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臣徐湛之秉烛谋议废太子之事,并告知潘淑妃。这项密谋被潘淑妃吐露给了
刘浚,刘浚已是刘劭的走狗,急忙奔告刘劭。第二天,刘劭率人闯进宫中。
宋文帝与徐湛之讨论了一夜,刚入睡,灯烛尚未吹灭。宋文帝发觉不测,急
忙起身,杀手们已经冲上前来。宋文帝抓起几案自卫,银光一闪,五指被削
落,几刀落下,一命呜呼!
刘劭即位,然而二个月后,其弟刘骏在江州举兵征讨刘劭,先自立为帝,
然后攻入建康,杀了刘劭、刘浚。
北魏道武帝因服用金丹而烦躁、神经失常,他所宠爱的贺氏为他生了一
个更加癫狂的儿子拓跋绍。拓跋珪经常用毒打来教训拓跋绍,使得父子间结
下了仇恨。一个深夜,拓跋绍带人毫不费力地杀了其父。拓跋嗣是早已确立
的太子,后来因故出走,此时闻知其弟弑父,乃奔回京城,讨伐拓跋绍,杀
之而自立。
前面二位弑父者都未能当上皇帝,而隋炀帝则顺利地坐上了宝座。隋文
帝杨坚重病在床,宫女误将一封杨广与杨素探讨对策的文书交到文帝手里,
文帝怒火中烧;接着,又发觉宠妃陈夫人被杨广猥亵,文帝抵床吼叫:“畜
生!何足付大事!独孤误我!”命人将原来废黜的太子杨勇召来,杨素闻知
急告杨广。杨广与杨素紧急布置,尽遣后宫人员出就别室,然后命左庶子(东
宫官职)张衡一人入内,“服侍”文帝。很快,文帝崩逝的消息传出。
后梁开国皇帝朱温(即朱全忠)被其子朱友珪杀死,友珪即位不及一年,
被其弟友贞诛杀,友贞即位。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被其子宁令哥乘其酒醉,
割掉鼻子惨死。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死于冯太后的毒酒。冯太后并不是拓跋弘的亲生母
亲,而北魏另一位掌权的胡太后,则用同样的方法毒死了亲生儿子元诩。孝
明帝元诩已十九岁,不满于母后专权,密诏尔朱荣来京要挟太后,却被胡太
后先行毒杀。唐中宗韦皇后为了效法武则天称帝,与女儿安乐公主合谋,在
饼中下毒,中宗丧命。晋孝武帝司马曜竟因一句戏言,燃起宠妃张贵人的妒
火,当夜酒醉暴死,其被弑之情形外人不得而知。
在军事强人制造的大动乱中,皇帝手中的权力变成一纸风筝,撒手而去,
随即皇帝变成无足轻重的东西,被来势凶猛的新的掌权者视为弃物。在杀人
无算的背景下,皇帝之死已经不足以令人激愤或惊愕了。晋惠帝遭“八王之
乱”,性命被一张毒饼所了结。梁简文帝在“侯景之乱”中被废为晋安王,
幽拘。某日,有人送酒来,简文帝知道死期将至,生平最后一件事就是把酒
喝光。饮罢说道:“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酣醉倒地。左卫将军彭隽按照
侯景的安排,将一个大土囊扛进屋子,压在简文帝身上,同谋者王脩纂坐于
土囊之上。诗人皇帝生前直发委地,双目翠色,死时极为屈辱。
当改朝换代的战火烧及皇宫或皇帝的行营时,皇帝往往不幸成为其部下
的刀下鬼。
死于荒淫、荒诞
春三月的一天,年方四十四岁的汉成帝一早起床,忽然不能言语,随后
心脏停止了跳动。皇帝暴崩的消息传开,民间喧哗,赵昭仪成为众矢之的,
在被查问皇帝的起居发病情状以后,赵昭仪自杀,史家推论,汉成帝死于纵
欲。
其实很多皇帝的短寿都与纵欲有关,但死亡与纵欲有着最直接关系的皇
帝,只能推定为两位,即汉成帝与清穆宗。清同治帝无聊至极,多次微服出
宫,到城内寻暗娼纵淫,久之染上梅毒。最初尚未觉察,继而疮扩展至面部、
背部。据坐观老人《清代野记》所载,清穆宗将死之前数日,下部溃烂,臭
不可闻,至洞见腰肾而死。清廷为维护体面,将皇帝的病定为天花,御医也
只得按天花医治,加快了同治皇帝的死亡。
北方民族所建立的朝代,皇帝对酒的迷恋程度惊人,其中有的成为酒精
的战利品。北齐皇帝高洋多年酗酒,性情益发残忍、多变,到三十岁时,自
身已经被酒消磨得不能进食了,但还是力所能及地饮酒,以致“麹蘖成灾,
因而致毙”。
成吉思汗的儿子、元太宗窝阔台嗜酒成性。他五十六岁那年隆冬十一月,
出宫大猎,还至铧铁胡兰山,与奥都刺合蛮(商人,任提领诸路课税所官)
尽情饮酒,一夜酣畅。然而第二天早晨,人们发现皇帝之魂已急不可待地随
酒神而去了。
南朝宋明帝刘彧身体肥胖,又有饕餮的习性。刘彧之死简单说就是饱食
撑死的。由于最喜食逐夷,一顿吃下数钵,满腹逐夷已经不胜消化了。最严
重的那一次,也就是导致他死亡的那一次,吃得胸腹痞胀,气将绝,近侍们
给他饮下数升酢酒,才有缓解。此后陷入重病,却不停地猛吃糟汁,一顿要
食三升,以至肚中水患积久,无药可治。弥留之日,宋明帝正坐,呼道人,
合掌而气绝。
三、历朝宫闱疑案
中国古人讲究为尊者讳,同时史家崇尚秉笔直书,但这两项原则若并行
不悖恐怕很难做到。后人在翻阅官修的史书时,发现有些皇帝活着时被叙述
得详尽周全,有声有色,人物快要凸出纸面,然而在记述其死亡前后的情形
时,文字却晦涩,或简而不明或略而不述,好象修史者的笔端忽然变得沉重
千倍,每写一个字都要喘息半天。
许多官修史书在帝王死亡情节上隐晦的地方,却有记载较为详细的、结
论正相反的野史资料。野史包括当时或稍后时官员的私人笔记以及民间传说
的文字记录。哪一种记载更真实?持谨慎、小心态度的历史研究者均以官修
史书为依据,野史作为备考,有所存疑,亦不妄下定论。
具有重大疑点及不同记述的帝王死亡案,就叫做宫闱疑案。其实很多皇
帝的死亡情节都令后人读正史时生疑,只是没有出现与之相左的野史记录,
便无法立为疑案。
公元九七六年十月某日,宋太祖赵匡胤暴崩于万岁殿,次日,其弟赵光
义继皇帝位。这是历史上最扑朔迷离的一幕。
弟承兄位,本是杜太后的嘱托。杜太后并非等闲妇人,赵匡胤在陈桥驿
兵变中黄袍加身,做了皇帝后,她心怀忧虑,深谙“为君难”之理。因病去
世前,她把自己的一番思虑变成遗命留给了赵匡胤。她说,正是周世宗立幼
年之子为皇帝,才使得赵家夺得了后周的天下,“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
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
福也”。赵匡胤顿首泣曰:“敢不如教”。老臣赵普在场,按杜太后之嘱,
在榻前为约誓书。
当时宋太祖在世的兄弟有两人,一为光义,一为光美。《宋史》上说,
杜太后临终与宋太祖定下的方针是,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光义,光义死后传位
给光美,光美再传给赵匡胤之子德昭。赵匡胤品性孝友,对母命不敢违背,
对兄弟也是手足情深。由光义继位之事定于宋代开国的第二年,之后,赵匡
胤封光义为晋王,任开封府尹,掌管京城事务,光义也知道自己是皇位继承
人。而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德昭、德芳却未封王爵。赵匡胤作为兄长对光义
的关爱已到仁至义尽的地步。有一次他注意到晋王光义的居所地势较高,用
水不便,就亲自从宫中的左掖门步行到晋王府第,指挥雇工安设大轮,将金
水河之水激入晋王府的沟渠中。为这项工程,赵匡胤数次临视、督促。光义
曾得过一场重病,不省人事,赵匡胤急急奔来探视,亲自为兄弟热灸,光义
感觉很痛,他就拿过另一副器具给自己灸上。从上午八时(辰时)一直忙到
下午六时(酉时),光义出透了汗清醒过来,赵匡胤才还宫。又有一次,兄
弟二人在宫中欢宴,光义大醉不能乘马出宫,赵匡胤起身送他到殿阶,还扶
腋着他小心下台阶,嘱咐晋王府的卫士尽心照料。身为皇帝的赵匡胤还间或
对近臣说:“晋王龙行虎步,必为太平天子,福德非吾所及也”。
赵光义比其兄小十二岁,宋太祖五十岁时,他已到三十八岁,接近帝王
的平均寿数。就在这一年,太祖死了。
《续资治通鉴》记载,开宝九年二月十九日,太祖召晋王入宫议事,夜
分乃退。在此之前,赵匡胤已经患病,曾派内侍王继恩到建隆观设黄箓醮。
十月二十日,太祖溘然长逝,时在深夜。不知是太祖的遗命还是皇后的自作
主张,皇后在深夜四鼓派王继恩出宫,召太祖的小儿子德芳前来,其意就是
命德芳在灵前继位。而王继恩并没有按皇后的指令去召德芳,他以太祖传国
于晋王之志素定,乃径趋开封府召晋王。赵光义闻知噩耗,大惊,犹豫不行,
说:“吾当与家人议之”。进内许久不出来,王继恩催促:“事久,将为他
人有矣”。当时外面下着大雪,赵光义与王继恩徒步踏雪进宫。在直班房(直
庐)前,王继恩止住赵光义说:“王姑待此,继恩当先入言之”。随同前来
的卫官程德元主张:“便应直前,何待之有!”于是晋王一行直奔寝殿。皇
后见王继恩回来,急问:“德芳来邪?”得到的回答是:“晋王至矣”。紧
接着看见赵光义进入寝殿,皇后惊愕。但她很快明白过来,遽呼官家,说:
“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流着眼泪回答:“共保富贵,勿忧也!”
在接踵而至的第二天黎明,赵光义即皇帝位。
北宋时人文莹的《湘山野录》为人们提供了另一种宋太阻崩逝之际的情
状。十月二十日晚忽然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赵匡胤心中顿感不
祥。他从太清阁上下来,传令守宫的宦官打开端门,急召晋王入宫。当时已
是深夜,赵光义入宫后被延入寝殿。太祖与他酌酒对饮,把宦官、宫女都屏
于寝殿之外,所以无人目击他们密议的切实情形,近侍宦官只能遥望寝殿的
窗棱。只见烛影下,赵光义时或避席,这种形体语言是辞让的意思。两人继
续对饮,到了禁漏三鼓时,殿外的雪已积数寸,殿外宦官仍在注视着室内的
动静。饮罢了酒,太祖拿过柱斧,挥了一下,象是点击什么,回首对光义说:
“好做!好做!”然后解带就寝。很快传出如雷的鼾声。然而到五鼓时,一
切都寂然无声了,此时人们发现太祖已经崩逝了。《湘山野录》未说明这一
夜光义是否一直呆在寝殿没有离开,是不是他最先报出太祖的死讯。天亮后,
赵光义即位,宣遗诏,大臣们哀恸着瞻仰遗容,却见太祖玉色温莹如出汤沐。
这真令人迷惘,如果说太祖生前始终以光义为继承人,为何不按正规仪
式立光义为皇太弟,不论他寝疾而终还是暴病而亡都可顺理成章地由光义继
位;如果说太祖临终嘱托皇后召晋王入宫即位,并非德芳生母的宋皇后怎敢
改变太祖的遗命,召德芳即位?《宋史》上说“太祖崩,帝遂即皇帝位”,
“遂”字即意味着不是受遗诏而即位的,这符合暴崩的情况,未来得及拟遗
诏,而《湘山野录》中提到的遗诏不知从何而来。《湘山野录》记述的情况
本身就扑朔迷离,它没有直接告诉人们赵匡胤死于赵光义的刺杀,看不出这
究竟是怎样一种死亡方式。如是斧砍,定会血流遍地,面色苍白,何来“玉
色温莹如出汤沐”,如有合作者,则必先策划周密,但从记述上亦看不出象
策划好的。因此《湘山野录》只给后人留下了所谓“烛光斧影”之谜,令人
耿耿于怀却难下定论。而此疑又无法释去,不得不存案。
南宋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引用了《湘山野录》的记载,清代编纂
《续资治通鉴》时否定了李焘的做法。而宋太宗(赵光义改名为赵炅)即位
以后发生的事仍需要注意:宋太宗以“太平兴国”为年号,这应是开国而非
守成皇帝的年号;据《宋史》记载“太平兴国”年间,太祖之子德昭因恐惧
而自杀,德芳夭亡,太宗之弟、担任太宗即位前开封府尹职务的光美(改名
廷美)很不安,后来试图谋害太宗而未达目的,被告发。太宗从赵普那里看
到当年杜太后主持制定的关于传位方法的誓书,大为感悟,打算释光美于罪,
几日后又以传国于光美的意向找赵普商讨,赵普却说:“太祖已误,陛下岂
容再误邪?”于是光美难脱重罪,最终忧悸成疾而卒。
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向皇位挑战,以胜利者的身份走进被攻下
的南京皇宫。他急于找到事实上已滚下帝座的建文皇帝,连续三天清查了宫
内的每一个角落,终未能找到活人、完尸。有宫女指着一堆灰烬,里面有具
烧得不成模样的尸体,明成祖俯身对着这具焦炭大哭,心中却抹不掉是真是
假的疑团,因为马皇后被证实死于这场火。朱棣在即位后的多年中,仍不断
试图把建文帝的下落弄清,派人四处查找。
《明史》上说:“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实则承认建文帝下落不明,
并加上“或云帝由地道出亡”之句。《明实录》也有“出亡”二字。
由于民间很同情品性仁孝的建文帝,更愿相信他的下场是逊国出亡为
僧。那么建文帝是否有可能出亡?可能性也是极大的。而且,能够证明他出
逃了的历史证据比之证明他烧死的证据更多更有力,推论上亦是如此。建文
帝出逃决非是不可能实现的愿望。
明太祖朱元璋在他去世前六年,因皇太子朱标去世,立朱标之子朱允炆
为皇太孙,即预定为皇位继承人。早在朱元璋坐定天下之初,他就把自己的
二十四个儿子分封到各地为王,为中央王朝起屏障作用,其中四子朱棣被封
为燕王,据守燕塞。朱元璋立当时年仅十六岁的孙子作继承人后,未尝没有
想过这个弱小的孙子如何对付得了众多拥有实力的叔父。撤藩?为皇孙解决
尾大不掉之困?他决不会改变藩王镇守各地的格局,决不能撤藩。这是处心
积虑的安排:将来如果皇孙与诸王发生争斗,不论哪方取胜,天下还是姓朱,
坐在皇帝宝座上的还是自己子孙。反之,如果异姓功臣、将领叛乱得逞,那
么自己开创的江山就会丢失,所以分封诸王是保障江山之必需。皇孙能否坐
稳皇帝位,就看他的本领和运气了。
朱元璋日夜考虑将来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对孙子的命运不能不十分担
忧,为他做最坏的准备,但这种准备又不能在悲剧未发生之前亮出来。
当燕王朱棣的军队攻进了南京的金川门,下一个目标就是直攻建文帝所
居的皇城时,建文帝痛不欲生,企图自杀。这时身边的翰林院大臣程济提出
出亡之策,王钺跪在建文面前说:“昔高帝升遐时,有遗箧,曰:‘临大难
当发’。谨收藏奉先殿之左”。群臣齐言赶快拿出来,很快一只红箧被搬来。
箧的四周俱用铁封固,二锁也用铁灌满,建文见而大恸。出亡的决心已定,
后宫燃起了大火,皇后马氏消失在一片火光中。程济等人砸碎了红箧,见到
三张度牒、袈裟、帽鞋、剃刀俱备,白银十锭。箧内还有一纸书,写着:“应
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建文叹一声“数
也!”程济当即为他祝发。吴王教授杨应能、监察御史叶希贤毅然祝发随同
出亡,各易衣披牒。总共随建文出亡者有二十二人,在神乐观会合后,次日
黎明取道溧阳而去。
此后三十九年建文帝作为僧人栖居、往来于云南山中,明成祖、仁宗、
宣宗三朝皇帝死后,建文仍然活在世上。到明英宗即位,往事渐为云烟,建
文觉得应该恢复本来面目了。他从云南至广西,流亡三十八年后,道出自己
是建文帝,随即被送往京师。在此之前,有位九十余岁的老僧,自称是建文
帝,后被核查为诬,死于锦衣卫狱。当年服侍过建文帝的老太监吴亮尚在,
被带到建文面前。建文一见吴亮便问:“汝非吴亮邪?”吴亮有些紧张,慌
称:“非也”。建文说:“吾昔御便殿,汝尚食,食子鹅弃片肉于地,汝手
执壶据地狗之,乃云非是邪?”吴亮伏地而哭,他记得建文帝左趾上有黑
痣,便摩其脚,视之果然。吴亮抱着建文的脚又痛哭一场。
此后,建文帝居于西内。追随建文多年的老臣程济感到该卸职了,便往
云南焚庵,散其徒。在宫中,宫女们称建文帝为“老佛”,寿终后,葬于西
山,不封不树。
明代第二个死后不被十三陵所容纳的皇帝是景帝朱祁钰。“土木之变”,
英宗被蒙古人掠走,国家一日不可无君,皇太后下旨:“皇太子幼冲饫王
宜早正大位以安国家”。王祁钰是英宗之弟,在群臣的交章劝进下,遵太
后之命即位,时在英宗正统十四年八月。然而第二年八月,英宗归来无恙,
居于南宫作太上皇。
相安无事了六年之后,景帝病了,太上皇并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