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隋-第5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他们谨慎保守,不到迫不得已不愿行险一搏,毕竟此次东征,中土胜券在握,安东大军只要突破侧翼,有效牵制和分散高句丽兵力,帮助东征主力迅渡过鸭绿水,接下来两路大军会合,几十万大军攻打一座摇摇欲坠的平壤,轻而易举,然后大家坐在一起兴高采烈地分战利品,多好。

    至于李什么中土皇帝要铲除他们,这个可信,双方本来就是仇敌,敌对是长期的,臣服是暂时的,中土皇帝有机会当然要杀他们,但正因为如此,安东这边才要保存实力,不能因为一时冲动就与高句丽人打个两败俱伤,白白让中土皇帝捡个便宜“一锅端”了。

    李风云做出妥协,做两手准备,选锋马军还是风驰电挚南下,先杀到大定河、萨水一线烧杀掳掠,同时命令安东步军团主力迅由国内城方向渡河东进,大踏步南下会合。在此期间,若高句丽人上当中计,主动出击,主动寻找靺鞨人决战,则在时机合适的情况下,充分挥己方兵力上的优势,以多击寡,予敌重创,反之,若高句丽人据城坚守,拒不出战,根本不给对手机会,则安东军就主动暴露,集中优势兵力横扫萨水两岸,大肆烧杀掳掠,以战养战,在牵制和打击高句丽人的同时,给东征主力在最短时间内强渡辽水创造机会。

    总而言之一句话,李风云要向平壤挺进,安东大军亦不会在前进的道路上停滞或倒退。

    决策形成后,李风云命令,十万火急传讯留守国内城的龙骑军总管高虎,只待步军团主力抵达国内城,移交防务后,便渡过鸭绿水,南下江南山会合。又十万火急敦促李子雄,战局有变,请他克服一切困难,率步军团主力日夜兼程东进,力争在最短时间内赶赴江南山会合,以便赢得兵力上的优势,竭尽所能控制战局展。

    李风云又书告李浑,进入晦川后,尽快兵临国内城,做好渡河准备,只待战局对我有利,则迅渡河东进,会师平壤,洗劫高句丽。

    (本章完)

第1023章 争先恐后

    四月二十六,晦川。

    联盟左司马袁安、录事参军事萧逸、功曹参军事李孟尝,率冯鸿和李屹所领的骁骑右军,阿会川和元俟折所领的奚族右军,还有鹰扬郎将薛万彻所领的五团卫士,近一万余步骑将士,风风火火赶到晦川。

    这是后军的先头部队,这支部队抵达晦川后,接下来李浑就要带着后军十几万人马随后跟进。

    李浑急于东进,这可以理解,这实质上就是向李风云施压,迫使李风云不得不加快攻击度,不得不尽快杀进平壤腹地,不得不倾尽全力攻打平壤以实现预期目标,如此一来,不论安东军和诸种控弦是否损失惨重,战局都有利于中土,李浑和齐王都能借助安东之力建下功勋赢得利益。

    齐王同样急于东进,当他从李子雄处得知李风云已攻陷国内城,已渡过鸭绿水,心情尤为急切,恨不得立即动身,但李子雄不同意,由间道奔袭平壤,人生地不熟,且路途艰险,可谓步步惊心,危机重重,稍一大意就有可能出事,所以前中后三军之间的衔接非常重要,必须做到互为声援、互相策应,如此方能进退无忧。李浑和后军不到晦川,中军主力就不能东进国内城。

    齐王忧心如焚,好在李浑“善解人意”,不待齐王“望眼欲穿”,后军的先头部队就不期而至,正好解了齐王的燃眉之急。

    李子雄与诸军总管商议之后,当即下令,骁骑右军留守晦川,骠骑军、烈日军、羽骑军和奚族右军,连夜开赴国内城。

    命令下达后,鹰扬郎将薛万彻找到了李子雄,要求随主力一起东进,“某虽然只有五个团,一千卫士,但激战之刻,胶着之时,五个团杀上去,或许就能决定胜负。”

    李子雄不理睬,不答应,命令他立即率军返回扶余城。

    薛万彻当即摆出纨绔嘴脸,“死皮赖脸”地缠着李子雄不放,甚至搬出自己的父亲薛世雄。

    李子雄与薛世雄同是关陇人,同是卫府统帅,但李子雄是陇西一系的中坚,又是老帅杨素的亲信干将,与河洛一系关系密切,而薛世雄是河东豪门子弟,是河东一系的中坚,两人之间有利益冲突,泛泛之交而已,不过就下一代而言,他们都是长者前辈,在无仇怨的情况下,于情于理都要对晚辈招抚一二,毕竟抬头不见低头见,你给我面子,我也会给你方便。

    李珉站在父亲身边,看到薛万彻这小子不知好歹,纠缠不休,一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样子,很头痛,于是叱责道,“你是卫戍扶余城的鹰扬郎将,却擅离职守,擅自率军离开戍地,后果太严重。虽然那边有安东驻军接管你的防务,但这并不能减轻你的罪责,一旦追究下来,你不死也要脱层皮,所以你还是立即返回扶余城的好,看在舞阴公的面子上,我家大人也就睁只眼闭只眼,权当没这事。”

    薛万彻叫屈,“你们误会了。某绝不敢擅离职守,某是接到安东副都护李浑的命令才离开扶余城的,否则给某天大的胆子,也不敢擅离戍地一步。”

    李珉冷笑,“你自取其祸,怨得了谁?”

    李珉一听就知道这是薛万彻自己惹得祸。以李浑目前的处境,绝无可能招惹薛世雄,更不可能利用薛万彻给薛世雄下套子,所以唯一可能就是薛万彻自己想参加东征,想到东征战场上抢功劳,而李浑将计就计,既然你自己要去,那我干脆何不顺水推舟,干脆利用你一下,看看能不能把你父亲拉到齐王这条船上来,退一步说,即便拉不过来,亦能给圣主添堵,让薛世雄心塞。

    李子雄一眼就识破了,他无意给自己和安东树敌,于是命令薛万彻立即返回扶余城,否则后果自负。

    薛万彻又不是冲动少年,岂能自负后果?再说自己既然决心到东征战场上抢功劳,而父亲大人也在书信中明确给予暗示和支持,摆明了就是要给自己“兜底”,自己还怕什么?只不过凡事都要谨慎,如果自己把事情处理好了,不麻烦父亲,不需要父亲出面善后,岂不可以更好证明自己的能力?

    但李子雄显然比李浑更难对付,所以薛万彻权衡再三,不得不透露一些“底细”,否则根本过不了李子雄这一关。

    四月二十六,国内城。

    韩世谔率虎贲军、风云军和豹骑军连日急行军,终于以最快度赶到国内城。

    途中他们接到了李风云的书信,知道国内城已拿下,选锋马军亦已渡河东进,所以心情更急切,奔走度更快。没办法,粮草严重短缺,长时间滞留穷乡僻壤,无助于缓解危机,唯有火杀进平壤腹地烧杀掳掠,以战养战,才能解决问题。

    龙骑军总管高虎出城相迎。

    稍事寒暄,韩世谔立即询问,“可有副大都护和选锋军的消息?”

    “有好消息。”高虎笑道,“四月二十三下午,选锋军攻陷了鸭绿水东岸北部重镇咸镜城,一夜掳掠后,于次日南下,直杀雩水而去。从路程上推算,今日选锋军应该抵达雩水,开始攻打雩水下游的隆林城。”

    韩世谔惊喜不已,围在他身边的郭明、徐十三、钟信、曹昆、荀长子、牛进达等诸军总管亦是喜笑颜开。

    “可有粮草补充?”韩世谔紧接着问道,“为加快行进度,我军轻车简从,所带粮草甚少,急需补充。”

    高虎略作迟疑,韩世谔马上说道,“若这边补给困难,我军可立即渡河东进,火赶赴咸镜城。”

    “不可。”高虎急忙劝阻,“你们从扶余出至今,每日行军百余里,早已人困马乏,急需休整。某的建议是,你们暂驻国内城,一边补充粮草一边恢复体力,同时做好渡河准备,只待与后续大军会合,即可渡河东进。”

    韩世谔心领神会,“你要带着龙骑军先行渡河?”

    “选锋军已至江南山,龙骑军若再不追上去,就要掉队了。”高虎语含双关,提醒韩世谔,他的龙骑军是选锋一员,如果不是为了等待中军主力,龙骑军早就渡过鸭绿水了。

    韩世谔微微一笑,与身边诸军总管交换了一下眼神,不假思索地说道,“好意心领了,副大都护既然把卫戍国内城的重任交给了龙骑军,你就要恪尽职守,岂能擅自渡河?”

    接着他举起马鞭指指身边诸军总管,厉声喝问,“各军是否已人困马乏、疲惫不堪、难以为继?”

    诸将一口否定。

    韩世谔用力挥动马鞭,声色俱厉,“各军是否尚有余力渡河东进?”

    诸将轰然应诺。

    “传某命令,今夜河畔扎营,明日渡河东进!”

    诸将轰然领命,然后调转马头,如飞而去。

    高虎苦笑不迭,“明公,咸镜城已成废墟,你若立即渡河东进,不但将士们得不到休息,粮草亦得不到补充,就算穷尽力气追上选锋军,亦无力作战,反而成了累赘,一旦出了意外,岂不毁了明公一世英名?”

    “某还有英名吗?”韩世谔毫不客气地指着高虎的鼻子骂道,“某如今整日与你这些马贼流寇一起厮混,一世英名早已付之流水,哪里还有什么英名?某若想东山再起,唯有攻陷平壤灭亡高句丽,建下赫赫武功,所以某要渡河,马上渡河,日夜兼程赶到江南山会合选锋军。至于你……”韩世谔非常嚣张地用手上马鞭捅了捅高虎的胸膛,“收起你的那点龌龊心思,给某老老实实留守国内城。平壤城很大,若想拿下平壤远非一日之功,因此这仗还有得打,你也不愁没仗打,更不要担心自己没有掳掠机会,日后等你杀进平壤你就知道了,这世上原来还有你根本搬不完的金山银山。”

    高虎虽然有气,但他的地位与韩世谔天差地别,他这个总管和韩世谔这个总管没有可比性,所以他只能陪着笑脸忍气吞声,只能连连应诺。

    韩世谔有求于高虎,也是适可而止,话锋一转,“既然咸镜城已成废墟,无法得到粮草补充,而某明日又要率军渡河东进,又急需粮草补充,那只好麻烦你了,还请高总管鼎力支持,倾力相助。”

    高虎也是油滑,一边连声答应,一边察言观色,看到韩世谔面色稍缓,于是不动声色地说了一句,“明公,选锋皆为马军,度非常快,再过数日,恐怕已过江南山,兵临萨水河。而此去萨水路程遥远,至少有七八百里,不但路途艰险,更深入高句丽腹地。明公人生地不熟,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遭遇不测,若有一支马军为斥候,前方开道,两翼侦探,则风险大减。”

    这句话进了韩世谔的耳,立即见效。

    高虎说的对,大军深入敌国腹地作战,且还是地形险峻之地,等于是聋子瞎子,危险之大可想而知,但若有一支马军为斥候就不一样了,尤其高虎的龙骑军,其控弦之士大部分来自松漠一带的马贼流寇,涵括东北疆的各个种族,很可能连靺鞨人、扶余人、高句丽人都有,而这些人打仗可能欠缺一些,但若论打家劫舍、杀人越货,那个个都是行家里手,深入敌国腹地做斥候绰绰有余,完全可以为主力大军保驾护航。

    韩世谔果断决策,至于是不是自己否定自己,自己打自己的脸,那根本不是问题。

    “国内城的卫戍,某来安排。”韩世谔伸手拍拍高虎的肩膀,脸上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明日上午,龙骑军渡河先行,某率诸军随后跟进。”

    高虎大喜,躬身应诺。

    (本章完)

第1024章 郭荣难做了

    四月二十六,右候卫大将军郭荣、左御卫大将军薛世雄率东征主力军团抵达乌骨城下。

    左武卫大将军崔弘升早早便从鸭绿水畔的泊汋城赶回乌骨城下,与负责包围乌骨城的武贲郎将裴仁基会合后,遂率十几名将官僚佐和数百卫士,西行十里迎接主力军团的到来。

    郭荣和薛世雄来得极快,与选锋军包围乌骨城的时间仅隔两天,这足以说明郭荣、薛世雄和李景的立场明确,态度坚决,在崔弘升直杀鸭绿水战局对我十分有利的局面下联袂向宇文述施压,迫使宇文述不得不妥协让步,如此一来第三次东征在短短半个月时间内就兵临鸭绿水,以前所未有的度在战场上赢得了决定性优势,虽然辽东城、乌骨城等数座高句丽重镇尚未攻克,但就目前两国悬殊实力来说,中土事实上已经重新夺回东征大军在过去两年内的攻击成果,基本上完成了对鸭绿水西岸的占领,奄奄一息的高句丽根本无力反攻,它唯一存活的机会,就是寄希望于中土人的怜悯,以割让鸭绿水以西国土来换取种族的苟延残喘。

    而这正是圣主和中枢的最低目标,也是宇文述向军方主战派退让的原因所在,毕竟圣主还是要御驾亲征的,随时都可能来前线,留给宇文述和军方以自己所认定的正确快捷的军事手段,来实现这一军事目的的时间太短,而崔弘升的独断专行和风驰电挚所创造的有利局面,正好帮助军方主战派和宇文述达成了妥协,所以从这一点出,崔弘升还是很感谢郭荣、薛世雄和李景三位大将军的鼎力支持,如果倍受掣肘,崔弘升亦是有心无力,难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预期目标。

    郭荣和薛世雄见到崔弘升,急切询问鸭绿水一线的战况。

    宇文述有底线,没有圣主诏令,即便是选锋军亦不能渡河作战,这也是他妥协后马上命令郭荣、薛世雄火赶赴乌骨城的重要原因之一。他最怕的就是崔弘升不听指挥,擅自渡河作战,若果真如此,给他带来的不仅有军事上的风险,更有政治上的危机。圣主和中枢两次御驾亲征都失利了,你和统帅部独自指挥一次就大获全胜,这不仅是公开打圣主和中枢的脸,还充分证明卫府上上下下对改革都严重不满,始终与圣主和中枢对着干。这个后果就可怕了,必定会给宇文述和卫府带来政治灾难,所以宁可不渡河,宁可放弃攻陷平壤灭亡高句丽的机会,也不能公开激怒圣主和中枢,犯政治上的错误。

    崔弘升详细述说,其中重点就是派遣罗艺北上石柱口。

    “李平原和安东军是否兑现承诺,是否经由晦川、国内城渡河东进直杀平壤,目前我们不得而知。”崔弘升给自己的这一决策做出解释,“但是,我们若想赢得攻打平壤的机会,尤其在水师不知何时渡海的情况下,就只能先寄希望于安东军。只要安东军取间道成功,由鸭绿水中游东渡而去,由江南山东南麓杀出,迅突破敌侧翼防线,形成两路夹击之势,则敌鸭绿水防线不攻而破,高句丽人只能全线后撤,死守平壤。接下来我们就能轻松渡河,与安东军会师于平壤城下,其后水师亦来会合,三路大军共击平壤,高句丽必亡。”

    郭荣和薛世雄四目相顾,神情凝重,虽不置一词,但态度明显,对崔弘升此举颇有异议。

    然而,崔弘升与李平原之间,博陵崔氏和赵郡李氏之间,冀北幽燕豪门世家与安东新兴势力异军突起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这是公开秘密,所以圣主和中枢未雨绸缪,想方设法把他们全部拉上东征战场,试图借助外力遏制、打击和削弱他们,以便最大程度减少可能存在的危害,而这也是公开的秘密,所以他们必然筹谋反制,必然将计就计借助第三次东征来巩固和加强自己的实力。

    对此郭荣和薛世雄心知肚明,他们做为圣主的亲信股肱,站在圣主一边,与圣主共进退,理所当然是崔弘升和李平原的对手,只是内讧不好,互相掣肘甚至自相残杀更是不利,而这正是统帅部拒绝安东军南下怀远会合的重要原因。

    但安东军不来会合,并不代表崔弘升与李平原之间就没有默契甚至是约定。站在冀北幽燕豪门世家和安东这股新兴势力的立场来说,赢得第三次东征的胜利,建下开疆拓土的武功,是缓解与圣主、中枢之间的严重矛盾,有效遏制双方激烈冲突的唯一办法,而从崔弘升这段时间一系列异乎寻常的举动来看,他的目标的确是平壤,由此做出大胆估猜,李平原的承诺是可信的,安东军的确有可能克服一切困难突破敌侧翼直杀平壤。

    当然,李平原取间道奔袭平壤之计的风险是巨大的,所以需要崔弘升的有力配合,而从目前崔弘升的激进举措和战局的急骤变化来看,形势对李平原和安东军非常有利,现在高句丽人已被中土主力大军的犀利攻击所吸引,敌防守力量亦已被牢牢牵制于鸭绿水一线,只要李平原和安东军锐意进取,猛烈攻击,一往无前,必能轻而易举渡过鸭绿水,迅突破敌侧翼,就此形成两路夹击之势,如此三路大军抢在雨季前会师于平壤城下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顺理成章之事。

    郭荣和薛世雄肯定不会相信李平原,但他们对崔弘升有信心,因此对此仗抱有希望,若未来战局如他们所期望的那样展,则得偿所愿。然而,圣主御驾亲征就像一把悬在头上的刀,让他们心神不安,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