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风云-第4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次年,“三叶虫”号在完成了全部验收测试之后,正式加入中国海军。

仅仅一年之后,“三叶虫”号就进行了一次史无前例的远航,即在一艘潜艇母舰的陪同下进行了横渡太平洋的远航,而且是全程潜航。整个航行持续了二十一天,“三叶虫”号以平均十六节的速度跑完了从青岛到旧金山的八千海里航程,中途没有上浮,也没有进行任何补给。

要知道,在以往,这绝对是不可想像的事情。

别说是潜艇,即便是续航力最远的大型战舰,也不可能在二十一天之内,不进行补给航行这么远的距离。

当然,这还没完。

一九五六年夏季,“三叶虫”号又创造了一个历史,即从冰盖下面穿越北极,完成了从太平洋到大西洋的跨极点航行。

事实上,“三叶虫”号还在一九五七年完成了另外一项壮举,及在九十天内完成了环球潜航,总航程高达三万七千海里。只是,中国海军没有公开承认这次创纪录的航行,因为这与后来进行的一次类似的航行有很大的关系。

可以说,“三叶虫”号足以改变所有人对潜艇的认识。

从某种意义上讲,“三叶虫”号才是人类历史上第一艘真正意义的潜艇,因为在这艘潜艇之前,没有任何一艘潜艇能够在出海之后就一直潜航,直到完成作战任务返回基地,之前的所有潜艇,都只能算得上是能潜水的鱼雷艇。

在“三叶虫”号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后,中国海军又建造了三艘攻击型核潜艇。

有趣的是,包括“三叶虫”号在内,这四艘攻击型核潜艇的设计都不一样,而且每一艘都有所改进。

也就是说,这四艘攻击型核潜艇都具有试验性质。

到一九五七年底,也就是顾祝同第二次担任参谋长会议主席的时候,中国海军才启动了第一种实战型核潜艇的建造工程。

当然,这也是一种攻击型核潜艇。

中国海军没有在已经取得的技术基础上建造战略型核潜艇,不是造不出来,而是当时还没有合适的潜射弹道导弹。主要就是,当时的弹道导弹采用的都是液体发动机,而且只能在海面上发射。如果要让战略型核潜艇在海面上发射导弹,那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因为这等于牺牲了核潜艇出色的隐蔽性能。

正是如此,顾祝同才决定在研制出能够在海面下发射的弹道导弹之后,再建造战略型核潜艇。

再说了,顾祝同的第二届任期也是两年,他有足够的时间来推动战略型核潜艇工程。

中国海军的第一种以实战为目标的攻击型核潜艇被命名为“黄貂鱼”级,以纪念在大战期间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同名潜艇。这也是中国海军批量建造的第一种核潜艇,在七年间总共建造了八艘。

“黄貂鱼”级的批量服役,标志着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

这就是,在此之后,中国海军就再也没有建造过实战型的常规动力潜艇,而且仅仅建造了一艘试验性质的常规动力潜艇,即以探索潜艇外形为主的、世界上第一艘全水滴外形结构的“剑鱼”号。到一九七一年,随着最后一艘常规动力型潜艇退役,中国海军潜艇部队正式进入了全核动力时代。

当然,“黄貂鱼”级的意义不仅于此。

这就是,在建造“黄貂鱼”的时候,中国海军获得了第一种固体燃料潜射弹道导弹,而且是能够在海面下发射的弹道导弹。

结果就是,中国海军猛然发现,根本没有适合用来运载这种导弹的潜艇!

可以说,技术发展给中国海军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要知道,仅仅一年前,中国海军获得的报告表明,这种弹道导弹至少还需要三年才能研制成功,因此海军就没有急着设计运载导弹的潜艇。

情急之下,中国海军的技术人员想出了一个非常直接的解决办法。

这就是,以“黄貂鱼”级的艇体为基础,在指挥舱与反应堆舱之间增加一段可以容纳十二枚潜射弹道导弹的导弹舱,使其成为战略型核潜艇。

显然,这是一个极为粗暴的办法。

不过,也是能够获得战略型核潜艇的最为快捷的办法。

这就是中国海军第一种战略型核潜艇的由来。RQ

—://。。

卷一德意志的荣耀第六百二十八章战略力量

更新时间:201212288:13:39本章字数:4750

战略型核潜艇的出现,奠定了中国海军在核时代的战略地位

到二十世纪五零年代末,中国已经建成了以战略轰炸机、战略型核潜艇与洲际弹道导弹为核心的“三位一体”核战略体系,而这也是核时代的标准战略打击力量,为德意志第二帝国塑造了一个追赶目标

虽然中国海军的战略型核潜艇出现得最晚,而且在初期的威慑力最差,但是潜艇所特有的隐蔽性,赋予了其最强大的生存能力,因此战略型核潜艇成为了“三位一体”核战略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战略型核潜艇的地位将过战略轰炸机与洲际弹道导弹

到二十世纪末,中国拥有的战略核弹头中,有三分之二由战略型核潜艇携带,战略型核潜艇不仅仅是最强大的第二次核打击力量,还是最强大的战略核突击力量,承担着最为重要的战略威慑任务

必须承认,顾祝同做出了最为重要的贡献

甚至可以说,没有顾祝同的话,中国海军就不可能在大战结束还不到十年的时候就拥有了战略打击力量,也就不可能获得足够高的战略地位如果战略核潜艇没有诞生,那么中国的核力量必然会被空军垄断

显然,海军将因此丧失战略军种的地位

有趣的是,战略核潜艇的出现,加快了陆军的没落度

从时间上看,洲际弹道导弹先于潜射弹道导弹诞生,而且早就形成了战斗力,在六零年代末之前,都是与战略轰炸机同等重要的战略打击力量要到七零年代末,也就是第一枚射程过八千公里、能从西太平洋直接打到德意志第二帝国本土的潜射弹道导弹诞生,战略型核潜艇才拥有了真正的实战价值原因很简单,配备这种潜射弹道导弹的潜艇不再需要前往西北印度洋与北大西洋,只需要在中国本土附近海域,主要是南海与西太平洋巡逻,就能对德意志第二帝国本土构成威胁,而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反潜力量根本无法对这两处海域里的中国潜艇构成威胁

由此可见,在七零年代末之前,洲际弹道导弹的重要性在战略型核潜艇之上

问题是陆军并没有因此获益,反而成了受害者

主要就是洲际弹道导弹部队被划给了空军,而没有归属陆军

这件事,直接导致了中**队的军种大换位,陆军不但因此丧失了与海军并驾齐驱的地位,甚至连空军都比不上

这种变化,即有现实因素,也有军兵种矛盾所产生的影响有一些巧合因素

在决定洲际弹道导弹部队的归属权的时候,空军自然是竭力争取,因为这意味着空军将掌握中**队的所有战略打击力量虽然海军还没有获得战略打击力量,但是潜射弹道导弹与战略型核潜艇的研制工作进行得较为顺利,即海军的战略地位已经有所保障,所以也很乐意让空军掌握洲际弹道导弹部队

结果就是,在空军与海军的联合打压下,陆军根本应付不了

在顾祝同的第一届参谋长会议主席任期内,用于发展洲际弹道导弹的资金就主要由空军提供,即从空军的经费中划拨虽然在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五五年间由张文渊担任参谋长会议主席的时候,局势有所变动,陆军掌握了主动权,而且一度在争取战略打击力量的斗争中占据上风可惜的是,一件意外事故,或者说是一次纯粹的巧合,让陆军与战略打击力量失之交臂

这就是,第一种远程弹道导弹的首次试射发生了极其严重的安全事故

在这次试射中导弹升空后就因为主燃料箱破裂而坠地爆炸,导致在场的数百名科研人员与军队代表丧生,其中就包括中国的首席导弹专家钱光耀教授以及陆军导弹部队司令江翰涛上将

关键不是试射失败,而是这两个重要人物

钱光耀的意外丧生直接导致中国的导弹工程、特别是洲际弹道导弹的研制工作延迟了数年之久

可以说,如果钱光耀还活着,中国很有可能在一九五五年制造出第一枚射程达到五千公里的远程弹道导弹这个射程,足够让导弹从中国西北地区打到德意志第二帝国本土的东部地区了,也就够得上洲际弹道导弹的标准也就是说,只要在一九五五年研制出来,洲际弹道导弹部队就将在张文渊的任期之内成立,因此该部队也就会被划归给陆军,使陆军拥有战略打击力量

相对而言,江翰涛加重要

这就是,江翰涛是陆军战略打击力量的主要建设者与推动者,而且很有可能成为张文渊之后的陆军参谋长可以说,正是在他的推动下,陆军才对洲际弹道导弹充满了兴趣,也花了大本钱没有江翰涛的推动,陆军在发展洲际弹道导弹的问题上就有很大的分歧,因为有很多将领认为,即便没有战略打击力量,陆军依然是中**事力量的核心,因此应该集中精力解决加紧迫的问题

这起事故,导致中国的洲际弹道导弹在一九五七年才研制成功

此时,担任参谋长会议主席的已经是骆崇明大将了

虽然骆崇明的影响力远远比不上顾祝同与张文渊,毕竟空军的历史较为短暂,在军内的地位远不如陆军与海军,比如空军司令是元帅,而陆军与海军司令是大元帅,但是骆崇明非常巧妙的利用了陆军与海军的矛盾,并且通过资助海军发展潜射弹道导弹,获得了顾祝同的全力支持

结果就是,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展权再度落到了空军手里

只是,中国的第一支洲际弹道导弹部队在一九五八年才正式组建,而此时担任参谋长会议主席的是顾祝同

出于压制陆军内的考虑,加上骆崇明的争取,这支部队最终被划归给了空军

只不过,这些都是表面上的因素

在分配战略打击力量这件事情上,还有一个内在的因素

这就是,中国本土受到的地面威胁几乎为零,因此陆军的战略价值大幅度缩水,而海军与空军的价值则相应提高

要知道,从根本上讲,陆军是防御性军种

在三大军种中,只有陆军是以防御本土为主要任务,而海军与空军的主要任务都是执行海外作战任务

大战结束之后,俄国遭到肢解,与中国接壤的几个国家都十分弱小,而且在政治军事上都极度依赖中国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等于中国的陆地战略防线往外推了上千公里,甚至是数千公里此外,印度在中国的帮助下,在战后成为**国家,其政治与军事安全也极度依赖中国,并且成为了中国的主要盟国之一中南半岛上,各个殖民地也在战后先后成为**国家,而且无一例外的加入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集团,成为了中国的盟国、或者说是卫星国

也就是说,在中国的陆地边界上,已经没有现实威胁了

由此,引发了一个问题,也是陆军在战后的头等大事,即裁减兵力

虽然在大战爆发前,陆军就开始裁军,但是并不彻底,毕竟在美国战败之前,中国都承受着较大的战争压力,而且陆军是击败美国的主要力量之一,不大可能在此之前就按照和平时期的标准裁减兵力

到大战结束的时候,中国陆军的总兵力依然在千万之上

显然,对于战后的和平环境来说,这样的兵力规模太庞大了,不但没有必要,也根本养不起

要知道,按照战后的军费开支,如果陆军不裁军的话,其军费将全部用于供养军人

问题是,裁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在大战结束前,陆军的裁军工作就遇到了很多麻烦,主要就是退役军人的复员工作,即如何安顿数百万退役军人

军人也是人,在离开军队之后,必须参与社会劳动,也就必须有合适的工作岗位

为此,陆军做了很多工作比如,以军衔与服役时间为标准提供退役补偿金,让退役军人暂时不需要为生活发愁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让退役军人在回归社会之前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为此,陆军专门开设了劳动技能培训班,为退役军人提供半年到一年的技能培训,使其能够适应社会工作岗位

问题是,在三大军种中,陆军官兵的个人能力是最差的

当时,海军与空军也面临着裁军的压力,只是都比陆军轻得多主要就是,海军与空军是高技术军种,官兵在服役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能水准,因此官兵的文化水平要比陆军高得多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海军在战前就完成了扫盲工作,而且不再招募文盲,空军在成立的时候就是一支高文化素质军队,没有一名官兵是文盲,而陆军到大战结束时,依然有将近三成的士兵是文盲

显然,陆军把太多的资源用在了裁军上

结果就是,在其他方面,陆军就无法与海军、空军竞争

由此,还引出了一个加严重的问题未完待续)

—://。。

卷一德意志的荣耀第六百二十九章反睦成仇

更新时间:2012122811:11:32本章字数:5273

。。

陆军的大裁军,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处理掉过剩武器装备。

可以说,这是陆军在战后面临的最大的难题。

虽然通过无偿军事援助,处理掉了大量过剩军事物资,但是相对于巨大的产量,援助掉的只是很少一部分。

到一九五二年,中国陆军的装备依然足够武装八百万大军。

这是个什么概念?

按照中国当局订下的裁军计划,陆军兵力将在一九五五年缩减到三百五十万,在一九六零年缩减到两百万,而最终将缩减到一百五十万,且三军总兵力在一九六五年之前必须控制在三百万以内。

也就是说,中国陆军有大量过剩装备需要处理掉。

援助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毕竟战后的国际社会以和平、稳定为主,因此大部分国家都会削减军事力量。更重要的是,与中国结盟的国家,都得到了中国的安全保证,也就没有必要维持过于庞大的武装力量。此外,战后的主旋律是重建与发展,因此各个国家都会把重点放在经济上。

对中国来说,也是如此。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要想确保在战后的霸权地位,除了维持一支足够强大的军事力量之外,关键是把经济搞上去。

说白了,只有当中国的经济地位没人能够挑战的时候,中国才是最强大的国家。

要发展经济,自然要缩减军备。

问题是。处理过剩装备也需要资金,而且是非常庞大的资金。

国防部在成立之后,做了一份较为深入的调查。销毁一辆中型坦克的费用高达三万六千华元,而战争时期一辆中型坦克的造价还不到十万华元。如果把陆军的全部过剩装备都销毁掉,总共需要数十亿华元。

显然,这是一个中**方承担不起的重负。

用国防部官员的话来说,与其把过剩装备销毁掉。还不如放在“武器坟墓”里任其生锈瓦解。

结果就是,在战后,中国陆军的大部分过剩装备都没有得到妥善保养。

只是。这等于是在浪费宝贵的国家财富。

这个时候,一件影响到世界格局的事情与中国陆军的窘境产生了关系。这就是,大战结束之后的第一次民族独立运动。

一九五一年。印度与巴基斯坦率先宣布独立,拉开了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

事实上,印度与巴基斯坦是同一个国家,此前都是英国的殖民地,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候都属于同一个王朝。只是,在策划印度独立的时候,中国当局考虑到实际情况,主要是民族与宗教信仰,把印度拆分成了两个国家,即以印度教为主的印度斯坦共和国、以及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巴基斯坦共和国。

当时。中国当局采取的是民族自决原则,即由各个邦自行决定并入哪个国家。

虽然这是一个看上去较为公允的方式,但是却产生了无穷的后患。

这就是,在谋求独立的时候,大部分邦的民众与统治者做出了同样的选择。但是有少数邦却不一样。

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克什米尔。

这个邦的居民大部分都信仰伊斯兰教,因此在民族自决中决定并入巴基斯坦,而其领主则是印度教徒,因此要求并入印度。

虽然克什米尔是一个很贫困的邦,但是拥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

这就是,该邦位于印度首都德里北面。离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也不远,而且是南亚地区的屋脊。

也就是说,印度与巴基斯坦任何一方控制了克什米尔,都能对对方的首都构成威胁。

结果就是,在宣布独立后一年,也就是一九五二年,印度与巴基斯坦就为了争夺克什米尔爆发了第一场印巴战争。

有趣的是,交战双方使用的几乎是相同的武器。

早在独立之前,中国就已经取代了英国,成为南亚的实际控制者。在攻占南亚地区的时候,印度的民族独立运动组织给予了中**队很大的帮助,所以在控制南亚之后,中国扶持这些组织,组建了以维持社会秩序为主的军事警察部队,并且为其提供了大量武器装备,还进行了培训。

印度与巴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