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铁血宏图-第2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然义军能轻取南京,北伐自然也没有问题。

    “军事上完全没有问题,虽说这几年满清也练了一支洋枪队,可也就是练个模样,上个月,在邯郸,虽说满清的洋枪队击退了石达开的北伐军,可他们的伤亡也不少,况且现在义军有三十万大军,如果挥师北伐的话,肯定没有任问题,现在的问题其实并不是北伐的问题!”

    左宗棠的几句话中透露出大量的信息,让郭嵩焘一时有些无法适应,石达开北伐受阻,清军受创,显然,这更有利于主公北伐,但为何他会说,现在的问题不是北伐。

    若不是北伐,那又会是什么问题?

    “还请季高兄明示。”

    郭嵩焘看着左宗棠追问道。

    面对郭嵩焘的发问,左宗棠只是沉默着,好一会之后,他才说道。

    “三个月前,主公抵达南京后,便直接去了孝陵,孝陵残败之状,实在是令人痛心不已,主公身为高皇之后,更是痛不欲生,疾唿不孝……”

    有些话不需要左宗棠说的那么直接,在他委婉提及这件旧事时,郭嵩焘瞬间便明白了其话中的透露出的来信息,他的双目瞬间睁大,而后又恢复正常了,这时,他似乎明白了为何府里会令他回来,不是主公之命,而是参军府的之命。

    当然也明白了,为何让自己立即赶往南京。

    “那现在两位参军的意思是?”

    “不是两位参军!”

    左宗棠摇摇头,盯着郭嵩焘说道。

    “而是所有人的意思!包括你郭云仙,明白吗?”

    您的每一个订阅、推荐、对于《铁血宏图》而言,都是莫大的支持,拜谢!《铁血宏图》小说群:150536833,欢迎书友加入,一起讨论剧情!!(未完待续。。)

第445章 北上(第一更)

    从地图上看去,汉粤铁路就像是一条从横穿中国中部贯通中部与广东的一条钢铁动脉一般,横卧在中国的大地上,这条铁路的一端为武昌,一端为广州,一端与长江的内河运输联为一体,而另一端则与海运联成一体。

    “海铁联运”与“河铁联运”就这么出现于中国,并迅速改变着沿线的面貌以及城市的命运,一座座城市因为铁路的筑通而开始走向繁荣。甚至就连同南岭那样的荒蛮山野亦出现了现代文明的痕迹电灯随着铁路进入南岭。

    得益于这条铁路的出现,使得湖南中南部的生丝等土货可以直接运往广州出口,而印度的棉花从广州进口,满足了湖南新兴的纱厂需要,铁路同样还使得洋纱、土布等各种产品的销路更为广泛。

    当然对于沿线的人们来说,他们真正感受到的恐怕还是铁路“日行千里”的便捷。列车轰鸣着在铁轨上疾驰而过,在列车驶过最为险要的南岭段后,速度立即从每小时不到二十公里增加至三十公里。

    “咣、咣……”

    车厢里的声响,并没有阻止人们用好奇的眼光看着车外,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这喷吐着烟雾的火车足以让人们感受到现代科学的冲击,铁路、蒸气机车给保守的民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样也让他们感受到了科学的力量。

    “……粤汉铁路的轨距是1890公厘,这是目前最好的轨距标准,相比于布鲁内尔在西部大铁路采用的2134公厘的宽轨,虽说在稳定性上稍逊于它,但是毕竟中国的地形复杂,尤其是西南等地,就像粤汉铁路从湘南到粤北得过南岭,那里根本就是峰连峰,水连水,要通路得打串串隧道,要架座座大桥。尽管经过反复测量比较,决定采用金鸡岭坪石线,将原来勘测需建的70多座隧道减为16座,最低越岭垭口的标高,也比两洞湾低18。3米,而且地点就在两洞湾西南仅4公里的廖家湾,可是道路曲度却在增加,这也是之前在南岭速度那么大的原因,如果采用2134公厘的超宽轨,估计这条铁路,至少要再过两年才能完工,而且成本增加70%以上,路线也需要重新规划,而且在湘、粤两省边界南岭山脉南麓峻岭峡谷之间,它的速度会更慢……”

    在英国学习铁路工程的习之远是工部主事习之墨的堂弟,他在英国学习铁路工程时,曾经于多家铁路公司实习,自然非常清楚,这条1880公厘铁路的优点。

    “相比于大西部铁路的2134公厘宽轨,粤汉铁路采用的1880公厘铁路,运力、稳定性接近,转弯半径更小,相比于英国使用最为广泛的4英尺8?英寸,他的运力增加了一倍,虽说转弯半径加快,成本有所增加,但相比于其运力的增加,是可以接受的,也是值得的,毕竟,英国的4英尺8?英寸轨道相比于中国这个大国来说,运力根本不可能满足要求,你们看这车厢……”

    习之远指着宽敞的车厢,对身边的朋友们显摆道。

    “车厢的宽度超过4公尺,每节三等车厢里的坐位超过200个,如果是英国窄轨只有乘座120人,真没想到国内的铁路公司董事们会有这样的眼光,这条铁路未来一百年都不会落后……”

    在他讲述着这条铁路的优点,赞扬着粤汉铁路公司的的董事们人眼光时,突然,旁的餐桌传来一阵轻笑,那轻笑似乎是有着嘲讽的味道,这笑声顿时吸引了所有人。见众人在看着自己,正在享用晚餐的潘世亮笑着用餐布擦了下唇角,然后抱歉道。

    “这位朋友所说倒是实话,粤汉铁路因为采用宽轨,运力相比英式窄轨提高了不下五成,这确实是事实,但是如果说到眼光嘛,小弟却不赞同!”

    和其它人一样,在潘世亮起身说话的时候,林梁柱、许林远等人无不是看着他。

    “哦?若不是有超过常人的眼光,又岂会修以这样的宽轨铁路?”

    “不是眼光的问题,而是他们根本就不懂!”

    潘世亮笑着吐出了当初选择宽轨的原因。

    “很多人都知道,中国第一条铁路是广州的西关铁路,那条铁路只有几公里,只用几个月便修成了。可没有几个人知道,那么铁路所用的机车、铁轨是从那里来的!”

    “是从英国购买的!”

    “当然是从英国购买的,不过却是一位英国商人为某位印度王公准备的,原本准备在印度修建一条示范铁路,结果因为那位王公去世,其继续人无意修铁路,一直闲置于仓库之中,所以才让李巡抚拾了个便宜,只用了一万多英镑就买下了十几公里的铁路和一辆机车,再接着大家就看到了,粤汉铁路就是在这条铁路的基础上延展而成,等到公司的董事们知道了,还有更省钱的铁路时,这样的宽轨都已经修了几百公里,他们既便是后悔也来不及了,所以,真的不是眼光的问题,而是,嗯,阴差阳错吧……”

    对于这条铁路中的故事,刚刚从国外回来的习之远等人自然不清楚,听潘世亮这么一说,心下顿时只有一种感觉“造化弄人”,谁能想到一条未建立的铁路,最终误打正着的决定了中国的铁路轨距。

    “这也正是误打正着吧,现在不仅粤汉铁路是这个轨距,江北铁路,还有其它规划的铁路,都将采用这个宽轨,机缘巧合也好,误打正着也罢,反正和眼光,没有任何联系,若是有的选的话,没准,公司的董事们,恨不得用两英尺的窄轨。”

    “真没想到,这其中还有这样的故事,兄台对铁路这么熟悉,莫非于铁路公司任职,在下习之远,刚于英国归国,未请教兄台?”

    面对习之远伸出的手,潘世亮便自我介绍道

    “在下潘世亮,虚长老弟几岁,确实于铁路公司就职!”

    其实潘世亮并没有说他不仅于公司任职,同样还是公司的董事。因为年岁相近的关系,很快,潘世亮便同这些刚刚从海外归国的年青人们打成了一群,尤其是对习之远更是表现出了强烈的招揽之心,作为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他很清楚,留学英国、学习铁路工程的习之远,对公司远比两名西洋工程师更为重要至少他是自己人。

    铁路、冶金、机械、造船、建筑、数学、化学、医学、法律……当他了解到这些年青人于西洋留学所学时,更是惊讶的睁大眼睛,甚至都不敢相信会有这么多留学生。

    “上千人,汉公这几年居然派了这么多人去国外留学,难怪,难怪……”

    要知道,就在几个月前,迫于公司对人才的需要,潘世亮才从公司获得每年10万元留学专款,以便在未来的六年中,委派400名公司职员往英国、法国留学,学习铁路管理和铁路工程、机械等专业。尽管他的“野心勃勃”,但现实却极为残酷,在公司内反复挑选,才只选出了不到50个适合派往国外留学的职员。而出乎他意料的是,府中在过去的几年居然已经派出了上千名留学生。而且今年还会有几百人被派往欧美留学。

    “难怪公司想委派几个留学生都那么困难!弄了半天,适合留学的都被府里派出去了!”

    一直听着他与那些人说话的王运听其这么一说,立即反驳道。

    “玉杰兄所言诧异,府中所办学校学生每年毕业学岂止数千,若是铁路公司有意,不妨直接到府下各学堂招聘学生,委派其留学……”

    “壬秋,您不知道,府中所学的那些学校里的人是多,可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就像汉口铁路学堂,学生还没毕业,就已经被瓜分一空,粤汉铁路公司总归是民办公司,江北铁路却是府里自办的铁路,再加上其它几条待建的铁路,我这次去武昌,就是想再争取一些名额,我估计最多也就是百人上下,可粤汉铁路却有近三千里啊,就这么点人,那里够用,这不,现在公司里,单是洋员就有六百多人……”

    潘世亮颇为无奈的说道,只是他并没有提及另一点在粤汉铁路还有几百名铁路学堂的实习生,若是没有那些实习生,恐怕公司还需要更多的洋员。

    “既然如此,那为何公司不自己办一所学校?”

    王运看着潘世亮反问道。

    “自办学堂?”

    潘世亮看着王运惊讶道。

    “既然官办学堂里的学生,优先派往官办铁路,那粤汉铁路公司完全可以自己办一所学堂,自己招生,如此一来,几年后,又岂愁无人可派,无人可用?若是觉得几年时间有些长,完全可以先办一所预科学堂,专司培养学生,择其优秀者留洋,学以铁路、机械。”

    王运的建议,只让潘世亮的眼前一亮,他立即勐的拍手说道。

    “对、对,壬秋所言极是,所言极是,本就该如此,本就该如此……”

    突然潘世亮盯着王运,犹豫片刻后,才说道。

    “壬秋,我知道你是要办大事的人,若是,若是壬秋此次南京之行,不尽人意……不知壬秋是否有意任校长一职?”

    “啊……”

    面对突如其来的邀请,王运不由一愣,他诧异的看着潘世亮,一时间居然说不出话来……

    您的每一个订阅、推荐、对于《铁血宏图》而言,都是莫大的支持,拜谢!《铁血宏图》小说群:150536833,欢迎书友加入,一起讨论剧情!!(未完待续。。)

第446章 青年(第二更)

    丁巳年的岁末,一场寒潮过后,南京迎来了第一场薄雪。与北方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不同。南方的雪在大多数时候都犹如飞舞的柳絮一般飞落在地上就融化了。南京城内,那拓宽的长街上的一块块青石板上湿漉漉的仿佛只是下了一场雨一般。只有街道两旁零星树叉上的积雪才能让人想起这里曾经下过一场雪。

    百废待兴!

    用这句话来形容此时的南京,倒是再合适不过。虽说在过去的几年间,窃居南京的太平军曾于城内大兴土木。可是实际上,他们所大兴的示这只是王府,为了修建那些王府,更是将城内外的私人园林、庙宇、官衙加以拆除。

    以至于义军收复南京之后,除了那富丽堂皇的王府之外,整个南京尽是一片萧败之色,一座座残破的屋宇,很让让人相信这是曾经江南最为繁华的城市。

    在这百废待兴的时候,朱宜锋压下了官厅衙署的兴建,而是将有限的经费用在两项建设上:一是重修南京的下水道、铺设自来水管,一是修建江南大学堂。重修南京的下水道、铺设自来水管,是为了令城市变得整洁和保证百姓的用水安全,至于修建江南大学堂,则是为了笼络两江士子的心。

    下水道、自来水以及公共厕所等城建方面进行得慢点不要紧,因为现在的南京城内外,一共只有十几万居民,可是江南大学堂的兴建则一刻也不能缓。自从咸丰二年底,太平天国将都城定在南京以后,苏、皖两省的乡试便中断了。尽管在过去的几年间,大汉都督府于武昌开设的新式学堂从不限制地域,但却只有少数两江士子前往,毕竟那时正值兵荒马乱。

    就这样,安徽、江苏两省士子便眼睁睁地失去满清和督府两边“飞黄腾达”的机会。几乎是在义军克复南京,南京回于汉人之手,在安徽、江苏以至浙江、江西要求,督府立即开科取士的唿声,便雷鸣般地灌进朱宜锋的耳中。

    那些士子们唿吁着督府能够“开科取士”,至于以左参军张亮基等两江官员,同样也是要求于南京开设大学堂,以使取以两江之才,当然他们非常清楚“开科取士”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甚至没有人去强求,实际上,要求“开科取士”只是两江的士子,至于府中两江的官员们早已经适应了府中的取才之法通过考试进入专门学堂,经过培训之后,方才委派官职。

    尽管官方与民间的“开科取士”的观点截然不同,但是那种焦切却是相同的。非但他们如此,就是朱宜锋本人的急迫心情并不亚于这些士子,不亚于那些官员。固然在义军东征出师前夕昭告天下的檄文里,他竭力谴责的就是太平军“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以尽”的行为,而他的起兵是“捍卫孔孟名教”,是“卫道”。这几年,相比于太平军的“毁以人伦”,府中的那半真半假的“卫道”,多少也争取了大部分读书人的拥护、支持,这正是他能站住脚的主要原因之一。

    或许,府中建了一系列的大学堂、专门学堂,在那些学堂中推广新学,但是这些学堂从来没有忽视国学教育,实际上,他们考入学堂仍然需要考校国学,只不过相比于科举,其难度稍低,而且更重实学罢了。

    若是没有太平军“毁以名教”的行为作为对比,朱宜锋在武昌推行的一切,无疑是“大逆之举”,可有了太平军在一旁“比烂”,反倒没有人在意武昌的“离经叛道”,毕竟他的“离经叛道”确实有用。

    蒸汽船、火轮车、洋枪、洋炮以及铁甲舰,如此种种不断的提醒着人们,单靠名教学问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在见识了这些东西的用途,尤其是在见识了汉公推行西洋实学的决心后,自然没什么人去找这个不痛快。

    但现在,在夺取南京之后,却必须要进行一些改变,实际上到了朱宜锋给读书人酬谢的时候了。不能够再像过去一样,专重“西洋实学”,同样“人文”也不能忽视,毕竟中国之所以为中国,正是因为中国的文化,或许西方的科学是中国富强必须学习的,但是如果忘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了文化的“根”,中国还是中国吗?

    更何况在另一方面,数百年来,两江一直都是中国的文教重地,在这里设立大学,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府中官吏两湖独大的局面,对于为上者来说,这直接关系到府中未来的稳定。

    同样,朱宜锋也能够理解那些贫寒士子盼望出头的苦心,自然也很清楚,这将有助于自己收拢民心,尽管现在两地的民心早已经为“义军折服”,但是毕竟,总还有那么一些人,心往满清。

    而江南大学堂,将是改变这一切的根本相比于武昌数所大学堂不过只有大者不过只有两三千人的规模,江南大学堂一期招生就多达五千人之多,相比于武昌的大学堂侧重理工不同,江南大学堂更偏重人文,当然其中也开设有法律、经济、医学等专业。

    尽管年前的一场冬雪,使得江南大学堂的施工进度慢了许多,但是朱宜锋仍然每隔几天便要亲临江南大学堂工地督促,而负责施工的工兵长官更是保证,可以在来年的三月底全部竣工,决不会耽误定于四月初八日的江南会考。前几天,江南大学堂的十八栋红砖楼房终于如期完工,让负责江南大学堂的官员们都觉得肩头上轻松了许多。教学楼、图书馆等主体工程的完工意味着,大学堂明年四月一定能够投入使用。

    就在江南大学堂赶班加点的日夜赶工时,来自江淮大地、苏南苏北以至于湖南、湖南等地的近四万年龄各异的士子们,便络绎不绝地涌进南京城,给正处在由废墟重建的千年古都带来一股新鲜的机趣。这些士子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不及弱冠的青年与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