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深宫实录-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于草隶,却也是一位投壶弹琴的国手。薛惑更是技高一筹,他能背后执

矢投壶,龙跃隼飞,百发百中。唐宰相上官仪、大臣裴宽等也都长于投壶。
上官仪还写有《投壶经》一卷,在唐代广为流行。《投壶经》确定了投壶的
规则和格局,并进入了宫中。《投壶经》一直盛行到宋代,宋司马光住洛阳
时,常聚客谈诗说赋或以投壶自娱,司马光觉得《投壶经》不合礼意,便重
新改写,更定新格,成为此后投壶的经典之作。

投壶作为儒雅的娱乐活动一直在中国的宫廷中盛行。养尊处优的帝王、
后妃们对投壶很有雅兴,但更多的时候,帝王、后妃们只在一旁观赏,具体
投壶的则是优伶、侍从和宫女,尤其以宫女代为投壶助兴的情况居多。大学
者和诗仙李白就有名诗描写宫女投壶的情景:帝前投壶多玉女,三峙三笑开
电光。

中国有一首流传甚广的投壶古歌,宫女们闲暇时会即兴吟唱:
上金殿,著玉尊,延贵客,入金门,入金门,上金堂,东厨具肴膳,椎

牛烹猪竿,主人前进酒,琴瑟为清商,投壶对弹棋,博弈并复行。
梁以后又流传另一首投壶歌:
夜相思,投壶不停箭,忆欢作娇时。
中国历代的文人墨客对投壶也多有描述,唐曹唐有诗云:


北斗西风吹白榆,穆公相笑夜投壶;
花前玉女来相问,赌得青龙许赌无。
明大臣、学者丘浚也写了一首著名的《投壶诗》描写了明时的投壶活动:
玳瑁筵开宴玉楼,哨壶枉矢请相投。
力期一中端倪巧,语重三辞礼数优。
罚盏饮来分胜负,倚竿正处迭赓酬。
山翁不管淹淹醉,只倚银瓶漫数筹。


三、帝王棋弈之娱

弈棋是中国很早的一种智力游戏。崇尚机智和谋略的中国古代先民把人
生的斗智场缩小在一方小小的棋盘上,纵横其间,奔突冲杀,趣味无穷。中
国的棋类活动中出现最早也最为普及的便是围棋,古时称为弈,棋的本义则
是指棋子。中国文学的经典作品《说文》中就说,弈,围棋也。

围棋自产生以后,在中国的士大夫和士子中历来被视为情趣高尚的雅
戏。中国可信的史书记载说,远古时的一代圣主尧发明和创造了围棋,尧以
此教导愚子丹朱。后来,丹朱果然开窍,长于对弈。中国的至圣先师孔子曾
教导弟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孔子在这里说的是,博弈比饱食终日要有益些。

博和弈在中国古代经常连称,原因是博和弈的游戏方法极为相似,但两
者也有所不同:博是先掷采即骰子,然后行棋,弈则是只是行棋。后来,经
过长时期的演化,博只掷采,不再行棋,博和弈就此分家,博、弈的游戏方
法相差甚远,也就有了高雅和鄙俗的区别。

博的发明人据说是暴君殷纣王。鲁哀公问孔子博,孔子对之嗤之以鼻,
认为其兼行恶道。但作为雅戏的弈,具有消遣性和娱乐性的同时,沉溺其间,
不免也耽误正事。吴主孙权的太子孙和曾说:当世士人宜讲修术学,校习射
御,以周世务,但交游博弈,妨碍事业,不是进取之道。孙和认为博弈妨碍
事业,北齐学者颜之推对此也有相同的看法。颜之推说:围棋有手谈坐隐之
名,颇为雅戏,但令人耽愦,废丧实多,不可常也。

围棋虽然不可为常,但它的闲雅却一直赢得了儒臣雅士的由衷赞赏。魏
学者王粲写有一篇著名的《围棋赋》,其序称:清宁体道,稽谟元神,围棋
是也。文坛大家左思也称:顾非累卵于累棋焉,至观形而怀怛。甚至于有不
少的明达之士将一局围棋看作是统驭天下,所谓:弈者之思尽于一局者也,
圣人之明周于天下者也;苟一局之势未尝尽同,则天下之事岂必相袭哉!从
这点看,围棋对于开聪明智,广博胸怀,筹谋万方,实在是功不可没。

中国富贵优雅的宫廷中,闲暇无事的帝王和后妃对于博、弈极为欢迎。
弈需要劳思伤神,不如博简洁明了,具有趣味性和消遣性,富于刺激,能调
动人的情绪。博的种类和玩法也比弈多,好事又无所事事的帝王后妃们喜欢
增添博的花样,寻找乐趣。博盛于宫中,常在酒宴中进行,称为饮博。但无
论博如何风行,它始终不能取代弈,因为它浅陋,直接明了,不如弈深奥,
也就是不如弈雅。所以,历朝历代,举凡有些风雅或附庸风雅的帝王后妃,
便喜欢对弈,也长于对弈,常常是一弈便是半个时日以至日以继夜。

古时称为弈的围棋在中国宫廷中最盛的时代无过于以风雅相尚的南朝。
中国南朝的绝大多数皇帝都爱好围棋,尽管棋艺平平,甚至于有点拙劣。南
朝的第一代皇帝中的宋明帝是位有着贪吃嗜好的美食家,可就是这位饕餮
者,却对十分雅致的围棋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喜好。但遗憾的是,贪吃贪睡
的明帝智商并不高,他酷爱围棋,却棋艺低劣,他的臣僚们私下品评他的棋
艺,说充其量只能是三流水平。

明帝的自我感觉却出奇的良好。他对自己的棋艺水平并不清楚,或者说
他根本不在乎棋艺的高低,只是出于爱好,乐在其中而已。因此,明帝以自
己帝王之尊常召天下第一流的棋手和他对弈。其中,经常召入宫中的是一品
棋手王抗。王抗技高几筹,对弈时自然是饶明帝几着,但表面上又不露痕迹。


王抗下棋时常常说:皇帝飞棋,臣抗不能断。明帝品不出王抗的意思,情绪
高涨,乐不可支,心里愈发美滋滋的。明帝在与一流棋手的对抗中有惊无险,
有滋有味,愈发对围棋充满兴趣。

明帝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个货真价实的棋迷,在对弈之余,还别出心裁,
特设了一个围棋州邑,按选拔入仕人才的九品中正制实施选士和管理。在明
帝特设的围棋州邑中,州邑的各级长官大中正、小中正等都是不同级别的围
棋高手。明帝对围棋如此酷爱,与他的父亲宋文帝刘义隆对围棋的喜爱有一
定关系:文帝当年和神棋手羊元保赌棋,赌注是一个郡,结果神棋手对弈获
胜,赢得了这个郡,做了文帝治下的宣城太守。

齐高帝萧道成统治时期,围棋高手王抗仍然是第一品棋手,第二品棋手
是褚思庄、夏赤松等,高帝和他们都是趣味相投的棋友。有一天,齐高帝命
褚思庄和王抗对弈,双方摆开战场,展开厮杀,自晌午直至日暮才完成一局。
齐高帝一直在一旁观战,最后终于支撑不住,先回寝殿暂寝,等候胜负的消
息。到达一夜的五更时分,双方才决出胜负。一场长时间的酣战终于结束了,
王抗从容不迫地到休息室睡觉,棋艺略逊一筹的褚思庄却因用心费神良久,
情绪澎湃,无法平静,以至达旦不寐——他一直坐在棋室,回味棋局,迎来
了又一个曙光四射的黎明。褚思庄的个性是谨严认真,不容苟且的,他和王
抗不同。王抗知道权变,知道皇帝爱好围棋不过是出于娱乐而不是决出高下,
切磋技艺。褚思庄却不同,对围棋极其认真,决不一丝苟且,因而和皇帝对
局,是从不礼让的,他甚至于不容皇帝悔棋:当高帝落子以后,想取子易行,
褚思庄会毫不客气的把高帝的手挡回去!好在高帝爱棋,也爱棋艺高超的棋
手,他宽厚仁爱,不加争执,因而也没有将褚思庄治罪。

历史上爱棋的皇帝中有虚怀若谷,性情宽厚的,同样也有心胸狭隘,为
人暴躁的。皇帝和太子和大臣之间对弈,为了争棋、悔棋恼羞成怒而将大臣
施罚的事在中国宫廷历史上是时有发生的。汉代的太子师傅倪宽因为和太子
争棋,结果被免去师傅之职。晋代的外戚贾谧有一次和太子争棋,一旁观战
的成都王司马颖当即正色斥责贾谧:太子,国之储君,贾谧何得无礼!作为
娱乐的对弈弄成这样,这棋该如何下?

梁武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博学通才的皇帝,同时也是一位兼通释道和
艺术的悟性极高的才子。梁武帝精通文墨,对于琴棋书画,可谓无所不能。
梁武帝对于这些雅事的喜爱,达到了魂牵梦绕的程度,而且神心向往,精力
极为旺盛。武帝沉迷于对弈是长年累月的,并乐此不疲。他经常通宵达旦地
下棋,以致毅力坚强、身强体壮的侍从们哈欠连天,一个个东倒西歪的——
宫中明文规定,皇帝没有入寝,任何侍从是不准就寝的,而且须保持高度清
醒。困倦不堪的侍从们身不由己,大多失职,只有一个叫陈庆之的近侍,始
终保持警醒,每当武帝召唤,他便应声领命,于是武帝对他格外的倚重和赏
识。

武帝在棋局上持久盘桓的过人精力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侍中到溉开始不
大信,较量以后便心服口服,目瞪口呆。到溉的棋艺是造诣很深的,他作为
武帝的棋友之一,很得武帝的赏识,但就是精力上无法及于武帝。到溉和武
帝的较量实际上衍而为精力和体力的对抗,最后,总是到溉在极度疲劳中,
风雅之态丧失了,一头冷汗,双眼迷离,一副恍恍惚惚、昏然欲睡的样子,
到溉败北就成为定局。武帝每次见到溉这样,觉得可笑之至,便作了句诗,
嘲弄自命风雅的一代棋手到溉:状如丧家狗,又似悬风槌。到溉对弈下的疲


倦之态可想而知。

沉迷于棋盘对局的武帝萧衍,有一次在无意之中却误杀了一个难得的僧
友。这位武帝的僧友是名闻佛界的磕头师——他的道行极高,高行神异,武
帝对他极为钦佩。武帝奉信佛教,曾经多次舍身同泰寺,想出家为僧。武帝
对于法师一直是诚心敬重的,并经常召他们入宫。磕头师是高行法师中的优
秀者,武帝常派中使请他入宫,一同讲论佛法。这天合该有事,也是磕头师
命数该尽。中使奉命带磕头师进入后宫,来到武帝座前,进奏说:磕头师至。
就是汇报说:磕头师到了。武帝适时正与棋手对弈,杀得如火如茶,难解难
分,弈局正进入高潮。武帝一时杀得性起,正准备要杀子一段,便应声出口
道:杀!中使大惊失色,可是,皇帝金口玉律,出口便是圣旨,中使只有奉
旨退下,将高行法师拖出斩首。磕头师大惑不解,不明白犯下了什么死罪?
缘何好端端的要推出宫外,斩首了之?临归西天,法师只好解嘲说:我是无
罪的,只因前生是沙弥,用锄误杀了一条蚯蚓,皇上正是那蚯蚓,今天是来
报仇的!磕头师死了,武帝的这盘难解难分的棋也很快结束。武帝以为法师
等在外面,命中使请法师入殿,不料中使跪伏奏道:刚才,陛下吩咐杀死,
磕头师已被处斩!

唐代的待诏是皇帝选拔为宫中所用的有各种才艺的文人雅士,能够自由
地出入宫禁。唐玄宗设立棋艺待诏,搜罗天下围棋高士,直至宋代,宫中还
有棋艺待诏。唐顺宗时,倚重王叔文等实行新法。王叔文棋艺高超,极得顺
宗的赏识,在宫中出任棋艺待诏,从而得以自由出入后宫。多才多艺的唐玄
宗当然是位围棋的爱好者,但作为一国至尊的皇上却是只赢得起,而输不起。
对弈中,输赢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但皇上是怎么也不能输,因而对玄宗至亲
至爱的杨贵妃总是在玄宗对弈快输时就帮玄宗一把。她每见弈局上玄宗败局
已定,便让怀里的小狗跑过去,爬上棋盘,搅得一团糟。棋子四处散乱,自
然无从下起,只好重来。玄宗此时喜出望外,觉得美滋滋的。

唐代的中国经济繁荣,文化鼎盛,都城长安成为各国使者慕名求学的圣
地。围棋在中国盛行的同时,也传到周边国家。唐时日本的围棋发展也是相
当惊人的。唐玄宗在位的大中年间,日本王子来到唐都长安交流文化,联络
友谊。日本王子在日本是棋艺卓越,无人能与匹敌的。王子出行中国时,还
特地随行带来了日本出产的珍奇棋具。王子介绍说:日本东部三万里处有个
集真岛,岛上有座凝霞台,台上有一泓手潭池。手潭池中出产玉子,玉子黑
白分明,冬暖夏凉,人称冷暖玉。这种自然天成的冷暖玉便做成了这副珍奇
的棋子。棋子是天然冷暖玉做成的,棋盘一直是由珍贵的楸树木材制成,称
为楸枰,但王子带来的棋盘不是楸枰,而是一种状如楸木的玉石制成,称为
楸玉,雕琢以后光洁明润,如同镜子。日本王子所带的珍奇棋具并非是不实
的传说,一直到明末崇祯年间,日本还在向中国朝廷进贡这种冬暖夏凉的冷
暖玉。明崇祯皇帝就常和田妃用这种冷暖玉制成的棋子在后宫对弈。

日本王子自视甚高,在国中所向无敌的战绩使他目中无人、忘乎所以。
他急于想和中国的一流棋手较量,并陶醉在战胜中国一流棋手的幻觉里。王
子咄咄逼人的挑战,作为天朝大国的唐王朝当然不能漠视。唐宣宗经过考虑,
敕令待诏顾师言出场对阵。顾师言是当时的国手,朝中没有人比他更具有实
力。顾师言接受了皇上的敕命,同时也肩负起了泱泱大国的尊严和荣誉——
老帅出场,别无退路,肩上所负的重任可想而知。顾师言诚惶诚恐,惟恐有
负君命,但出场对弈,又极为镇定从容,嘱咐自己一定要竭尽全力,赢得这


场棋艺,也是国力和才智的抗争。

顾师言和日本王子在宫中对弈,宣宗等观战。对弈中下到三十三下,双
方势均力敌,还没有显出任何一方的优势。这时的顾师言已经是双手汗水淋
漓。顾师言不敢松懈,继续殚精竭虑,每一回合,每次落子,都是经过苦苦
凝思,反复权衡。最后,顾师言精心设计,终于摆出了令人惊骇的镇神头局
势,日本王子瞠目结舌,只得承认无法取胜。

日本王子擦擦汗渍,回过头来,惶然地询问立在一旁的负责外交礼仪的
鸿胪寺官员:待诏是第几品棋手?回答说:是第三品。日本王子惊诧,缓过
神后请求说:请会一下第一品。鸿胪寺官员微笑着摇头:王子如果胜了第三
品,方可见第二品;胜了第二品,方可见第一品;王子如今没有胜第三品,
却想会第一品,不合适吧?日本王子无限惭愧,只得掩着棋局感叹说:小国
第一,不如大国第三,令人佩服!日本衷心认输,为人也很诚实——实际上,
心虚的是泱泱大国极好面子又极其怕输的唐朝棋手,他们是为皇上争荣誉,
为威服四海的大唐帝国争荣誉,一场较量以后见好就收,谁还会过分自信,
在不测的棋局上冒险显身手?

棋艺待诏一直到宋代宫廷中还依然存在。宋太宗赵光义是位多才多艺的
皇帝,尤其在琴棋方面的技艺,都是有相当高深的造诣。当时,供职于宫中
的待诏贾玄,独步当世号称围棋国手数十年,无人能与匹敌。太守喜好围棋,
贾玄便以无人替代的国手身份侍从在太宗身边,并在日常的对弈中向太宗传
授了变幻莫侧的围棋技艺。有了这样一位一流水平的国手陪练,太宗的围棋
水平自然日有长进,步步高深。

当然,贾玄和太宗在棋艺水平上不在一个层次,无法同日而语,因而贾
玄一直不曾在太宗面前显露自己的真实水平。贾玄和太宗相处久了,或许是
想讨太宗的喜欢,或许是出于授艺已久想试探一下太宗是否有点长进,贾玄
便玩了一场故意输棋的把戏。有一次,太宗依旧召贾玄在宫中对弈,太宗觉
得自己是技艺非凡,口吐狂言,声称饶他三个子。结果,贾玄输了一路,真
的败北。太宗对这种结局当然是无法相信的,他从中看出了这位国手的狡黠,
并感到这位国手轻慢自己,不愿使出真技艺。

一战贾玄败北。收盘再战的时候,太宗警告贾玄:这局你要是再输了,
就榜斥你,以示惩罚。经过一场厮杀,满局不生不死,难分胜负。太宗于是
说:再围一局,你要是胜了赐你绯衣,输了就把你投入泥中。又是一场苦战,
结局依旧是不分上下,平局言和。很显然,一流国手的贾玄是胸有成竹,故
意如此的。太宗不管贾玄是否是有意,决定教训一下他。太宗对贾玄说:我
饶你一个子,如今是平局,应算你输。于是,太宗吩咐侍从抱起贾玄投入泥
中,近侍们应声上前行动,贾玄慌忙喊道:陛下且慢,臣手中还握有一子!
太宗听后不禁开心大笑,只好确认贾玄赢了这一局,并应诺赐赏绯衣。

宋太宗时另一位精通围棋的有名高手是潘慎修。潘慎修字成德,供职宫
中,长于对弈。太宗屡屡召进潘慎修陪他下棋。潘慎修因作《棋说》进献,
将深奥微妙的棋道和定为国学的儒学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联系起来,讲得头
头是道。潘慎修说:棋之道在乎恬默,而取舍为急,仁则能全,义则能守,
礼则能变,智则能兼,信则能克;君子知斯五者,庶几可以言棋矣。潘慎修
列举十要详细阐述,说得玄乎其玄,太宗没法不高兴、不佩服,便大加赞赏。
于是,潘慎修的十要和《天中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