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020-一路寻欢-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北溪之上一座廊桥像蝶张开了翅膀,两株古树,几列翠竹将北涧桥的风韵衬托得无比隆重。桥头是一条很窄很老的石街,一长溜的小店,歪歪斜斜的门或开或关,全然不像三百年前曾经的繁华。倘若你有幸如我,恰逢一位拎着洗衣桶的少妇拾阶而下,以那双溪流般清丽的眼神,给你一半羞涩一半无奈的一瞥,不知你在廊桥上要呆多久才能回过神来呢。    
    北涧桥头立着几块石碑,上面刻着此桥修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1年)。瞧它光鲜的模样,没料到岁数竟然这么大了。在北涧桥未修建之前,桥头就是古渡口,一直很繁华的,方圆几十里的山民都像溪水一样奔来这儿,玩以物易物的游戏。古渡旁的两株大樟树,生长于唐宋,树龄已过千岁,曾荫庇过一代又一代的山民。茂密的树冠不知成全了多少美事:生意的和非生意的。    
    如果要论排行,比大樟树更古老的就是溪水了。东溪、南溪汇流成北溪,只有西溪不跟大伙儿凑热闹,自顾自地欢腾着。最好别动溯源的念头,不然就有好几座千米高峰让你去爬,累不累你得掂量掂量。除非是山洪暴发,这些溪流总是清澈得让鱼儿没有藏身之处。常有人在溪中钓鱼,瞧他抛饵的模样,倒像是喂鱼。在北溪里捕鱼的人是无趣的,捕鱼像瓮中捉鳖还有什么快感可言呢?    
    生长在北溪畔的大樟树挺有福气,从它萌芽的那天起就接受着清流的滋润,从来没有污染、枯竭之忧。当古渡准备修建北涧桥时,也没有山民蠢到就地取材,将它们砍了。大樟树目睹了整个北涧桥的修建过程,主持建桥的木匠远近闻名,连他的徒弟都能独立建桥,这个徒弟在距北涧桥不到两公里的东溪上游也建了一座廊桥,叫溪东桥,堪与北涧桥媲美。    
    看过“师徒桥”的人都很容易达成共识:师傅的技术水平要略胜一筹。先别说桥本身,就瞧廊桥与周围自然景观和民宅老街的几近完美的构成,就明白师傅的非凡功力了。据现代建筑专家考证,将廊桥建在大樟树边上,不仅可衬托廊桥之美,而且让树的虬根牢牢抓住桥基周围的土石,能起到加固的作用。北涧桥经300多年风雨侵蚀,依然是山民最惬意的生活通道,就是极好的证明。北涧桥要比溪东桥略长,超过50米,宽度5米多,高度11米多;桥屋20间,中间三间凸起成二重叠檐,四翼高翘呈大鹏展翅之状;瞧那青砖碧瓦,雕梁画栋的模样,想来应是泗溪古镇最奢华的建筑了。    
    廊桥的一个突出功能就是遮风蔽雨,桥上有两列长凳,行人疲惫时可以坐下来憩息片刻再走。当集市的喧哗只留下风声水声时,廊桥就浪漫起来了,适合情侣幽会,适合成全一种命运的邂逅。不知在封建的山村里有多少幽情私奔曾在这儿谋划,又有多少离愁别恨在廊柱间铭刻?只是这样的人间悲欢,一如建桥师傅的名字似的没留下来,让我们少了许多有趣的谈资和幻想的寄托。    
    修建于清乾隆十年的溪东桥,在造型上与北涧桥颇为相似,有徒弟模仿师傅之嫌,但也有一些改进获得广泛赞誉。最受好评的是重檐叠屋,檐角突兀,视觉上犹如宫殿,整体上更显朝气。    
    泰顺众多廊桥中,恐怕再也找不到比“师徒桥”更具观赏性的桥了。若要拍中国版的《廊桥遗梦》,北涧桥无疑是最好的外景地。然而,若论历史的久远,交通的重要性,崇山峻岭中的三条桥才是最为卓越的。    
    去三条桥的路况不好,除了坐车,还得徒步,上气不接下气的,对体力是一次很好的考验。当峰回路转,三条桥突然扑进视野,那种美的冲击力让人心颤不已。两列青山,一溪碧水,两条小径,一座廊桥,风景纯净得犹如仙境。这座线条简洁的虹桥,横贯于泰顺最偏僻的洲岭乡和洋溪乡交界的溪流之上,优雅而从容,有一种大家风范。古时候,这座廊桥和两条小径是浙江与福建的“国道”,即使将我的脑袋打得开窍了也未必想得通!    
    当蜿蜒的小径将我引领到三条桥上时,最夺目的居然不是桥本身,而是桥头袖珍的观音庙。香炉里插着蜡烛,焚香时不低头不行,好在低头是一种礼仪,关乎虔诚度等等。当年,商贾行旅奔波于闽浙之间,以辛劳和生命换财富,不给菩萨烧香磕头,精神就得不到抚慰。即使是一介山民,平安的祈望也往往在焚香中得到菩萨无形的默许。当地人将庙修到桥头或桥屋上,使廊桥成为一种信仰的表达方式,这是泰顺廊桥的人文魅力。    
    清朝道光二十三年重修三条桥时,居然发现唐朝贞观年间的旧瓦,很让翻修者惊讶,于是被记录在泰顺的《分疆录》中。近年又有人从廊桥顶上发现刻有宋绍兴七年的瓦片,并在上游10米处的石壁上发现唐宋时期的旧桥遗址,从遗址的柱孔结构看,它与明清时期的木拱桥结构颇为相似。桥梁专家据此推断,三条桥有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虹桥,比《清明上河图》中的宋代虹桥更为悠久。他们还自圆其说:浙闽山区由于经常暴发山洪,结构简单的桥梁容易被洪水冲垮,长期造桥修桥的经验积累有可能导致这一地区的建桥师傅自行发明虹桥结构。当然,这种说法只是一家之言,并未获得学术界的普遍认可。    
    旅行者最喜欢三条桥遗世独立的孤傲,而一首题在桥侧栏板上的“点绛唇”则引人遐想:“常忆青,与君依依解笑趣。山青水碧,人面何处去?人自多情,吟吟水边立。千万里,溪水难寄,任是东流去。”没有署名,像是不重考场重情场的书生一时感慨随手写下的。这样文弱的男子最容易为情所伤,不知他最终是否明白,曾经深爱已是可以窃喜的幸福?    
    数百年来,山里人一直将木拱廊桥叫做“蜈蚣桥”,多土气,多吓人呀。外地人一听“蜈蚣桥”,谁敢来旅游呀?长久以来,一些被废弃的廊桥竟然成了堆放农作物的仓库。唉,暴殄天物啊!要不是电影《廊桥遗梦》具有游园惊梦的效果,“蜈蚣桥”可能还将一直叫下去。“蜈蚣桥”摇身一变成了廊桥之后,浪漫的气息出来了。玩腻了名山大川的“驴”们翻山越岭,气喘如牛地跑来了,在比麦迪逊桥更艳丽的泰顺廊桥上重温电影中的台词:“真好,这里真美!”然后,仿佛听到一个悦耳的女声(或许不是弗朗西丝卡):“是的,是很美。我们这里对这几座旧桥习以为常了,很少去想它。”    
    哦,不,泰顺已经有很多人在打廊桥的主意了。他们开始向往着旅游业兴起时,廊桥可能给他们带来的幸福生活。泰顺是遥远的,因为有崇山峻岭;泰顺是幸运的,因为有廊桥,有梦。有梦的地方总是美好的!    
    旅行提示:    
    泰顺县有“浙江屋脊”之称,境内保存着木拱廊桥、木平廊桥和石拱廊桥等明清廊桥三十座。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木拱廊桥有6座,即三条桥、北涧桥、溪东桥、薛宅桥、仙居桥和文兴桥。    
    去泰顺可先到温州再转乘班车前往,也可以从杭州出发直达泰顺。在泰顺境内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中巴,有时要坐机动三轮车或摩托车。多数旅行者选择以三魁镇为游览廊桥的中心,因为泰顺的几座知名廊桥都在以三魁镇为中心,半径为30公里的地盘里。    
    泰顺的旅游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食宿条件总体不太理想,去那儿最好有吃苦耐劳的准备。    
    


古香古色从自然漂流到人文漂流

    生活在海滨城市厦门,没有江淮的洪涝,没有西北的旱情,生活无忧,按理说该知足才是。然而,生存的轨迹一旦成型并整固,漂泊的渴望便会抬头,心灵和眼睛都像夏日荷塘里婷婷长茎擎起的花苞,张望着远方的风景。这回张望到了闽北山区里的锦溪九节水,这条溪流没什么名气,可是它却与有名气的武夷山和金湖都有瓜葛。锦溪在邵武的南武夷景区内,一唱三叹后奔向金湖。    
    夏天是最适合漂流的季节,可是许多地方的漂流总是将好端端的白净书生或清秀女子晒得脱胎换骨,猛一见还以为被人抓去插秧才回。锦溪九节水的漂流就不会让这些挑剔的城市人顾此失彼,整条溪水辗转于岩体裂隙巷谷之间,河谷幽闭纵深,两岸山崖绝壁对峙并植物繁茂,水面最窄处只有1。5米,最宽不到10米。坐着竹筏,穿梭溪谷之中,阳光再热烈,也照射不到人体上。那种游弋于地缝之间的抒情惬意,那种有蝴蝶飞舞,有蜻蜓蹁跹,有花草飘香的诗意漂泊,恰好满足了城里人喜欢享乐又不想受累的苛刻欲望。    
    在竹筏上坐着有点疲乏的时候,恰好中途有一仙人台可供停靠,临溪一硕大的山体中部有天然崖穴,可容千余人,在这儿还出土过古物,也算有点人文气息。想想古人也曾在山沟沟里张望外面的世界,就会觉得我们在海滨生活,视野要比他们开阔多了。如果我们还抱怨生活,好像就有点对不起山里人了。    
    山里人怎么啦?如果时光倒流数百年,你就会发现邵武人的眼界要比厦门人高得多。不信,到离锦溪只有十来里路的和平古镇瞧瞧就心服口服了。在古代,邵武是福建出省进京的第二条通道,因而成为商贾、文人聚集的地方,仅从和平古镇就产生了一百多名进士(宋朝至清朝),这个数字足以让我对这个山区小镇肃然起敬。由后唐工部侍郎黄峭创办的“和平书院”至今旧貌依然,那弥漫了上千年的一脉书香仿佛还留存于乡民的衣袖间。    
    走进镇上,踩的是磨得发亮的青石板或卵石,看的是像山里人一样朴实的古民居,即使是精雕细刻的大夫第、宗祠、谯楼也没给人铺张炫耀的感觉。丝毫不像某些沿海乡村,因为没有文化底蕴,一富就摆阔,就不知天高地厚起来。和平古镇的整体风格是内敛的,我们很难将土财主、暴发户这样的词汇安放到任何一座古民居上。    
    中国有不少古镇,能用文风炽盛、贤能辈出来形容就稀少了。因此,我们说和平古镇是稀罕的。奇妙的是,镇上人不仅会读书,还懂得科学种植和养殖,稻田养鱼、田埂种豆都是祖传的;酿农家水酒,做游浆豆腐也是沿袭旧法。按理说,人文古迹经千百年的风雨侵袭,散失、中断、成谜都是正常的。然而,和平古镇却点点滴滴细心地收藏着,包括那些古训。    
    “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振纲常;足离此境非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早暮莫忘亲嘱咐,春秋须荐祖蒸尝;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这是黄峭的家训。这条家训的奇特之处在于,黄峭鼓励自己的子孙要胸怀宽广,漂泊到异乡开创事业。我也姓黄,而且经常信马登程往异方,回去得好好查查族谱,看是不是也是峭公一脉的。时至今日,峭公后裔在世界各地多达两千余万人,真是令人惊叹。中国人繁殖能力强不可怕,只要繁殖出来的是人才就行。看来,黄峭深谙人生的漂流状态是最富创造力的。    
    从锦溪九节水的自然漂流,到和平古镇的人文漂流,这个夏天的东张西望算是有了一点领悟。    
    旅行提示:    
    邵武市位于福建西北部,距离武夷山71公里,距离泰宁金湖74公里,距离将乐玉华洞141公里,处在闽西北旅游线路的中心位置。     
    锦溪九节水位于邵武市肖家坊镇天成岩风景区境内,距邵武市区50公里,景区内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景观独特,浑然天成,原始森林、奇山景观、古庄古庙、蜿蜒溪流,展示出朴拙的自然风貌和原始生态的神秘气息,是一个集植物种类、动物资源、昆虫世界的天然宝库。    
    和平古镇与肖家坊镇毗邻,这里有两条街、39条小巷、面积一万多平方米的明清民居建筑群,其中比较出名的古建筑物是和平谯楼、大夫第、和平书院。沿着全长五百余米中间用青石铺砌的街巷行进,似乎置身在久远的年代之中,两旁的建筑鳞次栉比,大多采取前店后住的方式。小巷宽度仅为两至三米,两侧多为建筑物的山墙。古镇区在有序和无序的和谐中统一。     
    


城韵乡音一群鸟在昆明的幸福生活

    翠湖几乎挨着昆明市中心,没法儿叫东湖或西湖,富有诗意的人就管它叫“昆明的眼睛”。冬季,红嘴鸥来了,来得很急,给人归心似箭的感觉,它们飞越的长空横跨了整个中国和部分俄罗斯版图。飞翔时,它们欢叫着,将翠湖、滇池弄得无比喜庆。    
    翠湖有两条长堤,不规则地交叉着,将整个湖面分割成花瓣状,每朵花瓣上分别点缀着亭台楼榭。每天好多鸟都会轮流到莲华禅院的瓦脊上休息,闲看泡茶的爷们在湖畔快乐地海聊。莲华禅院有一对联:“城市别开仙佛界,楼台妙在水云乡。”对翠湖不为尘染的清幽秀丽,人和鸟达成了共识。    
    红嘴鸥与昆明的恋情开始于1985年。这是一个奇怪的冬天。从西伯利亚南迁的红嘴鸥,沿着祖先确定的正确路线,到华南寻找熟悉的家园。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流变成鞭,追打着它们,直到云南才善罢甘休。上万只鸟与一座城市的生命约定,就在如花似锦的昆明签订,至今双方已经恪守了17年。    
    对于现代都市男女来说,17年算是漫长的誓言了。    
    曾在“水月轩”的石桌上品茶,盖碗茶里泡的普洱茶闻不到清香,西域人对它的好感是因为喝了解腻。瞧那老夫妇有滋有味地对饮,我就觉得好玩。当目光相遇时,彼此不约而同地举起茶碗致意。毕竟他们也曾年轻,毕竟我也将老去,无论代沟多深,在这一点上应能心领神会。    
    喝了茶,我去喂鸟,这是人类表达爱最通俗的方式。对一个人好,就请她吃一顿饭或一辈子饭。昆明人对鸟的理解和爱护,也是通过食物来表现的。17年前,许多人凭着个人爱好给红嘴鸥喂各种食物,有饼干、黄豆、花生……有的小孩甚至分糖果给鸟儿,那阵子消化不良成了红嘴鸥的流行病。猜想与它们相遇,问候词该是“胃病好了吗”?    
    这几年可好了,昆明城里有了“红嘴鸥专用饲料”生产厂家,用一级好面,再加入蛋白粉、鱼粉等多种营养辅料,做出松软、香甜的鸟面包。专家说,这样能保证红嘴鸥良好地吸收氨基酸、维生素等,作为宠物食品,鸟面包不是首创。富人们的宠物甭提多幸福了,罐头食品不在话下,它们还人模人样地穿起了衣服,甚至有了专门的医院、陵园……但这样娇生惯养的宠物是不属于大众的。谁能将一万多只红嘴鸥当作宠物呢?昆明人做到了。爱鸟爱到这个地步,也就难怪红嘴鸥要整天欢唱了。虽然华南的冬天没有寒流了,红嘴鸥还是朝着昆明飞。刻薄的古人说过:“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昆明有美食,而且不必以亡为享受美食的代价,不去昆明的红嘴鸥都该被同类叫做傻鸟。    
    红嘴鸥轻盈而聪慧,像鸽子般讨人喜欢,以主体的白色调,配上红红的小嘴和红红的脚丫,飞翔时还露出褐灰色的覆羽,看着就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一群懂得美丽的鸟遇上一群懂得欣赏美丽的人,这就是昆明温馨的冬天。    
    鸟面包摆在翠湖、滇池畔出售,大大满足了游客请鸟儿吃“麦当劳”的渴望。红嘴鸥喜欢空中捕食,我将面包掰成许多小块,抛向空中。喂鸟带给人的欢欣,就像看着原来只肯吃奶的幼儿会大口地吃饭了。    
    且将镜头切换到滇池畔的大观园,这个有“古今第一长联”的园林,知名度比翠湖大。180字的长联,读起来像散文,颇有卖弄辞藻之嫌。以愚之见,可以简化成18字,上联是“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下联是“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这已经给人够辽阔的想象空间。只是这样简化恐怕清代名士孙髯翁不会同意,哪怕他至今活着也会坚决摇头,且不说“古今第一长联”的炒作价值,就是稿费也少了许多啊。    
    红嘴鸥不识字,但它们也像人类一样喜欢附庸风雅,每天在大观楼的长联前飞来飞去,甚至还蹲在长联顶上做沉思状。忽然想起一首歌:“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梦着你的梦,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鸟通人性,孙髯翁在世,必定引为知己。    
    大观楼依傍于青草湖,此时正是暖意融融的冬日,上千只红嘴鸥自由自在地盘旋于蓝天,游弋于碧水,那种悠闲之态与游人何其相似。碧波荡漾的湖面上漂浮着一些面包屑,显然红嘴鸥不饿。昆明的鸟儿比昆明人更早过上了小康生活。    
    要是生存于不倡导环境保护,人的温饱没有保证的年代,这种叫水鸽子的候鸟,早就被人逮来,用滇式厨艺、川味烹调做成丰富的菜肴解馋了。这样说来,应该庆幸的不仅仅是红嘴鸥,还有昆明人和远道而来的旅行者。人鸟彼此取悦,互为审美对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