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在国防军的装备本来就要强于日本,再加上极为精良的训练,所以一直到现在都还没有出现什么较大的伤亡。反倒是作为对手的日军,如今却是在节节败退着。
而这其中,自动步枪和迫击炮和机枪一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事实上在丛林当中,如今最有用的也就是他们了。
尤其是自动步枪…
半自动步枪是指可自动装填,单发射击的枪械。半自动步枪运用的亦是h?s?马克沁所发明的导气式自动原理,利用推进弹头的部分气体、后座力进行退弹壳、装弹并准备再次射击,因此又称为自动装填步枪。半自动步枪每扣压扳机一次能发射一发子弹,具有比手动步枪更持续的火力,射速较高,所需的装填时间短,操作亦较简易。
而自动步枪指自动进弹、连续击发、具备全自动射击能力的步枪。利用推进弹头的部分气体或后座力进行退弹壳、装弹并再次射击的步枪,也就是说,只要扣住扳机不放,就能连续射击,直到枪内子弹用尽。
自动步枪包括了突击步枪、重管自动步枪及选射步枪。
在火力上,自动步枪明显要优于半自动步枪和手动步枪。不过自动步枪如果一直不断的扣住扳机不放的话,虽然能连续射击,一直到枪内的子弹用尽为止,可是因为枪械本身有着相当大的后坐力。所以这么做的话就很难精确的对准目标了。
如果是远距离的目标的话,这么使用自动步枪的话很可能只是单纯的浪费子弹。
不过如果是近距离的话,那么便不需要考虑这么多了,只需要对准目标,扣住扳机,将子弹全部宣泄出去压制目标就好了。
而丛林当中,显然就是这么一个地方。
在历史上的1945年美国实施新的步枪研究计划,著名枪械设计师约翰?加兰德在m1加兰德步枪基础上开始设计自动步枪。1954年设计出原型枪经过试验和改进,1957年美**方定型命名为m14步枪,1959年在春田兵工厂投产。m14步枪即成为美**队制式装备,并取代m1加兰德步枪、m1卡宾枪、勃朗宁自动步枪。
美**方当时强调军用步枪射程远的设计思想。并不接受弹。北约进行弹药通用化选型时,美国坚决反对任何降低威力、短射程的弹药,并施加影响,1953年,北约选择7。62x51毫米枪弹作为标准步枪弹。m14步枪并以其为弹药。7。62x51毫米北约标准步枪弹,实现了弹药以及步枪标准化,亦简化了后勤供应。
m14步枪生不逢时,20世纪60年代美国介入越南战争。在东南亚丛林作战中m14步枪显得比较笨重,单兵携带弹药量亦有限。而且弹药威力过大,全自动射击时难以控制精度。不及北越使用的ak47突击步枪。据说。在越南战场上部份美国士兵会扔掉笨重的m14捡起ak47使用。1963年美**方终止采购m14,1967年选择了小口径的m16突击步枪,m14开始全面撤装,这导致历史悠久的国营春田兵工厂关闭。大量m14步枪按照军事援助计划移交给外**队。
m14步枪具有精度高和射程远的优点,1969年美**方根据m14研制出m21狙击步枪,受到部队的欢迎。然而很显然的是,像m14这样着重于远射程的步枪,是不适合丛林当中作战的…
国防军目前装备的半自动步枪,本质上讲其实就和m1加兰德差不多,因此自然也就不如目前装备的自动步枪了。
而在进入丛林后,自动步枪的发挥却是相当的出色,很多时候一枝自动步枪甚至能够压的一个班的对手抬不起头,这种情况自然是让军官的部下们艳羡不已。
“自动步枪?”
听到部下们这么问,军官嘿嘿一笑。
“你们还是等着吧,我听说这种步枪一年的产量也不过才几十万,想要全部换装的话,估计战争早就结束了…”
没错,自动步枪虽然在名字上要比半自动步枪少上一个字,但是实际上自动步枪却要比半自动步枪复杂许多。也因此,兵工厂中的许多设备也就需要淘汰,虽说中国的工业实力已经是非常强,甚至达到了不逊于美国的地步,但是一下子淘汰这么多的设备,然后在用新的设备来替换,这对国社政府来说依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到目前为止,在替换了部分设备后,国社政府也只能将产量提升到每年几十万枝,想要为目前已经达到近千万的国防军全部替换的话,恐怕就给等到战后这近千万国防军中的大部分都被遣散的时候了。
因此到目前为止,除了少数的精锐部队能够全部换装自动步枪外,剩下的基本上都是班排一级的军官才有资格装备。
“马来西亚那边的作战进展如何?”
在国社政府的内部会议上,宋鼎寒抬头问着王耀武。
“很顺利。”
王耀武点了点头。
“虽然日本人似乎想要好好抵抗一下的样子,不过彼此间的实力差距毕竟是太大了。所以目前登陆部队的进展顺利,相信用不了多久就能占领整个马来西亚了…”
听到王耀武这么说,在场的军政官员们的脸上都露出了微笑。
不过这个时候,宋鼎寒却抬头冷声道。
“不要高兴的太早。马来西亚也不过是第一步而已,而且还是南洋群岛上占地比较少的一块区域,拿下马来西亚后还有印尼和其他区域…”
“这个我们明白,放心吧…”
听到宋鼎寒这么说,一名官员笑呵呵的道。
“对了,松坡那边的情况如何?”
“松坡那边…”
王耀武皱了皱眉。
“松坡那边的情况,大概只能用还可以来形容吧…”
“不久前松坡刚刚和德国人对碰了一次,最后虽然获得了胜利。但是自身也付出了不小的伤亡。如果不是当时对手所存的力量也不多了的话,恐怕松坡都有了将部队撤下来的心了…”
在第一次接触后,蔡锷指挥下的部队多次和德军进行激战。
另一方面,俄国人却是在趁着这个机会撤到莫斯科周边地区。在莫斯科的周围构筑防线的同时,也在休整着自己那残存的部队。
这也就是说,如今蔡锷几乎是在以一己之力对抗着德国人。
蔡锷的高加索军团不过才几十万人,好在曼施坦因手中的南方集团军的兵力和蔡锷相差不算太多,所以蔡锷到也能勉强撑得住。
不过在几次激战当中。蔡锷的损失却是一点都不小。
而且彼此互有胜负,也不能说是谁更占便宜。
有一次蔡锷甚至差点中了曼施坦因的计,将几个师的兵力拱手让给曼施坦因,好在最后蔡锷反应及时。调动了管辖范围内的全部空中力量,硬是将包围圈给炸出了一个缺口来。不然的话恐怕就要吃大亏了。
也正是因为这个教训,所以虽然国防军在装备上要强于德军。但是蔡锷打的反而比较谨慎。
另一方面的曼施坦因,在多次对战都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后,虽然也是将占据保持在了僵持状态,但是他也很清楚,想要攻下莫斯科恐怕是不太可能了。
这也不奇怪,虽然在将原本用于进攻英国本土的物资都调到东线后,曼施坦因关于物资方面的问题算是解决了,但是人员上的问题却依然相当的大。
在巴巴罗萨计划进行的时候,曼施坦因手下部队的人员补充就一直很缺乏,而在进攻莫斯科失败后,这种缺乏就更加严重了。甚至于在斯大林将朱可夫撤下,曼施坦因趁此机会获得一次大胜后也是如此。
到了眼下,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已经是严重缺员。
原本曼施坦因的计划是,趁着大胜的机会,在俄国人反应过来前就一举拿下莫斯科。可是如今既然中国人已经掺和了进来,那么这么做的机会自然也就没了。
换句话说,至少在短时间内,曼施坦因是无法见到拿下莫斯科的机会了。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当中国人的踪迹出现后,曼施坦因给希特勒发了一份电报,将当前的情况讲述了一下,着重讲述了莫斯科的失败及中国人的出现。
并且将拿不下莫斯科的原因,全部推给了中国人身上虽然事实也的确是如此。
曼施坦因从不质疑希特勒对于德**队的绝对指挥权,但是却以敢于在许多问题上当众反驳希特勒而闻名。在通常情况下这将导致丢官罢职,但曼施坦因却可以在希特勒面前用事实证明自己。
甚至于在德国战败后,曼施坦因依然能够活到1973年,战后,他被英**事法庭于1949年以战争罪判处18年监禁,但是4年后他就因为医疗原因被释放了。随后他成为了西德政府的高级顾问,协助建立新的德国联邦国防军,并成为其名誉参谋长这完全是因为美国人需要曼施坦因出面帮助其对抗俄国人。
不管怎么说,曼施坦因依然是相当有智慧的。
所以曼施坦因很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想成为希特勒的出气筒,那就必须要找一个背黑锅的人。
无疑,背黑锅的最好对象就是中国人。
而事实上,也的确是因为中国人的出现,才使得莫斯科的计划失败的。
而且曼施坦因很清楚,因为中国对德国宣战,并且站到了俄国人和美国人一边的关系,希特勒一直都相当的厌恶中国,所以这个时候将中国人挑选出来作为背黑锅的对象,无疑是相当聪明的一项举动。
而事实也的确如此,在得知因为中国人的关系,攻占莫斯科的计划不得不宣告失败后,希特勒大发脾气。
虽然在发脾气的过程中,希特勒也对曼施坦因发了一些脾气,但是最终问题却并没有牵扯到曼施坦因。
事实上,早在国社政府同时向德国和俄国出售战备物资的时候,希特勒就已经相当的厌恨中国了。如今的这件事情只不过加深了这一印象而已,而对曼施坦因来说,这样却能够逃脱很多问题。
曼施坦因很清楚,如今德国政府内部,可是有着相当数量的人看他不顺眼,比如说戈林,比如说希莱姆等…
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曾经声称德**队应该由专业人员来指挥,这无疑对希莱姆等人的权利发出了相当大的挑战。
s
第四百九十九章
“十鞭子,给我狠狠的抽!!!”
在一处军营内,一名肤色较深的青年正被吊起来,而在他的旁边一名国防军的军官却是对着身旁的士兵大声的命令道。//无弹窗更新快//
士兵也是一个肤色较深的青年,对军官的话多少有些不愿,可是看着军官凶神恶煞的样子,最后士兵还是拎着鞭子狠狠的往士兵的身上抽打了起来。
“啊!!!”
只是第一鞭,那个被吊起来的士兵就已经惨嚎了起来。
而那个负责行刑的士兵,却似乎也被惨嚎声给吓住了,呆立在那里站着一动也不动的。
看到行刑的士兵这个样子,军官自然是勃然大怒,上前就给了那个士兵两个耳光。
“混蛋,谁叫你停的,给我继续抽!!!”
“是!!!”
两个耳光,再加上军官的怒骂声,很快就让士兵清醒了。
清醒过来后,士兵再次提起了鞭子,狠狠的抽打起了被吊在那里的青年。
听着青年发出来的惨嚎声,就连行刑的士兵的脸色也有些变得,就更不用提后面的那些个士兵了。
“看到没有!!!”
满意的点点头后,转过身来的军官大声的对身后的士兵们吼道。
“最后一名,就是这个下场!!!”
在成功的攻占了菲律宾后,很快新的政府便在国社政府的帮助下成立了。虽然几乎每个人都知道这只不过是个傀儡政府,但是门面毕竟还是要有的。所以很快属于傀儡政府的一切就出现了。
当然,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傀儡政府的军队了。
由于目前国防军正在淘汰枪支,准备用自动步枪替换半自动步枪,所以现在有大量的半自动步枪被替换下来。
虽说是被替换下来的。但是国防军装备的半自动步枪依然是这个时代最先进的那一种。
当然,军队不可能只有装备,训练也是很重要的,不然的话**的几百万部队最后是怎么被横扫一空的。
所以在傀儡政府成立,傀儡政府的军队也被成立后,很快大量的军官便被派往菲律宾,协助菲律宾组建新的军队。
只不过…
大部分的菲律宾人就连左右都分不清楚,想要训练他们实在是一件相当难的事情。到了现在更是连一支稍微有点样子的部队都没能训练出来,何况菲律宾人还是除了名的懒惰。
到最后那些军官也火了…
虽说在菲律宾算是相当不错,几乎每个人都是像土皇帝一样,甚至就连女人那一方面也…
然而他们毕竟是来替菲律宾人训练部队的。如果一点成果都没有的话,那也实在是太丢脸一些了。
所以这些军官也就下了狠招,每个人训练的部队的最后一名,都要受到严酷的惩罚,像是刚刚这个军官的队伍。就是最后一名要享受十鞭子。
十鞭子,可是货真价实的皮鞭。
在皮鞭的威胁下,原本十分懒惰的菲律宾人,也开始变得勤奋了起来。不过每次都会有一个最后一名的倒霉蛋,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另一方面。新的马来西亚政府也已经快要成立。
和菲律宾不同,马来西亚政府却是已经筹备很多时间了。
原因很简单。因为马来西亚本来就有相当一部分的领土是在马来半岛上的。
马来半岛(马来语:semenanjungtanahmelayu)位于亚洲大陆最南端,是东南亚中南半岛的一个主要半岛,与苏门答腊岛隔着马六甲海峡,是为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分界线。
半岛走向大致从北至南,最狭窄之处在克拉地峡,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是当地的一个要塞。蒂迪旺沙山脉构成了半岛的主体。
半岛上有马来西亚、泰国、缅甸3个国家:缅甸国土的最南部位于半岛的西北,半岛中部、东北部属于泰国,余下的南部又称马来西亚半岛、马来亚或西马。环绕半岛的水体从东北起,按顺时针顺序分别为:暹罗湾、南中国海、柔佛海峡、马六甲海峡及安达曼海。
在马来半岛被泰国攻下的时候,关系马来西亚傀儡政府的事情就已经开始筹备了。只是因为当时有相当一部分的领土,是在日本人手里的,所以最终傀儡政府的事情就被拖延了下来。
如今,既然属于马来西亚的一部分已经被国防军给占领了,那么关于新政府的事情自然也就可以走上议程了。
而且和菲律宾不同的是,虽然马来西亚才刚刚从日本人的手中夺回来,但是因为马来西亚本身就有相当基础的关系,所以政府的成立到也相当的顺利。另外和菲律宾不同,马来西亚人并不像菲律宾人那样懒散和笨拙,因此马来西亚部队的成立也算的上是相当顺利了。
同时国防军还在加大着对南洋群岛的攻势,南洋群岛中的许多个岛屿都已经被国防军攻下,国防军的步伐也在进一步的扩大,不过日本人的抵抗却也在增强着,而且和一般的失败者不同,日本人的抵抗是在实实在在的增强。
在将工业迁移了一部分到澳大利亚后,凭着澳大利亚的资源,还有原有的工业基础,日本人很快就在澳大利亚成立了除日本外的第二个工业基地。
如钢的产量,在1942年的时候就已经达到了一百多万吨的程度,这个程度差不多有法国的三分之一了。而同时期的日本也不过才700多万吨,可以说在有了澳大利亚后。日本的工业实力的确得到了相当大的增强。
而且在军工方面,澳大利亚也有相当的基础,在很久以前澳大利亚甚至就已经可以生产万吨级上下的巡洋舰了。
而原本一直制约澳大利亚的,就是人力资源的问题。虽说澳大利亚的资源相当丰富,工业方面更是如此,可是在人力资源上却十分的…
而现在,日本人却是补足了这一点…
有着数千万人口的日本,无疑要比澳大利亚的人力资源充沛许多,更何况日本人还从南洋掳了许多人口来?
尽管冯?曼施坦因从不怀疑希特勒最高统帅的地位,但他却也认为最高统帅只需要关心政治、外交、整体大战略,对于战场上战术性的问题。只需交付给将领即可,尤其是他对于希特勒的的静态硬性防御政策,完全无法认同(他在回忆录中,更直言这完全是胡闹)。因继续和希特勒争论有关在东线的总体战略问题。冯?曼施坦因主张有弹性的机动防御战略。他准备放弃领土。企图使苏军要么过于分散,或使它们前进过令他们的装甲矛头可以在两翼反击,以达到包围他们的目标。
希特勒忽视曼施坦因的意见,继续坚持静态战。在所有阵地上,德军必须捍卫到最后1人。由于这些频繁的分歧。冯?曼施坦因公开主张希特勒放弃对军队的指挥和交由战争的专业人士管理,首先是建立东线战场总司令一职(希特勒会反对也并非没有理由。因为当时东战场上,唯一有资格的人选也只可能是曼斯坦因自己)。但是希特勒多次拒绝了这个想法,他担心这会削弱他在德国拥有的权力。
这种争论也惊动一些希特勒最亲密的伙伴。如赫尔曼?戈林、约瑟夫?戈培尔和武装亲卫队首领希姆莱,他们都并不准备放弃任何权力。希姆莱开始公开质询冯?曼施坦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