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尤其是在张耆这等太后心腹面前,更要谨慎。
回家时,就听许安说夫人方才去了许家,晏子钦也没往心里去,算是默认了明姝代表他和舅舅修好。
回房后,看明姝欲言又止的样子,本以为她要提的就是这件事,可万万没想到,这女人竟然也查到了十三年前陈登被杀一案。
“一定是杜和同你讲的,对不对?”晏子钦丝毫不觉得意外。
明姝道:“你带着他去会同馆那晚就该料到,我就是用拷打,也要逼他招供。”
晏子钦道:“你就是不打,他想说自然也会说的。”
明姝愣了片刻,恍然大悟,道:“哦,合着你原本就想借他的口让我知道案情?”
晏子钦道:“我可没说过这话。但是如果直截了当不让你去,你还不得整日发愁。不如折中,让杜和参与其中,你偶尔听他提起几句,反倒安生。”
他又保证明天亲自去那个疯女人家拜访,查看线索,明姝再三嘱咐他要小心。
“听说她不太欢迎外人。”明姝解释道,“你要小心,水火无情,刀枪无眼,不要让她伤了你,也别伤了她。”
第二天,晏子钦靠回忆把从张耆处得到的只言片语记录在册,觉得其中有一处漏洞。
提起刘娥当年在襄王府,张耆只说“太后吉人天相,得贵人引荐”。在以往传言中,对刘娥与襄王如何结识向来语焉不详,或是干脆说成是经张耆引荐,反正大家在乎的不是过程,而是刘娥一朝飞上枝头的结果,男人当做传奇听,女人则是对命运的变幻莫测津津乐道,幻想着下一个幸运儿或许是自己。
究竟是谁做了这个牵线搭桥的人,晏子钦没有头绪,暂且放在一边,收拾好十三年前陈登遇害的相关案卷,向任铮告假,起身去往汴水北岸寻找那个疯女人。
事先已派人打听过她的住址,疯女人手上究竟有没有和陈登遇害相关的证据还是八字没一撇的事,稳妥起见,晏子钦决定只带京兆府的程都头同去,免得惊得大理寺。
到了那户人家门首,只见一堵不高不矮的白墙环绕着一座年久失修的二层楼阁,门前的木匾已经摘了,可看立柱上被雨水冲刷得发白的楹联上残留着的石青字迹,依然能想象出这里曾经颇为气派。
程都头跨上石阶,撇嘴道:“这里离妓馆不远,久而久之成了达官贵人养别宅的地方,我看这疯女人就是这类人。”
他一边说,一边咚咚咚地使劲砸门,里面没反应,程都头不耐烦,又重重砸了几下,门终于打开一条缝隙。
“谁啊?”开门的竟是个十三四的女孩子,吓了程都头一跳,他本以为要和突然冲出的疯女人较量一番呢。
“啊,我们是官府的人,来问问……问什么来着!对了,就是你们这儿有没有一位三四十岁的夫人?”程都头吭哧半天才说出两句,又拿出腰间的牙牌作证。
门后的女孩子略微放下心防,将门开大了些,请两人进来。
“轻声些,家母正在楼上午睡,别吵醒她。”
女孩子走在前头,程都头木头人似的跟在后面,晏子钦看着他截然不同的态度,无奈地叹了口气。
房子从外面看起来破旧,里面倒十分干净,桌椅虽然旧,却打扫得一尘不染,看来住在其中的人并非疏懒成性,只是没有办法请人修缮而已。
“两位官爷,有什么事吗?”女孩子毕竟年纪小,说起话来羞怯不已。
五大三粗的程都头不知怎么,也跟着语塞起来,道:“……还是晏大人来说吧。”
晏子钦道:“小娘子怎么称呼?我们为了十三年前的事来拜访令堂,有些细节想要求证。”
他说着,取出案卷,再看眼前的女孩子,倘若真是楼上那个女人的亲生骨肉,那她就有可能是陈登流落在外的骨肉。
他调查过陈登的生平,此□□妾虽多,却没有子女,他死后,这一房的财产除了留给原配妻子的,其余都被侄子们鲸吞蚕食,如果真能证明她就是陈登的血脉,陈家恐怕要热闹一阵了。
女孩子小声道:“我随母姓,姓方,单名一个月字,邻里之间叫我声阿月……家母身子不好,不便见客,尽管问我便是。”
晏子钦看她年纪这么小,恐怕不知道十三年前的事,但还是问道:“十三年前上元佳节,大理寺卿陈登在船上遇刺时,令堂是否在场?”
方月脸色一白,越发畏手畏脚起来,道:“你问那个人啊……我那时还没出生,不过听娘说,她的确亲眼看见那个人被杀了,可是那个人的夫人把事情压了下来,不让娘声张……”
她说话的时候一直盯着自己绞得发白的手指,指肚上有一层薄茧子。
“对了,那个人在这里住的时候留下过一些东西,都是些灰扑扑的纸,我不识字,也不知道是做什么的,大人们要看看吗?”
陈登留下来的东西自然要看,方月道:“要不然,大人们先坐,我去取来吧。”
想她一个女孩子,有防人之心也是应该的,晏子钦就坐在原地等候,程都头不安地搓起手,时不时瞟着方月离开的方向。
“她这么小,一个人支撑起这个家可不容易啊。”程都头嘟囔着。
晏子钦看程都头欲言又止的样子,怎能看不出他对方月的意思,冷冷道:“咱们这样的人天天和亡命之徒打交道,妻子在家也不容易。”
程都头一愣,脸涨得通红,道:“在下虽然二十有一,可还未曾娶妻呢!”
晏子钦也愣住了,光看程都头的皮相,一直以为他早已过了而立之年,却只有二十一岁?若不是程都头亲口说,晏子钦绝对无法说服自己。
两相对视到尴尬,幸而方月回来了,手里捧着一沓泛黄的手稿,递给晏子钦。
“大人,就是这个。”
晏子钦一页页翻看起来,翻到一页时,眉头忽然紧皱。
“方小娘子,这就是全部了吗?”他问道。
方月一惊,摇头道:“不是,还有很多堆在房间里,可我抱不动那么多。”
晏子钦道:“请带我去,立刻!”
方月被他急迫地样子吓得唯唯诺诺,点头不止,程都头有些看不下去了,刚要劝,晏子钦已经跟着方月快步走进一间昏暗的房间。
可能是窗纸脏了的原因,外面分明是晴天,室内依然暗得如同山雨欲来前的阴沉天色。四壁立满了通天彻地的方角大柜,和外间的洁净不同,漆黑的柜上积了厚厚一层灰土,可见平日无人问津。
晏子钦已经注意到了,房间里的脚印除了方月刚刚一来一回留下的两串,还有一排明显是男人的,可他管不了那么多,方才在陈登留下的手稿中透漏出的惊天密闻让他一刻也难耐不住鼓荡在心底的冲动,真相就藏在这间尘封了十三年的房间里。
晏子钦想要打开其中一扇柜门,方月似乎才回过神来,慌张地挡在他面前。
“我来帮您找。”
说着,她打开一扇柜门,里面是更多的杂乱无章的手稿,晏子钦翻了几页,看见上面随手记录的日期,抬眼道:“不对,是更靠后的。”
他说着,把手中无用的纸丢到不明所以的程都头手中。
方月愣在原地紧张得两脚发抖,晏子钦没工夫安慰她,环视四周,她背后的一扇柜门上有手指擦落灰尘的痕迹,她第一次送来的手稿就来自这里。
指印有两道,一大一小,那个曾经进来过的男人正躲在柜子里。
没有时间犹豫了,晏子钦拉开柜子,从中蹿出的竟是杜和。
“想抓小爷,小爷和你拼命!”杜和蒙着头张牙舞爪地冲出来,因恐惧到极点而愤怒,却没想到是晏子钦,顿时缩回手,瘫软在地上喘着粗气。
“吓死小爷了,还以为是禁军来抓我!”他擦着冷汗,斜眼看着晏子钦和程都头,“你们怎么找到这儿的?”
程都头也一头雾水,更不知道杜和是怎么出现的,头摇得像拨浪鼓,又想到方月也许正看着自己,赶紧停下。
晏子钦没空理会身边发生的事,他的手飞快地翻动着看似毫无联系的纸张,双眼欲裂,飞速搜索着手稿上的字眼,细密的汗水从额头渗出。
当一摞纸翻完后,他的手中只留下挑选出的十几页。
杜和喘匀了气,探头过来,扫了两眼,上面有些文字被陈登用朱砂圈点出来。
“雍熙三年冬……刘氏通辽……君子馆……”
还没等看清,已被晏子钦夺去。
晏子钦虽坐在原地没有动过,可神情却像历经了生死浩劫一般颓然若失,杜和这才意识到事情不妙。
“喂,你怎么了?”他推搡着晏子钦的肩头。
过了很久,晏子钦的眼神才重新聚焦,沉声道:“回家去,让明姝收拾东西,先回曲家。”
杜和皱眉道:“你什么意思?恩娘怀着孕,你就让她回娘家?”
晏子钦失神似的起身,拍着杜和的肩膀,眼中却无比坚定。
“快去,一刻也不要耽误。”
说完,他抱着整理好的手稿,独自离去,脚步坚实,迈向未知的宿命。
杜和平日没个正形,到了这一刻,也隐隐觉察出事情不对头,喃喃道:“他这回是来真的了?”
程都头道:“你还没明白吗?”
杜和道:“明白什么?”
程都头脸色灰白,直勾勾看向杜和,道:“那纸上写的,雍熙三年君子馆之战,你难道不知道?大宋中了辽国埋伏,天气寒冷,无法使用弓矢,全军覆没,北境防线全线崩溃,再无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可能,太宗皇帝忧思之下猝然驾崩。”
杜和道:“那么,战前通辽的刘氏就是……”
“如果所料不错,就是当初陪伴在未登基的襄王殿下身边的那位,也就是——”程都头喉头滚动几下,艰难地吐出那四个字。
“当朝太后。”
☆、82。第八十二章
嗷嗷,终于写到了这里!!摇旗呐喊嗷嗷嗷!
杜和立刻起身回去通知明姝,方月像小尾巴一样追着他,嘱咐一路小心,别被禁军发现,一直到了门口,还不放心地目送他的背影。
良久,落寞地收回目光,正看见站在自己身后的程都头,不好意思地点点头,在裙子上无所适从地抹了一把手,道:“大人,刚才离开的那位大人去了哪里,您不跟去看看?”
程都头这才回过神来,讪讪地离开了,可长街似棋,行人如织,哪里还有晏子钦的踪影。
正是太阳毒辣的时候,杜和赶回来时早已汗流浃背,从后门进来,抱着盆景的许安瞧见他,问了句“杜二少爷,您这是干什么去了?”
话还没说完,就见人一阵风似的错身跑远了,盆景的枝叶被带得摇动不止。
“您急什么?”许安回头看着他消失的方向,笑着抱怨一声,探头看向大门外,那里停着一辆朴素的马车,一个身量不高、面容俊秀的中年男子正指挥车夫往搬行李。
“快搬好了?”许安笑着问道。
“哎,快了!谢谢老伯,要不是府上小哥们帮忙把我妹妹的家私送到门口,光凭我们两个,恐怕有的忙了!”中年男子一开口,字里行间都是川蜀口音,对答流利,显然是读过些书的。
许安把盆景安置在门口,道:“若不是你不肯,我们主人家多少要留你吃顿饭的。不过早点动身也好,路还长着呢,是老天有眼,让你们一家团圆,如今君王有道,天下太平,以后好好过日子!”
中年男子连连称是,说话间不住地往门内张望,许安笑道:“稍安勿躁,女人家总是慢吞吞的!”
杜和来到明姝的小院外,正撞见从院内出来的罗绮玉,她一边走,一边擦拭着脸上的泪痕,见到杜和,便将泪水都吞了回去,强撑起冷静的面容,可那双通红的眼谁人看了不起怜心。
可杜和眼中只看得见大厦将倾和朋友的安危,无意留心眼前的罗绮玉是否哭过。
罗绮玉站在他面前,平静地道:“杜郎,你还是不愿意给我一个承诺吗?”
杜和慌张地顺手推开她,“以后再说,我有急事!”
罗绮玉苦笑一声,当初一片痴心,无非是看重他是个真性情的人,可堪托付,谁知他再三推脱,恐怕是从来没看得起自己软成泥。
也罢,她岂是为他而生的?既然辞别了厚意相待的晏夫人,失散多年的兄长就在门外等着自己,天高海阔,何苦困囿在虚无缥缈的寄托里,空等着一个摇摆不定的人?她离开这个人,就像当初离开绮玉阁,都是她自己的选择,只是这次虽有留恋,绝不后悔。
明姝还在为罗绮玉的仓促离开感到难过,焦灼地思考怎么和杜和交待,下一秒,杜和就出现在面前。
“你回来了?快去找罗娘子!”明姝起身道,一旁的春岫赶紧扶住她。
杜和心里只剩一个信念——决不能辜负晏子钦的嘱托,拉过明姝就要走。
“快走,恩公让我把你送回曲家!”
明姝不知来龙去脉,惊愕道:“为什么?”
“没时间解释了,快走,什么都别带,路上再说!”
春岫看的心惊胆战,推开杜和,道:“杜二少爷,您这是闹的哪出?好端端的,官人怎么就让我们娘子回娘家去?”
到了这番地步,杜和脑中乱嗡嗡一片,抓着头发道:“如果我说你丈夫要把天捅破了,他不怕死,但是怕你出事,让你回到曲大人身边才安全,你信吗?”
明姝望着杜和挣扎的脸,放在腹部的手不由自主地战栗着,因为紧张,因为激动。
春岫不安地看着两人,小声道:“这……杜二少爷,您可别开玩笑啊!”说着,就像看疯子一样,要把杜和推去出。
“叫马夫去套车吧。”静默中,明姝幽幽开口,“我信你,相信他会给我最妥善的安排,只有我安全了,他才会没有后顾之忧。春岫,不要耽误时间了,快去准备。”
春岫惴惴不安地离开,晏子钦家中下人不多,一部分随她转移到曲家,一部分由陈嬷嬷安排,留在家中谨防不测。
“我是夫人派来帮娘子打理家事的,既然来了,就要守好这方门庭。春岫丫头,你一路上仔细照顾娘子,无论如何,站在娘子这一边,娘子让你往东,不要往西!”临走前,陈嬷嬷反复嘱咐着,终于还是送明姝上了马车。
车马辚辚,明姝把春岫支到车外,看着紧绷的如同一块铁板的杜和,道:“现在总能告诉我真相了吧。”
杜和理了理思路,道:“恩公查辽国使臣遇刺案,追查凶手时牵连出十三年前大理寺卿陈登被害一案,有些内情很棘手……”他看着明姝,有些犹豫要不要说出真相,怕她承受不了晏子钦即将被半个朝廷的后党视为眼中钉的现实。
“你只要告诉我,夫君得罪的是不是太后。”她垂下眼,声音平静如水,却让杜和浑身冰冷。
“你已经知道?”杜和道。
明姝道:“他保护不了我,父亲却能,只能是因为太后了。他是不是查明了官家的生母另有其人?”cncnz
刘娥并非当今天子生母,被后世附会出狸猫换太子的故事,穿越而来的她一直都知道。
杜和摇头道:“比这个更严重……”他酝酿了片刻,释然道,“太后泄露军机,暗通辽国求妻。”
明姝默然,突如其来的震惊使她脑中一片空白。当今掌握实权的正是太后,而辽国虽与大宋约定休战,且不论每年三十万白银的岁币都是民脂民膏,单论起曾经侵扰中原的事实,可见辽国依然是盘踞在大宋北境的强大威胁,朝廷如芒刺在背,不得安宁。
掌权者和这样一个如□□一般的敌国沆瀣一气,其行可鄙,其心可诛。若放在现代,无异于美国总统受中东恐怖组织资助这样的天方夜谭一样超乎想象。
可它居然真的发生了!
“事到如今,朝堂上的事已经不止一个案子那么简单,恐怕我帮不了他了。”明姝叹道,“我会尽力乞求父亲,为他指点迷津,千万要保全他,真相固然重要,可朝堂上本就没有长久的善恶是非,肉食者谋之,而我们……我们所图的本该是风平浪静地生活下去啊。”
杜和道:“等我送你回去,就去看看恩公那边的情况,你放心,就算上刀山下火海也绝不含糊!”
他望向车窗外,曲家门前已经站着接应的人,正焦急地张望着。他心下了然,想必晏子钦已经去过宫里,消息已经经由太后的渠道传入曲章的耳中,他知道晏子钦的秉性,在等女儿回来。
晏子钦踏出重重宫门,方才的召见就像一场梦境,身后庞大的华美的宫城就是根除不尽的梦魇。
前来迎接的是曲家的管事曲昌,在看到晏子钦出现的那一刻,他的脸上有着说不清的复杂情绪,像是惊喜,像是意外,又像是责怪。
“晏官人,随我来吧。”他请晏子钦上马,晏子钦没有拒绝,跨上马鞍,他也想见岳父一面,有些话不吐不快。
曲院事的书斋正对着花园里的池塘,池塘另一侧是正堂。此时,书斋的主人背手而立,从窗格洒落的阳光将他的身影拉的狭长,在半明半暗的阴影里,整个人显得高深莫测。
晏子钦看着这道背影,心如明镜高台,沉静透彻,事到如今,还有什么可保留的?
“岳父大人,您早就知道太后的秘密,对吗?十三年前,大理寺卿陈登侍奉真宗皇帝翻阅太宗实录,及到第八十卷君子馆之战,先帝思及太宗皇帝因此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