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真不知道这家伙的脑袋是怎么长的,随随便便指点一下,都能让自己在某个领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这种感觉,就好像自己在某个树林里一直苦苦寻觅出去的路,一直没有找到,可突然跳出来一个家伙,随便一指,就让你找到了出去的路,你说这种感觉爽不爽?
不过最后他还是被李逸帆赶走了,之所以要赶走他,那是因为他还有另外一个人要应付。
而这个人就是负责公司发动机研发部门的梁启明,这家伙是王忠发从原来的省城汽车里挖过来的。
其实之所以选择他作为负责人,也是无奈之举。
国内在发动机领域,实在是空白了太长的时间了,以前是计划经济时代,国内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汽车市场。
当时国内就买两种车型,一种是北汽212,另外一个就是解放或者东风卡车。
后来上汽和大众合作,引进了桑塔纳,一汽也跟着和大众合作,引进了奥迪,东风和法国人合作,引进了富康。
国内的汽车市场开始逐步成型,可是仅有的一点科研能力,也随着和外国车企的合资被阉割掉了。
对于那些合资企业的领导人来说,外国车企已经负责了发动机和变速器的研发,甚至连生产人家都做完了,咱们要做的就是把它们生产的东西拿回来,然后组装到一起就行了。
而且那些产品,只要推出去就能赚钱,还何必花大价钱,自己来搞研发呢,这不是吃饱了承德吗?
就好比搞大飞机的负责人某图都说了,造不如买!
直接拿来就能用,又何必自己搞研发呢?于是那些原来仅有的一点研发的人员,也逐步被轮换到了其他的岗位上。
什么设计,研发,有那钱,还不如大家多发点钱来的实在。
所以尽管已经进入了新千年,可是这时候,国内关于发动机的研发来讲,几乎可以说就是个零!
国营合资车企就不说了,人家根本不高研发。
民营车企则是搞不起研发,搞发动机研发设计,那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需要大手笔的投入的,而目前的国内,根本就没有合适的人才。
所以奇瑞才会在和奥地利的公司联合搞发动机开发,说白了就是他们给人家钱,然后让人家去做实验,搞科研,最后得出成果却要共享
而现在李逸帆头疼的问题,也莫过于此,即便梁启明他们以前就是搞发动机研发的,可是他们的功底,现在落后的可不是一星半点。
设计什么的暂且先不说了,现在自己想要他们做的,就是先走好仿制的路子吧。
反正引进三菱的4g系列也算是经典,今后国内很多民营车企的发动机,几乎都是从4g系列演化而来的。
而梁启明他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仿造。
“你们不光要盯着20和24两款排量,还有18,16的排量,甚至14的排量都要盯好了,今后咱们国内汽车发动机,要走的路,就是排量小型化,这一点绝对不会差。”
李逸帆对梁启明交代到,梁启明听了这话,却脸色有些不愉。
“李总,不会吧!我看现在的高端车,可都是30以上的排量,而且都是本着v6或者v8去的,人家德国人甚至连v10,v12都搞出来了,咱们为啥就只盯着四缸机?”
这年头人们对小汽车的观念就是马力越大越牛逼,缸数越多就越豪华,全然不懂得市场,对于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和国家发展的趋势,完全没有多少判断。
要知道十几年过后,华国成为世界第一能源进口国,每年从中东进口数亿吨的石油,国内还面临着雾霾等等问题,国家对于机动车保有量不得不进行限制,甚至还喊出汽车油耗,必须在xxx年,减小到69以内的口号,由此可见未来国内汽车发动机发展的趋势。
那就是要小型化,轻量化,将来节能减排,和新技术,才是发动机的主流趋势。
四缸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成为主流。
当然这些现在还没法和梁启明一一细说,所以李逸帆只能另外换了一个说法。
“梁师傅,我这么说,也是为了夯实基础。咱们现在连四缸机都搞不定,还去搞什么v6?搞什么v8发动机?你看看人家德国人,尤其是大众,光是四缸机,就搞出好几款类型来,22排量的,16排量的,还有他们的下一代高尔夫号称14排量,而且小排量并不意味着马力就一定要小,你看看人家给发动机加上涡轮增压,还加了机械增压,那功率一下就上去了,所以我琢磨着,咱们是不是最开始也是走小而精这一步。你看看本田的思域,他们的16发动机,光靠一个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就能让功率得到那样有效的提升,咱们是不是也应该,往新技术方面琢磨琢磨?”
李逸帆的这番话,梁启明就爱听了。
不想搞大排量的发动机,可是却并不意味着他排斥新技术,如果把这些新技术都整合到一台小型发动机的话,那这台小型机,有没有可能去和大发动机拼功率?
嗯,这个想法有点意思。
老梁也听进去了,而李逸帆看他这摸样,也算是放下心来,终于又说服一个。
老梁啊,老梁那v6,v8什么的你就别琢磨了,你就给我把四缸机搞好就行喽
1160激将
“李总,这么说,咱们今后还要搞涡轮增压喽?”
老梁又问了一嘴,其实涡轮增压这东西,老早就有汽车企业在用了。
最早是欧洲人在用,可是后来欧洲人发现这东西,用到汽车上之后,动力是争强了,可是油耗却一点都没少,而且后期的维护保养还特别麻烦。
那涡轮可是非常金贵的,再加上那时候的材料不过关,一般四万公里就要换一颗涡轮,而一辆新车四年之后的残值,能不能比一颗涡轮值钱还是个事儿。
于是很快欧洲人就抛弃了涡轮增压发动机,后来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日系车为了和欧洲品牌拼性能,又再度把涡轮增压给引入到自己的发动机上。
曾经造就了一时的辉煌,大名鼎鼎的本田红头巾,三菱evo,斯巴鲁的翼豹,日产战神gtr,都是那个时候鼎鼎有名的涡轮增压发动机。
这些发动机不但造就了日本车的辉煌,又重新把涡轮增压器带回到了汽车人的视线范围之内。
只可惜,好景不长,这些涡轮增压发动机辉煌了不到十年的时间,也被日本的厂商抛弃了,原因很简单,就和欧洲厂商多年前遇到的问题一样,材料不过关,后期的维护成本太高。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量产车里依旧在坚持使用涡轮增压器的也就那么几家,三菱的evo,斯巴鲁的翼豹,还有就是奥迪。
但是普通的家用轿车。一般都不会装这玩意。毕竟家用的一般都是买菜车。没谁会开着买菜车出去飙车。
所以装一颗涡轮,有点得不偿失。
而且到目前为止,在国内销售的涡轮增压车型,就只有奥迪一家,虽然大众一直在宣传,涡轮增压就是高科技的代表,可是这也就能糊弄一下不懂行的外行。
至于懂车的人,一般都不会相信奥迪那一套。尤其是搞汽车研发的,和开过奥迪车的。
这年头的奥迪,因为一直是官车的首先车型,所以在国内已经是成了气候,被很多人视为不弱于奔驰宝马的高端车型,而且还带涡轮。
可是开过奥迪车的人都知道,现在奥迪带涡轮的两款发动机18t和22t这两款,都有烧机油的毛病。
而且在寒冷的地区,因为烧机油的问题,一旦进入冬季。因为摩擦不均匀,经常会面临拉缸的危险。
一旦要是发生这样的问题。那么换发动机就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德国佬宰起华国人来,可是从来不手软,换一台发动机,他们敢跟你要十四万。
所以这年头,出了家底丰厚的商人,一般普通人是不敢买奥迪车的。
老梁搞了这么多年的发动机,奥迪车也没少摸过,对于奥迪的毛病他在清楚不过,作为一个发动机工程师,他所了解的就是,奥迪的发动机之所以有这样的毛病,和他们装的涡轮有着很大的关系。
现在这小李老板居然说要去搞涡轮增压发动机,他就不能不但心了,如果咱们的发动机搞出来,也有和奥迪一样的毛病那可咋办?
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目前世界上能够生产制造车用涡轮增压器,而且玩的最好的,就那么几家企业。
头号no1是美国的霍尼韦尔,这家公司可是这个行业里当仁不让的巨无霸,人家生产的涡轮,主要是用在飞机,舰艇,和军用车上的大家伙。
至于家用车用的涡轮增压器,对他们来说完全就是小菜一碟,可有可无的东西。
第二把还是美国的,是博格华纳,这家公司和霍尼韦尔比起来,就有点不着调了,涡轮增压也搞,机械增压也搞,变速器同样搞,样样搞,样样都不精,但是好歹也算是有些名气。
然后就是德国的卢克,虽然是一家德国公司,可是在这个领域和前两家比起来,完全是不值一提。
最惨的就是第四位的三菱,他们的涡轮增压器,全部是照着美国佬的扒下来的,甚至比起卢克还是不如,但是即便如此,他们的涡轮增压器,已经足够笑傲亚洲了。
至于国内,那就只能用呵呵两个字来形容了,到目前为止,别说是车用涡轮增压器,就是一直吵嚷了很多年的飞机,和船用的涡轮增压器,都还没搞定
坐在对面的小李老板,居然说要去搞涡轮增压发动机,这不能不让老梁觉得,这个年轻人是不是有点太好大喜功了。
老梁有老梁的想法,可是李逸帆也有自己的想法,现在这年头,乍看起来涡轮增压器就是个鸡肋,也就能糊弄一下国内对汽车文化根本不了解的民众。
在国际上,涡轮增压一直都不是主流产品。
可是几年过后,随着石油价格逐步的向上攀升到一百美元一桶以上,欧洲,美国对汽车污染和排量限制的越来越严格之后,涡轮增压器必将会成为未来汽车发动机发展的主流。
因为对排量要求的限制,在不加大排量和缸数的情况下,要保证发动机的功率不变,甚至还要比以前有所提升,那就不能不在发动机的外挂上下功夫。
而后世,诸多的汽车工程师们总结出来的几个重要的外挂就是,涡轮增压器,机械增压器,和直喷技术。
这其中,首当其冲的就要数涡轮增压器。
随着材料科学的不断完善,涡轮增压器的寿命已经不再是问题,十年之后,涡轮的寿命,已经可以达到和发动机同步,终生免维护的地步。
而且涡轮工况散热的问题,随着法雷奥研发的涡轮冷却系统的诞生,也不再是困扰汽车企业的难题。
所以在那个群雄并起的年代,你研发的新车,如果发动机上面要是不带个t,你根本都不好意思和人家说,你这是新车。
而在这个领域里,一直坚持使用涡轮增压器的大众,则是成为了享受最大一块市场蛋糕的胜利者。
正因为大众的成功,才惹得福特,通用等等企业,纷纷加入,最后就连一贯保守的日本人都坐不住,也加入了战团。
甚至就连很多国内的汽车制造企业也纷纷给自己的发动机加了外挂,所以对于李逸帆来说,与其等到那时候手忙脚乱,还不如现在就开始未雨绸缪。
“没错,我们就是要搞涡轮增压,而且不光是涡轮增压,机械增压,我们也一样要搞,还有直喷技术,我们同样要搞。老梁,你肩上的担子不轻啊!不过你也不要有什么负担,现在这些技术,只有大众一家在埋头搞,其他的企业都在观望,但是咱们也一样要跟进,我在欧美那边有关系,也能搞到不少技术,到时候我会把那些技术整理一下,然后拿过来”
李逸帆的斩钉截铁,让老梁有点发懵,这老板不是疯了吧。
“怎么?老梁你信不过我?”
李逸帆当然能明白老梁的神色是什么意思,其实他的犹豫就是源自于他的不自信。
大众现在在搞tsi,就是把机械增压,涡轮增压,还有缸内直喷技术整合到一台发动机上,这些技术虽然还没搞成,但是深谙广告之道的大众,却已经把这些技术炒作了好几年了。
他们从2000年开始着手研究,然后就一直在不间断的在各种媒体上曝光宣传,虽然还没成功,但是他们这么一宣传,却让忽悠住了很多不懂行的人。
我靠,这么多没听说过的技术整合到一起,那有这些技术的发动机,不得很牛b?不对,是非常牛b?
就是靠着这样的曝光洗脑,大众就已经在人们不知不觉之间,树立了自己高大上的形象。
而且每年的年度财政报告一出,就会到处吹牛b,说我们今年打算投十个亿美元,在这tsi的项目研发上,明年我们还打算在投入十个亿云云。
消费者并不知道啊,一听投资十个亿,我靠,这技术肯定老牛b了吧?悄悄,得投资十个亿呢?
而且这样的数字,对于打算模仿,山寨他们的后来者们,也起到了很好的阻吓作用。
中小型的车企,一听说大众投资十个亿,就算有猫腻,可是实际砸下去也得五个亿吧,到时候成果如何,还不好说,咱们还跟吗?算了,看看再说吧。
而大型车企,比如日系车商,和美国车商,对大众的那些技术,根本就看不上。
所以大众的一系列说辞,只能糊弄住,老梁这样比较单纯的国内从业者。
一听说李逸帆也要搞tsi,再想想人家大众的投入,他还真是有些为难,老板真的有这么多钱吗?
人家大众可都砸了好几十个亿呢,还是美元,还没搞出来,咱们能行吗?
而现在李逸帆要做的,就是要带着老梁大门打破这种对自己的不自信。
“老梁,我今天就把话撂倒这,钱,咱们最不缺的就是这玩意。技术资料,你放心,我有门路给你搞来,剩下的就要看你们这帮工程师,有没有骨气和能力了,凭什么德国人能搞的,你们就搞不出来?”
1161军令状
男人被人怀疑啥都行,可就是不能被人怀疑自己的能力。
老梁虽然岁数不小了,可是血气还在,搞了发动机这么多年了。
最早的时候是在北方一汽,在那边搞老解放,后来公司和德国人合资了,老梁又乐呵呵的被调到了合资公司,的发动机研发部门。
去的时候是乐呵呵去的,还挺高兴,原本以为能够从德国人哪里学点东西,可是哪知道,进了那个部门,就开始坐冷板凳。
所谓的搞研发,都是扯淡,就是帮德国人做点边角料的工作,那些发动机,都是德国人在德国生产好了之后,在运到国内,而到他们手里,他们要做的就是组装。
对这,他很不满意,几次向领导反映,最后德国人让了步,在国内有建了几个发动机工厂,可是到头来,也只是生产一些最低级的零部件,发动机的核心部件,比如缸体,缸盖,轴承神马的,还是从德国运过来。
而他们的工作,也比之前提升了一个档次,从原来组装车,到后来变成了组装发动机。
一干就是几年,老梁是彻底伤了心,上面对研发是一毛不拔,每天就乐呵呵的和德国人一起糊弄咱们华国人的钱。
这让老梁心生去意,正好杨荣来挖墙脚,他毫不犹豫的就带着团队,跳到了省城汽车。
可是到了这里之后,却傻了眼,原来一切都得从头再来,不过即便如此。这里毕竟是真正踏实的在搞发动机。搞科研的地方。
老梁也就认了。可是只有真正的接触到国内发动机的行业,他才知道,自己错的有多离谱。
原来这个年头,国内的发动机领域,真的可以用一穷二白,从零开始来形容。
原来的设计理念,比起人家国际主流落后的最少也得二十年,日本人就算拿出他们十年前的发动机。在阉割掉相当多的核心技术给咱们,这都是好东西。
可是这他也认了,谁让咱们落后呢,落后你就要认,你就要虚心点,从头开始。
就在他接受了这个现实,带着团队满怀希望的重新开始的时候,这省城汽车却又突然变了天,省里的一把手,直接把省城汽车的一把手给赶跑了。
公司里来了一帮国资委派来的混蛋。这帮王八蛋,来了公司之后。所有原来的工作计划都被打乱。
原来研发用的资金,全都被暂停,凡是原来杨荣所主持,并且看重的计划,全都被束之高阁,这就是他们所谓的新的开始,可在老梁的眼里看来,那完全就是一套去杨荣化的动作。
然后就是无休止的内斗,开会,各方势力划分底盘,安插人手。
整个公司被搞得是乌烟瘴气,乱七八糟。
老梁和他的团队很多人心都凉了,大家对明天充满了绝望,甚至有很多人,都打算转投浦海,听说通用要在那边成立一家泛亚研究所,专门研究发动机的。
虽然给美国人打工,大家都有些不甘心,可是总比留在这里,看不到明天,看不到希望的乱混,要好得多。
就在大家举棋不定之际,上面突然又改了主意,说要把工厂分拆拍卖,这下子算是彻底的凉了大家伙的心。
他团队里很多年轻人,干脆就辞职,卷上铺盖卷,南下去了。
只有老梁和几个老成持重的家伙选择留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