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武生-第9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和尚可爱实在看不下去了,直接出言。

“杨大哥……不是,杨施主,我师父也身居他心通,而且修炼多年,不但可以感受他人心中善恶,甚至还能读懂他人内心想法……所以,最好不要腹诽……”

杨凤楼听了,起身就走。

太尴尬了,刚才还在腹诽本信方丈,没想到人家也身具他心通,岂不是所愿所想,都被本信看到了眼里?幸亏刚才没有心中暗骂“秃驴”之类的,要不然的话,还不把少林方丈得罪死了。

却不想,杨凤楼还在暗自庆幸,背后却突然传来“咄”的一声。

正是佛门狮子吼!

杨凤楼直觉得这简短一字,如同重锤,狠狠砸在他的脑袋上,砸得他头晕眼花。

“小惩大诫!既然敢当面骂我,就吃我一记佛门狮子吼!”

杨凤楼连滚带爬地跑出方丈室,在门口处突然转身,一指本信方丈。

“老和尚,别以为你会他心通就了不起。

对付你,简单。

只要心口如一即可。

看我口型……

秃驴!”

本信方丈也没想到,杨凤楼受了一记佛门狮子吼之后,竟然还敢当面辱骂,不由得大怒。

二品小宗师的威势尽显,气势激发,如同狂风,激荡在整个方丈室中,真如金刚怒目一般。

再看杨凤楼,早就跑没影了。

第246章 语不惊人死不休

半晌之后,小和尚小可爱气喘吁吁地跑到杨凤楼的面前,气还没喘匀,就把两只大拇指举到了他的眼前。

“杨大哥,您真是太厉害了,这个江湖中,敢当面骂我师傅的人,还真没有几个!”

杨凤楼一听,故作忧郁地一声叹息。

“少年,你跟着我,就不能学点好么?”

小和尚顿时一脸苦闷。

“杨大哥,你知道我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么?每天都要听话,听话,听话!别说干什么出格的事,就算想想,也不敢!刚才你骂我师父,虽然我应该生气,不过,说句心里话……真解气!”

说完之后,杨凤楼和小可爱相视大笑。

倒是宋岩多年不改憨厚的本性,挠了挠头,说道:

“解气倒是解气,不过,你当面骂他,他不会给咱们小鞋穿吧……?”

杨凤楼一笑,胸有成竹地说道:

“不会。本信方丈乃是少林高僧,统领少林雄踞天下十大门派之首,稳如泰山,本身又是江湖二品小宗师,不会因为一两句闲言碎语和咱们过不去的……”

宋岩听了,顿时一阵迷糊,人家德高望重,懒得计较小事,你就能当面骂街,好像……没这个道理吧?

杨凤楼轻轻一笑。

“因果因果,有因才能有果,咱们要给少林表演京剧,要将少林的影响力推到更高,这是因,他们会出手解决苦禅的隐患,这是果,既然已经说好了,在这一点上,断然不会改变,无论本信大师如何,他也不会把个人的情绪凌驾到整个少林之上……

至于当面骂街这个因么,本信大师肯定还有因果等着我,所谓小惩大诫,不会出事的……

另外,还是骂了,我才痛快!”

宋岩听了直摇头,这就是明知道本信要报复也要骂,都做好了迎接“小惩大诫”的准备了,他也不好再说杨凤楼什么了。

杨凤楼却一点都不担心,将要到来的“小惩大诫”,一楼小和尚。

“走,带我们去看看住处,小家伙,记得告诉你师父,地方小了可不行,他要是敢糊弄我,等我教导僧人京剧的时候,也会让他知道什么叫做后悔……”

一天后,贵和班到达。

两天后,重新调整了人员安排的贵和班,在简单的休整之后,开始在杨凤楼的指导下,排演新剧。

七天后,少林拟定了第一批学习京剧表演的名单,交到杨凤楼的手里,不出意料,小和尚小可爱跻身其中。

十天后,杨凤楼允许少林选定的僧人旁观贵和班的排演。

……

四月初八,佛诞。

相传,佛陀诞生之后,头顶灵光,脚踩莲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口念楔语:“天上天下,惟我独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

于是,大地为之震动,天降九龙吐水,为之沐浴。

故此,佛诞之日,也被佛教称为“浴佛节”。

源于大唐朝堂对佛教的支持,天下信佛之人数不胜数,在佛诞这个全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中,虔诚的善男信女,自然要登临佛寺参加法会。

而少林作为大唐天子御口亲封的“天下第一禅院”,自然吸引了来自全天下的信众,有人来自河朔三镇,有人来自江南,甚至有人自蜀中而来,可谓善男信女,齐聚少室山,五乳峰下,热闹非凡。

少林寺举办浴佛祈福法会。

本信方丈,亲自主持。

卯时三刻,钟磬齐鸣。

数百位弟子,数千信众,在住持本信方丈的带领下,云集大雄宝殿,摄心止念,虔诚恭敬,供养佛陀,礼赞佛陀,沐浴太子金像,报佛深恩,涤除三毒,共沾法喜,增长福慧。并祝愿佛日增辉、祥光普照、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午时三刻,贵和班在少林山门之内、甬道之外,正式开锣。

新戏。

《沙桥饯别》

说的是:大唐太宗,弱冠将兵,戡定祸乱。及身为天子,目睹夫爱国志士血染沙场,不知凡几。欲慰藉其死,须妥佑其魂。国家无戾气,庶几亿兆生存之民得享太平幸福。而普施广大慈悲,只佛法有此能力。恐中国佛门徒众不得心传,或者妙谛真诠仍在异域。命高僧三藏(法名玄奘,俗家姓陈)涉重洋、渡大海,往释迦牟尼(即是如来菩萨)出身之处,西天佛国,求取大藏真经。冀他日回国,用以奉诵礼拜,超度遭劫之鬼。太宗不敢不郑重,率领群臣亲送出国门,设宴于沙桥为之饯别。而三藏亦一秉虔诚,遵旨意途云。

这出戏一开场,杨凤楼饰演的李世民一上场,念道:

“国泰民安,******,一统江山。”

随后报出名号。

顿时就引发了一阵轰动。

谁!?

李世民!?

太宗大行皇帝!?

众多信众纷纷听了个目瞪口呆。

敢借太宗名号演戏,早就听说过京剧风靡天下,领军人物,就是眼前的贵和班,但是谁都没有想到,这贵和班,竟然有这么大的胆子!

随后,徐勣,房玄龄,殷开山,尉迟恭,纷纷粉墨登场。

全是大唐名臣猛将!

他们要干啥?

要送玄奘法师去西天取经!?

还封了个御弟!?

我的天!

这是要疯啊!

在场的,都是佛家信徒,谁能不知道玄奘法师?

贞观元年,独自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那烂陀寺,求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三藏,曾辩经一月,折服高僧无数,乘象游街,有天花乱坠之异象!

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回归长安,在大慈恩寺译经不休!

堪称普度众生!

这样的佛门大德,竟然也进了京剧了?

一出沙桥饯别,刚刚一开场,就牢牢吸引住了众多信众的目光,就连不曾观摩贵和班彩排的少林僧众,也纷纷前来观看。

到了最后,竟然惊动了少林方丈本信大师,带着亲传弟子可爱大师,也驻足贵和班舞台之下!

杨凤楼站在台上,看着越聚越多的信众,忍不住心中得意。

既然要推动少林寺的影响力,不尽力又怎么成?

这就叫,语不惊人死不休!

至于其他,又少林方丈本信大师兜着,怕啥!?

第247章 根本就没有《沙桥饯别》

注定要震惊大唐的《沙桥饯别》,终于演完了。

这出剧中,有大唐太宗,有大德高僧,有唐初的名臣猛将,不用多言,观看了这处京剧的观众,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都会把《沙桥饯别》这个名字,传遍天下。

前来少林参加浴佛法会的八方信众,虽说都是虔诚的佛家信徒,不过各自的背景身份都大有不同。

那些豪门出身的,那些官宦之家的,对《沙桥饯别》大肆贬斥,认为贵和班将太宗带入京剧、娱乐众人,实在是胆大包天,少不得要治一个“大不敬”的罪名,按照大唐律法,这可是遇赦不赦的“十恶”之罪,最少也要判个流三千里!

也有那乡野鄙夫地主商贾,见到了玄奘法师现身舞台,以为我佛显圣,尤其是看到玄奘法师甘愿冒奇险去往西天,只为求取真经、弘扬佛法,这一份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大有佛陀昔日舍身饲虎、割肉喂鹰的劲头,深合佛门要义,甚至还有虔诚的信徒,在演出的最后,见到玄奘法师上场,竟然直接跪倒尘埃,口中默念佛经不止。

当然,前来少林观礼浴佛法会的,除了虔诚信众,还有众多闲人,这些人中,却又有皓首穷经的读书人,看了《沙桥饯别》之后,纷纷摇头,他们倒是不会一见贵和班使用太宗名讳,就好像被踩了尾巴一样,只不过一个个摇头叹息,少林,玄奘,太宗,甚至尉迟恭等人,倒是真有某种联系,起码十三棍僧救唐王、玄奘回归礼遇非常都是真的,但是要说《沙桥饯别》中表现出来的种种,却也不尽不实。

倒也有开明的读书人哈哈大笑,能够把这些人,攒到一起,还能编出一个符合逻辑的小故事,也算贵和班能人无数了。

关于这些种种截然不同的议论,杨凤楼早有准备,他的想法很简单,贵和班只要演出便好,其他的事情,都无所谓。

他无所谓,本信方丈可有所谓。

《沙桥饯别》一演完,本信大师抬脚就走,还让小可爱去给杨凤楼传话,让他方丈室相见。

杨凤楼卸妆之后,来到方丈室,就看到了本信大师那一张铁青的脸。

“杨施主,你这是给少林扬名么?我看,分明是给少林找麻烦!”

杨凤楼嘿嘿一笑。

“本信大师,名人之前不说暗话,麻烦肯定是会有些麻烦,不过,扬名肯定是扬名了,这件事,你认不认?”

本信方丈看着他,半晌没说出来话。

杨凤楼又是一笑。

“我贵和班尚且不怕,您堂堂御封的‘天下第一禅院’又有什么可怕的?这样吧,我贵和班的麻烦,我们自己解决,你少林的麻烦,你少林自己解决,如果是官面上的人找你们麻烦,也不用你们去硬抗,只要将我贵和班的名头报出来,让他们找我就行了……”

本信方丈听了,长叹一声。

“事已至此,恐怕也只能如此了……杨施主,我听劣徒说过,你和成德节度使王景崇有旧,不过,这里那是少林,归属东都京畿防御使管辖,况且言语中曾涉及到太宗名讳,说不定监察御史也会风闻上奏,你确定这些官面上的事情,推到贵和班的身上,你都能处理?”

“放心便是。”

杨凤楼虽然没有明说,不过那副胸有成竹的样子,还是让本信大师信以为真。

随后,杨凤楼嬉皮笑脸地问道:

“大师,按照你我之间的约定,我在佛诞日给少林扬名,你也该出手,解决我苦禅内功的隐患了吧……”

本信大师听了,罕见地一声苦笑。

“杨施主,你说扬名,确实不假,随后的麻烦,咱们也略过不提,不过,你给少林扬的,是美名还是骂名啊?”

这回,轮到杨凤楼迷糊了。

“大师此言怎讲?”

本信方丈脸上的苦涩更浓。

“玄奘大师,确有其人,太宗大行皇帝陛下,对他,也是礼遇非常,不过,却是在他从西域回返之后,才对他礼遇的,至于玄奘大师西行之始,太宗大行皇帝陛下,甚至不知道佛门之中,出现了这么一位大德高僧。”

“哦?”

这个杨凤楼就真不知道了,《沙桥饯别》乃是京剧的传统剧目,他对这出戏相应的背景了解,都多是来自大名鼎鼎的《西游记》,不过《西游记》毕竟是章回本的小说,又是成书在明代,难免被小说家用春秋笔法,将真正的历史掩盖在种种妖魔鬼怪之中。

本信大师一看杨凤楼真的犯迷糊,又以他心通确定他不知道这其中的种种,不由得有些哭笑不得,随后继续说道:

“真要是说起来,玄奘大师,和我少林,多多少少还有些渊源,要不然的话,我也不会知道这些……

玄奘法师本是洛州缑氏人,其先颍川人,俗家姓名陈祎,生于前隋仁寿二年,大业八年,出家在东都洛阳净土寺,随后学习佛法多年,又受足戒,走遍了天下名山大川,拜访大德高僧无数。

武德九年,此时适逢天竺僧波颇抵长安,玄奘得闻印度戒贤于那烂陀寺讲授《瑜加论》总摄三乘之说,于是发愿西行求法。

贞观元年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长途跋涉五万余里。唐太宗贞观二年,二十七岁的玄奘,始道途西行。”

杨凤楼听到这里,脸就黑了。

根本没有太宗御赐金镶僧衣僧帽,没有紫金钵禅杖一条,没有锦袈裟霞光万道,没有四童儿牵马代劳!

根本没有什么沙桥饯别!

原来太宗根本没有批准西天取经,玄奘西行,乃是始自私愿!

怪不得本信方丈问他,是给少林扬美名还是扬恶名?

颠倒了是非,岂不是蒙骗了天下信众!?

杨凤楼想到这里,也是一阵阵脸红,不过他也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历史辛秘,难掩心中好奇,问道:

“大师,您刚才说玄奘大师和少林还有渊源,却不知何解?”

第248章 历史上真正的玄奘大师

“要说起玄奘大师与我少林的渊源,就说来话长了……

贞观十九年正月,玄奘到达长安。

这时,太宗为了辽东战役,已驻跸洛阳。

太宗得知他回国,立即诏令在洛阳接见他。

玄奘奉诏匆忙上路,当月二十二日启程,二月初一在洛阳宫仪鸾殿受到太宗接见。

太宗深感欣慰,与玄奘并坐问道:“法师当年西去取经为什么不报道朝廷得知”,玄奘说:“玄奘当去之时以再三表奏。但诚愿微浅朝廷不蒙允许。无任慕道之至乃辄私行。专擅之罪唯深惭惧。”

太宗听了,请玄奘大师译经。

玄奘大师本属意我少林!

前面已经说过,玄奘大师乃是郑州人士,出家又在东都洛阳,距离少林不远,当时少林已经在太宗大行皇帝的支持下重建,也算得上天下名刹,玄奘大师在少林译经,也算是临近故乡,公私两便。

可惜,太宗不愿。

玄奘大师无奈之下,才于三月初一从洛阳折返长安,最终在都城大慈恩寺终生译经。

随后,高宗朝,玄奘大师旧事重提,希望能够回到家乡少林寺译经,‘今知此嵩山之南少室山北有少林寺,远离鄽落,泉石清闲,是后魏孝文皇帝所造,即菩提留支三藏翻译经处。玄奘望为国就彼翻译,伏听敕言。’

再次遭拒。

显庆二年,玄奘再次提出‘望乞骸骨,毕命山林,礼诵经行,以答提奖。’

三次遭拒。

三次请求,三次遭拒,这便是玄奘大师与我少林的渊源。”

杨凤楼听了之后,脸上一阵阵发烧。

原本以为出演《沙桥饯别》,能够借助太宗大行皇帝陛下的名讳,替少林,甚至替天下佛门扬名,却没有想到,真正的历史,竟然是这么一副样子。

什么御弟!

什么君臣相得!

都是扯淡!

更让杨凤楼震撼的,还在后面。

本信大师,深深看了杨凤楼一眼,开口说道:

“杨施主,你可知道,太宗大行皇帝陛下,曾经多次劝说玄奘大师还俗?”

“啥!?你说啥!?”杨凤楼这回是真的被吓到了,“为啥啊!?”

“《大唐西域记》!”

听到这个答案,杨凤楼顿时不说话了,他毕竟身在官场,又是从事各种谍报工作,接触的,大部分都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最是善于以最大恶意去揣测事情,现在,本信大师只是开了个头,他基本就弄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大唐西域记》成书于贞观二十年,乃是玄奘大师口述,由弟子辩机执笔记录,全面记载了他西行十九年的所见所闻,其中包括:高昌以西玄奘所经历的110个和传闻所知的28个以上的城邦、地区、国家的情况,内容包括这些地方的幅员大小、地理形势、农业、商业、风俗、文艺、语言、文字、货币、国王、宗教等等

看看他行走的路线:在途中经兰州到凉州,继昼伏夜行,至瓜州,再经玉门关,越过五烽,渡流沙,备尝艰苦,抵达伊吾,至高昌国。后经屈支、凌山、碎叶城、迦毕试国、赤建国、飒秣建国、葱岭、铁门。到达货罗国故地。南下经缚喝国、揭职国、大雪山、梵衍那国、犍双罗国(、乌伏那国,到达迦湿弥罗国!

再想想当时大唐的形式:太宗东征,未竟全功,却也将高丽牢牢控制在鸭绿江以北,好大喜功的太宗皇帝,自然将目光从东方收回,转向了西方。

当时,佛祖给他送来了一位西行万里的玄奘大师,太宗皇帝无论如何都不会放过他,要是请得玄奘大师还俗,立刻高官得坐骏马得骑,为的,不就是玄奘大师熟悉这一路的山川地理、风土人情,如果出兵西域的话,必然大有臂助!

甚至再往深一层去想,玄奘大师留下《大唐西域记》,到底是为了名留青史,还是为了应付太宗皇帝种种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