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西方哲学史 罗素-第10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来论一论哲学史。 
 
    从主观方面讲,每一个哲学家都自以为在从事追求某种可称作“真理”的东西。哲 
 
学家们关于“真理”的定义尽可意见分歧,但是无论如何真理总是客观的东西,是在某 
 
种意义上人人应该承认的东西。假使谁认为·全·部哲学·仅·仅是不合理的偏见的表 
 
现,他便不会从事哲学的研究。然而一切哲学家会一致认为有不少其他哲学家一向受到 
 
了偏见的激使,为他们的许多见解持有一些他们通常不自觉的超乎理性以外的理由。马 

 
克思和其余人一样,相信自己的学说是真实的;他不认为它无非是十九世纪中叶一个性 
 
喜反抗的德国中产阶级犹太人特有的情绪的表现。关于对一种哲学的主观看法与客观看 
 
法的这种矛盾,我们能够说些什么话呢? 
 
    就大体上讲,我们可以说直到亚里士多德为止的希腊哲学表现城邦制所特有的思想 
 
情况;斯多葛哲学适合世界性的专制政治;经院哲学是教会组织的精神表现;从笛卡尔 
 
以来的哲学,或者至少说从洛克以来的哲学,有体现商业中产阶级的偏见的倾向;马克 
 
思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是近代工业国家所特有的哲学。我觉得,这一点既真实也很重要。 

 
不过,我认为马克思有两点是错误的。第一,必须加以考虑的社会情况有经济一面,同 
 
样也有政治一面;这些情况同权力有关,而财富只是权力的一个形式。第二,问题只要 
 
一成为细节上的和专门性的,社会因果关系大多不再适用。这两点反对意见中头一点, 
 
我在我写的《权力》(Power)一书中已经讲过了,所以我不准备再谈。第二点和哲学史 
 
有比较密切的关系,我打算就它的范围举一些实例。 
 
    先拿共相问题来说。讨论这个问题的最初是柏拉图,然后有亚里士多德、有经院哲 
 
学家、有英国经验主义者、还有最近代的逻辑学家。否认偏见对哲学家们关于这个问题 

 
的见解有了影响,是说不过去的。柏拉图受了巴门尼德和奥尔弗斯教的影响;他想要有 
 
一个永恒世界,无法相信时间流转有终极实在性。亚里士多德比较偏经验主义,毫不厌 
 
恶现实的平凡世界。近代的彻底经验主义者抱有一种和柏拉图的偏见正相反的偏见:他 
 
们想到超感觉的世界就觉得不愉快,情愿尽一切努力避免必得相信有这样的世界。但是 
 
这几种彼此对立的偏见是长久存在的,同社会制度只有比较远的关系。有人说爱好永恒 
 
事物是靠旁人的劳动为生的有闲阶级的本色。 
 
    我看这未必正确。艾比克泰德和斯宾诺莎都不是有闲绅士。反之,也可以极力说, 

 
把天堂当成一个无所事事的场所的想法,是那些只求休息的疲累劳工的想法。这样的辩 
 
论能够无止境地进行下去,毫无结果。 
 
    另一方面,如果注意一下关于共相的争论的细节,便知道双方各能作出一些对方会 
 
承认为确实的论据。在这个问题上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某些批评,差不多已经普遍为 
 
人认可了。在最近,固然还没有得出决断,可是发展起来一个新的专门技术,解决了许 
 
多枝节问题。希望不太久以后,逻辑学家们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达到明确的意见一致,这 
 
也不是不合理的。 
 
    再举第二个实例,我们来看本体论论证。如前所述,这个论证是安瑟勒姆首创的, 

 
托马斯·阿奎那否定它,笛卡尔承认它,康德驳斥它,黑格尔使它又复旧。我认为可以 
 
十分断然地讲,由于对“存在”概念进行分析的结果,现代逻辑已经证明了这个论证是 
 
不正确的。这不是个人气质的问题或社会制度的问题;而是一个纯粹专门性问题。驳倒 
 
这个论证当然并不构成认定其结论(即神存在)不对的理由;假使构成这种理由,我们 
 
就无法设想托马斯·阿奎那当初会否定这个论证了。 
 
    或者,拿唯物主义这个问题来说。“唯物主义”是一个可以有许多意义的字眼;我 
 
们讲过马克思根本改变了它的含义。 

 
    关于唯物主义究竟对或不对的激烈论争,从来主要是依靠避免下定义才得以持续不 
 
衰。这个名词一下出定义,我们就会知道,按照一些可能下的定义,唯物主义之不对是 
 
可以证明的;按照某些别的定义,便可能是对的,固然没有确切理由这样认为;而再按 
 
照另外一些定义,存在着若干支持它的理由,只不过这些理由并不确凿有力。这一切又 
 
是随专门性考虑而定,跟社会制度没有丝毫关系。 
 
    事情的真相其实颇简单。大家习惯上所说的“哲学”,是由两种极不同的要素组成 
 
的。一方面,有一些科学性的或逻辑性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够用一般人意见一致的方法 

 
处理。另一方面,又有一些为很多人热烈感兴趣、而在哪一方面都没有确实证据的问题。 
 
后一类问题中有一些是不可能超然对待的实际问题。在起了战争时,我必须支持本国, 
 
否则必定和朋友们及官方都发生痛苦的纠纷。向来有许多时期,在支持公认的宗教和反 
 
对公认的宗教之间是没有中间路线的。为了某种理由,我们全感到在纯粹理性不过问的 
 
许多问题上不可能维持怀疑的超然态度。按哲学一词的极其通的意义讲,一套“哲学” 
 
即这种超乎理性以外的诸决断的一个有机总体。就这个意义的“哲学”来说,马克思的 

 
主张才算基本上正确。但是,甚至按这个意义讲,一套哲学也不单是由经济性的原因决 
 
定的,而且是由其他社会原因决定的。特别是战争在历史因果关系上参与作用;而战争 
 
中的胜利并不总归于经济资源最丰富的一方。 
 
    马克思把他的历史哲学纳入了黑格尔辩证法所提出的模子,但事实上只有一个三元 
 
组是他关心的:封建主义,以地主为代表;资本主义,以工业雇主为代表;社会主义, 
 
以雇佣劳动者为代表。黑格尔把民族看作是传递辩证的运动的媒介;马克思将民族换成 
 
了阶级。他一贯否认他选择社会主义或采取雇佣劳动者的立场有任何道德上或人道主义 

 
上的理由;他断言,并不是说雇佣劳动者的立场从道德上讲比较好,而是说这个立场是 
 
辩证法在其彻底决定论的运动中所采取的立场。他本来满可以讲他并没有倡导社会主义, 
 
只是预言了社会主义。不过,这样讲不算完全正确。毫无疑问,他相信一切辩证的运动 
 
在某种非个人的意义上都是进步,而且他必定认为社会主义一旦建成,会比已往的封建 
 
主义或资本主义给人类带来更多的幸福。这些信念想必支配了他的一生,但是就他的著 
 
作来说,这些信念却大部分是隐而不露的。不过,有时候他也抛开冷静的预言,积极地 

 
激励反叛,在他写的所有的东西里面都隐含着他的那些貌似科学的预言的感情基础。 
 
    把马克思纯粹当一个哲学家来看,他有严重的缺点。他过于尚实际,过分全神贯注 
 
在他那个时代的问题上。他的眼界局限于我们的这个星球,在这个星球范围之内,又局 
 
限于人类。自从哥白尼以来已经很显然,人类并没有从前人类自许的那种宇宙重要地位。 
 
凡是没彻底领会这个事实的人,谁也无资格把自己的哲学称作科学的哲学。 
 
    和局限于地上事务这件事相伴随的是乐于信仰进步是一个普遍规律。这种态度是十 

 
九世纪的特色,在马克思方面和在他那个时代的其他人方面同样存在。只是由于信仰进 
 
步的必然性,所以马克思才认为能够免掉道德上的考虑。假如社会主义将要到来,那必 
 
是一种事态改进。他会毫不迟疑地承认,社会主义在地主或资本家看来不像是改进,但 
 
是这无非表示他们同时代的辩证运动不谐调罢了。马克思自称是个无神论者,却又保持 
 
了一种只能从有神论找到根据的宇宙乐观主义。 
 
    概括地说,马克思的哲学里由黑格尔得来的一切成分都是不科学的,意思是说没有 
 
任何理由认为这些成分是正确的。 

 
    马克思给他的社会主义加上的哲学外衣,也许和他的见解的基础实在没大关系。丝 
 
毫不提辩证法而把他的主张的最重要部分改述一遍也很容易。他通过恩格斯和皇家委员 
 
会的报告,彻底了解到一百年前存在于英国的那种工业制度骇人听闻的残酷,这给他留 
 
下了深刻印象。他看出这种制度很可能要从自由竞争向独占发展,而它的不公平必定引 
 
起无产阶级的反抗运动。他认为,在彻底工业化的社会中,不走私人资本主义的道路, 
 
就只有走土地和资本国有的道路。这些主张不是哲学要谈的事情,所以我不打算讨论或 

 
是或非。问题是这些主张如果正确便足以证实他的学说体系里的实际重要之点。因而那 
 
一套黑格尔哲学的装饰满可以丢下倒有好处。 
 
    马克思向来的声名史很特殊。在他本国,他的学说产生了社会民主党的纲领,这个 
 
党稳步地发展壮大,最后在1912年的普选中获得了投票总数的三分之一。第一次世界大 
 
战之后不久,社会民主党一度执政,魏玛共和国的首任总统艾伯特就是该党党员;但是 
 
到这时候社会民主党已经不再固守马克思主义正统了。同时,在俄国,狂热的马克思信 
 
徒取得了统治权。在西方,大的工人阶级运动历来没有一个是十足马克思主义的运动; 

 
已往英国工党有时似乎朝这个方向发展过,但是仍旧一直坚守一种经验主义式的社会主 
 
义。不过,在英国和美国,大批知识分子受到了马克思很深的影响。在德国,对他的学 
 
说的倡导全部被强行禁止了,但是等推翻纳粹之后预计可以再复活。 
 
    现代的欧洲和美洲因而在政治上和意识形态上分成了三个阵营。有自由主义者,他 
 
们在可能范围内仍信奉洛克或边沁,但是对工业组织的需要作不同程度的适应。有马克 
 
思主义者,他们在俄国掌握着政府,而且在其他一些国家很可能越来越有势力。这两派 
 

意见从哲学上讲相差不算太远,两派都是理性主义的,两派在意图上都是科学的和经验 
 
主义的。但是从实际政治的观点来看,两派界线分明。在上一章引证的詹姆士·穆勒的 
 
那封讲“他们的财产观显得真丑”的信里,这个界线已然表现出来。 
 
    可是,也必须承认,在某些点上马克思的理性主义是有限度的。虽然他认为他对发 
 
展的趋向的解释是正确的,将要被种种事件证实,他却相信这种议论只会打动那些在阶 
 
级利益上跟它一致的人的心(极少数例外不算)。他对说服劝导不抱什么希望,而希望 
 
从阶级斗争得到一切。因而,他在实践上陷入了强权政治,陷入了主宰阶级论,尽管不 

 
是主宰民族论。固然,由于社会革命的结果,阶级划分预计终究会消失,让位于政治上 
 
和经济上的完全谐和。然而这像基督复临一样,是一个渺远的理想;在达到这理想以前 
 
的期间,有斗争和独裁,而且强要思想意识正统化。 
 
    在政治上以纳粹党和法西斯党为代表的第三派现代见解,从哲学上讲同其他两派的 
 
差异比那两派彼此的差异深得多。这派是反理性的、反科学的。它的哲学祖先是卢梭、 
 
费希特和尼采。这一派强调意志,特别是强调权力意志;认为权力意志主要集中在某些 
 
民族和个人身上,那些民族和个人因此便有统治的权利。 

 
    直到卢梭时代为止,哲学界是有某种统一的。这种统一暂时消失了,但也许不会长 
 
久消失。从理性主义上重新战胜人心,能够使这种统一恢复,但是用其他任何方法都无 
 
济于事,因为对支配权的要求只会酿成纷争。 

第二十八章 柏格森 
 
    I 
 
    昂利柏格森(HenriBergson)是本世纪最重要的法国哲学家。他影响了威廉詹姆士 
 
和怀特海,而且对法国思想也有相当大的影响。索莱尔是一个工团主义的热烈倡导者, 
 
写过一本叫《关于暴力之我见》(ReelectiononViolence)的书,他利用柏格森哲学 
 
的非理性主义为没有明确目标的革命劳工运动找根据。不过,到最后索莱尔离弃了工团 
 
主义,成为君主论者。柏格森哲学的主要影响是保守方面的,这种哲学和那个终于发展 
 
到维希政府的运动顺利地取得了协调。但是柏格森的非理性主义广泛引起了人们完全与 

 
政治无关的兴趣,例如引起了萧伯讷的兴趣,他的《千岁人》(BacktoMethuseA lah) 
 
就是纯粹柏格森主义。丢开政治不谈,我们必须考察的是它的纯哲学一面。我把柏格森 
 
的非理性主义讲得比较详细,因为它是对理性反抗的一个极好的实例,这种反抗始于卢 
 
梭,一直在世人的生活和思想里逐渐支配了越来越广大的领域。 
 
    给各派哲学进行分类,通常或者是按方法来分,或者是按结果来分:“经验主义的” 
 
哲学和“先验的”哲学是按照方法的分类,“实在论的”哲学和“观念论的”哲学是按 
 

照结果的分类。可是,如果打算用这两种分类法里任何一种给柏格森的哲学加以分类, 
 
看来难得有好结果,因为他的哲学贯通了所有公认的门类界线。 
 
    但是另外还有一个给各派哲学分类的方法,不那么精确,然而对于非哲学界的人也 
 
许比较有用;这个方法中的划分原则是按照促使哲学家作哲学思考的主要欲望来分。这 
 
样就会分出来由爱好幸福而产生的感情哲学、由爱好知识而产生的理论哲学和由爱好行 
 
动而产生的实践哲学。 
 
    感情哲学中包含一切基本上是乐观主义的或悲观主义的哲学,一切提出拯救方案或 

 
企图证明不可能有拯救的哲学;宗教哲学大多都属于这一类。理论哲学中包含大多数的 
 
大体系; 
 
    因为虽然知识欲是罕见的,却向来是哲学里大部分精华的源泉。另一方面,实践哲 
 
学就是那些哲学:把行动看成最高的善、认为幸福是效果而知识仅仅是完成有效活动的 
 
手段。假使哲学家们是一些平常人,这种类型的哲学在西欧人中间本来应该很普遍;事 
 
实上,直到最近为止这种哲学一向不多见; 
 
    实际这种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实用主义者和柏格森。从这种类型的哲学的兴起, 
 
我们可以像柏格森本人那样,看出现代实行家对希腊的威信的反抗,特别是对柏拉图的 

 
威信的反抗;或者,我们可以把这件事同帝国主义及汽车联系起来,席勒博士显然是会 
 
这样做的。现代世界需要这样的哲学,因此它所取得的成功不是意料不到的。 
 
    柏格森的哲学和已往大多数哲学体系不同,是二元论的: 
 
    在他看来,世界分成两个根本相异的部分,一方面是生命,另一方面是物质,或者 
 
不如说是被理智看成物质的某种无自动力的东西。整个宇宙是两种反向的运动即向上攀 
 
登的生命和往下降落的物质的冲突矛盾。生命是自从世界开端便一举而产生的一大力量、 
 
一个巨大的活力冲动,它遇到物质的阻碍,奋力在物质中间打开一条道路,逐渐学会通 

 
过组织化来利用物质;它像街头拐角处的风一样,被自己遭遇的障碍物分成方向不同的 
 
潮流;正是由于作出物质强要它作的适应,它一部分被物质制服了;然而它总是保持着 
 
自由活动能力,总是奋力要找到新的出路,总是在一些对立的物质障壁中间寻求更大的 
 
运动自由。 
 
    进化基本上不是用适应环境可以说明的;适应只能说明进化的纡回曲折,那就好比 
 
是一条经过丘陵地通往城镇的道路的纡曲。但是这个比喻并不十分适当;在进化所走的 
 
道路的尽头没有城镇,没有明确的目标。机械论和目的论有同样的缺点:都以为世界上 

 
没有根本新的事物。机械论把未来看成蕴含在过去当中,而目的论既然认为要达到的目 
 
的是事先能够知道的,所以否定结果中包含着任何根本新的事物。 
 
    柏格森虽然对目的论比对机械论要同情,他的见解跟这两种见解都相反,他主张进 
 
化如同艺术家的作品,是真正创造性的。一种行动冲动、一种不明确的要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