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小逻辑 作者德黑格尔着贺麟译·txt-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偏执地追逐其主观的目的,当他们被迫而放弃达到目的的愿望时,只以可能有获得另
一种形式的补偿的展望聊自安慰。再则,主观性一词并不仅限于指那与客观实质或事情
(Sache)对立的坏的有限的主观性而言。反之,真正讲来,主观性是内在于客观事情的,
因此这种意义的无限的主观性,就是客观事情本身的真理。照这样看来,则近代人安慰
的观点就有了较新较高的意义了。并且在这种意义下,基督教也可看成是求安慰的宗教,
甚且可说是求绝对安慰的宗敬。如人们所熟知,基督教包含有上帝愿人人都得到解救的
教义。这就明白宣称,主观性有一种无限的价值。至于基督教之所以富于安慰的力量,
是因为在基督教里,上帝被认识到为绝对的主观性。但主观性既包含有特殊性这一环节
在内,则我们的特殊性也不得单纯地当作须予以完全否定的抽象东西,而须同时承认为
一种应予保持的东西。古希腊人的神灵虽说同样地被认为是有人格的,但宙斯及阿波罗
等诸神的人格并不是真实的人格,而只是一种想象的人格,换言之,这些神灵只是些人
格化的产物,这样的产物自身并不自知,只是被知道而已。这种古代神灵的缺陷所在和
薄弱无力,可以在当时希腊人的宗教信仰中寻出证据。按照他们的信仰不仅人,甚至神
也认作是同样受命运(被注定的或被分配的命运)的支配。这种命运,人们必须认为是
一种未揭发的必然性,因此也必须表象为完全非人格的、无自我的、盲目的。反之,基
督教的上帝不仅是被知者,而且完全是自知者。他不仅是人心中的观念,而且是绝对真
实的人格。
    对于这里所提到的几点的详细发挥,只好归诸宗教哲学,不过现在尚须顺便提请注
意的,就是一个人对于他的一切遭遇,如果能本古谚所谓“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的命运的
主宰者”的精神去承当,确属异常重要。这意思就是说,凡人莫不自作自受。与此相反
的看法,就是把自己所遭遇的一切,去抱怨别人,归咎环境的不利,或向别的方面推卸
责任。这也就是不自由的观点,同时就是不满足的源泉。反之,假如一个人承认他所遭
遇的横逆,只是由他自身演变出来的结果,只由他自己担负他自己的罪责,那么他便挺
身作一自由的人,他并会相信,他所遭遇的一切并没有冤枉。一个在生活中得不到偏安,
并且不满意于他的命运的人,遭遇着许多乖舛不幸的事,其唯一原因即由于他心怀错误
的观念,总以为别人害了他,或对不其他。诚然,我们日常所遭遇的有许多事情,无疑
地是偶然的。但偶然的遭遇也基于人的自然性。只要一个人能意识到他的自由性,则他
所遭遇的不幸将不会扰乱他灵魂的谐和与心情的偏安。所以必然性的观点就是决定人的
满足和不满足,亦即决定人的命运的观点。

    §148

    必然性的三个环节为:条件、实质、和活动。
    (a)条件是(1)设定在先的东西。作为仅仅是设定起来的东西,条件只是与实质
联系着的,但它既是在先的,它便是独立自为的,便是一种偶然的、外在的情况,虽与
实质无有联系,而实际存在着;但带有这种偶然性既然同时与这作为全体性的实质有联
系,则这设定在先的东西便是一个由诸条件构成的完全的圆圈。(2)这些条件是被动的,
被利用来作为实质的材料,因而便进入实质的内容;正因为这样,这些条件便同样与这
内容符合一致,并已经包含有这内容的整个规定在自身内。
    (b)实质也同样地是(1)一种设定在先的东西。就它是被设定的而言,它才只是
一内在的可能的东西,就它是在先的而言,它乃是一独立自为的内容。(2)由于利用各
种条件,实质取得了它的外在的实存,它也取得了它的各种内容规定的实现,这些内容
规定与那些条件恰好相互符应,所以它(实质)依据这些条件而证实其自己为实质,而
且同样也可说,实质是由这些条件产生出来的。
    (c)活动也同样是(1)独立自为地实存着的(如一个人,一个性格),同时活动
之所以可能,仅由于有了种种条件并有了实质。(2)活动是一种将条件转变成实质、将
实质转变成条件,亦即转变到实存一边去的运动。或者也可以说,活动仅是从各种条件
里建立其实质(实质本来是潜在于这些条件里)的运动,并且是通过扬弃诸条件所具有
的实存,而给予实质以实存的一种运动。
    就这三个环节彼此各有独立实存的形态而言,这种过程就是一外在的必然性。——
这种外在的必然性是以一种有限制的内容为它的实质。因为,实质是一种具有简单规定
性的整体;但这整体既然就它的形式说来是外在的,那么它因此就其自己本身来说,以
及就其内容来说也是外在的。并且实质的这种外在性,即是实质的内容的限制。

    §149

    因此必然性自在地即是那惟一的、自身同一的、而内容丰富的本质,这本质在其自
身内的映现是这样的:它的各个差别环节都具有独立的现实的形式,同时这种自身同一
的东西作为绝对的形式,即是扬弃其自身的直接同一性使成中介性,并扬弃其中介性使
成直接性的活动。——凡必然的事物,都是通过一个他物而存在的,这个他物,则分裂
而成为其中介作用的根据(实质和活动),并分裂而成为一个直接的现实性,或一个同
时又是条件的偶然事物。必然的事物,既是通过一个他物而存在的东西,故不是自在自
为的而是一种单纯设定起来的东西。但这种中介〔过程〕正是对其自身的直接的扬弃;
根据和偶然的条件被转变成直接性,经过这样的转变,那设定起来的东西便被扬弃而成
为现实性,而实质也就同它本身结合起来了。在这种自身返回里,必然的事物就绝对地
存在着,作为无条件的现实性。——必然的事物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通过一连串的情
况作为中介而成的,换言之,它是这样,因为一连串的情况是这样,而在一种情况下,
它是这样:未经过中介,那就是说,它是这样,因为它是这样。

(a)实体关系(Das SubstantialitaBts-Verha
Bltnis)

    §150

    必然的事物本身是绝对的关系。这就是说,它是(如上面各节所说)发展的过程,
在这种过程中,关系也同样扬弃其自身而过渡到绝对的同一性。
    必然的事物,在其直接形式下,就是实体性与偶然性的关系。这种关系的绝对自身
同一性,就是实体本身,而实体,作为必然性,乃是对这种内在性形式的否定,它因而
设定其自身为现实性,但它又是对这种外在事物的否定。在这否定的过程里,现实的事
物作为直接性的,只是一种偶然性的东西,而偶然性的东西使通过它的这种单纯的可能
性过渡到一个别的现实性。这个过渡就是作为形式活动〔或矛盾进展〕(§148及§149)
的实体同一性。

    §151

    因此,实体就是各个偶性的全体,它启示,在各个偶性中,作为它们的绝对否定性,
(这就是说,作为绝对的力量),并同时作为全部内容的丰富性。但这内容不是别的,
即是这种表现的本身,因为那返回到自身成为内容的规定性本身,只是形式的一个环节,
这个环节在实体的力量支配下,将过渡〔到另一环节〕。实体性乃是绝对的形式活动
〔或矛盾进展〕,和必然性的力量,而一切内容仅是唯一隶属于这个过程的环节,——
这个过程,乃是形式与内容相互间的绝对转化。
    附释:在哲学史里我们遇见实体为斯宾诺莎哲学的原则。
    对他的哲学有人极端称赞,也有人肆意诋毁,其价值和意义如何,从他在世的时候
起,即有了很大的误解,也引起了很多的争辩。斯宾诺莎体系中,常被人们提出来攻击
的主要之点,为他的无神论,甚至进而攻击他的泛神论。其所以被攻击的原因,真正讲
来,是由于他认为上帝是实体,而且仅仅是实体。我们对于这些攻击的看法,首先要依
据实体在逻辑理念的体系里所占的地位。虽说实体是理念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但还不是理念本身,不是绝对理念,而是尚在被限制的必然性的形式里的理念。上帝诚
然是必然性,或者我们也可以说,上帝是绝对的实质,但他同时又是绝对的人格。认上
帝为绝对的人格一点,就是斯宾诺莎所未达到的。因此我们不能不承认,他的哲学未能
见到构成基督教意识内容的上帝的真性质。斯宾诺莎就血统讲来,是一个犹太人。大体
看来,东方人的观点多认一切有限的事物仅是奄忽即逝,不能长存,这种东方人的世界
观在斯宾诺莎的哲学里得到一种思想性的表述。这种东方的实体统一性的观点无疑地可
以形成一切真正哲学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但不可停留在那里,不予以较高的推进。斯宾
诺莎的哲学所缺少的,就是西方世界里的个体性的原则。这原则与斯宾诺莎主义同时代,
在莱布尼茨的单子论里以哲学的形式首先出现。
    从这里出发我们再回头来看那认斯宾诺莎哲学为无神论的批评,便可明白看出这种
指斥是没有根据的。因为他的哲学不但不否认上帝,并且承认上帝为唯一的真实存在。
我们也不能说,斯宾诺莎虽认上帝为唯一的真实存在,但他的上帝却非真正的上帝,因
此有了这样一个上帝,也和没有上帝差不多。如果这种批评正确的话,则一切别的哲学
家,在他们的哲学理论里把上帝降到低于理念的地位,不仅那些只知道将上帝认作“主”
的犹太教徒和回教徒,甚至连那些将上帝仅认作至高无上的,彼岸的、不可知的存在的
许多基督教徒,都可和斯宾诺莎一样被指责为无神论者了。细察一下,攻击斯宾诺莎哲
学为无神论,归结起来,实系指斥他未能将差别或有限性的原则给予正当的地位。接照
斯宾诺莎的学说,真正讲来,既然没有世界,——意思是说没有积极的存在着的事物,
那末,他的体系就不应称为无神论,而毋宁应反过来称为无世界论(Akosmismus)。由
此又可得到对于他的泛神论的攻击应持的态度。如果照通常的看法,泛神论是认有限事
物的本身或有限事物的复合为上帝的学说,那么我们也不能不说斯宾诺莎的哲学逃脱了
泛神论的攻击。因为照斯宾诺莎看来,有限的事物或世界一般是完全没有真理的。反之,
正因为他持无世界论,所以他的哲学才确实是泛神论。
    刚才这样由内容着眼而寻出的缺点,同时也足以表明就是形式方面的缺点。虽然斯
宾诺莎将实体放在他的系统的顶点,将实体定义为思想与广延的统一,但他却未阐明他
如何发现两者的差别,并如何追溯出两者复归于实体的统一。他对于内容的进一步处理,
是根据所谓数学方法进行的。即先提出界说和公理,接着就列出一系列的命题,并根据
那些未经证明的前提,依据知性形式的推理,以证明这些命题。所以甚至有许多反对斯
宾诺莎体系的内容和结论的人,都常常对于他的方法的严密次序予以高度赞扬。但真正
讲来,这种无条件地承认他的形式或方法和无条件地反对他的内容,都是同样没有根据
的。他的体系的内容的缺点在于并未认识到形式内在于内容里,而只是以主观的外在的
形式去规定内容。
    他的实体只是直观的洞见,未先行经过辩证的中介过程。所以他的实体只是直接地
被认作一普遍的否定力量,就好象只是一黑暗的无边的深渊,将一切有规定性的内容皆
彻底加以吞噬,使之成为空无,而从它自身产生出来的,没有一个是有积极自身持存性
的事物。

    §152

    按照上述这一环节来说,实体作为绝对力量是自己与自己联系着的力量,(这种力
量只是一内在可能性)并因而是决定着其自身成为偶性的力量,同时由偶性而设定起来
的外在性又与这种力量有所区别,则这种力量,(正如它在必然性的第一种形式中,乃
是实体那样)。现在就是真正的关系,——
    这就是因果关系。

(b)因果关系(Das KausalitaBts-VerhaBltni
s)

    §153

    实体在如下情形下,即是原因:即当实体在过渡到偶性时,反而返回到自身,并且,
因而是原始的实质,但同时又扬其它的自身返回或扬其它的单纯可能性,以设定其自身
为它自身的否定者,从而产生出一种效果,产生出一种现实性。
    这种现实性虽然只是设定起来的东西,却通过产生效果的过程而同时又是必然的东
西。
    〔说明〕原因,作为原始的实质,具有绝对独立性和一种与效果相对而自身保持其
持存性的规定或特性,但原因只有在其同一性构成原始性本身的必然性中才过渡到效果。
假如我们重新想要谈论一种特定的内容,可以说,我们找不到一种只存在于效果里而不
存在于原因里的内容;——上述那种同一性就是绝对内容本身;但它也同样是形式规定。
原因的原始性在效果里被扬弃了。它在效果里使自己成为一设定的存在了。但原因并不
因此而消逝,现实的东西并不因此好象只是效果。因为这被设定的存在也同样直接地受
到扬弃,甚或可说被设定就是原因的自身返回,就是它的原始性。只有在效果里,原因
才是现实的,不是原因。因此原因,真正讲来,即是自因(causa sui),耶柯比由于对
中介坚持片面的看法,曾在他讨论斯宾诺莎的书信里,(第二版,第416页),把自因
(自果也是同样的),这一有关原因的绝对真理仅仅当成一种形式主义。他复指出,上
帝不可定义为根据,本质上须定义为原因。因此,只消对于原因的性质予以透彻的考察,
就可以看出,他这种办法没有达到他的意图。
    即使在有限的原因和有限的原因的观念里,也可看出因果内容具有这种同一性。雨、
原因,和湿、效果,两者都是同一实际存在着的水。就形式讲来,原因(雨)是消失在
效果(湿)里面了,但这样一来,效果也随之消失了,因为没有原因,也就没有效果,
便只剩下非因非果的湿了。
    在通常意义的因果关系里,只要原因的内容是有限的(正如实体是有限的那样),
只要原因与效果被认作两个不同的独立的存在,(但如果我们把两者的因果关系抽掉,
它们就只是两个独立存在了)原因便是有限的。因为在有限的抽象思想里,我们总是固
执着两个范畴在联系中的区别,所以我们也可以颠倒过来,将原因界说为一种被设定的
东西或效果。
    这个作为效果的原因又有另一原因;依此递进,由果到因,以至无穷。同样,也可
有一递退的过程,因为效果既与原因同一,故自身也可认作一原因,同时,也可认作另
一足以产生别的效果的原因,如此递退,由因到果,以至无穷。
    附释:知性愈是习于反对实体这一概念,则它便愈是常常运用因果的关系。当它要
把一个内容当作必然的事实来研究时,这抽象的理智便特别喜欢去追溯因果关系。诚然,
因果关系无疑地是属于必然性的,但这种关系只是必然过程的一个侧面。这个必然过程
同样必须扬弃那包含在因果关系里的中介性,并须表明其自身为简单的自身关系。如果
我们固执着因果关系的本身,则我们便得不到这种关系的真理性,而只看见有限的因果
性,而因果关系的有限性即在于坚持因与果的区别。但这两者并不仅是有区别,而且又
是同一的。即在通常意识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这种同一性。我们说一物为因,仅因其有
果,说一物为果,仅因其有因。由此足见,因果两者具有同一的内容,而因与果的区别
主要只是设定与被设定的区别。而这种形式的区别也同样又扬弃其自身,因为原因不仅
是一个他物的原因,而且又是它自己本身的原因;同时,效果也不仅是一个他物的效果,
而且又是它自己本身的效果。依此看来,事物的有限性即在这里:因与果按概念说,虽
是同一的,但这两种形式却表现出在如下方式上是分离开的,即因虽又是果,果虽又是
因,但因却不在同样联系内是因,而果也不在同样联系内是果,这样,于是又发生无穷
递进的情形:——无穷系列的因同时又表现为一无穷系列的果。

    §154

    果是与因有区别的:果之为果在于设定它的原因,但这种设定性也同样是自身反映
和直接性。只要我们执着于因果间的区别,则原因的作用,或原因所设定的后果,同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