费造成无畏舰,那么其海军实力将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这对德国迫使英国分兵地中海的策略无疑将起到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

想到这里,清英脸上的沉郁之色终于化开了些许。他摸了摸怀中所贴身携带的厚实包裹,而后加快了离开陆军部大楼的脚步。对于奥匈海军的加强,清英已经找到了一个最合适的突破口:那便是始终不渝支持海军发展的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

第231章斐迪南大公

在20世纪的人类历史上,奥匈皇储斐迪南大公对世界的影响力绝对能够排进前十。这倒不是他生前做出了什么震古烁今的伟大成就,而是因为他的死亡给人类世界带来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战争浩劫。1914年6月28日,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恐怖分子普林西普枪击毙命,奥匈以此为由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进而通过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引爆了波及四大洲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这场造成近2000万军民死亡的惨烈战争里,包括奥匈在内的4个大帝国轰然崩溃,英法传统列强的势力受到极大削弱;米地瓜在欧洲列强都精疲力竭的时候,悄然摘走了那顶几百年来一直戴在欧洲头上的璀璨宝珠。

1863年,斐迪南出生于奥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