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隋-第1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潜停了一下;眼里涌出了几丝悲伤;“如果上苍帮忙;远征军顺利杀到了平壤城下;那么接下来远征军就需要源源不断的粮草辎重。但是;雨季开始了;大小河流暴涨;洪水泛滥;再加上高句丽人坚壁清野对运输线路的严重破坏;还有那些依旧被高句丽人牢牢控制的重镇险隘对我运输线的巨大威胁;可以预见;我后方的粮草辎重根本难以运抵平壤城下。”

    “或许上苍还会继续眷顾我们;今年的雨水量并不大;今年的雨季也不会延长;而高丽王众叛亲离;平壤城不攻自破。”杨庆说道;“西征时;吐谷浑的步萨钵可汗伏允不就是众叛亲离;王城伏俟城不就是被卫府军一鼓而下吗?

    “西海广袤无边;阿柴虏本为游牧;大兵压境之下;为保存实力;放弃王城转战雪山;乃战略撤退;只待养好了伤口;便可卷土重来。”杨潜摇手说道;“高句丽位于半岛之上;弹丸小国;强敌环伺;大兵压境之下;退无可退;唯有与国共存亡。两者没有可比性;远征军若以西北阿柴虏去揣度东北高句丽;则必陷危局。”

    杨庆没有说话;但看得出来;他对高句丽不屑一顾;对皇帝和远征军还是抱有信心;对奇迹的出现还是充满了期待。

    “辽东城距离平壤有一千余里;远征军选锋主力千里跃进;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孤军深入之势;根本得不到后方粮草辎重的支援。”杨潜耐心地解释道;“雨季来临;大小河流暴涨;远征军后续人马受阻;无力跟进;而远征军选锋主力同样受阻;无法后撤;事实上已经被困在了平壤城下;这时候只要出现任何一个变数;比如雨季延长、粮草不济;或士气低迷、军心紊乱;都会导致全军覆没之祸。”

    杨庆思前想后;反复考量;最终还是接受了杨潜的观点。

    上苍不可能永远眷顾中土;战争也不可能总是靠运气取胜。就目前东征战局来说;不论是皇帝还是远征军的统帅们;都不敢冒全军覆没之险孤军深入直杀平壤;所以;最稳妥的计策还是把战争延续到明年;虽然战争时间延长了;中土付出的代价更大了;但相比最终所取得的胜利;所实现的众多战略目标;这个代价还是划算的。

    杨庆终于做出决断;征召人马;出关戡乱。

    。。。

第两百一十一章 绣衣直指

    郇王杨庆密书独孤澄、杨恭仁;考虑到当前通济渠一线贼势猖獗;水道随时有断绝之危;荥阳有责任戍卫通济渠水道的安全;故郡府做出决策;愿意在财力上全力支持乡团宗团等地方武装出关戡乱;同时也愿意与东郡携手;给予济阴太守韦保峦以最大的财力支持;帮助其剿杀济、菏一线贼寇;尽快稳定济阴局势。

    杨庆妥协了;但授人以柄的事坚决不做;要恪守职责;要在自己职权范围内与他方合作;至于借戡乱之名公开征召人马;亲自统率军队出关剿贼等等;那是绝无可能;虽然前面已经有了张须陀、段文振、崔德本等各地行政官长迫于形势;不得不先斩后奏;以戡乱剿贼之名代行军事职权的先例;但他不行;他的身份太敏感了;稍有违法僭越之举;就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所以这种“出头鸟”的事别人都可以做;就他不能做。

    杨庆不做“出头鸟”;谁做?理所当然是郑氏。杨庆态度坚决;力举郑氏“扛大旗”。

    郑氏就在荥阳;河南第一豪门;声望极高;只要郑氏登高一呼;必定应者云集;拉一支上万人的队伍轻而易举。但是;郑氏岂敢轻易介入皇统之争?再说郑氏隶属山东贵族集团;是河南政治势力的领袖;如果郑氏“出头”;那牵扯太大了;对东都政局的影响难以估量;不要说郑氏不敢冒此风险;就是元氏、独孤氏也不敢行此险招;肯定要坚决阻止。

    杨庆的目的就是反戈一击。你元氏、独孤氏和郑氏假借结盟之名威胁我;以荥阳安危来胁迫我做“出头鸟”;你当我是鱼腩好欺负;可以任由宰割啊?不错;叛贼一旦突破了天堑关防;杀进了荥阳;威胁到了东都安全;甚至断绝了通济渠;足以置我于死地;但你们也跑不掉;军政两界头颅不保的多了;谁怕谁?要做出头鸟;你们做;不要拉我下水。

    东都很快做出了反应。

    杨庆不做出头鸟;这在东都“大佬”的预料之内;但由荥阳地方发动的戡乱剿贼不仅仅需要军队;更需要钱粮的支持;而东都不可能给钱给粮;这是荥阳官府的事;东都没有理由插手;也不可能插手自找麻烦;所以一定要把杨庆拉上“贼船”;要让他心甘情愿地出钱出粮。

    既然杨庆做出了承诺;东都“大佬”的目的达到了;接下来的事当然好办了。

    东都急报荥阳;皇帝下旨;因东都奏报通济渠一线贼势日渐猖獗;危及到了通济渠安全;故命令留守御史台的副长官治书侍御史韦云起;马上出京巡查通济渠一线;并授权其在紧急情况下;依据军兴之法阝战时制度);代行军权;发兵戡乱。为此东都紧急通知通济渠一线所有郡县;要求他们做好接待工作;并负责韦云起的安全。

    杨庆看完这份急报;一股怒火冲天而起;当即就把这份急报砸在了地上。

    搞了半天;东都某位“大佬”竟然就是韦云起。韦氏终于按捺不住;捋起袖子;亲自上阵了;而且充当急先锋的;竟然是韦氏家族的核心人物之一;位高权重、声名赫的韦云起。

    很显然;元氏、独孤氏和郑氏之所以结盟;都是因为韦氏居中斡旋;而杨恭仁和自己一样;也是没办法;齐王是皇族血脉;外人都竭尽全力帮他上位;自家人还能拖后腿?于情于理都要帮一把;结果就把自己“帮”上了关陇本土贵族集团这艘庞大的“贼船”。

    杨潜正好闻讯而来;看到杨庆怒不可遏;有些吃惊;俯身捡起急报匆匆扫了一眼。

    “韦家来了位绣衣直指。”杨潜马上想通了原委;对韦氏的的手段也颇为不满;但人家棋高一着;利用了你又如何?不声不响把你拖下水又如何?只能怪你自己智慧不够。

    绣衣直指就是侍御史的别称;而韦云起这位绣衣直指名气可不是一般的大。大业元年;也就是今上登基那一年;东北的契丹人骚扰边境;入侵中土;高句丽人也在一旁蠢蠢欲动;东北形势非常紧张。当时为通事谒者负责外交事务的韦云起;奉命去处理这件事。韦云起先到东。突厥借了两万轻骑;然后直杀契丹。突厥人与契丹人是盟友;没有防备;结果被韦云起偷袭得手;打了个措手不及;一败涂地。韦云起以夷制夷;一战成名。

    “出京之前;你可知道这件事?”杨庆冷声质问。

    杨潜摇头;“某只注意到安昌公(元文都)与民部侍郎韦津、太常少卿韦霁有过接触;倒是忽略了这位大义灭亲的绣衣直指。”

    杨庆瞪了他一眼;连连摇头。去年齐王杨喃“失德”一案;就是在风暴越来越大;逐渐失控的情形下;由这位治书侍御史“大义灭亲”;亲自上奏弹劾;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毅然终止了这场风暴;否则不但齐王杨喃要倒塌;韦氏也将付出惨重代价;受到波及的元氏也是颜面扫地。韦云起为了韦氏;不惜做了一回“恶人”;但知情者寥寥;而恨他的人却很多;尤其损失最大的韦世康一房;失去的不仅仅是亲人、名声;还有权力和财富;所以即便知道韦云起“壮士断腕”是为了韦氏整体利益而不得不为之;但刀砍在韦世康一房;那种“手足”断去的痛苦;足以⊥韦世康的子孙们对韦云起恨之入骨。

    “你家大人亦不知情?”杨庆的语气依旧冷厉。

    杨潜犹豫了一下;没有说话。他不能欺骗杨庆;看到这份急报后;他已经估猜到父亲肯定知情;但为了把杨庆“拖下水”;只能隐瞒。

    杨庆不仅仅谨慎;还非常精明;虽然他把自己的超级精明隐藏在他的谨小慎微的表象之下;但杨恭仁了解他;知道他明哲保身的私心非常严重;一旦让他获悉自己是与韦氏结盟;走到皇帝和改革派的对立面;那就算杀了他也不会出手帮助齐王杨喃;更不要说给出关戡乱的军队提供钱粮辎重了。

    “你知道后果吗?”杨庆愤怒了;厉声质问道;“你家大人难道就不考虑一下;假若齐王失败;他和我还能保住颈上人头?”

    杨潜苦笑;“假若齐王失败;为此承担责任的人太多;即便追究到皇族;责罚也不会严重;相反;若京畿关防失守;叛贼杀进荥阳;为此承担责任的人就很少了;而做为荥阳郡守;理所当然是主要责任者之一。”

    言下之意;人家联手算计你;防不胜防;就算我家大人提前告诉你真相又能如何?荥阳这里已经是个陷阱了;你就在陷阱里;如何逃脱?瓮中之鳖啊。

    杨庆强忍怒气;思谋对策。良久;他忽然问道;“听说你和白发贼交过手

    杨潜点点头;也不隐瞒;把去年追随齐郡郡丞张须陀进入鲁郡剿贼的经过详细告之。今春他因为祖父辞世回京参加丧礼;便离开了历城鹰扬府;至今也没有回去复职;但与秦琼、吴黑闼等袍泽始终保持着联系;从他们的书信中也大概了解了一些今春鲁郡局势的变化;让他深感不解的是;白发贼明明在宁阳一战后;取得了鲁西南战场的优势;却为何突然放弃这种优势;舍近求远;舍易求难;调头杀进中原?

    从目前东都政局和中外局势来分析;白发贼杀进中原可谓是神来之笔;瞬间便改变了整个中土局势的走向;虽然目前这一影响尚不明显;但再过几个月之后;当东征战场和通济渠战场同时决出胜负之后;对中土局势的影响就完全显现出来了。

    “白发贼不可能有这等惊人的远见卓识。”杨潜最后总结道;“在某看来;白发贼的背后肯定有一只无形之手;而这只手操控着叛军;利用叛军来影响东都政局;改变中土局势的走向。”

    杨庆静静地听着;思考着;待杨潜说完之后;问道;“在你看来;那只手的目的是什么?”

    “自东征开始后;大河南北叛乱迭起;叛贼越剿越多;渐渐已成燎原之势;若东征不能迅速结束;战争拖延到明年;那么可以预见;在国内镇戍力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叛乱会迅速蔓延到整个山东乃至其他地区;国内局势会越来越恶劣;甚至在一些居心叵测者的推波助澜下;会一发不可收拾。”

    杨庆的脸色难看了;眼里更是掠过一丝凌厉杀机;“要篡国吗?”

    &nb

    sp;“必须以最大的恶意去揣测敌人的意图。”杨潜冷笑;“对某些人来说;篡国不过是家常便饭而已;不以为奇。”

    话说到这份上;杨潜的意思就很直白了;这次出手;可不仅仅是为了齐王杨喃;还为了戍卫国祚;所以义不容辞。

    杨庆怒气渐息;想了片刻;问道;“你有什么打算?是留在我身边;还是

    “既然已经既成事实了;某不如大大方方地追随绣衣直指之后;去战场上冲锋陷阵;与白发贼再度厮杀于两军阵前。”

    “善”杨庆点头道;“你跟在韦云起身边也好;只是千万要谨慎;那人心机深沉;杀伐决断;是一头吃人不吐骨头的狼。”

    。。。

第一百一十二章 赤膊上阵

    治书侍御史韦云起抵达荥阳首府管城。

    荥阳太守郇王杨庆;会同郡丞、郡尉等郡府官员;还有荥阳郑氏等诸多河南地方贵族豪望;高调相迎;设宴款待。

    高调迎接是给东都面子;御史台的副长官奉旨巡查通济渠一线;代表的是皇帝和中央;这个面子必须给;而现在通济渠一线的局势又非常糟糕;官府和鹰扬府故意不作为;地方势力或冷眼旁观;或浑水摸鱼;凡此种种实在是经不起上差的纠察;所以便抱着“我敬你一丈;你还我一尺”的心理;先拉近关系再说。

    吃饭是小事;戡乱才是大事;而对韦云起来说;戡乱要人马;要钱粮;要地方官府、鹰扬府和贵族豪望的全力支持;所以他也是放下身段;主动迎合;力求与各方达成妥协;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拉起一支戡乱队伍。

    荥阳郑氏兑现承诺;全力配合;而非常时期;原荥阳、东郡境内的;还有从济阴境内逃出来的大小贵族豪望们;也积极响应郑氏的号召;带着他们的乡团宗团纷纷赶赴浚仪集结;追随韦云起戡乱剿贼。

    自白发贼带着鲁西南义军联盟杀进中原以来;不但挟持了不计其数的河南灾民;还利用这些灾民攻城拔寨;烧杀掳掠;给当地的贵族豪望们带来了巨大损失;有些甚至家破人亡倾家荡产;而济、菏水道和通济渠水道控制权的丧失;更是给了依赖这两条水道赚取财富的贵族豪望们以沉重打击。所有遭受损失的人;对白发贼和鲁西南义军联盟都是恨之入骨;戡乱剿贼的意愿非常强烈;但河南贵族集团以荥阳郑氏为“大旗”;唯荥阳郑氏马首是瞻;而郑氏面对扑面而来的危机;面对难以估算的损失;一再隐忍;这背后的原因大家心里都有算。

    郑氏在寻找反击的机会;在殚精竭虑寻找盟友;以求利益最大化。虽然郑氏的确有实力戡乱剿贼;也愿意付出足够的代价;但前提是;郑氏不能出头;不能白费力气;还必须赢得足够回报;当然了;更不能为他人作了嫁衣裳。郑氏待价而沽;韦氏急吼吼地跑来了;双方一拍即合;交易成功。

    郑氏出人;地方官府出钱。荥阳太守杨庆、东郡太守独孤澄、济阴太守韦保峦和梁郡太守李丹;要么亲自向韦云起信誓旦旦的做出保证;要么遣派使者呈递书信;承诺竭尽所能给予钱粮支持。

    韦云起在管城待了一天;具体了解了一下通济渠一线的最新局势;把戡乱剿贼的前期准备工作也一一落实了;随即起程赶赴浚仪城。

    武贲郎将费曜、荥阳都尉崔宝德率诸鹰扬长官和地方官员到城外迎接。

    费曜已经接到了元文都的密信;崔宝德也从家族的密信中获悉了东都政局的变化;两人都知道韦氏这次为了把齐王杨喃推上储君宝座不惜代价了;而韦云起或许存了“将功折罪”的心思;更是赤膊上阵;为齐王杨喃冲锋陷阵。

    元文都明确告诉费曜;没有皇帝和中枢的命令;京畿卫戍军不得跨出天堑关防一步;而留守东都的卫府将军们;即便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但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面前;他们也不敢擅自调用军队;也就是说;当前东都军方的态度非常强硬;除非通济渠中断;不得不依据军兴之法(战时制度)先斩后奏;否则绝不调派一兵一卒出京戡乱。

    元文都据此警告费曜;韦云起狠手辣;杀伐决断;行事诡谲;不讲规矩;一旦其在戡乱战场受阻;极有可能假借叛军之名断绝通济渠;从而逼迫京畿卫戍军不得不出京剿贼。假若形势恶化;首当其冲的便是费曜和崔宝德;两人坐镇浚仪;肯定要出关一个。元文都要求费曜;坚决不出关。元氏对齐王的支持非常有限;对韦氏更是十分提防;上次元氏就已经给韦氏阴了;搞得颜面无存;哑巴吃黄连;所以这一次若韦氏故技重施;元氏不但不能上当;反而要给其迎头一击;你当我是软柿子好捏啊?

    韦云起巡视了关防要塞;然后便向费曜和崔宝德求援;我要出关剿贼;但随我出战的都是地方乡团宗团武装;缺少武器;你们是不是支援一些?

    费曜和崔宝德一口答应了。

    费曜是受元文都所托;元氏既然与韦氏合作;总要有所表示;不能空口讲白话;而崔宝德则迫于荥阳郑氏的求助;不好不答应;毕竟两家长期以来都是合作多于对抗;这点小事上不了台面;顺水人情而已。

    第二天韦云起就离开了浚仪城;越过天堑关防;直奔二十多里外的黄河古道。

    济阴太守韦保峦与两千多济阴乡团宗团将士已于两天前抵达黄河古道;等待韦云起的到来。

    韦云起五十多岁;中等身材;体型削瘦;一张生硬冷峻的面孔;剑眉下有一双锐利如刀的眼睛;让人望而生畏。

    长得富富态态;面庞圆润;看上去温恭而亲和的韦保峦;虽贵为国公;但在韦云起面前却没有半点优势;相反;倒是颇为紧张;甚至有些畏惧。

    实际上不要说韦保峦惧怕韦云起;济阴郡府的其他官员在韦云起面前无一不是战战兢兢。韦云起除了御史台副长官这个身份让官僚们惊惧不安外;在战场上的血腥杀戮也给他带来了恶名。当初他借突厥人之手一战击败契丹人后;俘获四万余人;其中男丁全部斩杀;一时间人头滚滚;血流成河;让北方诸虏无不闻之色变;悚栗欲绝。一个谈笑间斩杀数万北虏;手上沾满了累累鲜血的人;就是恶魔般的存在;谁不怕?

    果然;韦云起抬手就杀人;除了韦保峦这个郡守;他实在没有资格杀以外;其余大小官员;凡弃城而逃者;统统斩杀。转眼几十颗人头落地;血淋淋地高悬于辕门之外;人人自危;个个惶恐。

    负责监斩的就是杨潜。当郇王杨庆有意把杨潜介绍给韦云起的时候;韦云起就心知肚明了;毫不犹豫地征辟杨潜为自己的录事参军事;掌总录众曹文簿;举弹善恶;委以重任;摆明了就是要把皇族绑在自己的“船”上。

    杨潜回报韦云起;人都杀了;枭首示众了;该立的威都立了;接下来就要以最快速度整合从各地陆续赶来的乡团宗团;尽快把军队组建起来;而建军的相关事宜;也是由杨潜全权负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