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隋-第1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争之势;那么谁是“渔翁”?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关陇人的死敌;山东人。

    李风云的背后有可能是以段文操为首的齐鲁贵族集团;也有可能是崔德本所属的山东超级大豪门;但无论是哪路“高人”;他们都是山东人。辽东李氏也是山东人;辽东李氏所属的赵郡李氏;更是山东五大超级豪门之一;所以从山东人的立场来说;大家的基本利益一致;李风云不可能上来就一刀砍了自己;由此可以肯定;李风云不是自己的敌人。

    只要李风云不是自己的敌人;那形势就不会太恶劣;逆转危局也就不会太难;于是李密选择了“默契”。李风云不论是驱赶自己;还是寻求与自己的合作;其前提都必须兼顾到自己的利益;兼顾到辽东李氏的利益;彼此都要给对方一个可进可退的腾挪余地;既然如此;双方当然需要默契。

    听到李密这句答复;李风云脸上笑容更甚;他知道李密在这短短时间内已经做出了选择;而这个选择是他所需要的。跟聪明人说话就是愉快;李风云眼里的冷森之色迅速消散;代之以激动和急迫;李密会提出怎样的条件?而联盟又能从中获得怎样的机会?

    “某与蒲山公从未谋面;素不相识;却闻名久矣。”李风云笑着问道;“你可认识蒲山公?”

    李密一颗高悬的心终于落地;他的推断正确;选择无误;虽然从走进这座营寨开始;他就被重重云雾所笼罩;看不到前进的路;始终处在被动之中;但此刻;他总算拨开迷雾看到了方向;寻到了逆转局面的机会;刚刚饱受重挫的信心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开始恢复。

    李密微笑点头;既不说认识;也不说不认识。但此举落在李风云眼里;却是李密明白无误地告诉他;我就是蒲山公李密;我承认自己的身份;接下来我们要保持默契;绝口不提身份之事;该严守的机密一定要严守;然后再谈合作

    “将军是否因此而信任某?”李密问道。

    李风云郑重点头。他知道李密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李密的人生轨迹对他而言没有任何秘密;虽然隐藏在李密人生轨迹背后的东西远比他看到的多;但这并不妨碍他窥探到李密的心灵;看到他的所思所想。

    李密却是疑惑了。就凭自己蒲山公的身份;李风云就无条件地信任自己?这怎么可能?说句实话;你算你无条件的信任我;我害不信任你呢。

    “信任来自双方。”李密反守为攻;“将军崛起于山东之前籍籍无名;将军到底来自何处?这对天下人来说都是个谜。某很好奇;不知将军能否解惑?

    李风云笑了起来;“某来自另外一个世界;一个距离中土很远很远的世界

    “很远?”李密也笑了起来;“突厥人不远万里跑来中土杀你;可见你过去所处的世界距离中土的确很远。只是某想知道;将军所说的世界;在西;还是在北?”

    李风云没有回答;脸上的笑容渐渐消散;眉宇间蒙山了一层阴霾;眼里也充满了浓浓的忧伤;似乎李密所说的这句话;突然打开了埋藏在他内心深处的尘封记忆。

    李密愈发肯定;李风云的神秘来历与突厥人有关。突厥人不论东西;都是中土的梦魇;中土能否拥有长久的和平和统一;与突厥人的兴衰息息相关;所以中土一直想要摧毁突厥人永绝后患;而突厥人则一直梦想突破长城杀进中土。在这种紧张对峙的南北关系下;突厥人不远万里跑到追杀李风云;显然是因为李风云探查到了什么惊天秘密。

    李密很想知道李风云手里的秘密;但更让他好奇的是;当初是谁让李风云远赴万里之外的蛮荒之地探查突厥人的机密?若能知道李风云背后的这个人;也就不难查出李风云的真实身份;只是;当初杨玄感费了很大力气、动用了很多人脉资源都未能查出结果;现在李密指望李风云自己说出来更是绝无可能。

    “在先生看来;当今天下;严重威胁中土和平统一的是什么?”

    李风云转移了话题;而这个话题李密很喜欢;他可以更近距离地观察李风

    “在内是变革;在外是北虏。”

    李密言简意赅;一语中的。

    “两者的危害性;孰重孰轻?”李风云追问。

    “变革的危害性更大。”李密直言不讳;“兄弟齐心;其利断金;若兄弟阋墙;又如何一致对外?”

    李风云想了片刻;微微颔首;“若两害并发;中土如何应对?先生可有对策?”

    李密的心骤然收紧;接着蓦然爆发;砰砰狂跳。若两害并发;中土腹背受敌;岂不危矣?李风云在暗示什么?

    “攘外必先安内。”李密毅然做出试探。

    李风云凝神沉思;久久不语。

    。。。

第两百零二章 攘外的背后

    的一年到了;感谢新书友们的支持和厚爱;感谢老书友们长久以来的支持和帮助;感激不尽;感激不尽。在此;猛子祝书友们新年快乐;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心想事成;万事如意;马到成功)

    皇帝和中土的改革势力为了中土长久的和平统一;积极变革;没有错。以杨玄感和李密为代表的中土保守势力看到激进改革策略对中土的和平统一大业造成了严重伤害;试图阻止激进改革;把中土前进的方向重新拉回正确轨道;也没有错。那错在哪?错就错在他们错误地选择了巅峰对决的时间;错就错在他们明明知道北方的突厥人虎视眈眈地盯着中土;却选择性地忽略了它对中土的贪婪和垂涎;结果一步错步步错;转眼就把来之不易的和平统一大业彻底葬送。

    李风云很落寞;很失望;他原以为自己的崛起或许可以改变历史轨迹前进的方向;但听到李密说出“攘外必先安内”这句话之后;他突然意识到;中土根本就没有可能避过即将到来的劫难;而未来中土还将一次次重蹈覆辙陷入崩溃的深渊;原因就是在贵族统治阶层的血液里流淌着一个根深蒂固的理念;内忧永远大于外患。一代代的中土权贵都把个人和集团私利至于国家和民族利益之上;在他们眼里;消灭同种同族的政敌;远比击败外寇更为重要;结果便是宁愿亡国亡种;也不愿牺牲个人和集团私利拯救国家和民族;至于芸芸众生、无辜生灵的生死存亡;从古至今就不在他们的考虑之列。

    “将军持有异议?”李密看到李风云久久不语;忍不住开口说道;“自先帝开国以来;卫府军一次次劳师远征;给了北虏以沉重打击;东西突厥对中土的威胁已降到最低;而吐谷浑更是亡国;高句丽也败亡在即;短期内北虏对中土的危害并不为虑。相反;中土内部危机却日趋严重;今日大河南北饿殍遍野、生灵涂炭便是一例;而此严重危机看似起自天灾;实际上**才是根源。”

    何谓**?李密当即进行了全方位的诠释;今日中土危机表面上源自东征;实则发自变革;也就是说从先帝时代起这个危机就存在;经过二十多年的累积;已经到了爆发边缘;东征不过加速了这一危机的爆发而已。

    为何变革会引起严重的危机?说到底一句话;当中土的权力和财富越来越集中于极少数人之手;那么这些极少数人对中土和平统一的威胁就越来越大;当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社会矛盾越来越激烈之时;也就是国祚岌岌可危;统一大业即将崩溃之刻;为此;中土必须变革;必须重新分配中土的权力和财富;必须让中土广大的黎民百姓享受到中土统一和进步的成果。

    但是;今上登基后;改革迅速偏离了先帝时代所坚持的轨迹;从以合理分配权力和财富于社会各阶层的中央集权;变成了以皇帝为首的激进改革派对权力和财富的贪婪攫取的中央集权。皇帝的激进改革理所当然遭到了中土核心统治力量的关陇人的反对;但人性贪婪;尤其在中土统一后的权力和财富的分配中利益严重受损的山东人和江左人;更是别有居心地支持皇帝和激进改革派;让双方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殊死搏杀;变革因此变质变味;不但加速偏离了既定轨迹;还沦为了政治博弈的工具。

    “今天的中土变革;只剩下了一个光鲜的外壳;内里早已演变为血腥残酷的权力斗争。”李密摇头苦叹;“东征也罢;天灾也罢;北虏的威胁也罢;之所以会对中土造成严重伤害;原因便在如此;便在于所有这一切都因为激烈的权力斗争而演变为惨烈的**。”

    李密高屋建瓴;以独特的眼光;俯瞰的视角;把今日中土危机归结为中土贵族统治阶层对权力和利益的贪婪攫取;所谓变革不过是两大对立政治集团为攫取最大的权力和最多的利益而使用的一种政治手段而已;由此推衍;对外积极征伐也罢;国内叛乱迭起也罢;一些贵族正在秘密筹划的军事政变也罢;实质上都是对立双方所使用的政治手段;而双方的政治目的并无二致。

    李密这番话有理有据;在他看来完全可以说服李风云;但出乎他的意外;李风云不但没有被他说服;反而对他的论点论据提出了尖锐质疑。

    “先生的观点;是建立在内有重忧而外无重患的基础上;先生断定北虏尤其是东西突厥人对中土的威胁已经降到最低;所以才得出这一结论;认为西征也罢;东征也罢;都是皇帝和朝中激进改革势力为最大程度地攫取权力和财富而实施的政治手段。”李风云神情严肃;态度坚决地说道;“某不同意先生对天下大势的推断。”

    “在某看来;中土的外患远远大于内忧;东西突厥人对中土的威胁;远比先生想像得严重。皇帝西征灭亡吐谷浑;东征摧毁高句丽;其目的正是要斩断北虏伸向中土的魔掌;斩断东西突厥人的左膀右臂;以便最大程度地减少北虏对中土的威胁;想尽一切办法延缓随时都有可能爆发的南北大决战。”

    南北大决战?李密惊讶不已。南北局势虽然一直紧张;但据他的了解;自东西突厥内乱之后;整个塞外北虏的实力都在迅速下降;已经无法威胁到中土边陲的安全;未来几年南北双方根本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

    李风云是胡说八道;危言耸听;还是他掌握了我所不知道的秘密?抑或;他想混淆视听;以假消息误导我的判断;从而掩藏他真正的用意?

    “某对南北局势的看法与先生截然不同;所以某不能认同先生的观点。”李风云继续说道;“某认为皇帝之所以整修长城;之所以开辟大运河;之所以发动西征东征;目的都是为了实施新的国防和外交大战略;以便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竭尽全力戍卫中土的安全。”

    “中土安全了;和平统一大业才能得以维持;变革才能继续推进;某认为这才是皇帝真正的政治目的。”

    “如果皇帝像你所说的那样纯粹是为了攫取权力和利益;他有必要把有限的国力拿来修长城、开运河和西征东伐;实施新的国防和外交大战略吗?这岂不是找错了目标;选择了错误的对象;把国力用在了错误的方向上?这岂不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寻死路?攘外必先安内;这是常识;你们都知道;皇帝焉能不知?以皇帝之实力;他完全可以集中力量在国内的政治斗争中;给那些反对和阻碍改革的人以沉重打击;但皇帝却没有这么做;为什么?为何皇帝要反其道而行之;先攘外;后安内;原因何在?”

    “某认为原因很简单;外患已经威胁到了中土的安全;北虏对中土虎视眈眈;此刻若先安内;兄弟阋墙;则必然给北虏以可乘之机。形势已经很严峻;北虏根本不可能给皇帝更多时间去安内;皇帝迫不得已之下;只好行险一搏;双管齐下;两线作战;一边安内;一边攘外。”

    “在某看来;皇帝的这种做法有其可取之处;他以激进的变革手段来打击豪门世家;争取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快速度夺取到更多的权力和财富;以此来帮助自己倾尽全部国力去实施攘外策略;而攘外一旦节节胜利;其骄人的战绩和武功又必然可以帮助皇帝和中央赢得无上权威;有效遏制和延缓国内危机的爆发;而国内局势的稳定;又可以帮助皇帝更好更快地深化变革;从权贵阶层中夺取到更多的权力和财富。如此循环往复;则皇帝必然能在两个战场上赢得胜利。”

    李密陷入了沉思。李风云绝非常人;短短几句话所表露出来的惊艳才华;让李密对其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不得不修正自己对李风云的看法;同时对李风云的身份来历也愈发好奇;但李风云拒不透漏自己的秘密;李密也无可奈何;只能暂时放弃对其身份的调查;转而集中精力去谋求李风云的合作。

    “将军可有确切证据;证明某错误地判断了南北局势?”李密问道。

    李风云摇摇手;“很快;要不了几年;你就能看到南北大决战了。”李风云叹了口气;忽然问道;“先生可还记得当年汉高祖统一中土不久;与匈奴单于冒顿大战于代北;不幸被围白登山一事?”

    李密的神情有了变化;眼里掠过一丝疑惑之色。这个李风云拒绝提供证据;却又做出惊人预言;语不惊人死不休;到底是何用意?退一步说;即便他有证据证明北虏对中土构成了严重威胁;但中土百万大军东征高句丽;实际上目标并不是高句丽一个;还有东。突厥、铁勒、室韦、契丹、鞍羯等众多北虏诸种。卫府军一旦取得东征的胜利;灭亡了高句丽;便能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给北虏诸种以巨大威慑;中土北陲必将因此赢得很长一段时间的安宁。

    李密蓦然想到了一个关键之处;如

    果东征失败;则北疆局势必然陷入危机;如果中土陷入内忧外患、腹背受敌之困境;则南北局势必然紧张;北虏乘机入侵也并非没有可能。

    “将军对东征没有信心?”李密果断问道。

    李风云莫测高深地微微一笑;“如果某对东征有信心;还敢杀进中原威胁京畿?”

    。。。

第两百零三章 殊途同归

    东征会失败?李密毫不犹豫地否定了这种假设。

    十几年前先帝曾命令卫府军远征高句丽;未战先败;其中原因很多;当时的军事政治外交上都存有失败因素;并不仅仅是粮草运输困难。

    今上登基后;迫于国内政治矛盾越来越激烈;高句丽称霸远东的野心对中土的威胁越来越大;于是便早早定下了东征之计。修长城、开运河、西征吐谷浑、拓疆西域等等众多重大决策;实际上都是为远征高句丽做万全准备。东征是倾尽国力的一战;是关系到中土命运的一战;皇帝和改革派为此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希望;朝堂上的中立派也给予了坚决支持;虽然保守派想方设法从中掣肘;但并不怀疑东征必胜之结局;无奈之下只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内政局上;试图以国内局势的混乱来打击皇帝和中央;所以此次东征;中土无论在军事上、政治上还是在财力上;都占据了绝对优势。

    当然了;自古以来就无必胜之战;阴沟里翻船的例子实在太多;举不胜举;谁敢说此次东征就一定凯旋而归?但李密对此次东征抱有信心;这一战绝无可能失败;最多也就是半途而废无功而返;但即便是无功而返;中土所表现出来的强大国力和对敌人无情打击的决心;还是可以给北虏以镇慑;完全能够实现此次劳师远征的战略目的。

    双方至此都摆明了各自的观点;都认为中土和平统一面临严重危机;但对造成危机的原因却看法不一;李密认为危机是激进变革策略造成的;所以要摧毁变革;要先“安内”;而李风云则认为危机源自北虏的威胁;要先“攘外”。双方的终极目标实际上都一样;都是要维持中土的和平统一;但手段却迥然不同;一个先安内后攘外;一个则恰恰相反。

    李风云和李密都陷入了深思之中;帐内一片沉寂。

    在李风云看来;李密的“安内”之策无非就两个;一个是政治上的;一个是军事上的。政治上的就是更替皇统;就是皇统之争;这是最便捷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

    当年因改革而利益受损的贵族集团纷纷支持太子杨勇;试图以皇统的更替来改变国策;对先帝所推行的改革造成了严重威胁;结果父子相残;兄弟阋墙;上演了一幕人伦悲剧。

    史书把太子杨勇的废黜;归结为生活奢靡;不听从先帝和先帝后的教诲;另外就是杨广和一帮佞臣们的阴谋诬陷;这纯粹是欲盖弥彰。

    统治者和普通家长不同的地方;就在于统治者不但要顾及家族、集团利益;更要考虑国家和民族利益。锅里有了;碗里才有;道理很浅显。

    对于先帝和先帝后这些最高统治者来说;国祚的稳定、发展、强大和代代延续最为重要;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国策;必须有忠实执行这一国策的人。由此不难推断;太子杨勇被废黜;与他生活奢靡没有关系;与杨广和佞臣的陷害更没有关系。先帝和先帝后都是杰出的政治家;在继承人的选择上;德才兼备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政治理念和执政思路的一致性。你不能继承我的政治理念;不能按照我的执政思路坚持改革;那理所当然也就失去了继承人的资格。如果杨勇在执政理念上始终与先帝和先帝后保持一致;赢得了先帝和先帝后的信任和支持;在政治上给他保驾护航;储君的地位必然牢不可破;那么他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