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来,那四位夫人分别是承恩伯世子夫人、保定府知府夫人和她们各自的妯娌。这保定府知府夫人娘家在北平,是承恩伯世子夫人的闺中好友,最近归宁回娘家小住,这便结伴来了凌府走动。
所谓的走动,自然也是带着心思的。
挽夏听得没滋没味,这两年来,凌家总是会来一些不相熟的夫人,不外乎都是来相看她的。
见女儿一副不感兴趣的样子,苏氏直抿了嘴笑:“你这是嫌弃了?”
“是没兴趣。”挽夏懒懒回一句。
苏氏更是笑得眼泪都出来了,问道:“要怎么样的你才感兴趣?眼见你马上要及笄了,却左右都寻不到合适的婆家,你爹爹本是不着急,昨儿却主动问起我来了。”
挽夏默然。
自打她过了十三岁的生辰,各世家夫人便也开始隐晦地表达想要结亲的意思,可偏苏氏瞧上那么个顺眼对味口的,过不了多久就会发现对方不如人意之事。
比如远征侯世子,貌赛潘安,却闹了出两位名妓大街相争之事。又比如都督同知的嫡长子,能文能武,十八岁的年纪已在大宁卫身担千户一职,却是被传出未定亲房里丫鬟有孕一事。还有什么好男风的,身子有隐疾的,五花八门,打击了苏氏。自那苏氏也就开始婉言暗拒,凌家才算过了大半年安稳日子。
可如今,苏氏又开始有了想给女儿寻个好婆家的心,收到风声的各家自然又开始蠢蠢欲动,更想不到连凌昊也有些坐不住了。他舍不得女儿嫁出去,可也真不能就让女儿当一辈子的老姑娘啊,夫妻俩便又想着合力物色个好人家。
挽夏不说话,苏氏叹了口气,愁思也跟着起来了:“其实也不是爹娘想早早把你嫁出去,实在你到了说亲的年纪,若是我们没有点动静,外人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你这边有什么问题。万一被传出不好的话出去,可就是爹娘将你给耽误了。”
“娘亲说的哪里话。”挽夏也跟着叹口气,“我性子不同别家贵女温婉,又有个郡主封号,一般人家自然是多考虑的。没有哪家婆婆希望自己被儿媳妇压一头。”
此话当理,苏氏默认,这也是一层的原因。另外便是北平武将世家为多,其实很适合与他们家结亲,可那些武将代代下来也不可能一直繁荣昌盛,有着爵位名头的多了去,但更多的是剩余个空架子。
若是一般世家,他们夫妻又怕女儿嫁过去要吃苦,陷入内宅的琐事、净跟妯娌为了一亩三分地的利益去争去抢。左右都不合适。
早知道当初还不如不给女儿请封了。
苏氏心里起了无奈,也不再继续这个话题,转而问起挽夏今日在围林的事。
桃香给母女俩添水,感叹了一句:“今儿围林可真是热闹,连难见着的璟亲王都去了。”
“璟亲王去了围林?”苏氏也被勾起了兴趣,示意桃香继续说。挽夏此时一个眼刀就甩了过去,桃花心下一颤,险些连托盘也没有握住。忙转开话题:“奴婢也是听说的,倒没有遇上。”
“说起璟亲王,他今年二十了吧,怎么也没有听到要娶亲的消息。”
挽夏见自家丫鬟总算没说漏嘴,松口气之余含糊回着:“谁知道,皇家人娶亲不是都很多规矩,选人讲究也多。”
苏氏想想也是,“你这么一句,托大的说,你也算半个皇家人……”她话落,突然变了脸色。“你这久久未说亲,皇上那不会有什么想法吧,昨儿你爹还说皇上送来的信里提了一句。”
皇帝有什么想法?
挽夏心间冷笑,他的想法可多了,信里提那么一句,恐怕也变相在点拨父亲吧。皇帝应该是不愿看到凌家和勋贵,特别是和当权的勋贵结亲。
“圣心难测,许是就那么提一句,娘亲也别太过忧心了。”挽夏安抚着,苏氏却因提起这茬又想到别的来。
她怎么忘记了京城呢?!
如若北平没有适合女儿的,京城肯定有,而且女儿有着皇帝义女身份,即便他们凌家不知要在北平呆到何时。可应天府就在天子脚下,女儿嫁回应天府也不怕有人会欺负,况且麒儿也在京城。冯家又是正当权。
苏氏想着双眼一亮,也不再和女儿絮叨亲事不亲事了,风风火火离开回到院子要写信送到应天府去。
挽夏在苏氏走后,就靠着大迎枕发呆,指尖有一下没一下摩挲着腰间荷包,感受着里面龙佩的棱角。不过两年,她发现沈沧钰说话越来越难懂了。
此时大缸里的鲤鱼突然跳了一下,溅起悦耳的水声。
挽夏回神,趿着软底绣鞋走到缸边,发现是两只乌龟在水里追着鱼儿在戏玩,缸里的荷叶都被拱得沉沉浮浮。看着已经茶缸大小的乌龟在荷叶间钻来钻去,模样憨憨的可爱,挽夏也露了笑来。而沈沧钰今日取笑的话又浮在脑海,还有被他发现自己不但随身不离牡丹配,连龙佩都贴身戴着,挽夏白皙的脸颊也跟染了团粉色。
他怎么突然又亲近她了,是不生气了吗?
少女托腮趴在缸边若有所思,又想到两人关系急转而下的事因,神色变得极淡。大哥离家两年了,离去前跟她说的话却还犹在耳边……而两年了,她一点儿也没有长进,也不敢给他写信。因为她没有做到心如止水,将那人的痕迹从心头抹去,大哥极少写信回来,会不会也有这个原因呢。
挽夏思绪凌乱,这两年来还算平静的心,越发不淡定了。
作者有话要说: 额~~卡文~~卡文~~~咳咳。小璟子要干坏事了~~
☆、第75章 2。1。1
月上枝头,璟王府正院的书房烛火通明,沈沧钰在烛光下看送来的消息。火光轻轻摇曳,王培上前将灯芯挑了挑,噼啪一声响后,沈沧钰眼前的光更亮了些。
“王爷,可要传夜宵,也好歇歇眼。”王培弯着腰轻声禀道。
沈沧钰没有作声,王培便当他是默许了,转身要去厨房。才出了门又见戚安手里拿着几封信,行色有些匆匆。
“戚大人。”
“王公公。”戚安朝他咧齿一笑,王培当即退了一步,小眼警惕看他。
戚安抬手拍了拍肩膀,与他错身而过。
这个煞神。
等人得了通传进屋,王培腹诽一句,想到前两天才教好的丫鬟又躺下了,心里怎么都不舒爽。他们王爷什么时候能娶个王妃回来镇住他啊,叫他没事就吓人。
戚安径直走到凝神的主子面前,轻声问安,在对方漆黑的眸子望过来时将信呈上。
“广宁府来的密信。”
沈沧钰拆开细细看了一遍,将信又交到戚安手上,戚安接过一目十行,末了嗤笑一声:“辽王这又想作死呢,一只眼和一条腿都废了,心思还那么活络。”
原是两年前,辽宁边上的东真进犯,辽王被皇帝点了帅披挂上阵,沈沧钰亦被皇帝一句历练丢上了战场。皇帝父子不容他的心思昭然若揭,辽王在战场上更是肆无忌惮,专设了陷阱将他做为诱饵把东真大半兵力引来。沈沧钰前世就险些吃了大亏,这回当是将计就计,让辽王自己被东真困住,他再慢悠悠领兵将人救了出来。
这一仗辽王在拼杀中丢了左眼,右腿亦中了几箭,等到救出之时命是保住了,这些却都保不住了。皇帝知道后怒不怒沈沧钰可不管着,他却因首战成名,在辽东得了不少人心。辽王只有打掉牙齿和血吞的份。
如今鞑国见辽王近两年战力不足,总要求助于大宁又蠢蠢欲动,欲想从辽王那作为突破口,与东真联合。辽王见东真鞑国屡犯边境,便想要上书要先行出击。
“他废了腿,不可能再上阵,辽王世子不过七八岁,半大的孩子哪里能上战场,靠的都是他身边以前的副将。可那到底只是个副将,又是他一手提拔的,皇上不会放权到那人身上,而陈总兵得守在大宁,这最后到那边去的多半还是凌将军了。”
沈沧钰说着局势眉宇间神色又沉了下去。
戚安亦冷笑:“都是废人了,还贪图那些虚功,凌将军为了不被皇上猜忌更多,把半年前那一战的战功都归于纸上谈兵的辽王,他倒是不知廉耻起来,又再要人卖命换他辽王府荣华!还真以为皇帝不清楚这边的事,王爷如今还要留着他吗?”
两年前一战,他家王爷就说辽王要倒霉,倒霉是倒霉了,可到底没有连根拔起,总是碍眼。
沈沧钰却是意见不同,“辽王再废了,总还是有威望在军中,想要完全拢住辽东的兵权现在还不到时机。”何况这是一场关键的战役。
前世凌昊在这一战打得颇为辛苦,凌景烨也九死一生受了重伤,大宁那边也吃力。皇帝忌惮他,可到最后不得以还是遣他赶赴战场,倒是让他与凌昊有了患难交情,却也引得凌家更被猜忌。太子在此战后要纳小姑娘进宫,凌昊却选择将人托付了给她,之后,他凭着积攒的威望为凌家周旋了几年,可还是没有保住凌家。
凌家出事时,正是与鞑国战事最激烈的时候,他怎么都没有想到皇帝会丧心病狂到不管边陲安危,都要先设陷凌昊,将他和三万兵力全折在大宁。
所以这一战不但是关乎国土边疆,还是凌家的一个转折。
沈沧钰在说了一句后沉默了下去,戚安一眼就知他在想事情,只默默将信点燃放到火盆看着它化为灰烬。
火盆里最后一点火星湮灭,青烟散去,那沉思的青年也再度开口:“给在大宁军营的凌将军送封信过去,明日我到凌府一趟。”
凌府啊,戚安看了看两年来越发变得威严冷峻的主子,心间期待起明日来。这两年,他家主子形只影单,神色寡冷,也就今日见他似乎高兴了一会。成家立业,成家立业,再是一代霸业,也还是先成家的好。
戚安为自家主子忧思甚多,可有些话却不是他能说的,只应喏转身离去。
王培是等到戚安离开才将夜宵送了进去,不过后来吃食又热了三回,最终还是被那执笔疾书的青年遗忘在桌案上。
***
凌昊突然收到璟王的来信,虽奇怪第二日却还是从军营回了北平。璟王如期而来,甚是低调,乘着一辆不显眼的马车进到了凌府。
凌昊扫榻以待,早在外院摆了席面,两人边小酌边说话。
而挽夏此时却对跟随着父兄来了凌家的某位世子爷一万个看不顺眼。
怎么又来了,李靳修这人是没完了吧?!
挽夏烦死了牛皮糖一样跟在身后的人,就是连躲回院子,都躲不开这烦人的家伙。
“李靳修,你就那么闲啊。”只要逮到机会就跟在她父兄身后,往她家跑。
一起赖在妹妹院子的凌景烨很认真的点头:“别说他闲,我也闲,在军营闲得连力气都没处使。”
被嫌弃的某人很厚脸皮的磕瓜子,对这话再赞同不过。
挽夏快被自家分不清里外的二哥气死,狠狠瞪他一眼:“不是说近来前边又不太平,你们就不操练?二哥你如今好歹也是名参将了,整日跟着些人无所事事,爹爹也不管管你?!”
这两年来,官职升得最快的便是跟着凌昊一同在前线拼杀的凌景烨,凌昊在辽东与东真一战后推功到了辽王身上,皇帝却另给了凌景烨一份恩典,升了他为凌昊的副参将。而李靳修在大宁卫摸爬滚打近三年,升了千户。
从进门就开始被嫌弃,如今再又贴个无所事事的标签,李靳修脸皮很厚的还朝挽夏一笑。挽夏看着那张万年不变嘴角含笑的脸,真想撕了他。
李靳修在军营这几年,个子长了,那张面具似的脸却除了晒黑一些,丝毫没变。若说变了的,就是这身死缠乱打的本事更高了!
妹妹自从他进家就不给笑容,凌景烨心里委屈万分,可他就是没有明白关键在哪儿。挽夏看着他还一脸无辜的表情,气得直接甩袖就走:“你们喜欢在哪呆在哪呆,我寻娘亲去了,晚上也在娘亲那住。”
被甩在院子里的两位少年相视一眼,凌景烨叹气道:“表哥,你说就她这脾气,真的能嫁得出去吗?”
李靳修凤眼睨他,心里在想,能啊,肯定能的,起码他就想娶啊!不过他也没到敢说真心话的时候,只是笑笑,又侧头去看那抹窈窕的背影,他说过再见着她就该想明白自己心意的。如今是想明白了,可对她却是开不了口了,若不然他直接找凌舅舅提?
可这两年她似乎对自己一点改观也没有,还是一副恨不得离他十丈远的样子,就算跟凌舅舅提了,还是会去问她意见的吧。怎么想都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下场。
李靳修有些想不明白对着千军万马都不输怯的自己,怎么越见凌挽夏越怂了。
佳人离去,窈窕身影渐渐消失在眼前,李靳修苦笑一声,继续赖在葡萄架下磕瓜子。这里有她的气息,便是她不在此地,心里也是宁和欢喜的。
苏氏正坐在窗前给夫君那又磨破的护膝缝补,一抬眼,就见女儿冷着脸快步从廊下走来,对满院问安的丫鬟婆子理也不理。
怎么了这是,生了哪门子气跑她这来。
苏氏将拇指上的顶针摘下,突然就想到原因来,在见着女儿的时候抢在她抱怨前开了口:“你又和你表哥闹别扭了吗?”
“他爱是谁表哥是谁表哥,我的表哥只有一个,姓苏,如今在杭州!”
少女坐下,不满母亲乱拉关系。
苏氏笑得耳边步摇直晃:“你苏家表哥可没在这儿,不然他听到得多欢喜。”
“舅舅那来信了吗?”挽夏根本不想再扯有关李靳修的事,直接顺着话题说苏家。她苏家表哥真和前世一样,跑去考武举,如今已分派到了杭州卫所。
“你舅舅如今没了你表哥帮手,忙得哪有空闲时间写信,说来又有两个月了。”
挽夏看着娘亲脸上淡了下去的笑,觉得这也不是个好话题,静默了会想寻思再找别的话来,苏氏却又道:“对了,璟亲王在前院,你爹爹在陪着。”
璟亲王三个字使得挽夏心莫名就跳得快一些,无意识捏着牡丹玉下的流苏在指尖转圈。
他怎么来了,他父亲一回府便说要见客,见的居然是他。还真是稀客。
苏氏没有留意到女儿小小的异样,继续说她知道的:“你爹爹今儿特意回来也是因为璟亲王送去的信,你爹爹说这话时神色凝重,我总有些不安心。对了,挽挽,按礼你是不是该到前院去给人问个安?”
挽夏把玩着流苏的动作便一顿,“他不提,我自然不必巴巴去问什么安。”语气漠然得很。
苏氏又伸手去拿起篓子里的护膝来,对着光看了看走线,随意说句‘也是’。他们凌家除了来北平那一路,后面与璟王也只是年节礼上的一些往来,本就关系不算太近。
挽夏嗯一声,托腮看着几上粉彩花瓢里的梨花发呆,这是在她院里折里的。今年暖春花开得早,院里梨花已满枝,雪一般压得枝儿低垂……宫里那片梨林,应该也是正是美不胜收的时期,应天府比北平还要再暖和一些。
神思随意飘忽,挽夏用指腹轻轻去掐花瓣,鼻尖淡淡清香萦绕,烦躁的心情慢慢平静下来。
苏氏对先前走的针不太满意,戴上顶针再拆了重来,她边引针穿线边又跟女儿说起话来:“我要让人带信到应天府去,你可要给你大哥也去一封。”
挽夏就看了自家娘亲一眼,嘴里刚想说不必了,又抿紧了唇。
给大哥去信吗?她其实也想问问大哥近况的,可她心虚得不敢给他去信,她一去信,她聪明的兄长肯定会明白她那点心思。
挽夏突然泄了气来,趴在几上,埋着脸。女儿一副颓败的样子,苏氏看了她几眼,“我也是不明白你了,以前见天黏着你大哥,怎么这些年连让你写封信都懒。你们不会是闹了什么不愉快的吧。”
自家娘亲一问就问到点子上了,挽夏埋着脸更不想抬起来。她脸发烫的想,没有不愉快,是尴尬和羞愧,她兄长那晚上估计是看见了不少,起码沈沧钰抱着她是看得真真的。挽夏想着,脑海里又想到沈沧钰屡次说自己是缩头乌龟。
她可不就是么。
“娘亲,我去父亲的小书房借用笔墨!”埋头好大会的挽夏猛地抬头,跳下了地。都躲避两年了,她难道还能躲一辈子去?!
苏氏被她大动静闹得险些被针尖戳了手,无奈看着时风时雨的小姑娘跑出屋往东厢去。她透过窗扇看到丫鬟婆子们忙跟上去伺候,又露出柔柔地笑。她是不知道女儿与继子之间发生过什么事,但继子每半年来的一次信不管提谁,都比提女儿字句多,她就察觉到了不对。他们两人似乎都在特意回避一般,哪有以前那种兄妹情深。
不过如今女儿愿意去信,想来应该不是大不了的事。大概都还年少,闹别扭了又都脸皮薄,不知如何服软,一人先说通了也就好了。
也不知麒儿这半年过得怎么样,冯家应该也给他说亲了吧。想到那在身边十几年的少年,说离开了就离开了,苏氏心里还是空了一块,惆怅叹口气又再继续手中的活儿。
前院,沈沧钰与凌昊这说一话便是一个时辰。
凌昊神色不见轻松,凝眉默默将手边的酒一饮而尽,他沉默了许久才与对面眸光淡淡地青年的道:“且不管定局如何,末将先谢过王爷。只解沙场为国死,何许马革裹尸还,末将早已做好准备。”
“凌将军忠君爱国之心,将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