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如果他进一步推论,甚或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传统的学问,并没有真正遵循“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训条,而是忽略了格物致知,直接走向修身之路。
这可能是中国传统学问有意无意对新儒学(理学)最初教条的偏离,而这种偏离正是导致中国学问出问题的根源吧!
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直接渗透到曾纪泽办理外交的实践中去。
曾纪泽发现西方国际关系遵循一种规则即国际法,而国际法的根本点在于保护国家主权,保护国家主权还不论国家大小强弱。
曾纪泽对华皇道:“西洋各国以公法自相维制,保全小国附庸,俾皆有自主之权。”
这是和东方传统国家间关系在文化上的最大不同。国际法意识和主权意识给了曾纪泽无穷的力量,他利用西方国际法作为武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华皇听了曾纪泽的话,很是高兴,认可道:“说的很好,跟我想到一起去了,前几天,我还和卡特莉娜卡芙公主说起过教育问题,跟你的说法差不多。”
曾纪泽笑道:“我哪里有什么好的办法,这些都是通过平时对华粹晚报上陛下的发言,总结出来的,只是在欧洲待了几年,又有了一些新的体会,我平时就是这么教育思平的。”
华皇微微一笑,对曾纪泽的工作给予了肯定。
在原本的历史中,曾纪泽在和俄国的艰难交涉中,成功收复了伊犁。他在辩论《烟台条约》洋药加税之事项时,义正言辞地说:“西洋各国,无论大小、强弱,其于税饷之政,皆由主人自定,颁示海关,一律遵照办理。客虽强而大,不能侵夺主国自主之权。”“加税之权,操之在我!”
仅此一项,曾纪泽就足以列入晚清名臣的行列,只是他父亲的光芒太强大,把这个清末璀璨的外交官的锋芒都掩盖了。
曾纪泽对西方社会的体验和认识,也有不少独到的见解。
对于外交官,考察所在国“政事语言文字风俗之不同”是一项基本的使命。
曾纪泽在日记中主要记载的就是这方面的观察结论。
首先看建筑。中国建筑多平面摊开,楼层不高,浪费土地。
“西人地基价值极昂,故好楼居,高者达八、九层,又穴地一、二层为厨室、酒房之属,可谓爱惜地面矣。”
形成这种差别的根本原因,曾纪泽没有作进一步剖析。
其实这种差别是中国和西方在发展阶段上的差别所致。
中国城市没有充分发展,因为处于农业文明的阶段,而西方城市和工商业的快速发展,必然导致地价上涨和高楼大厦。
对于园林建设,曾纪泽也注意到了中西差别。
西方“其建筑苑圃林园,则规模务为广远,局势务求空旷。游观燕息之所,大者周十馀里,小者亦周二三里,无几微爱惜地面之心,无丝毫苟简迁就之规。与民同乐,则民不怨。”
这样的结论很有见地:他把西方建设公共园林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结合,发现了西方社会以民为本的政治基因。其暗含的意思,则是中国园林多为私家或皇家所建,没有实践古人“与民同乐”的理想。
曾纪泽对军事力量的认识。作为洋务运动的热心支持者,曾纪泽对中西方军事力量的差距,应该说是最为敏感的。
对于西方军事力量的强大根源,他认识到:“盖其规模,亦合通国人士之智力,积数十年之历练,耗无数之财赋而后成焉。故闳博精微,兼擅其胜也。”
西方为什么能够做到利用全国的智慧和力量,而造就如此庞大的军事机器呢?曾纪泽语焉不详。
华皇猜测,这可能是曾纪泽观察的缺陷,但也可能是他不愿牵涉进政治的纠纷。
因为曾纪泽在欧洲写的著名的文章,反观中国自身的著名文章《中国先睡后醒论》中说“至于国内政事”,则云“余暂不言”。
华皇对于曾纪泽的这些想法,给予了肯定,长期在国外的人,眼光是独到的,但是在国内的人,只要经常看华皇写的东西,也能有这样的认识。
“俾斯麦公爵,八面玲珑,玩弄奥国、法国、俄国于股掌之中。俾斯麦就是坚定的民族主义者,但其外交政策却一再变化,不同时间联合不同的国家,以达到统一德意志的崇高目的。成熟的政治家一定是相信没有永恒的朋友的。”华皇对曾纪泽笑道。
曾纪泽点点头,“是。”
“你这次去德国,以外交为主的同时,还要给华国的订购打前站,记住,我们必须要订购德国的战舰,但是在正式谈判之前,你要让德国人知道,我们主要倾向于订购英国人和法国人的战舰。”萌总裁继续对曾纪泽道。
曾纪泽好奇道:“多找几家,便于谈价格,这一点,我能够明白,但是陛下为什么认准了要订购德国人的战舰呢?不是英国的海军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法国人排在第二位吗?新兴的德国工业,有能力建造一级战列舰吗?德国的造船经验肯定不如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即便我们现在和英法的关系不好,但是我有信心,不会影响订单事宜,况且,我们也正好借采购战舰的事情,和英国人还有法国人缓和关系。”
华皇听曾纪泽这么说,就知道曾纪泽已经在海军和战舰方面,做了一些功课了,很是欣慰,笑道:“缓和关系,靠的不是送钱!靠的是国力的较量,向造船经验不足的德国人购买,我心意已决,德国的工业,完全有能力造出最新式的战列舰。况且,我们又不是不检验就直接收货。”
十九世纪的中后期,对于世界舰船发展来说,是一极为重要的阶段,几乎在后世所有关于军舰史、海军史的著作中都会或多或少提到这段多姿多彩的黄金岁月。
在此时期里,伴随着工业革命的飞速发展,蒸汽机、钢铁装甲、后膛火炮等新技术、新发明不断涌现,称霸海洋数个世纪之久的木质风帆战舰在新技术面前依依不舍地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在那个时代里,铁甲舰无疑是海上的霸主。
这种由风帆战舰时代的战列舰发展而来的身披铁甲的军舰,在海军中充当了主战军舰的角色,用以参加正规的海上大规模作战,是各国海军的中坚力量,也是国家实力的象征。按当时的简单划分标准,可以将铁甲舰按排水量分为:一等铁甲舰(排水量在5、6000吨以上),后来中国的“定远”即被称为“遍地球一等之铁甲舰”,这类大型铁甲舰便是后代战列舰的始祖;另一种铁甲舰较小,称为二等铁甲舰(排水量在3、4000吨),日本的“扶桑”、“比睿”铁甲舰属于此类,在当时习惯称为“小铁甲船”。
华国现在需要购买的铁甲舰,至于巡洋舰,轻型巡洋舰,还有更小型的炮舰和鱼雷舰,华国已经有能力自己生产。
“好的。”曾纪泽点头答应道,“陛下,大概要几艘,什么规模的?”
“四艘!”萌总裁比出了四根手指,“这个时代最大的铁甲舰!”
华皇没有直接说,其实就是要四艘定远级别的战列舰!
“定远”号战斗舰/一等装甲舰造价620万马克(折合37万英镑),属定远级战斗舰,在原本的历史中,由清朝委托德国坦特伯雷度(该地二战后划归波兰,现名什切青(szczecin))的伏尔铿(vulcan)造船厂建造的7000吨级的一等铁甲舰。
分别为定远号及镇远号,为大清国北洋舰队的主力舰。
1881年开工,同年12月28日“定远”舰下水,次年11月28日同级“镇远”舰下水;“定远”、“镇远”两舰于1884年竣工,定远舰花费约140万两白银,镇远舰花费约142万两白银。
当时的英国大使威尔玛就指出,这两艘铁甲舰在当时的价格已经算是很便宜了。
德国政府出于一方面刺激重工业,一方面增加德国在远东的政治影响力,而拿下这个订单。
1885年二舰驶抵大沽口加入北洋水师。
二舰当时堪称“亚洲第一巨舰”。
同年一起在德国购买的还有一艘2440吨巡洋舰济远舰,性能远不及“定远”、“镇远”两舰,造价却占到前者的将近一半,68万两白银。
在造舰合约中,原本订明除舣装外在完工后运付中国,但受中法战争影响,德国需保持中立,所以在战争结束后才运付。
在华皇现在的这个时空中,华皇将数量增加了,两艘的需求量,改成了四艘,因为华皇清楚德国人的工艺水平,不存在任何问题!
镇远号装甲舰同样是德国伏尔铿船厂出品,是定远号的准姊妹舰,各项参数基本一致。威海卫陷落时,已遭重创的镇远舰被日军俘获,编入日本联合舰队,参加过日俄战争。1915年退役被拆解。
参加历次战斗,还能用到日俄战争结束,充分说明了质量过硬。
华皇对于德国人的工业产品是有信心的,现在的华国工程师,大部分都是从英国,德国,法国和美国四个国家挖过来的,所以,华皇对于世界工业有一个基本的概念。
同样的技术,同样的成本,一定是德国的产品用到最后。
曾纪泽点点头,从华皇这里得到了明确的指示之后,也让他心里有了一个底。
一次买四条一等战列舰,这可是大新闻啊,曾纪泽心中暗暗沸腾了。
【1197 华皇的军舰方向】
萌总裁笑道:“好了,你去休息吧,明天你启程的时候,我就不送你了,预祝你在德国能够取得外交成绩。”
曾纪泽见陛下训示完了,急忙道:“谢谢陛下。”
萌总裁看着曾纪泽离开,内心一阵波澜,虽然稍微知道一点历史的走向,但是现在华国的舵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
华皇其实并没有和曾纪泽说太多的实质内容,他不想说的太细,绑缚曾纪泽的手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做事方式,没有必要强加自己的习惯给别人。
稍微说一下大概的方向,统一一下认识,这是华皇今天找曾纪泽的主要目的。
华皇对于定远级战列舰,还是心生向往的,这是他目前能够得到的最强大的工业产品了。
如果不是担心阻碍华国自行研发军舰的速度,萌总裁甚至想再多订购两条,或者四条,他估计,即便是要订购八条军舰,德国人应该也会接下这笔订单,一百多万英镑,甚至二百多万英镑,这么大的订单,将极大的刺激德国造船水平的进步,没有人能够拒绝这种惑!
但是如果订购太多,华国在最近几年的研发经费,肯定会受到压缩,所以,华皇确定了四条这么一个数目,这也是华皇经过了深思熟虑的结果。
在原先的历史中,从硬件上说。
“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直到大战爆发前,仍然是亚洲军舰当中令人生畏的军舰。
两舰是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铁甲堡式铁甲舰,各装12英寸大炮4门,装甲厚度达14英寸。
黄海大战中两舰“中数百弹,又被松岛之十三寸大弹击中数次。而曾无一弹之钻入,死者亦不见其多”,皆证明它们是威力强大的海战利器。
日本以此两舰为最大威胁,叹其为“东洋巨擘”,直到战时也未获得达到此等威力的军舰。
当然,两艘战列舰虽然是当时最先进的,后世也提出了很多缺陷。
战列舰首重炮的威力,定远号的两座主炮一座向左一座向右,中间被高耸的上甲析隔开,在舰首根本没有火力重叠区,只有在日本舰队排成很长一串从北洋水师跟前经过,才有可能一座打头一座打尾,充分发挥两座双联装主炮的威力,但这样的机会是很罕见的。
德国设计师设计定远号时出现的致命错误,无论敌舰队出现在哪里,定远号都只能发挥一半火力。
如果把形同鸡肋的舰首副炮去掉,将前甲板削平,前桅杆后移,定远号的两座前主炮的射击区就大大增加了,而且在前半球基本重叠,战斗时无论舰首对敌还是侧面对敌,定远号都可以充分发挥火力。
而且定远级如此设计主炮台,主要就是为“铁甲堡”的装甲带集中布置的原因,大大减少装甲重量,以适应当时的蒸汽机动力。
如果按照前无畏舰的设计,整个装甲带将基本贯穿整艘战舰,军舰的吨位将远远超过一万吨,蒸汽机将无法提供足够的动力,军舰的造价也将高的惊人,最后航速恐怕也只有十节出头。
因此,定远级铁甲舰是当时的德国海军科技水平集中体现。
前无畏舰的设计还根本不实际。
这些,华皇到时候会在确定定远舰方案的时候,会向德国人提出来。
至于重型巡洋舰,轻型巡洋舰这些,还有小型的炮舰,鱼雷舰,华国现在已经有能力研发生产了,虽然可能生产出来的质量不如德国人,英国人和法国人的,但是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必须自己生产,不能因为质量问题,就让别人生产,这种必要的学费,还是要交的。
在原本的历史中,甲午战争中能拿得出手的清朝军舰,其实也就只有定远舰和镇远舰了。
倭寇五艘军舰围攻没有弹药的定镇二舰,几乎抵近射击,半个小时,没有任何战果,如果大东沟海战10艘都是定远镇远?那倭寇还有击沉军舰的战绩吗?没有战绩何来大东沟海战倭寇胜利?
没有倭寇的胜利谁会去挑定远镇远的毛病?
瑕不掩瑜,华皇给予历史上的定远舰和镇远舰,很高的评价,是腐朽的清王朝不行,不能将过错算到装备上!
所以,不能因为战役失败了,而把问题都归咎到定远舰和镇远舰的头上,这是不符合历史的。
定镇二舰之后,倭寇的军舰没有被复制,反而是大炮巨舰的定镇二舰被改进成“无畏级”军舰,进而出现“密苏里”“衣阿华”甚至是倭寇的“大和”“武藏”等等。
相反倭寇的“吉野”等被抛弃,是海军将领集体弱智?
还是定镇二舰的强大防护和几乎两炮击沉“松岛”的战绩?
还或者是薄皮大馅的英国的“胡德”也被德国“匹斯迈”两炮击沉?
反正所有的国家海军,除了没有钱养不起的,几乎都仿照定镇二舰,可见定镇二舰的思路是对的!
十九世纪这个时候的工业水平,虽然日新月异,但是巨舰重炮的思路是无可替代的,因为科技不允许。
大家都有导弹了,当然是更高效,速度更快,成本更低,性价比更高的巡洋舰要适合未来海军,但是十九世纪怎么可能有导弹?
甚至在海军将领眼里,大东沟海战都可以“不以成败论个英雄”,日本人没有瞧不起北洋水师,甚至在事后很多年,都没有瞧不起,**的清廷,不是战舰。
定镇二舰如果将火炮全部指向前方,那就是5门,而这五门火炮,可以同时对单个军舰的前后左右全炸,借用狙击手的话叫“一枪击中目标”,而海军炮兵的话叫“我方炮火已经覆盖敌舰”。
如果定镇二舰使用开花爆破弹,5门齐射击中倭寇军舰的前后左右中,倭寇还能向何方机动躲避?
这就叫“炮火已经覆盖敌舰!”
是可以用数量弥补海上风浪射击的精度不足!用数量弥补敌舰运动时射击的精度不足!
当然,华皇会提出重炮都统一由华国自行研发按照,华国的造炮技术已经得到了检验,单单从技术层面看,已经不落后于德国人。
大东沟海战时定镇二舰为防止像济远一样被飞入炮罩内的弹片反复杀伤,撤掉了4门火炮的炮罩,这样不但扩大了4门12寸巨炮的射击角度,而且方便海风吹散射击时产生的硝烟,便于再次瞄准。
而且克虏伯也有很大的仰角,磨盘样式炮台可以360度转动,向任何角度射击,当然除了另一座炮台遮挡和两座炮台之间的装甲指挥室,除去这些,几乎没有不可能的射击方向。
至于侧向射击一个飞桥厚度有限遮盖不了多大射击角度,而装甲指挥室则是斜着建造,更不会妨碍4门炮加上前后副炮射击,不拆除也可完成几乎360度射击,定镇二舰根本不妨害射击。
无需拆除。减少定镇二舰原本可怜的火力配置。
所以,即便是华皇到时候会提出改进的建议,也只是微调,华国现在有自己的专业造舰团队,只是整体工业水平跟不上,才不得不委托他国来建造。
在原本的历史汇总,大东沟海战是掩护陆军登陆,陆军登陆未完成。
北洋水师就要挡在倭寇前面,哪怕是用身体,也不能让倭寇发现登陆的陆军,否则陆军就有可能在倭寇密集的炮火下全军覆没。
而战斗打到最后,只剩下定镇二舰,让倭寇围攻,坚持吸引倭寇,当然倭寇也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