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求生记-第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后配制洗羊毛的药水,我一个人就够,八千你都不用再做了。”

    “咱们合计合计,再加点什么药材进去,既不影响效果,又可以掩人耳目,最好还能把人给带歪了。”

第129章 “吉普赛人”

    “小志,有空吗?”李智走到志文正在赶着的马车旁,侧头询问。

    “有事儿?老李。”志文漫不经心地赶着车问道。

    “是有点儿事,恐怕得跟你说一下了。”

    “那。。。,要不你坐上车来说?”

    李智摇摇头,“我不太方便,小志,咱们还是找个僻静之处说吧。”

    这是东渡黄河后的第三天,自与八千聊过之后,志文就把小英娘和囡囡她们三个丫头叫到这辆车上来了,让她们跟着八千学织毛衣。

    李智读过书,很有眼色,现在这辆车上有囡囡她们,虽说年纪小,但还有个小英娘,算是女眷,他需要避嫌。

    再说,他打算和志文谈的事,也不宜让过多人知晓。

    志文狐疑地看了看李智,虽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还是回头喊道:“八千,出来赶会儿车。”

    “小志,这两千号人的人心,有些不稳啊。”两人远远离开官道,李智边走边说。

    “嗯?怎会如此?”志文有些不解。

    “呃,这个。。。,大伙儿好几天都没活计干了,所以。。。,也就好几天没有领到口粮了。”李智自己也是无事可做,闲了好几天。

    “啪!”志文懊恼地拍了一下自己的额头,这两天心思都放在毛衣上,一心向着怎么使之成为大家的生计,却全然忘了眼下的实情。

    自从过了黄河,逃难人数大减,疫病也未散播开来,路上倒毙的无人尸体几不可见,这一百五十户人家及外围成员,没了活干,也就失了生计来源。

    多亏在河西时活计多,家家几乎都有点存粮,这才不声不响地撑了几天。

    到得今天,眼看要入冬,河东旱情虽轻,野外也已经不好找食了,有几户人家粮食已经见底,实在撑不住了,这才来找李智询问,有没有什么活计可以干的。

    李智闲了几天,初时尚觉惬意,没一天就感觉无聊了,将这几户人家打发走后,知道好不容易收拢的这些人家,要是再没活儿干,必将因为缺粮而离去。

    李智虽不知道志文聚拢这批人,除了在河西殓尸之外,还有何目的,但也绝不想看到这支队伍因为缺粮而分崩离析,那样的话,不但志文他们自己要承担被反噬的后果,晋西境内还将平添一支经过初步整饬的流寇,这威力可比陕北那些流民强多了。

    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李智连忙前来禀告志文。

    “先招些人家来纺线织毛衣罢!”志文沉吟了一会儿,这也用不了多少人啊,实在是他和八千那几天的劳作,脱了脂的羊毛没多少,人手就他俩不说,药物也不够,他的随身仓库里石灰倒有不少存活,可芒硝就八千带的那些。

    他俩累死累活的,也就弄出一百斤的羊毛来,八千自个儿纺了十斤的线。

    毛衣?啥玩意儿?那边李智一愣,没听明白志文说的话。

    “剩下之人,让他们来领羊毡拿去卖吧。”志文接着说道,却是他突然想到,有了毛衣,羊皮尚可拿来做皮甲,羊毡就没多大用处了,这么多多羊毡,不如让这些人都拿去低价处理,给他们找些事儿做,还能收回些钱粮。

    “那这羊毡作价几何?难民们的口粮如何计算呢?”李智问道,“对了,不知这毛衣是何物,织好后如何计算口粮?”

    “这羊毡嘛,让他们领去自行售卖,只需上缴给我们市价一半的钱粮,不,四成即可,多出部分就算他们的酬劳了。”跟着他们的这些人,多少有了些信誉度,志文也不怕他们拿了羊毡后消失,真有此等人的话,那就再也休想接到活计,领到粮食,这笔帐相信难民们算得清的。

    “至于这毛衣,一会儿你就见得到了。”志文笑道,“老李,有了毛衣,我相信这羊皮袄你就看不上了。”

    李智将信将疑地摸摸身上的皮袄,比羊皮袄还好,难道是棉衣?

    “织毛衣的口粮,咱们按重量计吧,交回多少斤的毛衣,咱们发多少斤的粮食。”

    “那。。。,这羊毛。。。?”放在马车上的多是羊皮和羊毡,李智还真没见到羊毛。

    “哦,让人到这辆马车来领。”志文嫌羊毛占地方,都收了起来,那几袋脱了脂的羊毛,此刻正在马车上,由八千教小英娘她们纺线织衣呢。

    “对了,交回来的毛衣与发出去的羊毛相比,重量不能轻于一成,否则,扣粮。”

    其实羊毛纺线织成毛衣后,重量并无多少损耗,不过水至清则无鱼,志文允许他们从中捞点好处,但不能太过份。

    李智拱手作别,自行做事去了。

    志文快步走到马车旁,“好了没有,八千,我要让宋婶儿她们教其他人去了。”

    八千腼腆一笑,低声答道:“再收个尾,我爹的毛衣就好了。”

    虽说那天志文给八千说了,除了最关键的那个步骤,其他都要教给别人,可八千觉得身为男儿,实在拉不下脸在大庭广众之下教人纺线织衣,小英娘和囡囡她们这几天都是在马车篷里跟他学的。

    “那宋婶儿她们学得如何?”

    “纺线宋婶儿一看就会了,织衣么,除了收尾,宋婶儿也都会了。”

    “行行行,记你一功,车我来赶,你快进去把尾收了。”志文跳上马车,接过马鞭,“其实教会她们,以后都用不着你再织了。”

    “那是。”八千边钻进车篷边说道,“宋婶儿,你们现在可是个个都比我厉害啊。”

    车篷里爆出一阵嘻嘻哈哈的笑声。

    此后几天,因为沿途要进村兜售羊毡,过河后飞快的行进速度慢了下来。

    晋西这里也是大旱,虽说与陕北相比旱情较轻,而且此地临近黄河,还有水利设施可用,可山地不少,能产粮的田地并不多,但这一路上遇到的村寨,日子似乎还过得去。

    每到一地,难民们犹如流浪民族吉普赛人那样,纷纷上门兜售羊毡,都能很快完成任务。当然,为了防止他们恶性竞争,李智按照志文的意见,根据村落的大小,分批安排不同的人群进村售卖。

    或许得益于在河西志文强迫他们养成的卫生习惯,衣服虽破,但还算干净,比那一身脏兮兮的,自然给人印象要好得多。

    也或许得益于羊毡价格便宜,这些难民没做过买卖,不贪心,往往只在志文给他们的价格上再加两三成,与市价一比,便宜不少,质量也好,又临近初冬,有的村子甚至哄抢。

    不过志文始终觉得以上两点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羊毡换回来的东西,银两多而粮食少,说明与他看到的情况是一致的,此地产粮不多,当然也可能是村民们舍不得粮食。

    可如果真穷困的话,手头怎会有这么多的银两?这里可是晋西,志文不由想到,莫非附近有什么矿藏?

第130章 哄抢羊毡

    “吁。。。。。。”,拉车的马被勒住缰绳,发出低低的嘶鸣,几辆马车车轮先后发出刺耳的声响。

    “哎呀,你们是卖羊毡吧?”

    “怎么才来?等你们好久了。”

    志文他们的马车刚在一个村口站定,一群婶子、大妈就围了上来,嘴里还有些抱怨,不由分说地拉起难民身上的羊毡看,不少难民赚的钱粮不少,自己也买了羊毡做衣服。

    几个胆儿大的还想冲到马车旁细看,被小林、大成他们带着人挡住,见这些小孩不言苟笑,手中又有武器,这才悻悻离开。

    “好了好了,诸位婶子大娘不要着急,你们回家稍待,我们一会儿就有人进村的,送货上门,比你们在这儿买可方便多了。”李智急忙跳出来大声喊道,其实是进村的人还没定下来,货物也未发到他们手中。

    谁也没想到羊毡行情如此火爆,都到村口来等他们了,这还是第一次,以前怎么滴也要进村吆喝几声的。

    等难民们扛着羊毡陆陆续续朝村里走去时,志文低声吩咐了马二几句,在外绕了一圈、今早才回来的马二点点头,抗上一卷羊毡,也进村去了。

    羊毡卖得如此之好,实在出乎志文的意料,今天这个村子更是似乎知道他们要来,早早在村口等候,不太正常,还是让马二进去打探下,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吧。

    赶在晚饭前,马二两手空空地回来了,一见志文就掏出褡裢,作势欲上交售卖羊毡所得的银两。

    “行了,收起来吧,算你这回的赏金了。”志文笑骂,“怎么回事儿?”

    “就是咱们之前路过的几个村子,有小媳妇儿回娘家的,就把咱们的羊毡又好又便宜的信儿给传开了。”马二见志文不收褡裢,心中大乐,又揣回了怀里。

    “那也用不着到村口等咱们吧,他们怎么就这么着急地想要羊毡呢?”

    “小志,你有所不知,要下雪了,这一带的男人都要出工呢,做身毡衣毡裤好过冬。”

    “出工?天寒地冻的,出什么工?”志文很疑惑,一般北方的农户,冬天都是呆在屋里的,俗称猫冬。

    “前面过去不远,是河东蒲州,听说有盐湖,他们都是到那儿出工的。”

    “盐湖?晒盐?不对吧,大冬天的晒哪门子的盐啊?”志文更疑惑了,按常识判断,这冰天雪地的能晒得出盐么。

    “嘿嘿,小志,我起初也是照你这么想的,还被村里人笑话了一通。他们这的盐湖可是个宝,春夏之交能晒盐,

    冬天一刮北风,下雪结冰,那原本产苦盐的几个湖里就能冻出芒硝来。春晒盐,冬冻硝,这儿的人一年出工两次,能挣不老少呢。”

    马二把他刚打听的情况告诉志文,满脸的羡慕。

    啥玩意儿?芒硝!听到这两个字眼,志文浑身一激灵,瞬间兴奋了起来,真是瞌睡来了就有人递枕头啊,他正愁上哪儿去弄大量的芒硝,好给羊毛脱脂呢。

    但芒硝算是一味中药,价格肯定不便宜,药店里量也不会多,难以满足他的需求。

    没想到,这下子跑到原料产地来了。

    一旁的马二兀自絮叨着:“咱们的羊毡没得说,还比外面便宜不少,他们都想着多买些回去,好给男人做身衣裳出工呢。”

    志文这时哪儿还有心思听他念叨,一心只想着芒硝。

    “小志,小志!”马二说完,见志文还在愣神,“还有事儿吗?没事儿的话我走了。”

    “啊?你不和我们一道吃饭了?”

    “不了,找几个兄弟村儿里喝两口去。”马二回答,志文他们的饭菜味道那是真好,就是没有酒喝,可惜了,趁着今天卖了羊毡,有些银钱,去开开荤。

    这个村子不错,还有个小酒肆,有盐湖就是好啊,这么重的旱情,似乎没受多大影响。

    晚上吃饭的时候,志文注意到,大家的眼神不时往他和八千,还有孙大夫的身上瞟,低头看看自己身上的毛衣,志文乐了,这是**裸的羡慕啊。

    现在织出来的毛衣就三件,八千给他爹织了一件,中规中矩的,还算合身,他和志文身上穿的则是小英娘和囡囡她们三个丫头的成果,考虑到他俩还要长个儿,织的就有些大,手艺还不错,和八千的差不多。

    即便如此,也足以让人羡慕了,又轻又暖又透气,还没有膻味儿,众人都眼馋得紧,都想着能穿上这么一件衣裳。

    “大家别急,”志文笑道,“我保证都能穿上这毛衣。”

    八千在一旁捅捅他,“志文,羊毛可没那么多了。”

    “很快就有了。”志文低声笑道,事关机密,周围人又多,不方便把好消息告诉八千。

    八千看看志文,想想他的本事,心里倒有八成信了,低头吃饭,不再说话。

    “宋婶儿,要不你和囡囡她们先把自己穿的毛衣织好?”志文见小英眼馋得紧,主动问道。

    “不用不用,小志。”小英娘急忙摇头,羊皮袄虽膻,可她很是满足,她知道那种特殊的羊毛不多,可不够他们这些人和那些孤儿用的。

    志文知道大家眼馋归眼馋,却都怕他为难,

    “这么好的衣服,还是拿去卖了换钱粮吧。”小英娘又说道,已经有几户人家接了任务,领了羊毛,跟她学纺线织衣了,想来过不了几天,成衣就会交回来了。

    志文轻轻摇头,“毛衣先不忙着卖。”开玩笑,最初级的羊毡还没倾销完呢,现在就把毛衣拿去兜售,岂不是要把羊毡砸在自己手里,再说这些村寨里的人能否接受毛衣,买不买得起,也都不确定。

    “那他们织好了交回来的毛衣咋办?”身为大管家的李智问了。

    志文心中暗自盘算了一下,要是把孤儿都算上,那些羊毛显然不够人手一件的,不过要是只算他们这十几个核心人物,那是绰绰有余的。

    “咱们先穿上吧,多出来的,到了蒲州,再去试试水,看能不能卖掉。”

    “宋婶儿,织好毛衣咱们自家人先穿上再说,其他的不用担心。”志文又安慰小英娘,那些孤儿现在都穿着光板皮衣作为皮甲,也能保暖。

    等更冷些的时候,想来已经到了蒲州,只要能弄到芒硝,就能大量出产了。

第131章 到蒲州

    半山腰,横亘着一个小村子,村里是此起彼伏的讨价还价声,还有交易成功后双方满意的笑声。

    村外一条土路,顺着山势蜿蜒通向远方,几辆马车一排地停在路边。

    小林带着他的手下正在喂马,饲料是志文专门提供的紫花苜蓿,马儿们悉悉索索地吃着,不时满足地打个响鼻。

    这些马从河西就开始给他们拉车了,有肥嫩可口的苜蓿,再加上志文不时喂它们些山药,一路过来,不但没有消瘦,反而壮硕了不少,毛色都开始发亮了。

    志文坐在马车上,看着山下远处那若隐若现的城池,据马二说,那就是蒲州城,他已经带着几个人先去打探了。

    旁边这个村子将是志文他们抵达蒲州前路过的最后一个山村了,不出意外的话,最后一批羊毡也将在这里售罄。

    “哥!”

    “小志哥!”

    “志文哥!”

    囡囡、小英和妞妞从村里跑出来,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和志文打着招呼,身后不远处,是跟着她们的小英娘,脸带笑意。

    “哥,你看,我们的四件皮袄,卖了不少银两呢。”囡囡掏出一个褡裢递给志文。

    志文却没有接,“你们自个儿留着零花吧,马上要到大城了。”他其实是不太赞同她们把皮袄拿去卖了的,可大家都觉得有毛衣穿就很好了,再穿皮袄就是浪费,不如拿去换钱换粮。

    从李智开始,有了毛衣就先后把皮袄卖了,得的银两都交回给志文,这不,连小英娘她们几个今天也去村里把皮袄卖了。

    刚才可旺还嚷嚷着要把身上的光板皮衣也卖了呢,被志文制止了,那玩意儿保暖倒在其次,更重要的是防护。

    待从土路回转官道,路上人群已是络绎不绝,有三五成群的汉子,不少穿着毡衣,都是志文他们一路而来卖出去的,双方有人相互还熟识,开口打着招呼。

    有长长的马车或是人力推车排队而行,打头的是遮得严严实实的车厢,估计是外地客商,专程来蒲州贩物。

    从河西过来的难民相比之下倒是少了。

    一路跟着人潮,磨磨蹭蹭的,直到傍晚才到达蒲州城外。

    马二早早地候在路边,见志文他们到了,迎上去低声道:“逃难之人不得入城,官府指定咱们到那里安歇。”说罢指了指官道旁边。

    那是城墙外的一块区域,有两座小山包,靠近官道的那座已经搭了不少窝棚,较远的那座人较少,只在山脚稀稀拉拉地搭了些窝棚,总体来看,难民数量不多。

    这样一比,他们这后来的两千号人,反倒成了这蒲州城外最大的一股难民。

    再看蒲州城,高大巍峨,规模远胜之前见过的县城,城墙均包了砖,女墙后不时有士兵来往巡逻,城门口的士兵笠盔、战袄、身甲一应俱全,腰跨战刀,手持长枪,也不是县城门口那几个面黄肌瘦的老兵所能比拟的。

    城墙下搭着一个草棚,不知是官府还是士绅正在施粥,难民们排着长长的队伍,一直到山脚。

    施粥草棚那里突然喧哗起来,几个仆役端着锅,在另外几个人的护卫下,顺着城墙根儿往城门退去,边走边喊:“粥没了,粥没了!”

    待他们在城门口消失不见,门口的士兵开始撵人,随后也退入城内,城楼上的士兵张弓搭箭,箭指下方,喝令人群后退,随着“吱吱呀呀”的声音响起,城门缓慢地合上了。

    蒲州虽是州城,却并无护城河,也就没有吊桥什么的。

    难民低声抱怨着,队伍瞬间散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