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西方哲学史 罗素-第9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途。英国第一个·好·的浪漫主义作品就是柯勒律治的《老舟子吟》——姑且撒开布雷 
 
克不谈,因为他是一个孤独的、瑞典宝利教派的信徒,难说是任何“运动”的一部分。 
 
《老舟子吟》发表在1799年;柯勒律治不幸由魏志伍德家供给了钱,翌年进了格廷根大 

 
学,沉溺在康德哲学里,这并没使他的诗进一步工练。 
 
    在柯勒律治、华兹渥斯(Wordsworth)和骚济(Southey)成了反动者之后,对法国 
 
大革命和拿破仑的憎恨暂时遏止住英国的浪漫主义。但是不久拜仑、雪莱和济慈使它又 
 
复活了,且多少可说支配了整个维多利亚时代。 
 
    玛丽·雪莱的《弗朗肯士坦》(Erankenstein)是在阿尔卑斯山的浪漫情调的景 
 
色中与拜伦谈话的灵感启发下写成的,其内容几乎可以看成是一部寓言体的、预言性的 
 
浪漫主义发展史。弗朗肯士坦的怪物并不像俗语中把他说的那样,是·不·折·不·扣 

 
·的怪物,他最初也是个温良和善的生灵,渴望人间的柔情;但是,他打算得到一些人 
 
的爱,而他的丑陋倒激其那些人的恐怖,于是逼得他凶暴愤恨起来。这怪物隐着身形观 
 
察一家善良的贫苦小农,暗中帮助他们劳动。最后他决意让他们知道他: 
 
    “我越多见他们,我要求得到他们的庇护和照顾的欲望越强;我的心渴望为这些温 
 
良可亲的人所认识,为他们所爱;看见他们把和美的容颜含情对着我,便是我的极度奢 
 
望了。我不敢想他们会怀着轻蔑和恐怖躲开我。” 
 
    然而,他们真这样躲开了。于是他首先要求创造他的人创造一个类似他自己的女性, 

 
等这件事一遭到拒绝,他便致力把弗朗肯士坦爱的所有人一个一个杀害,不过,甚至在 
 
这时候,当他完成了全部杀害,眼盯着弗朗肯士坦的尸首,那怪物的·情·操依然是高 
 
贵的: 
 
    “这也是我的牺牲者!杀害了他,我罪恶满盈;我此身的这位可怜的守护神受伤到 
 
底了!哦,弗朗肯士坦!你这宽宏大量、舍己为人的人啊!我现在求你饶恕我又有什么 
 
用?是我,毁灭了你所爱的一切人,因而无可挽救地毁灭了你。天哪!他冰凉了,他不 
 
能回答我的话……当我把我的可怕的罪孽总账浏览一遍时,我不能相信我还是从前那个 

 
在思想中对善德的美和尊严曾充满着崇高超绝的幻想的生灵。但事实正是如此;堕凡的 
 
天使成了恶毒的魔鬼。然而连神和人的那个仇敌在凄苦悲凉当中也有朋友伙伴;可是我 
 
孤单。” 
 
    这种心理如果剥除掉浪漫主义形式,毫无不现实的地方,要想找类似的实例也不必 
 
要去搜寻重洋大盗或汪达尔人的国王。旧德国废皇在窦恩对来访的某个英国人慨叹英国 
 
人不再喜欢他了。伯特博士在他写的一本讲少年犯的书里,提到有个七岁男孩把另一个 
 
男孩弄到瑞珍特运河里淹死。这孩子的理由是无论他一家人或他的同年辈的孩子们,对 

 
他全不表示爱。伯特博士以好意对待他,结果他成了一个有身分的公民;可是并没有一 
 
个伯特博士来担任改造弗朗肯士坦的怪物。 
 
    可怪罪的倒不是浪漫主义者的心理,而是他们的价值标准。他们赞赏强烈的炽情, 
 
不管是哪一类的,也不问它的社会后果如何。浪漫爱情,尤其在不如意的时候,其强烈 
 
足以博得他们的赞许;但是最强烈的炽情大部分都是破坏性的炽情:如憎恶、怨忿和嫉 
 
妒,悔恨和绝望,羞愤和受到不正当压抑的人的狂怒,黩武热和对奴隶及懦弱者的蔑视。 
 
因此,为浪漫主义所鼓舞的、特别是为拜伦式变种的浪漫主义所鼓舞的那类人,都是猛 

 
烈而反社会的,不是无政府的叛逆者,便是好征服的暴君。 
 
    浪漫主义观点所以打动人心的理由,隐伏在人性和人类环境的极深处。出于自利, 
 
人类变成了群居性的,但是在本能上一直依然非常孤独;因此,需要有宗教和道德来补 
 
充自利的力量。但是为将来的利益而割弃现在的满足,这个习惯让人烦腻,所以炽情一 
 
激发起来,社会行为上的种种谨慎约束便难于忍受了。在这种时刻,推开那些约束的人 
 
由于内心的冲突息止而获得新的元气和权能感;虽然他们到末了也许会遭遇大不幸,当 
 
时却享受到一种登仙般的飞扬感,这种感受伟大的神秘主义者是知道的,然而仅仅有平 

 
凡德性的人却永远不能体验。于是他们天性中的孤独部分再度自现,但是如果理智尚存 
 
在,这自现必定披上神话外衣。神秘主义者与神合为一体,在冥想造物主时感觉自己免 
 
除了对同俦的义务。 
 
    无政府的叛逆者做得更妙:他们感觉自己并不是与神合一,而就是神。所谓真理和 
 
义务,代表我们对事情和对同类的服从,对于成了神的人来讲不复存在;对于旁人,真 
 
理就是·他所断定的,义务就是·他所命令的。假使我们当真都能孤独地过生活而且不 
 
劳动,大家全可以享受这种自主状态的销魂之乐;既然我们不能如此,这种乐处只有疯 

 
子和独裁者有份了。 
 
    孤独本能对社会束缚的反抗,不仅是了解一般所谓的浪漫主义运动的哲学、政治和 
 
情操的关键,也是了解一直到如今这运动的后裔的哲学、政治和情操的关键。在德国唯 
 
心主义的影响下,哲学成了一种唯我论的东西,把自我发展宣布为伦理学的根本原理。 
 
关于情操,在追求孤独这件事与炽情和经济的必要之间,须作一个可厌的折衷。D.H. 
 
劳伦斯(Lawrence)的小说《爱岛的人》(TheManWhoLovedIsA lands)里的主人公鄙夷 
 
这种折衷越来越甚,最后冻饿而死,但他是享受着完全孤独而死去的;可是如此程度的 

 
言行一致那些颂扬孤独的作家们从来也没有达到过。文明生活里的康乐,隐士是无从获 
 
得的,想要写书或创作艺术作品的人,他在工作期间要活下去,就必须受人服事。为了 
 
依旧·感·觉孤独,他必须能防止服事他的人侵犯他的自我,假如那些人是奴隶,这一 
 
点最能够圆满完成。然而热烈的爱情却是个较为困难的问题。一对热情恋人只要被看作 
 
是在反抗社会桎梏,便受人的赞美;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恋爱关系本身很快地就成为一 
 
种社会桎梏,于是恋爱的对手倒被憎恨上了,如果爱情坚强,羁绊难断,就憎恨得更加 

 
厉害。因此,恋爱才至于被人理解为一场战斗,双方各在打算破入对方的“自我”保护 
 
墙把他或她消灭。这种看法通过斯特林贝利(Stringberg)的作品,尤其还通过劳伦斯 
 
的作品,已经众所周知了。 
 
    按这种情感方式讲,不仅热烈的爱情,而且连和别人的一切友好关系,只限于在能 
 
把别人看成是自己的“自我”的客观化的情况下才可能存在。若别人是血缘亲属,这看 
 
法就行得通,关系越近越容易做到。因此,人们强调氏族,结果像托勒密家系,造成族 
 
内通婚。这对拜伦起了怎样的影响,我们知道;瓦格纳在济克蒙特和济克琳德的恋爱中 

 
也流露出类似的感情。尼采喜欢他的妹妹胜过其他一切女子(固然没有丑事),他写给 
 
她的信里说:“从你的一切所言所行,我真深切感觉我们属于一脉同根。你比旁人对我 
 
了解得多,因为我们是出于一个门第的。这件事和我的‘哲学’非常调和。” 
 
    民族原则是同一种“哲学”的推广,拜伦是它的一个主要倡导者。一个民族被假定 
 
成一个氏族,是共同祖先的后嗣,共有某种“血缘意识”。马志尼经常责备英国人没给 
 
拜伦以正当的评价,他把民族设想成具有一个神秘的个性,而将其他浪漫主义者在英雄 

 
人物身上寻求的无政府式的伟大归给了民族。民族的自由不仅被马志尼看成是一种绝对 
 
的东西,而且比较稳重的政治家们也这样看了。这一来在实际上便不可能有国际合作了。 
 
    对血统和种族的信仰,当然和反犹太主义连在一起。同时,浪漫主义观点一半因为 
 
是贵族观点,一半因为重热情、轻算计,所以万分鄙视商业和金融。于是浪漫主义观点 
 
宣称反对资本主义,这和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社会主义者反对资本主义完全不同,因为 
 
前一种反对的基础是厌恶经济要务,这种反对又由于联想到资本主义世界由犹太人统治 

 
着而进一步增强。拜伦很难得偶而也屈尊去注意像什么经济权力那种庸俗事,那时就表 
 
达出上述看法: 
 
    谁掌握世界的平衡?谁统治 
 
  不论是保皇党的还是自由党的国会? 
 
  谁使西班牙的没有内衣的爱国者惊醒? 
 
  (这使旧欧洲的杂志全都叽叽喳喳起来)。 
 
  谁使旧世界和新世界处于痛苦 
 
  或欢乐之中?谁使政治都变得油嘴滑舌? 
 
  谁使拿破仑的英雄事业变成幽灵?—— 
 
  犹太人罗斯柴尔德和他的基督教友培林。 
 
    诗句也许不大铿锵悦耳,但是感情十足是现代感情,所有拜伦的信徒向来都发出了 

 
回响共鸣。 
 
    浪漫主义运动从本质上讲目的在于把人的人格从社会习俗和社会道德的束缚中解放 
 
出来。这种束缚一部分纯粹是给相宜的活动加的无益障碍,因为每个古代社会都曾经发 
 
展一些行为规矩,除了说它是老传统而外,没有一点可恭维的地方。但是,自我中心的 
 
热情一旦放任,就不易再叫它服从社会的需要。基督教多少算是做到了对“自我”的驯 
 
制,但是经济上、政治上和思想认识上的种种原因刺激了对教会的反抗,而浪漫主义运 
 
动把这种反抗带入了道德领域里。由于这运动鼓励一个新的狂纵不法的自我,以致不可 

 
能有社会协作,于是让它的门徒面临无政府状态或独裁政治的抉择。自我主义在起初让 
 
人们指望从别人得到一种父母般的温情;但是,他们一发现别人有别人的自我,感到愤 
 
慨,求温情的欲望落了空,便转成为憎恨和凶恶。人不是孤独不群的动物,只要社会生 
 
活一天还存在,自我实现就不能算伦理的最高原则。 

第十九章 卢梭 
 
      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78)虽然是个十八世纪法语意义 
 
上的philosophe(哲人),却不是现在所说的“哲学家”那种人。然而,他对哲学也如 
 
同对文学、趣味、风尚和政治一样起了有力的影响。把他作为思想家来看不管我们对他 
 
的功过有什么评价,我们总得承认他作为一个社会力量有极重要的地位。这种重要地位 
 
主要来自他的打动感情及打动当时所谓的“善感性”的力量。他是浪漫主义运动之父, 
 
是从人的情感来推断人类范围以外的事实这派思想体系的创始者,还是那种与传统君主 

 
专制相反的伪民主独裁的政治哲学的发明人。从卢梭时代以来,自认为是改革家的人向 
 
来分成两派,即追随他的人和追随洛克的人。有时候两派是合作的,许多人便看不出其 
 
中有任何不相容的地方。但是逐渐他们的不相容日益明显起来了。在现时,希特勒是卢 
 
梭的一个结果;罗斯福和丘吉尔是洛克的结果。 
 
    卢梭的传记他自己在他的《忏悔录》里叙述得十分详细,但是一点也不死心塌地尊 
 
重事实。他乐于自表为大罪人,往往在这方面渲染夸大了;不过,倒也有丰富的外在证 
 
据说明他欠缺一切平常道德。这件事并不使他苦恼,因为他认为他永远有着一副温情心 

 
肠,然而温情心肠却从来没阻碍他对最好的朋友有卑鄙行动。下面我仅就为了理解他的 
 
思想和影响而必须知道的事情讲一讲他的生平。 
 
    卢梭生于日内瓦,受的是正统加尔文派信徒的教育。他的父亲因为穷困,兼干钟表 
 
匠和舞蹈教师两种职业;他在婴儿时代就死了母亲,由一个姑母把他抚养长大。他十二 
 
岁时辍了学,在各种行业里当学徒,但是行行他都憎恨,于是在十六岁的时候从日内瓦 
 
逃到了萨瓦。因为没有生活手段,他去到一个天主教神父那里,扬言想要改宗。正式改 
 
宗式是在都灵的一个公教要理受讲所中举行的,过程历时九天。他把他的动机说成是完 

 
全为了报酬:“我不能假装不知道我就要做的神圣行为其实是盗贼行为。”不过这话是 
 
他又改奉新教以后写的;有理由认为若干年间他是一个信心真诚的天主教徒。 
 
    1742年他公开宣称过他在1730年所住的房子曾经仗某主教的祈祷而奇迹似地逃过了 
 
一场火灾。 
 
    他腰揣着二十法郎被赶出了都灵的公教要理受讲所之后,当上一个叫德·维齐丽夫 
 
人的贵妇的男仆,可是那夫人三个月后就死了。她死的时候,人家发现卢梭保有一个原 
 
来属于她的饰纽,这其实是他偷来的。他一口咬定是某个他喜欢的女仆送给他的;旁人 

 
听信他的话,女仆受了处罚。他的自解很妙:“从来也没有比在这个残酷时刻邪恶更远 
 
离我了; 
 
    当我控告那可怜的姑娘时,说来矛盾,却是实情:我对她的爱情是我所干的事的原 
 
因。她浮现在我的心头,于是我把罪过推给了第一个出现的对象。”这是照卢梭的道德 
 
观讲,怎样以“善感性”代替一切平常道德的好实例。 
 
    在这次事件之后,他得到了德·瓦朗夫人的接济;她和他一样是由新教改宗的,是 
 
一个为了在宗教上的功劳而从萨瓦王领受年金的妩媚贵妇。有九个或十个年头,他在她 

 
家里度过大部分时光;甚至她作了他的姘妇后,他也叫她“maman”(妈妈)。有一段时 
 
间他和她的杂役共享着她;大家生活得和睦之至,杂役一死,卢梭感觉悲伤,却转念安 
 
慰自己:“算了,反正我总会捞到他的衣裳。” 
 
    他早年曾是个流浪汉,徒步周游,尽可能地谋一个朝不保夕的生计,如此度过了许 
 
多时期。在这种插曲当中,有一回,他的一个共同浪游的朋友的癫痫病在里昂大街上发 
 
作了; 
 
    正当发作时,卢梭趁着人群聚起来,抛下了他的朋友。另一回,有个人自称是前往 
 
圣墓途中的希腊正教修道院院长,他当了那人的秘书;又有一回,他混充詹姆士二世的 

 
党徒,自称是名叫达丁的苏格兰人,跟一个有钱的贵妇人闹了一次桃色事件。 
 
    不过,在1743年,他其一个显赫贵妇的帮助,当上法国驻威尼斯大使的秘书,那是 
 
个叫孟泰居的酒棍,他给卢梭委派了工作,却忽略了付给他薪金。卢梭把工作干得很好, 
 
那场势在难免的纷争并不是他的过错。他去巴黎争取得到公断; 
 
    人人承认他理直,但是长其没作任何处置。尽管最后他领到了他应得的欠薪,这次 
 
迁延的苦恼跟卢梭转向憎恶法国的现存政体也有关系。 
 
    他和黛蕾丝·勒·瓦色同居大约就在这时候(1745),黛蕾丝是他在巴黎的旅馆中 

 
的佣人。他此后终生和她一起生活(不排斥其它艳事);他跟她有了五个孩子,他全部 
 
送进育婴堂。向来谁也不明白,是什么东西引动他接近她。她又丑又无知;她读写全不 
 
通(他教她写字,却不教她阅读);她不晓得十二个月份的名称,不会合计钱数。她的 
 
母亲贪得无厌;两人一同把卢梭及他的全体朋友们当收入之源来利用。卢梭声言(不管 
 
是真情还是假话)他对黛蕾丝从来没有半点爱情;她晚年贪酒,曾追逐过少年养马夫。 
 
大概他喜欢的是这种优越感:感觉在财力上和智力上都毫无疑问比她优越,而且她是彻 

 
底倚赖着他的。他与大人物为伍总不自在,从心底欢喜贫贱愚直的人;在这点上,他的 
 
民主感情完全是真诚的。尽管他至终没和她结婚,他把她几乎当其子般看待,所有赞助 
 
卢梭的名其贵妇都不得不容忍她。 
 
    他在写作方面的首次成功,在人生路上到来得其迟。狄戎学院悬赏征求关于艺术与 
 
科学是否给予了人类恩泽这一问题的最佳作。卢梭持否定主张,获得奖金(1750)。他 
 
主张科学、文学和艺术是道德的最恶的敌人,而且由于让人产生种种欲望,还是奴役的 
 
根源;因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