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隋-第4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煌留守闪电原坐镇牙旗,而他则辅佐阿史那咄捺率军攻打安州,牙旗核心决策层四个人中就他和阿史那咄捺在一起,所以他必须说服阿史那咄捺执行既定决策,这直接关系到了突厥人的既得利益,不容有失。

    “如果我们的判断是对的,中土人瞒天过海,借刀杀人计的背后暗藏偷梁换柱,决心拿下东北,那么此仗显然对我不利,中土人不可能让我们夺走安州,必定倾力而出,必要时甚至不惜反目成仇,所以不难预见,鬼方城下必有一场血战。”

    史阿里门停顿了一下,看到阿史那咄捺眉头紧锁,脸色难看,于是继续说道,“从牙旗立场来说,这种不利局面下与中土人打楸两败俱伤实为不智,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提前引发南北大战,而可汗和牙帐已经交待过了,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可以向中土人妥协忍让,但这个妥协忍让有个前提,那就是不能影响甚至损害大汗国的根本利益,不能让大汗国在南北大战爆发前陷入更大被动。”

    “中土人打安州的目的,正是要拿下东北,而拿下东北的目的,正是要在南北对峙中抢占先机,让我大汗国在南北大战爆发前陷入被动,所以,从大汗国的立场来说,我们肯定要出兵安州,要在鬼方城下与中土人浴血厮杀。”

    阿史那咄捺知道史阿里门的立场,知道他有意借助大汗国的利益来威胁自己,当即按捺不住,张嘴就想反驳,但史阿里门眼明手快,连连摇手,示意阿史那咄捺稍安勿躁,先让他把话说完。

    “如果中土决心拿下东北,军队源源不断北上,仅靠牙旗的力量当然阻止不了,而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

    史阿里门手捋长须,意味深长地笑道,“牙旗如果不战而退,任由中土人攻占东北,任由大汗国根本利益严重受损,责任就是牙旗的,可汗和牙帐势必命令牙旗全力出击,不惜代价夺回东北,如此牙旗不但被动,而且有覆灭之祸,于人于己于大汗国尽皆不利。反之,如果牙旗浴血奋战,倾尽全力阻挡中土人攻打东北,但因为中土人实力太强,而牙旗实力不济,战败乃必然结果,那么可汗和牙帐不但不会惩罚牙旗,反而会以此为借口,派出大量援军进入东北,如此牙旗有功,东北得以保全,大汗国的根本利益也维护了,于人于己于大汗国尽皆有利。”

    阿史那咄捺暗自冷笑,这个史阿里门当真是伶牙俐嘴,死人都能给他说活了。这番话听上去有道理,实际上居心不良,包藏祸心,说白了一句话,就是怂恿阿史那咄捺与中土人决一死战,打个两败俱伤,然后可汗和牙帐的确有了出兵增援东北的借口,突厥人也的确有可能击败中土人保全东北,但关键问题是,碛东南牙旗损惨重,阿史那咄捺实力骤减,牙帐保守主和派的政治利益也随之受损,而这才是史阿里门这个牙帐激进主战派的真正目的所在,不遗余力打击政治对手。

    然而,未来形势非常不乐观,阿史那咄捺必须做出抉择。正如史阿里门所言,如果中土决心拿下东北,东北丢失,大汗国根本利益受损,牙旗责任重大,阿史那咄捺难辞其咎,牙帐保守主和派的政治利益还是难以保全,到那时千夫所指,孤立无援,成众矢之的,政治对手群起而攻之,实力犹存又如何?于人于己于大汗国尽皆不利。

    那么,中土是否决心拿下东北?中土在结束远征高句丽之后,接下来是否就把目标对准东北?联想到中土数万叛军出塞攻打安州,中土未来储君第一人选齐王巡边怀荒,中土数十万远征军滞留辽东,中土事实上已经从三个方向对东北形成了夹攻之势,而今天桃水战场上竟然出现了中土的“重装步兵”,非常清楚地证明所谓的中土叛军实际上可能都是卫府军精锐,那么中土煞费苦心地瞒天过海、偷梁换柱的目的是什么已不言而喻,就是欺骗和麻痹突厥人,打突厥人一个措手不及,以便迅速拿下东北。

    既然中土决心拿下东北,攻打安州不过是其第一步,那么对阿史那咄捺和碛东南牙旗来说,就没有选择,鬼方这一仗就必须打,哪怕鬼方是个陷阱,哪怕中土人张开血盆大口等着他,他也要冲上去,两败俱伤亦在所不惜。只要证明中土人实力太强,牙旗抵挡不住,他就可以尽可能推卸自己的责任,同时把更多人甚至包括可汗和牙帐都拖进来共同承担责任。

    不是我不打,是我打不过,如果我全军覆没了,损失就更大,东北瞬间丢失,你连支援我的时间都没有,所以我还要保存一部分实力,以牵制中土人,同时你火速支援我,这样未来东北如果还是丢失了,大汗国的根本利益还是受损了,责任就由大家来共同承担。反之,你如果不支援我,摆明了要把东北丢失的责任全部推给我,那对不起,兄弟没得做了,手足相残又如何?

    “这一仗不好打啊。”阿史那咄捺叹道,“如果中土恼羞成怒,翻脸成仇,各路大军云集而至,南北大战就要提前爆发了。”

    史阿里门想了一下,摇摇头,“中土刚刚结束远征,国内又刚刚爆发叛乱,西土那边又陷入深重危机,内忧外患一起爆发,绝无可能做好南北大战的准备,相反,中土应该比我们更急于赢得战争准备时间,所以这才匆匆用兵东北,试图利用东北危机来牵制和削弱我们,以延缓南北大战的爆发。”

    阿史那咄捺微微颔首,陷入沉思。这一仗怎么打?如何才能恰到好处?战局瞬息万变,稍有不慎就有灭顶之灾,必须做好万全准备,切莫冒进。

    史阿里门忧心如焚,却也不好再劝,该说的都说了,再透彻一点小心思就暴露了。

    就在这时,有僚属急报,鬼方那边传来最新密报,中土大军与阿会正所率的奚族主力,正在武列水一线激战,根本无暇分身,对鬼方的求援至今也没有回应,迫使辱纥王云不得不从松山要隘紧急调兵回援。

    史阿里门很谨慎,仔细询问了这份密报的来源,确定它真实可靠后,这才面露笑容,对同样欣喜的阿史那咄捺说道,“阿会正不甘失败,倾力反击也在情理之中,而他在武列水一线的牵制,给我们攻打鬼方争取了足够时间。”

    阿史那咄捺微笑点头,“包围鬼方就能抢占先机,以逸待劳,如此可进退无忧。传令下去,明日东进,直扑鬼方。”

    。。。

第八百四十九章 “添足”之忧

    十月二十,河北,高阳宫。

    行宫接到了古北口急奏。虎贲郎将赵十住、镇将郭绚和镇副慕容正则,三位坐镇古北口的军政长官联名奏报,白发贼击败了奚族大军,取得了茅沟川大捷,至此安州算是彻底收复,安州局势明朗化,但正因为如此,白发贼和李子雄考虑到突厥人很快就要大举进攻,安州危机十分严峻,于是决定马不停蹄,北上攻打弱洛水,横扫东胡诸种,乘着突厥人对安州剧变尚来不及做出反应的有利时机,迅速扩大战果,赢得优势,为明年对抗突厥人的大举进攻做好充分准备,确保实现此次出塞作战的预期目标。

    然而北征弱洛水耗费巨大,长城内如果不给予全力支持,仅靠安州自身力量难以维持,白发贼和李子雄一旦战败,前期战果极有可能丧失殆尽,如此功亏一篑,后果非常严重。为此赵十住、郭绚和慕容正则恳请圣主和中枢立即做出决策,把可能存在的危机扼杀于萌芽之中。

    内史舍人封德彝最早看到这份奏报,很吃惊,也很担忧。

    吃惊的是白发贼和李子雄竟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击败阿会正和奚族大军,彻底收复安州。这显然是个奇迹,而这个奇迹也证明白发贼和李子雄拥有相当强悍的实力,如今奚族五部又被他们征服,他们的实力必定更上层楼。当然,相比他们取得的丰硕战果,以及这个战果对南北大势的未来走向所造成的重大影响乃至有利于中土的积极改变,他们自身实力的增长就不值一提了,可以有意识忽略。

    但是,让封德彝担忧的是,白发贼和李子雄不是小心翼翼地掩藏实力,继续借助长城内的支持暗中发展,闷声大发财,而是大张旗鼓,以北征弱洛水来告诉圣主和中枢,他们已经具备横扫东胡诸种的实力,同时为了继续赢得长城内的支持,他们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挟前期战果丧失殆尽、安州得而复失来威胁圣主和中枢,如果不支持他们北征弱洛水,导致北征大败,大好局面瞬间颠覆,中土必将在南北对峙中落入下风,陷入更大被动。

    封德彝不知道发贼和李子雄哪来的实力和勇气,竟敢公开威胁圣主和中枢,竟敢挑衅圣主和中枢的权威,这纯属作死的节奏。

    当然,从军事层面来说,白发贼和李子雄乘胜前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北征弱洛水横扫东胡诸种的计策,还是可行的,只要成功了,则东北局面乃至南北大局都有巨大逆转,中土所掌握的主动权就更多,不论是第三次东征高句丽还是即将爆发的南北大战,中土都有更大胜算。而白发贼和李子雄在东北战场上也就有了更大的腾挪余地,毕竟困守安州一隅,明年春天他们就算抗住了突厥人的猛攻,也被打成了一只缩头乌龟,已经无法影响甚至改变局势,如此也就失去了存在意义。

    正因为这个原因,古北口三位军政长官赵十住、郭绚和慕容正则,面对白发贼和李子雄的威胁,面对事实存在的危机,选择了妥协,联名上奏圣主和中枢,请圣主和中枢决策。

    目前的现状是,危机不但存在,而且很严重,并且也只能由白发贼和李子雄凭借自身力量去解决,所以长城内不论是支持他们北征弱洛水,还是不支持,都必须考虑危机一旦变成事实,前期战果丧失殆尽后所造成的损失将给中土带来多大的危害,要认真权衡其中的利弊,要有所取舍,要两害相权取其轻。开弓没有回头箭,如今箭既然已经射出去了,白发贼和李子雄既然已经带着军队杀出塞外并攻占了安州,东北局面已经改变并且正在迅速影响南北对峙大局,那长城内不管愿不愿意,都必须承担这支“箭”射出去后所带来的一切后果,所以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为了赢得更好的“后果”,长城内只有继续“跟进”,给予白发贼和李子雄全力支持。

    封德彝思考良久,还是决定暂时“压”下这份奏章。这份奏章的内容看似报捷,一片喜庆,但核心却在末尾处的“添足”部分,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带来轩然大波,让事态迅速恶化。

    封德彝当然不敢擅自“压”奏,无论如何也要把“顶头上”虞世基拖下水。现在高层都知道虞世基的儿子虞柔藏身于白发贼帐下,十有**就在安州战场上,与江左的周仲、来渊在一起,所以虞世基在支援安州这件事上,虽然表现得不敢太积极,但态度还是很明确。

    封德彝拿着这份奏章找到虞世基。虞世基看完之后脸色很难看,眼里更是露出几分忧色。虞柔是他最为器重的嫡子,虞氏未来的接班人,虽然此次不幸遭遇劫难,但出塞征伐是一条正确的自我救赎之路,南北大战胜利后,虞柔便能逢凶化吉,以累累军功胜利归来。这一美好预想如果成功,对他们父子和虞氏来说都是一份厚重的“政治业绩”,尤其对虞柔本人来说,更关系到生死存亡、人生命运,所以即便只有一分希望,虞世基也不会放弃,也要倾尽全力。

    封德彝主动提议先“压一压”,不要急于呈递圣主,一旦呈递上去,中枢核心层的商讨结果未必乐观,毕竟圣主和中枢的权威不容侵犯,另外迫于内忧外患的严峻现状,保守主和的声音在中枢核心层里也很大,收复安州已是保守派的极限,而拿下东北与突厥人正面对抗肯定超过了保守派的底线,所以保守派反对中枢支持安州北征弱洛水的可能性非常大。

    “在你看来,北征弱洛水已不可阻挡?”虞世基问道。

    “不可阻挡。”封德彝毫不犹豫地说道,“首先必须明确一点,南北大战没有爆发之前,或者在南北大战的前期准备没有完成之前,南北关系不能破裂,我们要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南北关系,所以我们对安州的支持是有限的,且不能公开。这一点北虏很清楚,安州更清楚,因此北虏必然步步紧逼,只要我们不公开支持安州,北虏就可以肆无忌惮,而安州面对危局,唯一对策就是壮大自己,抢占先机,当前唯一办法就是抢在北虏没有大举进攻安州之前,长城内还可以倾力给予支援的有利时机,北征弱洛水,横扫东胡诸种。”

    “言之有理。对安州来说,反正都是面对突厥人的大举进攻,败多胜少,既然如此,与其被动防守,坐以待毙,倒不如主动出击,誓死一搏,死里求生。”虞世基微微颔首,“而此策对我们来说,胜利了固然可喜,失败了也没什么损失,最起码借刀杀人计还是成功了,重创了奚虏,也消耗了突厥人的力量。”

    说到这里,虞世基看了封德彝一眼,语含双关地问道,“如果我们全力支持,此次北征弱洛水,安州能否实现预期目标?”

    封德彝犹豫了一下,还是谨慎说道,“某认为,应该有五成胜算,否则安州也不敢赌上全部身价,行险一搏。”

    “五成胜算?”虞世基有些意外,旋即想到了其中关键,“这五成胜算就是契丹虏已不堪再战?”

    “东胡三族中,霫虏实力最弱,这也是步利设阿史那咄尔把牙旗设在弱洛水北岸的原因之一。”封德彝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答案,“如果契丹虏闻风而逃,霫虏胆怯畏战,裹足不前,那么安州的对手只有一个,就是步利设阿史那咄尔。阿史那咄尔由漠北远赴弱洛水掌领东胡诸种,靠的是狐假虎威,借助大漠强大武力,给东胡诸种以威慑,所以他个人实力有限,一旦他得不到霫虏和契丹虏的有力支持,那么安州北征弱洛水,即便不能击败他,也足以阻挡他南下,与其隔河对峙,形成僵持之局。”

    “僵持?”虞世基的眉头皱了起来,如果北征弱洛水的战果仅仅就是形成一个僵持之局,那形势看上去有改善,实则中看不中用,只待春暖花开,突厥人大举进攻,白发贼和李子雄就不得不全线后撤安州,北征战果瞬间化作乌有,毫无意义。

    “如果劳师兴众的结果就是一个僵持,恐怕最后连圣主都不屑为之,一口否决。”虞世基苦笑道。

    封德彝站起来,打开随身带来的一幅东北疆地图,铺在案几上。虞世基疑惑不解,等待封德彝解释,但封德彝并没有说话,而是站到他身后,抬手指向地图上的辽东郡,然后手指缓缓上移,越过辽河,停在了高句丽西北重镇扶余城上。

    虞世基望着地图上的扶余城,看到扶余城的西边就是契丹人的地盘,而扶余城的东边则是靺鞨人的居住地,眼前蓦然一亮,豁然顿悟。

    。。。

第八百五十章 合谋

    中土两年东征,两次攻打扶余城,最后都功亏一篑无功而返,其中个重要原因就是契丹人和靺鞨人对高句丽的支持,尤其契丹,因为与辽西、辽东接壤,在中土东征期间陈兵边境,给中土造成了一定威胁,牵制了中土一部分兵力,让中土恼怒不已。但契丹人非常狡诈,看到高句丽已经不行了,立即调头向突厥人摇尾乞怜,赢得了突厥人的大力支持,坚决不给中土攻打它的借口。

    然而契丹人就是一根刺,刺在中土的背后,拔又拔不掉,非常难受。中土耿耿于怀,想找个借口灭掉契丹人,拔掉背后这根刺,但契丹人现在是突厥的有力别部,打契丹就等于打东胡诸种、打突厥,牵一发而动全身,后果很严重,所以中土始终找不到下手的机会。

    “东北已经乱了,奚虏已经大败,东胡诸种惶惶不安、自顾不暇,而碛东南的突厥人已被安州所牵制,正是我们攻打契丹虏的最好机会。”封德彝的手指在扶余城上点了点,继续说道,“安州兴师动众北上征伐,第一个目标必定是已不堪再战的契丹虏,而契丹虏为避锋芒,必定沿弱洛水而下,等待反击时机。安州大军穷追不舍,契丹人迫不得已,只有退入高句丽,进入扶余城,以赢得喘息时间。”

    虞世基心领神会,抚须而笑,接着封德彝的话说道,“我们乘机攻打扶余城,契丹人就背上了与高句丽联手对抗我们的罪名,就此堵住了突厥人的嘴。然后我们拿下扶余城,与安州军队前后夹击契丹虏,此仗契丹虏即便逃出天生,也是一蹶不振,未来很长时间都无法对我中土形成威胁,更重要的是,契丹虏的败亡,可以让安州再无后顾之忧,可以集中力量攻打步利设阿史那咄尔和霫虏,如此胜算大增。”

    “不是胜算大增,而是必胜无疑。”封德彝笑道,“击败契丹虏后,我辽东大军可以借口剿杀叛贼,沿弱洛水急速推进,对突厥人和霫虏形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5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