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缎,住豪华的宫室,看燕乐歌舞,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然而,出身微贱的刘
太公却享受不了这些,终日闷闷不乐。刘邦得讯以后,十分奇怪,派亲信前
去寻问缘由?原来,刘太公发迹前生活在下层,每天和贩夫走卒、屠户牛信
为伍,日常玩的就是斗鸡、走狗、博戏、蹴鞠。到了未央宫,就像关进了笼
子,没有了过去的老朋友,又不能斗鸡、蹴鞠,如何能快活?于是,刘邦下
一道旨,在长安城东百里的地方,照原来沛县丰邑的规模,造起了一座新城,
把原来丰邑的居民全部迁到这里,刘太公夫妇也住了进去。从此,太公又与
故人斗鸡、蹴鞠,开心游乐。
蹴鞠在汉代已经广泛流传,尤其是皇亲贵戚、达官仕宦非常喜爱。学者
桓宽说,西汉社会承平日久,贵人之家,蹴鞠斗鸡为乐,一般庶民也是康庄
驰逐,穷巷蹋鞠。蹴鞠活动最盛的当然要数宫中。汉武帝经常在宫中举行斗
鸡、蹴鞠比赛,称为鸡鞠之会。汉武帝的男宠董贤家中,还专门养有长于踢
球的鞠客。蹴鞠在汉代普遍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于它舒筋动骨,能增强体力
和耐力,军队中也将这一活动视为上乘的训练项目。
汉学者刘歆在《七略》中说:蹋鞠,其法律多微意,皆因嬉戏以讲练上,
今军士羽林无事,使得蹋鞠。玄学大师何晏也说:蹴鞠将以行令,岂唯娱情。
汉代学者还写有一部《蹴鞠二十五篇》。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体育专著,也
是世界上第一部体育著作。汉代时期,兵部包容甚广,兵类书籍主要有四个
方面:战略战术权谋类;军事训练技巧类;阴阳成败阴阳类;军事指挥形势
类。《蹴鞠二十五篇》被列入《汉书·艺文志》中兵书技巧类。唐学者司马
贞说:《蹴鞠二十五篇》有《域说篇》。域说指的就是球门规格。
东汉学者李尤写有《鞠城铭》。鞠城就是球场。汉代的足球场很有讲究:
球门是一座小型建筑,像个小房子;正面有看台,有台阶;球场四周围有矮
墙。鞠城铭是刻在鞠城墙上的铭文,全文共十二句,意思是:圆球方场,仿
自阴阳,天圆地方;球场两边各有六门;一队十二人上场;比赛竞胜时,裁
判长和副裁判要执行规章,不怀私心,不论亲疏;完全公平合理,谁也无怨;
球赛尚且如此,执政更应这样。《鞠城铭》文字不多,仅十二句,但涉及了
蹴鞠竞赛的各个方面,包括场地、球具、领队、裁判、规则、队员等。
《汉书·外戚传》中谈到了吕后残害刘邦的宠妃戚夫人时,曾提到鞠域。
学者颜师古注解说:如蹴鞠之域,谓窟室也。《汉书》又记载说:汉武帝游
观三辅离宫馆时,临山泽,弋猎、射驭、狗马、蹴鞠、刻楼,每有所感,即
命枚泉作赋,以为游乐助兴。汉武帝、汉成帝是汉代皇帝中较迷恋蹴鞠活动
的两个。《古今图书集成》记载说:汉武帝平定西域,得胡人中善于蹴鞠的
人,尽衔其便捷跳跃,武帝好而为之。《西京杂记》称:汉成帝好蹴鞠;群
臣忧心忡忡,认为蹴鞠有劳圣体,纷纷进谏,称非至尊所宜,劝成帝改行别
的娱乐。魏武帝曹操也好蹴鞠,随侍他左右的孔桂就是一位蹴鞠高手。
唐代学者颜师古说:鞠是用皮做成的,中间塞以毛发,成为圆球,用脚
蹴蹋为戏。唐代以后,鞠的结构发生了变化,鞠囊内不再充以实物,而是用
动物的尿泡为里,吹满气,鼓涨后再封住。这种球球体轻巧,富于弹性。从
总体上看,唐代的足球有两大改进:一是把球囊内充塞毛发改为放进一个动
物尿泡,嘘气吹成气球;一是把由两片皮合成的球壳,改为用八片尖皮缝成
的圆形球壳。
唐时由于球体有重大的改进,蹴鞠上进而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球体轻盈
活泼,可以踢高,因此,球门就设在两根三丈高的竹竿上,称为络网为门以
度球。踢球方面,汉是直接由两队对抗,所谓僻脱承便,盖象兵戍;唐代则
是分队比赛,中间隔一个球门,双方各在一侧,以射门数多者为胜。唐代宫
中流行的蹴鞠游戏有白打、官场等术语,两人对蹋称为白打,三人角踢称为
官场。王建宫词即有:寒食内人常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
唐代由于球体变轻了,弹性极好的球不用过分激烈的竞争奔跑,于是,
女子喜好足球的越来越多,以至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女子足球。唐代女子蹴鞠
不用球门,而是以蹋高、蹋出各种花样为能事。两人对踢的白打就是其中的
一种。唐代诗人王维曾在《寒食城东即事》诗中描述过蹴鞠:蹴鞠屡过飞鸟
上,秋千竞出垂杨里。诗人中有诗史之称的杜甫也在《清明》诗中称:十年
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唐代女子不仅喜好足球,而且踢球技术十分高超。唐学者康骈曾对唐代
女子蹴鞠作过精彩生动的描述:京兆府一位小吏名叫王超,有一天,王超路
过长安城胜业坊北街,目睹了女子踢球的一幕:当时,正是春雨初霁,有一
位三鬟的女子,年约十七、八岁,衣衫褴褛,穿一双木屐,站在道侧槐树下;
刚好军中少年在鞠场蹴鞠,一球飞来,少女飞起一脚,蹋高数丈;少女惊人
的表演,令人喷舌,观者渐众。
蹴鞠最为鼎盛的时期是宋代。宋代宫廷中经常举行蹴鞠比赛:围地为球
场,分两队竟胜负。汉代的球场称鞠域,设立球门,以蹋入球门决定胜负。
唐时采用球场两端设立球门。宋时由于蹴鞠趋于激烈,而且直接对抗,于是,
改为在球场中央竖立球门,两队分别称左、右军,在球门两侧进行间接性对
抗。孟元志在《东京梦华录》中说:立在球场中央的球门,高约三丈许,扎
彩结络,留门,尺许;参加竞赛的左、右军各十余人,其中一人为球头,二
人为次球头,球员中包括跷头、正挟、头挟、左竿网、右竿网各一人,散立
六至十人。双方各穿统一的服饰,以好辨认;比赛时,球头均头戴长脚幞头,
余则戴卷脚幞头;左军身穿红锦袄,右军身穿青锦袄。南宋时,球员各为十
二至十六人。元时,左、右军分别着红、绿色锦袄。
宋代宫廷中设有专门的蹴鞠球队。每队队员经常竞技,比出优劣,按技
术高低分为球头、次球头和一般队员;球门则称为风流眼,悬在三丈多高的
去处。宋代的蹴鞠和现代足球所不同的是,那时的赛场上没有两队争球的激
烈场面,而是左、右队轮流上场,队员把球传给次球头,次球头再把球传给
球头,由球头飞脚射门,射门不中的则下场,换上另一队上场。几番轮赛,
最后计算得分。
宋代蹴鞠除了设球门的以外,还有不设球门的活动,包括分班、不分班
两种。不分班有一人场至十人场的十种踢法。一入场比赛时,参加的人逐一
轮流表演,称为井轮。表演时,除用足踢以外,头、肩、臀、胸、腹、膝等
都可以使用。使球高起落下的,称为飞弄;使球在身上缠绕起伏的,称为滚
弄。飞弄的球越高越难承接,有的高及半塔。滚弄的球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甚至绕身滚荡不坠。一人场比赛以表演花样的多少来决定胜负。二人场是二
人对踢,称为打二。其它类推。
宋代皇帝对于蹴鞠的爱好是宋代蹴鞠繁荣昌盛的一个重要原因。宋代皇
帝中,宋太祖赵匡胤开蹴鞠风气之先。元代钱选作《宋太祖蹴鞠图》,生动
地描述了宋太祖赵匡胤和大臣赵灵、赵普等人踢球的情景。北宋有两位宰相
以长于蹴鞠驰名:一个是以踢尽天下球自诩的宰相李邦彦;一个是因球艺高
超而青云直上的宰相高俅。
高俅在作家施耐庵《水浒全传》中是一个踢球发迹而官至太尉的蹴鞠高
手。施耐庵虽然在人物事迹和故事情节上作了艺术加工,但蹴鞠的规模和风
靡程度基本上是宋代的事实。北宋时,确实有一位圆社高俅,也确实是因为
陪侍宋徽宗,因踢一脚好球而倍受赏识,进而被超拔提升为殿前都指挥使。
高俅因一脚球技而发迹仕途,可见宋时朝野对于蹴鞠极其喜好。上之所欲,
下必甚焉,只有皇帝和官僚们过分痴爱,才会造就出一代蹴鞠高手,争奇斗
胜。
宋代宫廷宴会时,一般都有蹴鞠表演,以助酒兴。宋代礼仪规定,朝廷
较大的喜庆节宴,在喝到第六杯酒后,足球高手便要上场表演球艺,有的时
候则是边进行酒宴,边观看蹴鞠比赛。王公大臣们也都是陪皇帝在殿前观赏
表演。比赛这样进行:左、右军双方队员入场时,乐队奏乐,先由球门左边
的一队发球先踢,队员们互相传递,适时再传与球头,球头以大肷即拉开腿
用力将球踢射入门;球入球门便得一筹;球未入门则由对方队员如法上场传
递进攻。如此反复,几番较量,以得筹多寡决定胜负。优胜者得锦彩、银碗
等奖北宋都城汴京和南宋都城临安蹴鞠高手如云,仅参加皇宫宴会表演的高
手,见于记载的著名人物就有苏述、孟宣、张俊、李正。市井中的蹴鞠高手
包括张明、蔡润、小孙、范老儿、黄如意等。宋代由于蹴鞠的被看重和繁荣,
因而有一些专以球技为生的踢球艺人。学者刘邠在《中山诗话》中记述了一
个高俅式的蹴鞠高手柳三复。柳三复是个穷秀才,却踢得一脚好球;他文墨
不大通,人道、官道因而也不畅达,每次铨选,总没有他;他知道宰相丁渭
喜好踢球,便走这一门径,但又苦于没有钱财贿赂丁渭的手下,没有他们,
又如何见得了丁渭?于是,三复天天守候丁渭家的球场墙外;这一天,丁渭
踢的球飞出了墙外,三复捡到了,喜滋滋地抱了球,送呈丁渭,门卫见这样,
只好让他进去;三复见到丁渭后,把手中的球抛向空中,一面跪拜,一面用
肩、背、头顶球,而球一直未曾落在地上;丁渭看了这一表演,喜出望外,
不禁大笑,当即赏了他一个小官。
宋代宫廷中踢球的花样极多,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是指花
样动作共有几百种。《水浒全传》中写高俅陪徽宗赵佶踢球,使了一个鸳鸯
拐。这鸳鸯拐便是一个花样动作,是用左右外脚踝踢球。高俅给徽宗表演球
技时,使尽了浑身的解数,令徽宗眼花缭乱:球似膘胶一样,任意在身上来
回滚动,听从使唤,并使出头、肩、背、胸、臀、腿、脚等不同的套数,以
至使球终日不坠。
宋代制球的技术又高于唐代,球壳由唐时的八片尖皮发展为由十二片香
皮砌成,用材是熟硝黄革、实料轻裁;球体密砌缝成,不露线角。宋代的球
正重十二两,弹性极好,也十分美观。宋代手工作坊能做出四十多个不同品
种的足球,每个品种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南宋时出现了大量的蹴鞠组织,
包括齐云社、圆社之类。古代史书《事林广记》中有一首《满庭芳》词,描
述了宋代蹴鞠盛事:
若论风流,无过圆社。拐肷蹬蹑齐全,门庭富贵,曾到御帘前。灌口二
郎为首,赵皇风流上下传,人都道齐云一社,三锦独争先。
花前并月,全身绣带,偷侧双肩。更高而不远,一搭打秋千。球落处,
圆光肷,拐双佩剑,侧蹑相连,高人处翻身结伴,天下总呼圆。
明代政治稳定以后,经济日益发展,物质产品极大的丰富,明代的各种
球戏活动广泛流传,在盛行规模上因而不亚于宋代。明代学者黄一正辑《事
物绀珠》,始将历来统称为蹴鞠、蹋鞠的足球分为二类:踢鞠、蹴球、打球。
打球又包括击球、捶丸两类。这是明代最为流行的球戏活动。
明代的踢鞠十分风行,其踢鞠规则和宋、元时不设球门的蹴鞠游戏基本
相同。元代以前,中国还没有关于男女对踢足球的文字记载,到了元时,词
曲大家关汉卿等人在散曲中记述了男女对踢足球的情景。元代男女蹴鞠,不
是出于游戏和刺激,而是为了谋生,尤其是元时的女子蹴鞠,是作为一种技
艺供人欣赏。元代蹴鞠表演是在宴会上进行,以增酒兴。诗人萨都刺在《妓
女蹴鞠》散曲中说:毕罢了歌舞花前宴,习学成齐云天下圆。占场儿陪伴了
英豪的美女,都是秦楼巷里的绝色蝉娟。若道是成就了洞房惜玉怜香愿,六
片儿香皮做姻眷。很显然,六片儿香皮是指足球。由此可见,元代女子蹴鞠
不过是妓女娱客助兴的一种手段,但可见出几乎市井炊烟之处便有足球活
动,尽管这个时期的足球健身娱性的功能缩小了,渐渐走向陪伴着放荡和淫
乐。
元末拥兵三吴、手握重兵的吴王张士诚,其弟张士信就沉迷于三种游乐:
樗蒲、蹴鞠、美女酒宴。创建大明江山的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元末以来,蹴
鞠和淫乐分不开,下令严禁军人蹴鞠。此时,蹴鞠作为一种军事训练的重要
项目已经不复有昔日的风采,蹴鞠活动随着太祖的圣旨下达,在军中日益绝
迹。但民间却不在禁令之中,明代皇宫和民间都还流行着这一活动。
明代踢鞠活动中,下场比赛竞技的人数一般为一至十人:一人场杂踢称
为厮弄、滚弄;二人场对踢称为白打;三人场轮踢称为小官场;四人场同踢
称为下火;五人场同踢称为小出尖;六人场同踢称大出尖;七人场同踢称落
花流水;八人场同踢称凉伞儿;九人场同踢称踢花心;十人场同踢称全场。
较为普遍的玩法是一至三人场。
明代的踢鞠不设球门,也不分队竞赛进行激烈的较量,而是以个人的技
艺计筹得分,决出高下。明踢鞠由于讲求个人球艺,因而花样繁多,内容套
数十分宠杂,主要可以分为两种:单个解数和成套解数。单个解数包括上截
解数、中截解数、下截解数、坐地解数。成套解数凡十一套。每种解数中又
包括十至三十多种踢法,包括脚面、脚头、脚侧、头顶、额间、鬓角、项下、
肩背、胸背、腰腹、大腿、膝界等各个部位踢拐、环绕、承击、滚弄,可谓
极尽奇巧活泼之能事。史称明代踢鞠高手,能踢活解数,一身俱是蹴鞠,旋
转纵横,无施不可。
明代女子踢鞠也十分风行。明初洪武年间著名的女艺人彭秀云就长于踢
鞠。史称彭秀云挟是技游江海,问之,谓有解一十六。文人詹同文很惊叹彭
秀云的技艺,赠她一篇《滚弄行》,称赞她是女流清芬。明代的女子好蹴鞠
成风,文人们又极爱观赏女子蹴鞠和踢鞠,文人的诗文歌赋中自然就有大量
女子蹴鞠的描述。文人袁华在《蹋鞠篇》中称:
冶家女儿髻偏梳,教坊出入不受呼,蹙金小袜飞双凫;飞双凫,拽双袂,
玉围腰,珠络臂。
词作家和剧作家李渔的描绘更为生动,栩栩如生。他在《美人千态词》
中称:
蹴鞠当场二月天,香风吹下两婵娟。
汗沾粉面花含露,尘拂蛾眉柳带烟。
翠袖低垂笼玉笋,红裙拽起露金莲。
几回踢罢娇无语,恨杀长安美少年。
明时的文人不仅爱看女子蹴鞠,而且也都好此活动。明《三才图绘》中
蹴鞠活动的图上就有宽袖长袍的人物,这当然是风流文士。明崇祯时的进士
南生鲁史称好和两位少年玩蹴鞠戏,并画进了他的生活写真图中:《南生鲁
六真图歌并引》。明嘉靖、隆庆年间,宛平显灵宫道土郭从敬就时以踢球自
娱,久而久之,球技惯熟,成一时绝技。史称他自弄一球,能使球沿身前后
上下终日飞动不堕;或者兼应数球,能随诸敌人缓急轻重,应接不谬。
明代宫中的踢鞠活动十分繁盛,皇帝、皇子、皇后、嫔妃和宫人们都喜
好踢鞠。《明宣宗行乐图》长卷,生动地描述了明宣宗朱瞻基观赏侍臣踢鞠
的情景。明代的嫔妃、宫女也参与踢鞠,其中有名的便是崇祯皇帝的田贵妃。
学者王誉昌在《崇祯宫词》描述了嫔妃宫人们踢鞠的情景,而且还有自己的
组织齐云社:
锦罽平铺界紫庭,裙衫风度压娉婷。
天边自结齐云社,一簇彩云飞便停。
明代著名的艳情小说《金瓶梅》有一段生动地描述了丽春院前西门庆观
看妓女李桂姐踢球:西门庆正喝在热闹处,见三个圆社向前来打个半跪,西
门庆平昔认的,一个唤白秃子,一个唤小张闲,一个是罗回子。因说道:你
们且外边侍候,待俺们吃过酒,踢三跑。西门庆吃了一回酒,出来外面院子
里,先踢了一跑,次教桂姐上来,与两个圆社踢。一个捎头,一个对障,拗
踢拐打之间,无不假喝采奉承,就有些不到之处,都快取过去了,反来西门
庆面前讨赏钱,说:桂姐行头,比旧时越发踢熟了,撇来的丢拐,教小人凑
手脚不迭;再过一、二年,这院中似李桂姐这行头,就数一数二,强如两条
巷董官女儿数十倍。
明代的蹴球是一种设立球门的分队表演的游戏。明学者黄一正记载说:
蹴球植竹高数丈,结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角胜负。