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丫头,也不知怎么说服的小英娘,最后居然还是跟着来了。
妞妞没有说话,眼睛忽霎忽霎地眨巴,打量着车厢外的景致。
志文则微微皱眉,作为一个边塞堡口,城墙就只比闫家村高了那么一点点,城池似乎也大不了多少,有些不够格啊。
“这是下堡,张家口堡指的就是这里了,俗称‘堡子里’,离长城还有五里呢。”司茶笑着向大家介绍。
而上堡又称来远堡,俗称“市圈”,位于长城边墙旁,真正对外起防御功能的是这里。
下堡位于长城内,自然用不着修太高的城墙。
张家口,又称“张垣”“武城”,嘉靖八年守备张珍在北城墙开一小门,曰“小北门”,因门小如口,又由张珍开筑,故称“张家口”。
张家口属宣府,而宣府为大明九边重镇之一,是对蒙古作战的重要方向,同时掩护京师侧翼,与另一边镇大同合称宣大。
时人称宣大为京师项背,可见其重要性。
从军事上来说,张家口不过是宣府镇的一个普通长城边堡,建堡之初,就只有堡内的官衙、官邸、军营等建筑。
但是从经济上看,它是实实在在的重镇。
随着贸易不断发展,在万历年间,张家口就已“百货坌集,车庐马驼,羊旃毳布缯瓦缶之属,踏跳丸意钱蒲之技毕具”,一片繁荣景象。
商行、寺庙、豪商私邸在城墙外陆续开始出现,造就了这独特的城外有城的景象。
随着辽东建奴崛起,大明对其实施经济封锁,张家口更加繁华,成了大明北方的经济重镇,不夸张地说,大同以东的边贸交易都在这里。
这样一块超级大肥肉,自然很多人眼馋,因此张家口既有范家这样扎根于此的超级大商家,也有不少来此寻找机会的小商人。
更有像周承允这样的,实力虽强,却因与范家有隙,难以插足进来,只能安排少量人手虎视眈眈盯着的外地大商家,只待一有机会,就要狠狠从范家身上咬下一块肉来。
此地官、商、匪皆有,汉人、蒙古人还有女真人混杂一处,大明、后金、蒙古各部的探子,加上各商家的密探,势力错综复杂,颇像后世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旧沪上。
“郑公子,请,我们这就到蒲解会馆落脚。”司茶打了声招呼,与护卫一道,头前带路而去。
。。。。。。
按司茶的说法,张家口的蒲解会馆条件不算好,但还是让志文他们这些山沟里出来的土包子开了眼界。
除了一进门的正房是会客办公之用外,后面还有几进大院,有招待贵宾饮宴的,还有留宿宾客和同乡的,志文他们就被单独安排在其中一套院子里。
手忙脚乱地梳洗完毕,又在丫鬟的服侍下换好衣服,志文逃也似的离开。
太**了,从脱衣服开始,就有人随侍在侧,要是你不想动,整个洗浴过程自会有人把你洗得干干净净,再将你穿得整整齐齐地送出来。
志文两辈子加在一起都不曾有过这种待遇,实在不习惯这种高级会员服务,在制止了丫鬟的服侍后,自己动手,三下五除二,飞快地洗完后就跑到前院堂屋来了。
柳才早到了,规规矩矩地坐在桌旁喝着茶,静等开饭,只是忸怩不安的神情却出卖了他,想来也是无福消受。
志文无心拿他打趣,打了个招呼,也在桌旁坐下。
稍候,司茶满面红光地进来了,看来他倒是很享受这种待遇。
然后是囡囡她们,被丫鬟服侍,三个丫头倒是不会害羞,只是看她们兴奋的样子,应该没少玩水。
见人齐了,司茶冲门外一招手,菜肴流水般地端了进来。
“尹大哥呢?”一路而来,大家也都熟了,尹护卫跟了周承允三年多,算得上忠心耿耿。
“不用管他,”司茶脸上露出一丝猥琐的笑容,低声道,“找他相好的去了,你懂的。”
“来来来,郑公子,请。”司茶伸手虚引,开始给大家介绍菜品。
“张家口地处边塞,实在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就这道‘烧南北’还能勉强入眼。”
众人顺着他所指的方向看去,这道在他嘴里“勉强入眼”的菜肴黄白相间,鲜香扑鼻。
“大家尝尝,黄的是塞外口蘑,白的是江南竹笋,算是下了些功夫。”司茶说道。
众人咋舌,塞外口蘑倒也罢了,江南竹笋弄到这儿,得费多大劲儿啊。
就这都只能算勉强入眼,志文算是见识到了这些大商人的豪奢。
“司茶大哥,张家口八大粮商到底是哪八家?”吃着饭的时候,志文开始请教。
这八家后世被称为满清八大皇商,但志文除了知道领头的姓范之外,其他还真一无所知。
“这你算问对人了。”司茶咽下一块口蘑,“这些年我们晋南与他们晋北,明里暗里不知争斗了多少次,我们公子算是最了解他们的人了,在下虽不才,还是能和大家说道说道的。”
“这八大家以范姓为首,你们应该都知道,剩下七家是靳家、梁家、田家、翟家、黄家和两个王家。”
“范家最出色的人物范永斗,虽是庶长子,但有手腕,有决断,最有希望接任家主,其他七家也各有出色人物,分别是王登库、靳良玉、王大宇、梁嘉宾、田生兰、翟堂、黄云发。
不过刚才会馆通报说,范永斗自去了晋南后,就好久没出现了。”
志文暗笑,范永斗是永远不会出现了。
这件事儿,志文他们凡是知道内情的,口风都很紧,而对外,就只告诉了周承允,看来他的嘴巴也很严。
第213章 张家口初体验(1)
司茶话音刚落,墙外忽然“咣咣”两声铜锣脆响,然后一个大嗓门喊道,“收粮了,收粮了!要卖粮的,自行到范家、靳家、梁家、田家、翟家、黄家和王家商号出售,价格比往日高两成,多少都收!”
一声冷笑从司茶嘴里发出,“郑公子,你听听,京畿之围刚解,这八家就忙着不惜高价收粮,银子从哪儿来的,粮草是为谁准备的,不问可知。”
“京畿解围了?”志文惊喜地问道,不论于公于私,这都是一件大喜事。
志文他们出发来张家口之时,马二尚未有消息传回,而周承允一时也与周家眼线失了联络,对京师的情况一无所知。
不过既然到了张家口,蒲解会馆的人自会将最新情况通报司茶。
司茶点点头,将他所知一一告诉志文等人。
十二月初一,蓟辽督师袁崇焕被崇祯投入大牢,属下祖大寿惶恐不安,于十二月初四率关宁军离开京师,返回山海关一线。
其后祖大寿虽被袁崇焕狱中信件感化,再次赴京师勤王,但与朝廷已是貌合神离,能发挥多少战斗力实在是堪虞。
十二月十七,奴酋黄台吉猛攻京师永定门,大同总兵满桂战死,后金也损失惨重,全军撤离京师北返,但仍在遵化、滦城、永平、迁安四城留下士兵,并指派四大贝勒之一的阿敏镇守,想以此为据点,等待时机再次入关捞一把。
孙承宗再次起复为大学士,替朝廷收拾烂摊子,调遣各路勤王兵马,准备拿下被建奴占据的四城。
志文等人听得半懂不懂的,志文还好些,好歹知道袁崇焕和祖大寿,其他人包括柳才就完全抓瞎了,不过知道建奴退兵,总是好事。
等大伙儿心思从京畿回到张家口,自是明白了司茶刚才那句话里的意思。
“哼!”柳才怒哼一声,自柳老汉失陷建奴后,他就视建奴为不共戴天的仇敌,与老言和老三一般激进,恨不得杀光所有东虏,对这些建奴的狗腿子痛恨之余,更是十分鄙视。
柳才高高举起手,想重重拍一下桌子泄愤,却又顾忌在别人的地头,恨恨将手收回,憋得满脸通红。
志文见状,安慰道,“这些人为虎作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要让他们连本带利地吐出来。”
嗯,这一趟就当是先收一笔利息好了,志文暗道,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就是不知道这份儿大礼能给他多大的惊喜呢。
北地连年大旱,粮食产量低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志文不认为陕、晋、冀三地能提供多少粮食,恐怕主要还是依靠湖广江南的稻米,只是千里迢迢地贩运过来,这粮价可低不了,这八家能吃得下吗?
还有,鞑子也好,建奴也罢,吃的惯大米么?
饭后众人各去休息,赶了这么多天路,大家都累了。
一夜无话。
第二天一大早,司茶就出门了,他要忙着去给南方各大商家在此地的大掌柜们送请柬,这事儿务必得在年前完成。
这任务可不轻,为了不耽误开春前这最后两个月的时间,也为了博个好彩头,周承允定的时间是崇祯三年正月初八。
考虑到山路难行,也不想让这些商家产生什么勾结土匪的误会,周承允选的地点是离涿鹿山最近的一个市集,就是黄四他们与柳老汉再次相遇的那个地方。
准备花些银钱,在此地购置几套宅院来招待这些人,以后也作为涿鹿商社对外联络商家的地方,想必这时已经有所行动了。
志文当时还有些奇怪,毛衣为何不就近在北地售卖,反而把主攻方向选在南方。
周承允的解释是,北方除了京师、鲁东、晋南,还有诸如晋阳等几个大点的府城,其他地方都异常贫瘠,不太容易卖出去。
而南方大不一样,从湖广到江南,人口众多,土地虽然不够,但各种行业兴旺发达,只要不懒,家里都能有些盈余,买毛衣的银钱不是问题。
况且这几年气候异常,北方大旱,南方则是异乎寻常的寒冷,就连帝国最南端的琼州,听说也有降雪,江南一带这几年都要到二月底三月初才有春暖花开的迹象,这样一来,毛衣尚有将近两个月的售卖期。
更重要的是,在北方行销,势必会被晋北八大粮商发现,到时候少不得又是一番明争暗斗,早期把力量用在这上面,不值当。
在南方,完全可以大家一起发财,等范家发现时,先赚了一笔钱不说,市场已经形成,势力也更加壮大,到时候,可以从容与这八家人周旋,慢慢布局收拾他们。
说白了,在毛纺这个即将新兴的行当,周承允不想过早与范家怼上,他不亲自来张家口,除了伤势未愈,也是不想因为自己的出现打草惊蛇。
至于司茶,在这些人的眼里份量还不足,不会过多关注,反倒能把差事办好。
志文一行五人,则是从小门出了会馆,开始逛张家口。
这一逛才知道,蒲解会馆所处位置并不位于闹市,居然有些偏,难怪昨天他们没见到几个人,当时还以为是快要过年的缘故。
这时向张家口堡没走多少路,各式商铺林立,店伙在门口卖命叫喊,有收货的,也有卖货的。
酒店、饭铺也不少,饭菜的香气飘荡在街上,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间或有几个房子大门紧闭,看那偎红倚翠的装饰,志文猜是青楼,时间还早,没开业也正常。
“哥,这些人都不过年吗?”
听到囡囡发问,志文心底蓦地涌上了“商人重利轻别离”的诗句,“有钱赚,谁还顾得上过年啊。”
自己等人不也是如此嘛,为了生存,压力山大啊。
“走,咱们找家店面,吃早饭去。”志文提议,昨晚在会馆吃的那些菜,精致极了,但却不过瘾,几人担心失了规矩,都吃得束手束脚的,所以今早并未在会馆用饭。
相比起来,还是这种市井酒店更对志文他们的胃口,只要有钱,谁会在乎你的吃相。
话音刚落,小英已经拽着囡囡和妞妞朝她早就相中的一家馆子跑去了,那里正在出笼一屉热气腾腾的包子。
第214章 张家口初体验(2)
吃完饭,走出饭店的时候,小英还回头看了一眼,摸了摸已经圆滚滚的肚子,才恋恋不舍地走了。
志文看得好笑,刚才要不是他竭力阻拦,一笼包子就能把这三个丫头打发了。
进了馆子后,在伙计的推荐下,点的是这里很有名气的八大碗,顾名思义,有八种名肴。
分别是五色相间的“丝子杂烩”,肥而不腻的“炒肉”,隔壁相望的“酌蒸肉”,荤藏素裹的“虎皮丸子”,肥瘦相兼的“浑煎鸡”,鲜嫩别致的“块子杂烩”,调味精美的“清蒸丸子”,和素淡清香的“银丝肚”。
在这“八大碗”中,前五碗是重口味,其调味浓郁,甚饱口福,后三碗属于清汤菜,清淡爽口提振食欲。
与蒲解会馆里精致素雅的菜式相比,这些菜更合志文他们的口味,个个都吃得心满意足。
“客人有粮卖吗?咱们这儿收粮价可是比其他地方高出一成。”没走几步,两个店伙模样的人凑上来问道。
一成?志文与柳才对望一眼,昨天不还是两成么,这么快就降价了?
刚想回话探探底,远处又是“咣咣”两声锣响,还是昨天那个大嗓门,还是那套辞,高出两成购粮。
志文玩味地看着这两人,二人干咳两声,悻悻地退下了。
这两个伙计见他们面生,把他们当做冤大头,志文他们真要有粮卖,这二人一进一出就能赚一成的利,打的倒是一手好算盘。
不过与那些坑蒙拐骗,让人血本无归的骗子相比,却又好得多了。
再走一段路,又有几个店伙凑上来说道,“客人有铁么?本店高价收购,肯定让你满意。”
志文他们不想理会这些人,摇摇头,径自朝前而走。
一个店伙见志文年纪虽然不大,但却像是能做主的人,低声说道,“客人慢些走,有广铁么?广铁价高,若有苏钢更好,不会让你们大老远白跑一趟的。”
柳才听到“广铁”二字,蓦地停下,手扶刀柄,冷冷扫了这人一眼,身上积年的匪气让这店伙打了个寒战,连同其他几人,不敢再来纠缠。
稍稍走远,志文好奇地问道,“柳大哥,刚才是怎么回事儿?”
“这些人真是死不足惜。”柳才恨恨说道,“他们收潞铁卖到塞外也就罢了,没想到连广铁和苏钢也往外卖。”
“潞铁只能做锅和农具,广铁和苏钢却能直接做兵刃,苏钢还要更好些。”
柳才种过地,当过土匪,这些东西他还是清楚的。
志文听了,也是愤恨不已,他没想到这八家粮商,不但下作到这等地步,还能猖狂地在光天化日之下收购铁器。
说话间,街面上开始拥堵起来,到后来更是将前面围得水泄不通,为了怕三个丫头走丢,柳才将小英和妞妞一边一个,扛在肩上,而志文则是紧紧抓着囡囡的手。
“堵在那里作甚?”志文个子不够,看不见前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
柳才也茫然地摇摇头,他虽高些,但前面人实在太多,只能隐约看出是在做什么交易。
坐在柳才肩上的两个丫头坐得高看得远,小英更伶俐,看出了些名堂,低头悄悄和柳才说了,柳才冷哼一声,面露不豫。
“范家在前面收粮。”柳才低声告诉志文,他虽然对这八家人没什么好感,但是在人家的地头,得收殓一下,这个道理,柳才还是懂的。
“哦?”志文不爱凑热闹,本想走的,听柳才这么一说,反倒来了兴趣。
“跟紧我,柳大哥。”志文说完话,一只手在前左一拨,右一晃,硬生生弄出条缝隙,一只手牵着囡囡钻了进去。
柳才见状,忙不迭跟上,也不理会那些抱怨和咒骂。
“高粱,足称五百斤,白银三十五两,您收好。”志文刚挤进内圈,一个师爷高声唱诺,将银子递给一个商贩,旁边伙计将称好的粮食搬到一辆马车上。
嚯!志文飞快地心算了一下,好久没买粮,没想到粮价又涨了不少。
“借过借过。”那商贩接过银子,拱手作揖,眼睛眯成一条缝,拉着板车,从人群中挤了出去。
“呸!”有人看不过眼,狠狠啐了一口,“这小子的粮食,指不定是从哪儿坑来的。”
看来像志文他们刚才遇上的第一拨人,专门倒买倒卖的,为数还不少。
“下一个!”师爷高声喊道。
一声吆喝,五辆马车被赶到师爷面前,与上一个的一辆板车相比,声势大多了。
就这样,收粮缓慢而有序地进行着。
每当粮食装满马车,自会有人牵上马缰,向上堡的方向而去。
看了一会儿,志文不免有些疑惑,如此收粮,看着声势不小,可每次不过是几百上千斤,想要满足建奴所需,志文觉得,那差得还远,不知何时才能完成。
就呆了这么一小会儿,志文又带着几人钻出人群,不再向堡内行去,反而走出了下堡。
志文本想跟着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